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7546110219
作者:杨慎
页数:262页

章节摘录

插图:隐晦卷一事典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即位伊始,便受到内外的瞩目,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两代国王都很有作为。楚国上下希望他能继承父、祖遗志,开疆拓土,使楚国更加强盛。而邻近的小国则是战战兢兢,危不自安,甚至连中原的大国秦国、晋国也密切注意楚国的动向。然而出人意外的是,楚庄王即位后,根本不理国政,每日里不是在宫中听音乐,饮美酒,与妃婢们寻欢作乐,便是率领卫士去深山大泽打猎,一副标准的酒色荒淫国王的形象。楚国的大臣们自然不甘心楚国前两代国王奋斗的成果就此毁灭,纷纷人宫劝谏。楚庄王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后来听得烦了,他干脆在王宫外立一道牌子,上写:敢入谏者死。严令之下,楚国的大臣们大概觉得还是保命要紧,真的没人敢再劝谏了。……

前言

也许,真的像有人所说的,中国文化是一种谋略型的文化。但是,当下谋略类书籍的流行,却似乎与所谓的“谋略型中国文化”并无太大的关系,起码没有本质的联系。因为文化的深处未必是谋略,而“谋略”的深处一定是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儒、道、兵、法、墨、纵横、阴阳等许多学派。这些主要的学派不仅都非常关心政治,还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治人”;而治人就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方法就是智谋,就是谋略,就是权术。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形是智谋被提升为一种牢不可破的社会制度性的规范和原则,各种学派和文化都在智谋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纳入了谋略的范畴,成为智谋的不同组成部分。这样以来,中国的智谋型文化就形成了。 在历史上,对中国的智慧、谋略、政治有影响的学派虽有十几家,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儒、道、法三家。中国的智慧和政治虽然常常呈现出纷纭复杂的状态,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这三家的思想精核,也就把握住了中国的谋略和智慧。 儒家的智慧是极为深刻的。它是一种非智谋的大智谋,其运谋的方法不是谋智,不是像法家或兵家那样直接以智慧迫使对方服从;而是谋圣,即从征服人心着手,让人们自觉自愿地为王道理想献身。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非常注重做“政治思想工作”,首先为人们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并百折不挠地到处宣传这种理想,直到人们心悦诚服。其实,这已经不是儒家谋略的高明,更不是儒家谋略比别的学派的谋略狡诈,在这里,它已经上升到了人性、人道的范畴。这就是儒家智谋的合理性之所在,也是其成为真正的大智谋的根本原因。 法家的智慧很特殊。法家之法作为君主统治天下的手段,是建立在非道德的基础上的。法家之法的根源在于封建集权制,因此,它就特别强调“势”。“势”就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必经过任何询问和论证就必须承认和服从的绝对的权威。有“法”无“势”,“法”不得行;有“势”无“法”,君主不安。但如何才能保证“势”的绝对性呢?这就需要“术”。“术”就是统治、防备、监督和刺探臣下以及百姓的隐秘的具体权术和方法。中国的“法制”最发达的地方就在于“法”与“术”联手创造的御臣、牧民的法术系统。“法”的实质是强力控制,“势”的实质是强权威慑,“术”的实质则是权术阴谋。这些都是直接为维护封建王权服务的。 道家的智慧是极为聪明的。黄老的有关著作处处流露出智慧的优越感,处处显示出对别的学派的鄙夷和不屑。黄老道术自以为是最聪明的学说,它认为天地万物都受道的支配。道是绝对的,永恒的,是永远不可改变和亵渎的;世间的人是有限的,对于道只可以体味、尊重和顺应。那么,如何体味和遵循道呢?黄老哲学认为,那就是要顺应自然,要无为,然后才能无不为。所谓“圣人无心,以天地之心为心”,说的就是圣人没有自己的主张,万物的自然运行就是圣人的主张。人如果不能体察道,就不能“知常”,不能顺应自然,在现实中就容易招致祸害。 当然,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这三家的智慧从来没有单独存在过,总是相互融合,甚至进而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消长而已。 智谋型文化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民族的性格特征。当然,这里不仅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人的学问往往被理解成谋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很有代表性的话。有许多中国人把自己的一生都花在谋划、算计别人上,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内耗。遗憾的是,谋划和算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有用,而且早已上升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为人们所称许的处世态度。它已经不是一种“术”,而是人生的“道”,已成为中国人难以改变的文化精神。一般所说的中国人善于“窝里斗”,就由此而来。 然而,中国的智慧首先是道而不是术,也就是说,术只是道的表现形式,道则是术的根本,是术的决定因素。只要掌握了道,术就会无师自通,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兵家,他们都是正大光明的“阳谋”学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要求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是智慧谋略。如果颠倒了这一关系,那就无论如何也弄不懂中国的智慧。 所以鲁迅先生说: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成大事者,古今未有。 因为,权谋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中国权智在本质上是一种至为深刻的文化,只有人的身心内外都渗透了这种文化,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内谋谋圣、外谋谋智的境界,才能成为真正的圣、智兼备的谋略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冷成金

媒体关注与评论

要想打败一个人,就要先想法让他骄傲,骄傲就会使他变得很愚蠢;而一个既愚蠢又骄傲的人是最容易被打倒的。  ——新浪网友养晦只是一种手段,奋发其威才是目的,养而不用就不是韬晦,而是隐逸了。  ——人民网网友“日用不足,月用有余。”不在一事一处上见长,却在每事每处上见长。这是古人谋世的最高境界。  ——雅虎网友

内容概要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书籍目录

隐晦卷一  要想看清自己周围的形势,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暗处。  保身的第一要诀是隐身,绝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  枪打出头鸟,切忌比别人站得高。  以小人治小人固然未必好,但用小人的法术还治小人之身却不仅有效,还且事半功倍。  要想出人头地,就要先学会矮人一头。处晦卷二  解除对手敌意的最好办法是主动表示友谊,而且一定要让对手笃信不疑。  偶尔做回小人也是保身之道。  镇静持重是处晦的必要手段,不能有丝毫的急躁心理。  如不想总是处于弱势,示弱则是必须的。处晦方能向阳。养晦卷三  “日用不足,月用有余”。不在一事一处上见长,却在每事每处上见长。这是古人治国的最高境界。  欲养晦先有韬,收敛自己的锋芒,藏好自己的梭角,这是养晦的必由之路。  名与实相表里,名者皮也;有名无实者凶,有实无名才吉。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养晦的最佳状态。谋晦卷四  有谋方能有勇、有谋方能出奇,谋是所有成功者的通行征,无谋则是所有失败者的墓志铭。  晦非素有,则以谋成。  小事小节往往是大事大节的关键。  你能满足别人需要,别人才会满足你的需要。  劝谏如同治病,对症下药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权力永远是双刃剑,使用不当便会自受其祸诈晦卷五  使诈,使奇都是兵法中的正道,在非常情形下,使诈既是方不得已的最后一招,效果往往也能好得出人意外。  小人使诈谓之奸,君子使诈谓之权。  诈如果只是一种手段,无可非议,但如果是一个人的性格,就很可怕了。  诈而后复归中正,如君子使诈无穷,必殃其身。避晦卷六  忍辱方能负重,许多时候,忍辱是众多贤人成就大业的先决条件。  忍表面上看很窝囊,实际是柄无往而不利的武器,运用好这柄利器,便能建功名,取富贵,甚至得天下。  小人往往比君子更能忍辱,但却是无耻,事情虽相近性质却截然相反。  古有避事者,也有避世者,专看事与世的凶险程序。心晦卷七  要对付一个人,就要先想法让他骄傲,骄傲就会变得很愚蠢;因为一个既愚蠢又骄傲的人是最容易被打倒的。  不要仅仅看到小人的无耻,要战而胜之,更要看到他的才能。  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  大智若愚,但一定要让人发现这种智,否则就只能是愚蠢了。  鱼不可脱离水,龙不可脱于渊,人不可脱离权。用晦卷八  养晦只是一种手段,奋发其威才是目的,养而不用就不是韬晦,而是隐逸了。  时机的把握是最重要的,早则火候不到,前功尽废;迟则机会丧失,悔亦无及。  事事要为自己留后路,也要为别人留后路。

编辑推荐

《韬晦书(最具功效的学问)》最具功效的学问:使隐忍具有智慧的至上心法                                        ——韬晦术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处。                                        ——明•洪应明杨慎乃“中国酱缸文化的代表人物”。                                        ——柏杨

作者简介

《韬晦书(最具功效的学问)》讲述的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迹的法宝。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一部专著,大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韬晦书(最具功效的学问)》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韬晦术因此有了“阴谋”的嫌疑。鉴此,杨慎生前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就不难理解了。

图书封面


 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杨涟,值得一读。好书~~~
  •     人常常被逼的不能韬晦,世事毕竟不同了。
  •     这本书对于我们在展望自己未来的路途上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由衷居安思危的感觉
  •     值得学的经典。古人的智慧。
  •     内容不好,时候没事的时候当故事看。
  •     没什么价值,比较失望啊
  •     书本排版整洁,看起来舒服
  •     书非常好,都很好看!
  •     文言文部分还是需要功底的,历史小故事简单易懂,道理深刻,推荐毕业后步入社会的人阅读。
  •     确实不错 物有所值 我很喜欢
  •     不错,纸张各方面都不错!
  •     这套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当初我在新华书店看到过。
    不过不全面。但是我一直喜欢读谋学兵法一类的书籍。
    所以当时毫不犹豫的花了七十块钱将止学与权谋书买了下来。
    到当当网的时候我发现这书比新华书店便宜了好多。
    有全套销售的。只不过我已经买了两本了。所以就只拿了这本韬晦术。
    我很喜欢。真的很喜欢。
  •     如果你买了前几部,这个最好也收藏
  •     进一步,退一步,有何难。何时进,何时退,知晓起来便绝不简单。这本书点化了人生每一步该踏出怎样的节奏。精辟入里,值得揣摩。
  •     韬光目的在于养晦,精辟入里,值得揣摩。
  •     是一本不错的书,要是精简些会更好。
  •     韬光目的在于养晦,政治精华啊.
  •     速度太慢,还没收到书
  •     相当于教人低调做人,在低调中厚积
  •     杨先生的好书,写的还挺有意思的!可以好好看看。
  •     三千年传统权谋文化中,最具操作性的便是韬晦之术掌握韬晦心法,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
  •     休闲时看看,感觉就像成人故事一般!
  •     人生之大智慧,阅之心情之舒畅!
  •     同一科目的同一款忒有空吗也没
  •     出版社太坑爹了,印刷、纸张···不抱怨了,免得别人说我
  •     太不错了 经典著作
  •     事机为用,不免藏锐守拙,人事相左,不免以退为进,韬晦待时,忍辱求变,以小失换大成,是为韬晦而已。
  •     首先说书的封皮,在我收到书的时候,封皮是脏的。
    书的内容:这本书是根据古文翻译过来的,独具一番人生哲理。
  •     有谋。多看
  •     这本书是根据古文翻译过来的
  •     我读的是原文,读这种书,不能读现代人任何添加,乃至翻译。
  •     正品书,书的质量好
  •     需要反复读,经历多后知后觉,即便早早读过大约也不会用吧
  •     读完原文。有机会品品故事。
  •     不像古籍
  •     总体满意,送人的,希望喜欢
  •     此书属于杨慎的话只有那么几张纸,剩下的都是事例堆砌,与期望中的相去慎远,个人比较喜欢纯古文,加翻译,不要掺杂太多类似事例!!!
  •     本书内容一般,所见的内容是以故事的形式告诉读者一些信息,看了不到三分之一会感觉枯燥。
  •     看了它,受教育。
  •     还没看,不过很喜欢,慢慢研究吧
  •     影响我一生的书,各种倒背如流
  •     乱世中的一套处事哲学
  •     需要休养,需要磨练~~~~才能正真理解~~~~
  •     开卷有益,适合逆境中品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