谁在收藏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谁在收藏中国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
ISBN:9787203062479
作者:吴树
页数:258页

章节摘录

这些真真假假的古玩商品,流通渠道主要是由两类人的经营活动构成。一类相当于批发商,道上人称“大爷”,这些人是中国古玩市场的源头和始作俑者。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不会在市场上公开露面,基本上是一些见不得阳光的盗墓贼或文物制假者。这部分人行踪诡秘,风险性大,蹲大牢判重刑、丢身子掉脑袋的都有,但在艺术品市场流通链上,与那些直接进市场经营买卖的下线比,他们的经济收入却显得偏低。第二类人绰号“二爷”,风险最小、挣钱最多,他们是古玩市场的直接销售者。这部分人群的组成基本上是农村的农民和小城镇里的无业人员。记者留意观察,在北京的古玩市场,摊主们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滞后的省市,其中以河南、安徽、江西和福建四省的农民居多。市场流通的对象在品种上各有侧重:河南人主要经营青铜器、玉器以及钧窑、汝窑、磁州窑等北方的瓷器;安徽、江西人主要经营元明清三代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福建人除开卖当地土窑仿烧的景德镇各代青花瓷之外,多经营建窑黑瓷与土龙泉瓷器。文物商贩中也有其他省份的人,如:卖新疆玉和俄罗斯玉的新疆人、卖老玉的东北人、卖唐卡和银器的西藏人、卖彩陶的甘肃人、卖唐三彩的陕西人、卖红山玉的内蒙人,还有啥都卖的山西人,等等。在“二爷”中,北京本地人主要开古玩店,有少量过去的老玩家也会将一些自家淘汰的东西临时租一个摊位卖卖。别看这里大多数摊主土里土气、连报纸都读不转,见到你又是点头哈腰又是哥呀姐呀爷呀的乱叫唤,可一个个腰缠万贯,眼珠子贼精,只要你一伸眼、一张嘴,就能把你看得透心儿穿。掏干你的钱包不说。待你刚一转身离去,他就会跟隔壁左右的摊主们挤眉弄眼,并由此及彼大讲“烧包”的故事。所谓“烧包”,顾名思义就是烧钱的主子.是文物贩子们对那些眼睛拙、信心足的淘宝者的“尊称”.北京本地人则多称此类为“棒槌”。圈内人把潘家园的淘宝队伍戏分为“两方面军”——中国军团和“洋军团”。第二方面军中人数最多的是欧洲人,他们大多都只买一些价格低廉的文物仿品或少数民族生活用品。看他们买东西也是一大乐趣,有的完全没有汉语听说能力,便拿着货主备好或自带的计算器,叽里呱啦地按出数字讨价还价。有的虽然听不懂汉语,却会用半生不熟的汉语喊阿拉伯数字,不管卖主叫两千还是两万,他只管盯住人家两只手指头,然后“二十、二百”的乱喊一通。嘿,别看少了几个零,大多数还真能买下来,买东西的人不辨真假,卖东西的有时候也犯晕,便宜来便宜去,有钱赚就行!这种卖主“打眼”的机会叫你碰上了,就叫“捡漏儿”了。在来自国外的淘客中,购买力最强的要数韩国人与日本人,毕竟离咱们近些,根靠着根儿,对中国的东西知根知底。他们穿着和中国人一样的衣服,一进场就找到熟悉的摊位上,用与中国人一样的笑容,甚至是操着六成以上的汉语,套近乎、看货谈价。可尽管如此,也逃不过那些精明摊主的眼睛,这些“黄皮老外”只要近摊儿,他们便把一旁藏着掖着的盒子挪出来,神秘兮兮地朝四周打量一番,然后再打开盒子,低声说:“新近到的货,老东西,昨天别人出到几千块钱没卖.特地留给你的!”为什么要故作神秘呢?第一,依照国家《文物法》规定,一切出土文物都归国家所有。第二,大多数文物是不能卖给外国人的。为了执行国家法令,北京市文物局在潘家园还专门设有文物缉查组,每天上午九、十点钟要在各个摊位巡视一遍,若发现违规文物要依法查缴、没收。可实际上他们的行踪都在摊主们的掌握之中,一些货真价实的出土文物,都不会叫他们看见。这第三嘛就是生意人惯用的伎俩了,就算盒子里装的是一件低仿品,他们也要如此这般地故弄玄虚一番,让你觉得他就是一个盗墓贼或者是个销赃的,东西不能公开示人。呵?有哇,怎么没有?潘家园遍地都是!这些人就是被举报了也不过是去派出所转一趟而已,因为他们都不是真正的盗墓贼,他们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仿制品。当然,若是换了别的交易场所,照理说贩卖假冒伪劣产品也违法,可就搞不懂,在潘家园,不说是光明正大却也是心照不宣,卖假的理直气壮,就是买主打上门来也脸不红、心不跳,一种人是咬紧牙关不认错:“什么假的?谁能证明它是假的?出示鉴定证明呵!”这古玩鉴定吧也就真怪,诸多鉴定公司都只给出具“真货”的鉴定书,没人给出具“假货”的文字依据;还有另一类读了几句书,稍微有涵养一些的卖主,你一旦买了假货找回来,他们会笑嘻嘻地陪你调侃:“真要是到代的文物,您几百上千块钱就能买到?那不太亏了兄弟我吗?”买家“吃药”了也自认倒霉,一句自嘲:“又交了一回学费!”转身又上别的摊儿上“补仓”去了。再回头看看那些淘宝的韩国人和日本人,他们大多都是道儿上打滚的“回头客”,不管你卖家如何“演戏”,他行他素。他们买的主要是瓷器,拿在手上眯着眼远看看、近瞧瞧,再看看底、敲敲身子,然后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对口沿和一些开片或裂纹仔细观察,有的还用10倍以上的简易显微镜贴着釉面看气泡、看沁。看不好、拿不准,或是觉得东西有假,也不会让卖主下不来台,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不喜欢”,把东西放下不买就行了,很少有人当面戳穿的。看准了,是老货,就讨价还价,他们出的价一般比国内买主和欧洲客人的要高一些,因为这些人大多都是些文物掮客,将淘到的中国文物走各种路子运回本国倒卖赚大钱。有报道说,韩国首尔一条古玩街85%的文物都来自潘家园旧货市场。在日本,一只直径10厘米的宋代福建建窑天目碗,拍卖价折合人民币达300多万元,而在北京古玩市场上,一只同样到代的碗最多卖到两三千块甚至更低的钱,这中间1000倍左右的差价足可以让任何一个生意人心驰神往。

前言

2007年5月,我在巴黎接受法国一家电影美学研究机构的委托,翻译两部中国作家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零界》和《相思树》。碰巧的是,这两部剧作同出一人之手,编剧是我的中国老师吴树先生。同年12月。这两部剧作翻译文本完成,交由各位评委审读。让我没料到的是:诸位评委对于两部剧本所赋予的热情,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评委会在电影剧本《零界》的推荐理由一栏中写道:“这是一部具有强烈哲学韵味的电影剧作,作者以亲身经历的一段传奇故事,文学化地展示了20世纪末中国农村新生代的屈辱和挣扎。作品从审丑出发,完美地体现了构建于悲剧之上的美学精神,体现了作家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对底层农民的博大人文关怀。”

媒体关注与评论

  掘墓盗宝如同囊中取物,国宝仿制怎样以假乱真,千年瑰宝如何惨遭劫掠,万年圣物怎样走私英伦,黑市交易如何一夜暴富,拍卖会上什么价值连城,电视鉴宝怎样暗藏玄机,鉴定专家为何指假说真……一切尽在《谁在收藏中国:中国文物黑皮书》

后记

除开夜间,我很少用哲学或政治经济学去演绎自己的生活,因为我的思想容易困顿于极端情绪的挑逗,即便在通往地狱与天堂的临界。如果上帝缺乏幽默与激情,我宁可选择与魔鬼共舞。大概是性格使然吧,在身体极度疲弱的阶段,我选择了这样一个充满刺激与诱惑的选题——直击中国文物市场。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我几乎天天都挣扎在黑暗的人性炼狱里,不停地化妆、不住地蜕变、一次次地轮回着人世间令人憎恶的角色:盗墓贼、走私犯、骗子、奸商……以至于结束采访、文稿杀青后,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里,我依旧惴惴不安、魂不附体,掩卷而无法停思。近2000个寝食难安的日日夜夜,数百位形形色色的受访者,听不完的离奇故事,看不尽的重重骗局,至今还如梦魇一般,继续困扰着我多病的身体和惶恐的灵魂,让我似乎还有千言万语如鲠在喉。

内容概要

吴树,1950年出生,祖籍湖北大冶。中国电视艺术家、资深记者。主要著作有:电影文学剧本集《阿门》;中篇小说《凤凰玦》、《失落的流浪者》、《野草莓》、《明天的太阳》、《进化森林》等;电视剧《黎明行》、《父亲》、《黑暗的心》、《有个男人》、《黄昏小站》等;其编导的十几部电视艺术片,曾获国家及境外优秀电视专题片奖。

书籍目录

序一  其人其作序二  中国富强之后做什么?前言  惊天大阴谋第一章  割袍断义  破茧  中国第一槌  当财富走出梦境第二章  疯狂元青花  鬼谷子下山  中国宝葫芦  元青花的始作俑者  元青花冲击波第三章  寻梦潘家园  “鬼市”·“淘客”  “捡漏儿”·“打眼”  富农制造厂第四章  窃国众盗  盗墓者  探班贼窝  海底夺宝  国仓硕鼠第五章  谁废了中国文物专家  假作真时  青花黑客  文物泰斗的尴尬  一个献宝者的遭遇  一砸千金为正名第六章  闹剧的华彩乐章  鉴宝!鉴宝!!  拍卖!拍卖!!  离奇的文物贿赂案第七章  中国文物通缉令  中国是文物大国吗?  噩梦圆明园  国宝大出境  中国文物备忘录第八章  路在何方?  “终极国宝  拷问中国文物之现状  潘家园之2008版故事后记  我在现场

编辑推荐

《谁在收藏中国》由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假拍拍假,拍卖场的阴谋与陷阱。直击盗墓全过程,高科技制假,让专家犯晕。电视鉴宝有玄机,中国文物国际热专卖:惊天大阴谋。谁来鉴定“文物鉴定专家”,带工,文物走私的秘密通道。《谁在收藏中国》是第一部全方位揭秘当代中国文物市场真相的长篇纪实作品,黑幕·骗局·陷阱统统现形,淘宝·鉴宝·藏宝妙在其中。随书附录难得一见的14件国家珍稀文物照片,5斤猪肉换来的价值1600万的古画,假古董坐几回飞机变成真文物,暗访景德针高科技文物制假基地,1天,4海关,仅5%抽检率,查扣走私文物15512件,盗墓,除了敛财,还为兴趣……随着中国文物专家的眼镜不断被琳琅满目的现代工艺品砸碎,一个阉割了权威、失去了价值本源的文物市场,无可避免地陷入了无政府主义状态,许多有悖常理、荒诞不经的事件隔三差五地在文物圈内上演。一座座深埋着中国人之根本的古墓被一双双野蛮之手毫不留情地劈开,我们一代代老祖宗在仙逝百年、千年之后,竟然被他们的后代亲手从地底下刨挖出来,成为一具具无助的残骸,乱七八糟地暴露在荒郊野岭,中国人忠孝礼义的旗帜被一伙伙盗墓贼撕为碎片,变成一块块遮不住羞的破布头……也许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铁板钉钉的事,才留给了物理与事理更多的想象与发展空间。但是,法理也一样吗?假若法律的材质不是铁、不是钢,而是橡皮与泡沫,公正与秩序岂不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奢侈品?

作者简介

这是国内第一部全方位揭秘当代中国文物市场真相的长篇纪实作品。记者耗时5年,周旋于国内主要古玩市场、拍卖公司、盗墓现场、文物制假基地,暗访了近百名文博界专家学者、古玩商贩和文物走私犯、盗墓贼,获得了大量业界内幕、黑道秘闻。本书采用文字白描加插隐拍照片的纪实方法,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记者亲身经历的一桩桩黑幕重重的文物交易、一个个骇人听闻的古玩骗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国宝之战……

图书封面


 谁在收藏中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文笔真的很一般,而且劝世气息太重。我以为文物研究的目的是使所在文化的公众了解文明发展的历程和脉络,实现对于文化的认同。对普罗大众是精神财富重于物质财富的。收藏是少数人愿打愿挨的游戏,并且双方知晓规则的,没有什么可多置喙。
  •     “收藏”了《谁在收藏中国》这本书一年多以后,最近几下就把他看完了,有原来这本书的内容远没有想象中的厚,原来有些事情不做不知道,做了其实回头看也不觉得有什么难度,生活也许需要这样的改变。之前在去北京逛了下传说中的琉璃厂,看到了很多这样那样的真品、赝品,不过当然是赝品居多,对文物有点好奇,在这首都那文化气息的感染下买了这本书。当时在北京看了故宫、十三陵等地方的文物展览,让我感受到最多的应该是清朝的文化,到处都是乾隆和嘉庆的立碑和题词,应该说北京应该是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揉合。有些东西确实很神奇的,文物是文化的沉淀,龙图案的气势还和朝代的盛衰有关系,以外行的眼光发表下自己的感觉。在故宫观看那些国宝级的展品,当时看到某些青花瓷,没想象中说的精美,有些瓷器刚看的感觉像是那种用水彩笔在纸上绘画,而颜色有点扩散了。有点想不明白,精美算不上很精美。看到了传说中的唐三彩,可惜那个有点褪色,但是有另外的几个还是不错的。这些文物据说是价值连城,文化是种很奇怪的东西,很大一部分内涵是一种传承。文物说起来,用汉景帝的话来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肚子饿的时候不能吃,冷了不能当衣服穿。但是专家看到这个那个都会说有个市价多少多少云云,什么元青花拍了多少个亿,总有点是炒作的感觉,很像现在的网上文化,各种不符合主流审美观念的人为什么会红了起来?就是因为不断的炒作。文物这部分也是类似。也与炒股票很类似,不断的炒高,赚的是后面来的人的钱,于是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就越来越值钱。祖宗如果泉下有知肯定会想,早知道当时把那些当时不值钱的瓷器都存一大仓库,告诉子孙们几百年后拿出去卖。说到文物流失的情况,每每说到八国联军很多人都扼腕愤恨,怪他们强盗的行为掠夺了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们的物质以及精神财富。其实多年后“破四旧”的十年间不知道毁坏了多少文物,如果那些文物不是流失国外的话,估计现在的人再也无法看到现在陈列在各种陈列在海外博物馆的珍贵文物。现在东西在别人那,虽然所有权不是自己的,毕竟是得以保存了下来,而且大多还得到完好的保存,除了所有权不是我们的。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管作者里面说的商家故事是不是真的,文物这行的水确实深着。每天都会上演着各种离奇古怪的人间故事。
  •     文字不怎么样。说作者很牛,我不觉得语言有什么很出彩的地方。有评价的朋友说是口水书。确实不过份。其实这些书里关于那些中国文物流失的部分确实是东拼西凑,说是为了多码点字赚版税也不过份。但是关于一些造假和对鉴宝节目。以及对拍卖行的揭露。确实很有警醒世人的作用。既然作假作旧都已达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地步了。收藏这趟混水我等还是不要赶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师兄推荐的,一看之后,的确很不错
    不是那种艰深的专业书,也不是那种天马行空的盗墓小说,这是一本类似于纪事文学的古玩行业入门手册,透过这本书,你可以看到这个行业的繁荣与黑暗,文物收藏一夜暴富和倾家荡产的故事,亦难免要为现今文物流失,盗墓严重,赝品泛滥的现实叹一口气。
    如果你对文物收藏有兴趣的话,不妨一观,毕竟,在这个越来越不靠谱的年代,多懂点,总不是坏事。
  •     这本书非常好,感觉写的很真实,笔墨写骗人的盗墓书强多了
  •     马克思讲的好,“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     我愿相信他写的是真的,有谁能再推荐几本类似的
  •     四川盆地属于文化穷乡僻壤!???黑人问号?
  •     叙述方式不伦不类 要么你就纪实要么你就讲故事 这种题材最怕瞎忽悠 以讹传讹骗老百姓
  •     对没有收藏经验的人有很好的启蒙作用,能知道不少收藏界的内幕,避免了轻易掉进陷阱!
  •     我如果可以混到作者这个程度就好了><
  •     审美疲劳
  •     触目惊心!读完一把辛酸泪啊。。。
  •     道听途说,摘抄新闻,添油加醋写出的一本书,
  •     农民致富经系列丛书之一
  •     我曾在潘家园住了四年,如今才知道潘家园是全国的古玩圣地。真有点怀念潘家园的日子。
  •     这是国内第一部全方位揭秘当代中国文物市场真相的长篇纪实作品。记者耗时5年,周旋于国内主要古玩市场、拍卖公司、盗墓现场、文物制假基地,暗访了近百名文博界专家学者、古玩商贩和文物走私犯、盗墓贼,获得了大量业界内幕、黑道秘闻。本书采用文字白描加插隐拍照片的纪实方法,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记者亲身经历的一桩桩黑幕重重的文物交易、一个个骇人听闻的古玩骗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国宝之战……
  •     怎么说呢,其实写的不怎么的的,但是感觉蛮现实。古玩这块以前有看过这书的!
  •     基本了解拍卖市场
  •     很好看的一本书,很喜欢,了解收藏,了解文物现状~~~
  •     文笔真的很一般,而且劝世气息太重。我以为文物研究的目的是使所在文化的公众了解文明发展的历程和脉络,实现对于文化的认同。对普罗大众是精神财富重于物质财富的。收藏是少数人愿打愿挨的游戏,并且双方知晓规则的,没有什么可多置喙。
  •     看罢《谁在收藏中国一书》,真的是无法平静,那一串串的触目惊心的数字一摆出来,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看的都会觉得心口疼。书中有这么一组数据据联合国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整的统计,中国流失在海外的文物至少在1700万件以上,而中国本土所有博物馆记载在册的文物仅1200万件!或许乍一看这个数字不会有什么概念,或许会感叹是当年被侵略时掠夺了太多。。。。。。。是的,我们在回顾那段被侵略的屈辱历史时总会想起那早已变成废墟的圆明园,总会痛心的说,那里曾经有过多少奇珍异宝,然而一夜之间被洗劫一空,那精美的不像是人间的天堂眨眼化为灰烬,圆明园被洗劫的文物大概在一百万件以上,这是个什么概念我无法想象,但更令我无法想象的是近三十年来光是通过各种渠道流入美国的中国文物就有230万以上,相当于烧了两座圆明园还不止!那流失的以千万来计算的文物里其实更多的在最近的这么年里被不法分子盗墓走私倒卖出了国!单从数量上看,每年流失的文物足以够得上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故宫的级别!那些靠倒卖文物发了财的,先是去刨了老祖宗们的坟,然后把刨来的东西走私低价卖到了国外。这些文物,运气好的遇上一个有钱的中国人,可能会让他们掏上天价赎回身,运气不好的便一直流落海外,就像是被一些拐卖的妇女儿童般再也回不去自己原来的家。对此,除了痛心和愤慨外还有什么情感可以去表述?混乱的文物市场,充斥着尔虞我诈的文物世界,跟随着作者的文字发出阵阵的诧异的惊叹,那真实的黑暗,那沦丧的礼义廉耻,以及在这弥漫的浑浊里不愿同流的那些无奈而又执着坚定的人们,每一个故事都叫人心有戚戚然,拖着恶性肿瘤的作者花了五年的时间明察暗访,把一个真实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然后悲愤的呐喊着,用一个爱国老人无限赤诚的灵魂竭力呐喊着:“贼子啊,你可以偷取我的黄金,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但你不能摄走我的灵魂,那是我的万世祖宗,那是我的子孙后代,那是我活着的依存。。。。。。。。。”但愿这振聋发聩的喊声能喊醒那些同样被称作炎黄子孙越麻木冷酷的灵魂们!
  •     玄之又玄,莫非是在写小说。李海涛,杜敏。2013-11-30,你在家,上午我在凤城,下午我在凤城初中。
  •     应该是纪实性的,写得很深刻,到处中国文物现状,值得反思。
  •     这是一本纪实类报告文学,关于元青花造假情况的研究让人读后触目惊心。
  •     揭露拍卖、收藏、古玩交易等方面的黑幕也好,潜规则也好,值得一读。
  •     没啥猛料,读起来文笔也很乏味。
  •     写得不错,让我了解了很多内幕,对收藏有了更深的理解!
  •     想了解中国文物现状的人非常值得看,建议同时看《谁在拍卖中国》
  •     只是介绍了一些非古玩界不知道的事情,没什么深度,情怀和文化也不到位。读一读还是好的,开阔眼界。
  •     他对吴树的作品非常入迷,赞不绝口。
  •     一直觉得收藏市场的水深不可测,看完这本书,更加惊愕不已。收藏品是真是假,可以说已经无法确认,造假黑幕、拍卖黑幕、盗墓与走私等等,金钱充斥着古玩市场,市场中已经少了很多对艺术的品玩,对古代艺术的探寻,更多的则是发财的梦想。收藏是投资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但需要很深的知识,而这些这些知识一般不是简单地从书本上就能学到的,即需要师傅领进门,还需要饱读古书,了解背景,绝非看两本收藏书就能上手的。同时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实践才能出真知。看完了本书,已经分不清楚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了。而中国文物大量流出到海外,让人伤心啊。
  •     愤,部份国人唯利是图。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     作者为了证实中国文物界的不为人知的内幕,冒着危险,以身相试,让我们对我们都感兴趣的东西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拨云雾而见青天,或许能让那些心有迷障的人能回头知返,让真正的文物收藏爱好者慎之又慎!更让想涉足该行的人有所准备!
  •     书中揭露的古玩市场、拍卖公司、盗墓现场、文物制假等秘闻,闻所未闻,使人对中国的文物命运担忧……
  •     成化斗彩鸡缸杯的传奇。
  •     当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都浓缩到拥有金钱的多寡上来,我们就没有必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抨击某一类特定的群体,其实,你我和他们之间,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距离。一边阅读,一边自省,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一乱象?
  •     对喜欢收藏的朋友很有帮助!
  •     改变了我对考古界的误解。在中国,很多事情复杂地让你无法想象
  •     读了他才知道中国文物这潭水如此之深!
  •     感谢有正气的人!能在中国的这样的氛围里,有勇气披露文物交易内幕,实在是难能可贵,同时也揭开了一些伪君子的真面目!好人!好书!
  •     对于文物市场很实在的一本书,写得比较细
  •     文物被过度的宣传其经济价值确实是考古界的灭顶之灾
  •     我还有一本谁在忽悠中国,据说这套书有三本,准备凑齐三本呢
  •     对热衷于古玩的朋友来说有了更好的启发和学习的书籍~~~~
  •     看了作者的力作,对当今文物及古董市场的现状有了明确的理解,尤其现在全民收藏热,可以使大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识;一切从兴趣开始,自得其乐,才是根本,戒贪,并保持冷静及作者一样的责任感!
  •     很好的书,让我对国内外文物市场的现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世界观人生观也有一定影响,受益匪浅!
  •     没有忽悠到位啊^_^
  •     了解了收藏市场的黑暗
  •     收藏的一定要看
  •     这本书是我年前买来的,至少有四五个朋友问我借去看了,还来之后都说不错。因为工作的关系也认识一些古玩收藏的朋友,有藏友有做古玩生意的有专门造假的,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都不错,至少佩服作者的正义感,能够提出很多很多人不太提到的问题。对于前面有些不太负责任的评论,我想如果要购买这本书的朋友可以直接忽略,好的地方很多朋友都有提到,确实是一本难得深度了解古玩收藏内幕的好书。但在这里我还是来挑挑小毛病好了,呵呵~~~首先,作者举了很多例子,都是一件件费心收集而来,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有个别的比较陈旧,其实古玩业有点儿像IT业,欺骗造假什么的更新都非常快,所以每天都会发生不同的故事,有些事件选取的可能超过10年,所以看起来就觉得不是那么应景。其次,写作过程中用了一些文学的美化,个人觉得不那么恰当。我觉得这本书要么就是纯粹的一部记录,要么就是一些情节曲折的小说故事,但是在个别章节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文学加工痕迹,呵呵,不过这个缺点见仁见智,可能有朋友也会觉得,女人出门化点妆是应该的,记录文学做些适当加工也没问题这些小瑕疵不会影响一本好书的,让人称道的是作者的正义感,让人获益的是引发我们面对过高的收藏热保持应有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收藏态度,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两点都做到了,值得推荐~~
  •     入门书籍吧
  •     “假作真时真亦假”中国文物市场现存的发展趋势,真让人心寒。借用笔者后记中的一席话:收藏与毁灭交响、贪婪与审美共存。
  •     看完才知道,古玩的水很深呀。轻易能赚钱的都不是老百姓!
  •     看了这本书之后,就会觉得现在收藏“古董”的人都是SB。
  •     看完这本书之后,对中国文物市场上的种种有了最深刻的理解。作为炎黄子孙,身上更有了种使命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     玉衣、南海瓷器、盗墓、仿制文物、收买大官。
    文物不只是文物。
  •     成也古玩,败也古玩。还是不要掺和的好。
  •     真真假假 中国谁都不能免俗
  •     文风一般,但向外行揭露文物市场的黑幕,至少是皮毛
  •     触目惊心 water too deep...
  •     白开水
  •     被作者的民族情结所震撼,作为龙的传人,都应主动保护中华文物,很同意作者的观点,文物走私盗掘作假比毒品更毒,影响深远,长此以往,我们还剩什么!
  •     了解了我们的文物市场的内幕和黑幕。受益非浅。
  •     科普了中国文物收藏现状,普通人吧,我觉得对收藏还是敬而远之吧
  •     非常好的一部关于收藏的书.喜欢.
  •     中国文物收藏与管理的现实,很有意义的一本书。
  •     这本书是先看了一部分电子版的然后才决定买的,说心里话,是一夜看完的,本人非常喜欢收藏,但是从来不玩古董,呵呵,没钱!但是这本书让我们在闲暇之余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了中国的文化市场!
  •     这本书揭露了血淋淋的文物黑幕,震惊之余又比较沉重!中国泱泱大国,文物流失如此严重,落泪啊!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
  •     同时对中国古老文化遗产表示担忧
  •     作者文笔犀利、调研深入、所言非虚,读来让珍视文物、中爱中华文化的人们不禁扼腕。沉重的收藏、黑暗的文物交易……
  •     P253 “你看这一行最后的赢家是谁?”因为通话时间受限,我不得不直奔主题。“最后的赢家?其实明摆着。我告诉你吧,发大财的人一是拍卖行的老板,拍真拍假只赚不赔;二是那些下手较早的大收藏家,高价卖出次品和赝品,低价买进珍品、精品,待价而沽。我就帮一家私人博物馆的老板进过几件高仿瓷,先放在博物馆展厅里展出半年一年,把舆论造出去,‘某某博物馆收藏了某件国宝',然后再送拍卖行高价成交。人家名头大,有人信他;这几年发了财的还有一些介入买卖的鉴定专家,他们相当于运动场上的裁判兼运动员,既是文物鉴定者,又充当文物经纪人,买方卖方两头通吃……”
  •     读后感归结为八个字:惊心动魄,振聋发聩。
    作者是个有胆、有识、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和收藏爱好者。
    多买了两本,送给了同样爱好收藏的朋友。
  •     《谁在收藏中国:中国文物黑皮书》确是一本好书,对于有收藏兴趣的文物爱好者来说,我认为最好读一读,特别是刚入门不久的淘宝人士,本书会是亠支预防针,可以将你的兴奋度和盲目性降低一些。作者通过深入摸查取得第一手资料,增加了可读性和可信度,建议同好者一读。
  •     其实没爆什么料,后悔买了。
  •     一系列三本,一句结论:都是局。
  •     从我这个外行人来说,这书从很多方面告诉了读者收藏、拍卖的基本知识;读罢这书后,感到的是阵阵的痛心啊,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我们炎黄子孙居然没有能力好好保护好,既惭愧,又无奈。
  •     指望收藏发财的人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
  •     本书中有几个深刻的故事 无法坚定真假的专家 肆意贩卖文物的贼 古董投机人士 让我初步见识文玩界的水深火热 不多说 向那些一心捐赠宝物的同胞致敬
  •     作者在书中的文字通俗易懂,非常巧妙的结合了当代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让人阅读起来就很能感觉出来一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全书又带着一种黑色的幽默感,让人回味无穷。如果对于古玩感兴趣的朋友,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     收藏者的警世钟!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书中揭露的你我不知道的地下秘密,正值国内拍卖、收藏热情高涨的同时,我们应该少一份功利,多一份对文物的保护和监督。
  •     这本书不错,看后了解到当今古玩市场的一些操作以及一些历史知识,值得一看。
  •     喜欢这类长篇纪实报道,相信会很好看,一共三本,HAPPY~
  •     首先,我对作者表示敬佩!他用自己的坚持执著、正义、不泯的人性给我们揭开了一个怎样黑暗的领域。其次,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收藏的认知,在明白了这趟水有多深有多黑暗以后,我将改变对它的看法。另外,对国家几千年的文物流失他乡,感到深深的痛惜;对盗取文物的人,感到深深的痛恨,对不择手段收购、拍卖、造假的人,要深深的痛斥,我想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难过愤恨的,希望我们的国家文物管理能够早日走出泥沼。最后,对于喜爱收藏或是有兴趣的朋友,我认为非常值得一看,当然,如果你正好在看《马未都说收藏系列》,你也许会发现有些相比相通的地方。
  •     真相,最好不要探究。
  •     文物收藏黑幕重重啊。读了这本书,心情很沉重。怎么办?这个问题上层要思考,不仅仅思考我们面临的紧迫局面,更要思考解决之道,最重要要思考怎么从根本上进行改变被动局面。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真长见识。收藏界的水可真够深的呀!
  •     下次修订“农民进城路路通系列”之【农民进城赚钱秘决】时,可以把这本书列入参考读物。
  •     也不知道该不该信
  •     三本书一起购买的,不错,了解了整个收藏内幕,赞。
  •     真实,文笔吸引人
  •     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我们贪婪无耻的现代人。愧对祖先,中国危矣
  •     从民间文物贩子、藏家与学者的视角,带着对文物流失的扼腕心情,来讲述到底谁在收藏中国。这种心情与视野,放在如今浮躁的中国收藏市场里,仍不过时,值得反思。
  •     乱象何止收藏这一行,当中国的文物流失海外的时候,当中国内地频繁出现**真拍卖的时候,我们已经到了必须立法惩治**和防止问题流失的地步!
  •     值得一看的中国文物现状!保护国宝,人人有责!
  •     科普了中国收藏圈的现状,针砭时弊。
  •     这是继《货币战争》后又一另人警醒的书籍。外国人不讲仁义,只讲经济利益最大化。在这种知识与评判标准的冲击下,国人的头脑也附和之。同时拥有绝对实力的海外投行还是通过中国人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情结,对我们进行投资掠夺——如元青花的判定。国内的学者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和不容置疑的权威,磨灭了良知而不自觉。可叹之至!希望更多的人读到此书,不要在痴迷于打眼与捡漏之间了。古玩实为品味,在于收藏者的德行。此为第一要义。
  •     做为一名收藏爱好者,该书使我清醒了许多!相见恨晚!
  •     文物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语言太过戏说,有损真实性。
  •     文物与黑幕
  •     很棒的纪实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