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2
ISBN:9787539909677
作者:钱宁
页数:303页

内容概要

钱宁,祖籍上海嘉定,生于南京,长于北京.1979年入人民大学,读文学专业,1986年进入人民日报,当文化记者。八十年代末留学美国,在密歇根大学作新闻研究员,后留校任教。1995年5月回国。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历史的断续    东交民巷西头,有两扇狭窄却神秘的小门。当年北京市公安局签证科如今成了“中国公民因私出境入境管理处”。    普雷斯访华内幕。中美互派留学生的谈判充满了戏剧性。邓小平说:“派人出国也是一项具体措施”。    1847年,先驱容闳远渡重洋赵美留学,带回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梦想。    百的留学史上风风雨雨:幼童留美计划夭折,庚款留学生派遣中断,抗日战争对留学事业的冲击。    朝鲜战争爆发也留美学生的回归。中苏决裂,中国走向隔绝。近三十年后,邓小平再一次打开国门。第二章 出国留学之路    最早出国的留学生都是被“挑选”出来的。将社会和人心真正搅动起来的是自费留学的开放。    外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开口。“托福”考试对许多中国学生来说,是一场与命运的抗争。    探索“新大陆”。入学申请中的技巧。争取奖学金的捷径。为经济担保而寻找“海外关系”。    出国难在单位是不是放你。跟单位领导“磨”出国,需要“谈话艺术”。把档案放到“人才交流中心”去。    “每天都有梦想在美国大使馆的门前破碎”。有人将80年代“出国热”形容为“胜利大逃亡”。    有多少人出国留学了?什么人出国留学了?——一项留学人员的背景调查。    政治风云的变幻与留学政策的宽严。几任中国领导人都表示,派遣留学生的政策不变。    一样的别离,不一样的心情:“那是我最得意的时刻。”“我知道那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拥抱了。”“在机场,我忍不住骂了起来。”第三章 海外的震撼第四章 几代风流第五章 月亮的另一面第六章 离合聚散第七章 中国情结第八章 归留之间后记

作者简介

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ISBN:9787539909677,作者:钱宁著

图书封面


 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因为工作需要花了一下午突击看完的。我真的很建议叫嚣留学生与国内脱节的和菜头等人看看。摘几段觉得不错的: 1,一百多年来,中国人被一个强国梦所缠绕。这个梦虽几经破碎,却从未因领袖的变换、政权的更替、政党的兴衰和社会的巨变而破灭。为了这个梦,一个民族不惜变法、造反、革命、内战,尝试了几乎一切可以尝试的手段;为了这个梦,一代代人甘愿毁家、赴难、流血、捐躯,付出了一切可以付出的代价。在这种种的努力中,包括着一代代留学生的派遣。对中国而言,派遣留学生从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化交流”,而是一个民族的忍辱负重、发愤图强——这是今天的留学生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想法是很中国式的,听起来好像留学生不但要肩负着历史的重托,而且还必须充满自我牺牲精神。不过,回顾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也正是这种中国式的“爱国”支撑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使百年来因贫弱而饱受欺凌的中国终于在20世纪末叶看到了下一个世纪的曙光。2,留学生的起伏从来是与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容闳的幼童留美计划因清朝统治者的愚昧和腐朽而毁于一旦;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由于革命爆发而被迫中止;30年代的留学事业又备受战争的冲击。近百年的留学史几乎没有多少风平浪静的时候。3,说来也许叫人难以置信,海外生活实际上是很容易培养一个人的爱国情操的,其效果往往远胜于国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一些即使在国内时不那么“爱国”的人,在国外呆长了,都会慢慢爱起国来。而且,就好像华侨越老越爱国似的,留学生在海外呆的时间越长,爱国热情一般也就越高。这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与华人在海外的地位密切相关。在海外长期生活的中国留学生,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改变过去使用的语言,改变父母所起的姓名,甚至改变自己的国籍,但就像改变不了自己的肤色一样,他们难以改变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对这一代留学生来说,这种意识不但与生俱来,而且,被充满动荡和磨难的青春岁月深深地铸定在心底。中国,无论从时间和空间相隔多么遥远,无论从感情上是恨是爱,总是一片能牵动思绪和掀起内心波澜的土地。(现在感兴趣的是,这种骨子里的自我意识究竟是从哪来的,心理学?社会学?还是,就是一种潜伏基因呢?)4,对一代中国青年来说,出国留学是一场充满诱惑的挑战,一次对自我价值的检验和一个真正改变自己生活的机遇。那时的中国社会没有给年轻一代留下太多的发展空间。那里没有政治可投入,没有财富可追求,没有可供精神自由驰骋的疆场,甚至在私生活中也没有一方不受侵犯的个人领地。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年轻人需要学会的不是全力奋斗,而是耐心等待。至于等待的是什么呢?谁也说不清楚。那时,年轻一辈见面打招呼,总是这样两句:“活得怎么样?”“没劲儿。”于是,出国便成了无数中国青年平凡、无聊、黯淡生活中的一线亮光。尽管“出国梦”最终有可能由一场美梦变成一场噩梦,但它的确给一代中国青年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生活希望和奋斗动力,并使他们在生活中有了一点选择自己道路的自由。不再按预定的轨道分配和听从国家,而是可以去海外接受自由竞争的风浪。甚至是中国社会主义的计划教育体制和美国资本主义的自由教育体制就这样衔接起来,而中国教育温室里的花朵也就这样开始去经受海外自由竞争的风浪。对于大多数自费留学生来说,出国留学更是一件需要自己作出决定、自己为之奋斗并准备自己付出代价的事情。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年轻一代体会到了自由的含义。(突然想明白了颐和园的情节)5,可以拥有另一种生活——不再是反复的运动和批斗。他们对祖国感情是单位的阻扰。发达社会的物质诱惑。中国是个穷国,但1949年以后,生活在其中的中国人对穷的感受并不那么深切强烈。当年举国上下的一律清贫,使人徒增了不少悠然自得的“平等感”。可一到海外,中国人才真正感到自己是多么的穷,我们的国家又是多么的穷。中华民族在“勤劳”、“勇敢”之外似乎可以再加上一个“贫穷”。当年,多少满怀“做学问”的热忱赴美“深造”的中国留学生,一到美国就发觉,美国社会的结构重心不在政治,不在文化,甚至不在科学,而在商业经济。历史上,有一个美国总统曾说过:“美国的事业就是商业”(The business ofAmerican is business. )的确,在美国社会里,一切价值都可以用商业价值来衡量,而商业上的成功又是一切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基础。作为一个充分发展的商业社会,在美国办一家公司远比在中国申请一张护照容易。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商业世界最终将吸引许多有才华和胆识的留学生投身其中,成为他们争雄的战场。(我倒真的很希望作者能继续分析00年之后的低龄化留学生们)
  •     个人的选择权利实质上就是自由民主最基本的涵义。美国精神:每个人都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并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生活中的梦想。中国留学生"金钱意识"的建立,首先基于出国后对"穷"的体验。正是在"穷"的感觉的无情挤压下,金钱的重要性很快凸现出来。道理很简单,在西方社会,要是没有钱,即使充满自由,你也没有多少自由可享用;即使人人平等,你也得不到多少尊重。小时候学到的道德箴言:"有钱不一定幸福",到国外后可以从反面体会得更深:"没钱一定不会幸福"。美国的一切问题说到底都是一个Dollar(美元)问题对一个人或民族来说,真正可怕的还不是这种意识的局限,而是在这种局限中形成的一种绝对思维模式。我们不自觉地以自己社会的一切作为是非标准来判断其它社会的一切。有时,我们能走出国门,却走不出这种绝对思维模式。The business of American is business一个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想要有所作为的话,大概总是要有点追求和进取的精神。如果一代充满梦想、满怀抱负、历经磨难的留学生,到头来,变成安于温饱、甘于平庸、无所作为之辈的话,那将是留学生个人乃至整个留学事业的最大悲剧。当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开始失重之时,往往也就是他婚姻天平渐渐失去平衡之日。许多在国内时被视为天作之合的婚配,一到海外,便会显出裂痕,甚至很快出现断裂.海外留学生活,有时就好像是一场检验婚姻质量的破坏性试验。留学生的婚姻被置放在全新的社会环境里,经受着意识形态、金钱、文化和两性观念的高强度的震荡。导致中国留学生婚姻破裂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最致命的也许是丈夫们最终无力从经济上承担起支撑家庭的重担。在一个以金钱为衡量事物价值标准的社会里,一个不能养家糊口、不能养活自己的人,不但会被别人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人,甚至连自己都会怀疑自己的"自我价值"。当一个男人在事业上遇到挫折时,他的婚姻往往也会随之出现危机。维持一个婚姻,仅仅有爱,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在海外,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婚姻更是难以仅仅靠感情上的纽带来维系的。当中国女性逐渐懂得,她们的一切,包括思想、感情和身体,都只属于她们自己,而不属于别人时,她们的"性观念"自然会趋于开放。在这里,失落的只是中国的男人们,中国女性失去的只是传统的锁链,获得的却是自由。她们要像男人一样享受生活中的一切快乐,包括过去一直是男人专利的"性"。在海外长期生活的中国留学生,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改变过去使用的语言,改变父母所起的姓名,甚至改变自己的国籍,但就像改变不了自己的肤色一样,他们难以改变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对这一代留学生来说,这种意识不但与生俱来,而且,被充满动荡和磨难的青春岁月深深地铸定在心底。中国,无论从时间和空间相隔多么遥远,无论从感情上是恨是爱,总是一片能牵动思绪和掀起内心波澜的土地。海外生活实际上是很容易培养一个人的爱国情操的,其效果往往远胜于国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对留学生而言,祖国越抽象越容易爱,一旦具体了,爱起来就困难了.祖国越遥远越容易爱,一旦近了,爱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海外生活时间一长,祖国的形象在留学生心中渐渐会得到某种"净化":过去不那么愉快的经验慢慢被淡忘,旧日的情景在记忆中都变得美好起来。不过,当在外多年的留学生兴冲冲回国时,边防、海关、检疫等部门以及这些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态度,很快就能叫人回忆起中国的"国情"。留学生的"爱国热情"也不一样。一般说来,"爱国"的热度,访问学者往往超过读学位的学生;读人文科学的往往超过学自然科学的;学理科的往往又超过学工科的;英文差的往往超过英文好的;没找到工作的往往超过找到工作的;男的往往超过女的;年纪大点的往往超过年纪轻点的"为此,常有人责难这一代留学生过于务实,甚至有些自私。的确,尽管这一代"生为中国人"的留学生大概永远无法磨灭自己的"中国人意识",但长期受西方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多数留学生已接受了那种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视为权利与义务的契约关系的观念。那种要求个人无条件为国家或民族作出牺牲的东方式的传统"爱国主义",对这一代中国留学生中的许多人已渐渐失去了召唤力。传统的爱国主义对这一代中国留学生已失去了感召力。这主要因为大多数留学生在思想上接受了西方个人自由主义观念——个人选择的权利高于一切,而国家利益并不是要求个人作出牺牲的充足理由中国最多的是人口,最缺的是人才容闳说过,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些事,必须是一个梦想者.但作为一个梦想者,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容闳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2008.8.5 阅
  •     其实过了30年,某些场景依旧熟稔
  •     留学的悲欢离合
  •     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
  •     看的是一个想去美国留学的同学买的盗版书,他后来去了美国。前几章很长知识。
  •     上一辈人的留学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恐怕我们这辈是体会不了了.有句话值得玩味:美国有许多自由,其中包括饿死的自由,出国不是为了留学,留学却是为了出国。当时国家是有多么闭塞落后啊....
  •     ——因为只找到了英文版,所以先读英文版——当当缺货,可惜。写得不是这个时代的留学生的故事,但却是留学史中重要的一笔。值得一读!
  •     平实的叙述风。不太细腻。我想知道,一个个简历似的故事背后的人性。
  •     80年代留学生们的生活和思想写真
  •     十幾年前看過 那時候出去的人少 精英薈萃
  •     recommend!
  •     美国
  •     百味
  •     稀烂。。看点历史吧
  •     第一次知道六四就是通过这本书
  •     “对于大多数自费留学生来说,出国留学更是一件需要自己作出决定、自己为之奋斗并准备自己付出代价的事情。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年轻一代体会到了自由的含义。”
  •     挺实在的一本书,大致情况都说了
  •     议论不够深
  •     80-90年代中国留学生(主要是留美学生)的状况。有归纳总结,但思想深度和文笔一般,也许很多年以后作为口述历史材料,对留学生状况反思有一定价值。书中有美国最早幼童留学生历史(容闳),这一段详尽很有价值。
  •     “在国外有许多自由,其中一项就是饿死的自由。”嗯。这句话挺不错的。
  •     很深刻,也很生动。很喜欢这种近乎白描,而又暗流涌动的写作风格。
  •     这本书对初中时期的我影响相当大,今天才知道作者是钱其琛的儿子,还能在广场事件后全身而退,留学美国
  •     很早就看过了,当时就觉得非常好。
  •     很好的书。喜欢钱宁。不过现在再看,可能有些过时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