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黄帝陵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黄帝陵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1970-1
ISBN:9787546315430
页数:120页

章节摘录

插图: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如一个梦一般、谜一样的传说,一直萦绕在我们的心头,在炎黄子孙脑海中刻下了永久的印记。今天,传说中五帝之首的轩辕皇帝陵园的发现终于揭开了历史的新一页,使我们对于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上古记忆有了更进一步的新认识。(一)黄帝陵的来历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传说中开创了中华文明的祖先。相传他用玉做兵器,发明创造了舟车弓矢;他的妻子教会妇女养蚕取丝;在他统治期间,史官仓颉始创文字;大臣大挠发明了干支历法;乐官伶伦制作出了乐器。黄帝采铜铸鼎,宣告了石器时代的结束,并掀开了青铜时代的序幕。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与黄帝的高功殊勋是密不可分的。黄帝还以他惩恶扬善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丰功伟绩而载入史册。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古时荆山一带灾情严重,轩辕皇帝从昆仑山来到荆山查看。为炼仙丹给百姓治病,黄帝采首山之铜,汲湖中之水,铸鼎于山下。到此祭祀拜祖的后人络绎不绝。现已修复了象征天神、地神和祖宗的三尊大铜鼎。“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髯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因名其地日鼎湖,其弓日乌号。”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塬上,形成了黄帝陵。后来,人们便在此地建立黄帝衣冠冢,并建庙祭祀。另外还有一个关于黄帝陵来历的传说: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白天而降。黄龙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跨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黄龙暂且停下,让他去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留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黄帝陵位于灵宝市区西二十公里的阳平镇,在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它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皇帝部落在此代代相传、繁衍生息的历史佐证。古代名士文人纷纷前来参拜瞻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都曾到此拜谒,题诗作赋,发出过“樊萝来绝顶,瞻拜意何胜”的慨叹。著名诗人贺敬之也有诗在此:“中华五千年,史证灵宝见。荆山登高望,古今两惊叹。”1992年8月,地方政府投资六百万元在原址上建设成了陵墓(衣冠冢)、阁楼、大殿、山门、碑廊、亭台等景点。陵的西端有一高六米,周长四十余米的土堆,传说就是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条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着一种龙须草,为龙须所变。年年农历二月初九前后,人们便络绎不绝地来此地祭祀瞻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炎黄子孙就开始了对黄帝陵庙的祭祀活动。这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以及他们与学生的对话语录中,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证明。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代典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才形成一种制度,因此黄帝陵园也最早建于秦代。秦在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便规定了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为“墓”。到了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以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修建了一座“轩辕庙”以祭拜华夏祖先。在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又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的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共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严重威胁到黄帝陵,地方官员上书朝廷请示搬迁,于是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命当地官员遣人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至桥山东麓黄帝行宫。在此之后,黄帝陵庙有过多次修缮和扩建的工程,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都已经远远超过古代。正如一首民谣所说的:“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二)陵园概况据传,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其陵墓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西北大概一公里处。桥山脚下环绕着沮水,气势十分宏伟壮观。山的上面栽有八万多棵柏树,都有千年以上的树龄,繁盛茂密,郁郁葱葱,四季常绿,山体愈发显得浑厚坚实。正是在这青山古柏掩映着的桥山,深藏着中华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冢。走近黄帝陵,首先就会看到以青砖砌成的环冢花墙,中有高3.6米,周长48米的陵墓封土。陵前立着一块明朝嘉靖十五年的石碑,上刻“桥山龙驭”四字,即指此处乃轩辕黄帝“驭龙升天”之地,更为此地增添了一丝神秘感,令人肃然起敬。碑前有一祭亭,气势不凡。亭内赫然竖立着写有“黄帝陵”三字的碑石,乃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的墨宝。园区四周围护着醒目的红墙,东南面开有一道门叫“棂星门”,门的两侧为仿制的汉代石阙,进入陵园区内,地面用石砖铺就,更显典雅素朴。陵区正南方,有土筑的高台立在陵园红墙之外,这正是赫赫有名的“汉武仙台”。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就是当年汉武帝为祭祀黄帝而筑的二十余米高的台,后来经历风霜雨雪多有损毁,今天我们所见的已经是用石块修葺并建有登台石阶、云板和护栏的焕然一新的高台了。在黄帝陵庙前的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用精挑细选的5000块大型鹅卵石铺就,气派非凡,放眼望去,光洁可鉴,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广场的北端有一座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的轩辕桥,整座桥由9节组成,共用了121根石梁搭建,桥两侧设有护栏。护栏的内壁上都雕刻着古典图案的花纹。整座桥全部采用花岗岩砌成,既素朴古雅,又粗犷悠远。桥的下方占地300余亩的印池居于左右水面,总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印池周围绿树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青山翠柏,交相辉映,影印池中,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生机勃勃,也给几十个世纪以来静卧于此处的黄帝陵平添了几分灵动之气。沿轩辕桥北侧缓步向下,是象征着黄帝“九五之尊”并寓意着黄帝至高无上皇权的九十五级石砌台阶。下桥后从一条名为“龙尾道”的小路向上攀登即为临庙院山门,看上去格外肃穆宏伟。走进庙院的山门,有一古柏,相传是华夏始祖黄帝亲手所种,历经风雨洗礼依然如故,凹凸错落的树纹更添沧秉感,抚摸着树干就仿佛跨越了千年,回到了那个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呼吸着那时的空气,感受着祖先们艰苦卓绝的创业时代,更觉今日幸福的来之不易。古柏高十九米,树干下围十米,中围六米,上围两米,枝叶繁茂,苍翠遒劲,四季常青。  再往北走就来到了诚心亭,古时候祭祀官员来此均须整理衣冠,心静面净后方被允许进入大殿参拜祭祀。亭的北面立有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室,顶端为卷棚装饰。亭内有两座碑石,一面上为伟大领袖毛泽东手书的《祭黄帝陵文》,另一面是蒋介石手书的“黄帝陵”碑石。亭的附近有一棵高大的古柏,即远近闻名的“汉武挂甲柏”,树叶青翠,枝繁叶茂。其后的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抬眼可见“人文初祖”的四字匾额,据说是出自国民党元老程潜之手,字体浑圆,气势磅礴。大殿内中部的木质壁龛中嵌有轩辕黄帝的石刻浮雕像,人物栩栩如生,形态生动。在碑亭的东侧是立有四十余个历代碑石的碑廊,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宋仁宗嘉祜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种松柏共1413棵的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黄帝陵庙树木的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另外还有1912年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派代表团带上其亲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祭拜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等。

书籍目录

一 黄帝陵二 帝陵传说三 轩辕黄帝其人四 黄帝传说五 炎黄子孙的传说六 黄帝的文化贡献七 宗教中的黄帝八 旅游胜地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黄帝陵》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黄帝陵》介绍的是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遣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图书封面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黄帝陵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