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中国乡村生活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101051636
作者:【美】明恩溥
页数:278页

章节摘录

  乡村结构 五百年前,明朝的奠基者朱洪武的侄子从中国南部的首府向北部的元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击。现在人们一般认为,这个受到赞美的攻击者一路上几乎杀死了他所碰到的所有人,以至于从长江到北京一带都已经成了不能居住的荒漠。史称“阎王的北方扫荡”。出于修复的目的,当时的统治者从山西南部和山东东部进行强制性的移民。历史资料表明,当时大量来自山西南部某城市的人被集合起来,然后又被分配到那些由于战争的破坏而无法耕种的荒地上去。在中国北部平原的许多地区,居民们除了知道他们来自那个城市之外,并不知道更多的迁移背景。  中国人确乎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民族,尽管他们对方位有一种本能的直觉,以至于能说出某种疼痛发生在胃的“东边”,可是,他们对自己城市的形状整齐与否却漠不关心。每个中国城镇似乎都是四四方方的,不过,并没有哪个城市是完完全全的四方形。相对而言,城墙总是出于风水的缘故被特意设计成某种曲线和不规则的样子。换句话说,这种曲线和不规则能带来好运,能避邪,这是风水在发生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城门一定不能相互正对着,如果正对着的话,中间也得有某种障碍物,以防魔鬼在城里顺利地进行扫荡。 在西方,人们已经习惯于说“布置”一个城市或城镇。然而,这种说法用在中国乡村上则是大大地不适宜,因为“布置”意味着相关部件安排上的设计。中国乡村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人晓得,也没有人去理会它的前因后果。在那遥远的、无法确定年代的、朦朦胧胧的过去,有几户人家从其他地方来到这儿安营扎寨,于是乎,他们就成了所谓的“本地居民”,这就是乡村。它有一条路,或许是几条路的一个网络,但是,若非偶然,一般不可能有两条路会刚好平行,也没有哪条路会正好笔直不弯曲。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人们已经发现路是增进乡村各部分之间以及乡村与外界之间相互沟通的必不可少的通道。然而,乡村的路不仅会突然地,莫名其妙地拐弯,而且在不同的地点宽窄经常变化。有时,在一个乡村四分之一英里远的距离内,竟然没有一条路使车辆从前街开到后街,没有人能够,也没有人会去修补它,即使大家都不愿意这个样子。在主街或其他一些街道上的右角,有狭窄的小道,一些住家的庭院就直接设置在这种小道上。甚至有的房屋建筑就直接挨着主街,除了一堵昂贵的死墙,也没有什么值得观赏。如果在公路上有什么门道的话,那是为了防止恶魔的入侵。因此,一个乡村就是一个微型的城市,同样有着高度拥挤的各种弊病,尽管它可能位于一个辽阔且相当不适于居住的平原上。无论土地是贵还是贱,乡村总是同样的拥挤,而且,村民们同样地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予理会。

内容概要

明恩溥(Arthur H. Smith,1845-1932)
美国公理会传教士。1872年来华,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等地,兼任《字林西报》通讯员。1905年辞去教职,留居通州写作。著有多种关于中国的书籍,代表作是《中国人的气质》(Chinese Characteristics)。他在华生活近五十年,特别熟悉下层农民的生活,对中国较有感情,是最早建议美国政府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人,并获得了美国国会通过。本书首版于1899年。他对中国社会的研究深为鲁迅、潘光旦等学人称道。

书籍目录

前言
01 中国乡村
02 乡村结构
03 乡村名称
04 乡村道路
05 乡村渡口
06 乡村水井
07 乡村商店
08 乡村戏剧
09 乡村学堂和游方书生
10 中国科举制度及教育改革
11 乡村庙宇和宗教团体
12 宗教仪式的协作
13 市场及集会的协作
14 协作的贷款团体
15 看护农作物的团体
16 乡村和城市的求雨
17 乡村狩猎
18 乡村婚礼和葬礼
19 乡村新年
20 乡村地痞
21 乡村头面人物
22 乡村男孩和成年男子
23 乡村女孩和成年妇女
24 乡村生活的单调和缺乏
25 中国家庭不牢靠的平衡
26 家庭的不稳定性
27 基督教能为中国做些什么?

作者简介

上个世纪之交的中国人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动乱和变化?保持着哪些文化传统和陈规陋习?都市、乡村及社会各层面的具体状况如何?本套丛书将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本套丛书的作者皆系一百年前在中国居留并深谙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他们以外人独有的视角和眼光打量、考察着这块神秘的土地,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纪录下他们的观感和惊奇。每本书都保留了大量老照片,这使我们可以更直观和清晰地回眸清末民初那一段充满创伤的岁月……

图书封面


 中国乡村生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昨天花了大半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其实看的时候还是对里面的描写感到很有意思,比如中国人的葬礼,中国人的筵席,中国人爱吃,看得我坐在书桌边一个人暗暗发笑。就像当初看《吾国吾民》的时候一样真切地觉得,从小到大,我所观察到的中国,我反观自己所看到的中国人中国事,就是书中所写的那样。一块混乱的,苦难的嘈杂的土地,还有一群善良的,自私的,苦中作乐的人们。我实在是找不到很好的词来形容中国人,就像我们的母亲河一样。看到她的时候,她轻轻地河水流淌在青藏高原的草原上,我根本不会想到她会是那样的咆哮,吞没她的孩子。那些谦逊平和,谨小慎微的人们我也不会想到他们会如此的暴戾,可以堪比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暴徒。所以上面的对中国人贴上的标签真是不能让能够概括中国人的全部,一定要一个词的话,也许只能是“多变”。可是在笑过之后,又不免感到惆怅。固然当初明恩溥带着西方人的优越感来看待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西方那种对中国的神秘与艳羡,对儒家制度下那个井井有条的中国的崇拜在大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后轰然崩塌。在他们眼中中国人是愚昧的,可怜的,是上帝抛弃的孩子,以至于明恩溥在最后的一章站在一个盛气凌人的高度像是一位上帝派来的先知一样,认为只有基督教可以拯救中国。很明显,西方人的自大很可笑。但是我也不认同书中前言所说的那种:一个强大的中国现在可以对那些对中国的鄙夷一笑置之。100多年过去之后,我发现自己所看到的中国人跟100年前的状态并没有根本上的改观。当然,物质的进步我们也不能否认,但是为什么如此勤劳的民族在100年间的变化如此之小,人们的精神状态基本上保持着100年前的样子还是让人唏嘘。当我在夏官营农村墙上看到“严禁溺死女婴”标语的时候,当我在一路向北的火车上看到两边破败的农村,还有在乡间看到聚在一起光着膀子赌博的男人们,还有我的亲人,我的同学,我所看到的那些人,假如100年的中国穿越时空,也会跟他们打成一片没有丝毫代沟吧。有时候我也会想,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文化的鄙夷是因为没有自信,比如中国餐馆总是那么热热闹闹的,不像西方人那样的安静。中国人吃面要发出大声音才是对主人的礼貌,而西方人吃面不能发出声音。很多时候这本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喜欢热闹的中国人才是中国人,假如有一天中国餐馆都安安静静了,中国人的葬礼也不热闹了,中国人也就不是那么可爱的中国人了。说着说着,我忽然不知道说什么了。今天是国庆,虽说每天都在讨厌现在的中国,讨厌中国的种种,但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和”山川壮丽,物产丰隆“心中还是会莫名的感动。因为对中国的感情很纠结,有时候觉得她是那么美好,有时候又对她感到如此失望。就像费孝通说的那样,当初学人类学是想学习一些方法,寻求改变中国。让她的人民可以不用被人抓着辫子玩弄,不用再过那种饥寒交迫的日子,可以不用再对皇恩浩荡高呼万岁,有些已经实现了,有些还很遥远。不知道100年后的中国是怎么样,100年后人们看到今天中国的影像会如何感慨,是庆幸中国的变化还是跟我一样为时间的又一次停留感到哀伤。
  •     此書翻譯成漢語後,不知是何故,只覺語言無味似嚼蠟,故而未能通讀而拋書棄卷,此時寫一點片斷,也是戰戰兢兢,恐貽笑大方之家。一直愧疚的便是,鄙人雖是中文專業的學生,興趣卻溢於文學之外,對於史哲興趣更濃厚些。讀歷史時,且加之幼時常看金庸劇,對乞丐及農民起義一類事興趣頗濃。但官方學說始終不能解我疑惑。讀徐揚杰先生「中國家族制度史」一書及馮爾康教授的一些論及傳統宗族的書,算是對傳統社會也有有模糊朦朧的印象。讀錢公穆先生「國史大綱」書時,其列有洪楊之亂一節,敘述農民起義之事。而後讀余英時文「打天下的光棍」,感受仿佛又深切一層。而對此,似乎未能吃透。上次在定王台書店裡,無意翻及此書,也沒甚注意,只是翻到了其中列有鄉村地痞一節,略微翻閱,感受又是那樣親切。讀此節時,讀者男女不妨可以結合毛太祖「湖南農民運動調查報告」,那樣對於共和國的由來,應該會有些許切實的體會,而不只是止步於教材一類的概念的束縛,所謂要橫放杰出,自是教條概念束縛不住者。
  •     作者是一个传教士,带着用基督精神拯救中国人民的使命来的,因而,他的所见所闻,大概是带着这样一个潜台词:中国人受精神文化压迫太严重了,赶快信基督吧。虽然他的事实一定程度上反映晚清中国的现状,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在现实找到他书中描述的那些事件的各种线索。但是,可以说 ,他从未真正走进过中国人的内心,大部分时候他用的是西方的价值来看待山东农村里发生的事故,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局外人。他似乎要告诉西方人除了事实以外,还在说:看,中国人还是这样的。推荐喜欢传统中国社会的同学结合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这本书,对比一下,可能会有更深的感触。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我用来学习收藏
  •     原来都在社会学书架上
  •     20130710
  •     《西方的中国形象》丛书向我们展示了他者眼中的中国形象,这对于我们了解本国历史和国情十分有益。过去我们总是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左”的思维方式评价西方人士介绍和研究中国的著述,反复不这样就不爱国,就不马列,因此,当我们说这些西方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戴上了有色眼睛。当然,其中包含着十分复杂的历史因素和情感因素。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走上伟大复兴的道路,我们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再读这些著作,我们的心情和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客观地说,这些西方人士他们虽然对东方文明存在许多偏见,但他们良好的治学精神和方法,以及较为宽广的世界眼光,使他们的观察与描述具有一定客观性,尤其是通过东西方比较、与邻国的比较,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和丰富。说实话,我们真的需要经常听听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意见,我们不能继续在自我描述和自我评价中无限循环下去,像《中国乡村生活》有许多内容至今看来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只要我们不要把这类著与具有‘指导思想’地位的论著相提并论就可以了。今天,我们再读一读这类作品,确实能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并且看到这六十年来中国发生的惊人变化,因此,读一读这些丛书,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     蛮好看
  •     研究乡村的经典著作
  •     这套书质量还不错,有时我们身在其中,对很多东西觉得自然而然,看看外国人怎么看我们,也挺有意思的。

    另外,中国的乡村生活这一百年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传统文化被所谓现代化掉了,旧的价值体系已丢失得差不多了,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     此类论调到最后只能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中国人有极好的忍耐力。
  •     我们现在碰到很多人性方面的问题,都习惯归咎于文革影响。文革当然有影响,但这本书描述的是上上个世纪末期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很有趣,不好多说,就当野史读吧。:)
  •     替别人买的,随手翻了一下,100年前的中国乡村百态立刻呈现在脑瓜里,我能感到的真实让作为中国人的我都不敢直视!
  •     角度很好。
  •     很不錯,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覺,注意我們不曾注意的平產是,值得閱讀
  •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传教士,我们可以借用这位西方学者的眼光再一次看看我们本来自己非常熟悉的十九世纪中国的乡村的生活:有我们习惯了但没怎么提出的陋习,也有封建社会留存的不文明,还有我们不一定认同的传教士的观念(如“再有500年时间,基督教将明显地战胜所有其他的信仰”)等等,无论如何,书里还有不少的观点还是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借鉴的。
  •     正反两个中国的对照
  •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
  •     非常好的书!值得一读!
  •     明恩溥的书,19世界末写的
  •     “西方的中国形象”译丛
  •     乡村戏剧部分写得尤为有趣。
  •     如果对中国农村生活比较了解的,就不用读了
  •     了解那段历史,值得一读
  •     老外看中国,很客观
  •     不要说才一百年,几千年了,中国人,中国,也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此书从外国人的角度描写近代中国乡村,还是很客观的,读了很感慨。
  •     生动细致,是中国人认识自我的好镜子
  •     羞涩地读完!
  •     好书~值得好好去看~~!
  •     外国人写中国的书有很多,这本是写的很中肯的一本。
  •     July, 2008.
  •     久负盛名的一册,但是读到作者还曾有意识地进行过调研,还是蛮惊喜的。部分观点不能认同,但其中的一些,仔细想了想,也因为他写的是“乡村”生活,譬如最下层的士,诸如此类的地方,还是颇有启发的。惟当留心的是,明清社会和宋代有不小的差异。
  •     由于我们民族固有的喜欢记录好事,不愿意记住那些不好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史书几乎都缺乏对当时社会的实际生活状况的记录,大多数都是庙堂和后宫那些鸡毛蒜皮的鸟事,因此导致我们对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和前辈的社会生活知之甚少,有的还觉得过得不错,更有甚者,觉得当时清朝的老百姓过得比欧美人还好,吃得好,住得好,医的好,行的好......。其实,看看人家外国人相对比较客观的,细密的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记录,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寻找差距,奋起直追,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     当年的传教士大部分是怀着真诚的信仰的,为我们提供了看自己的另一个角度。
  •     写的狠细微,比较适合大学生看。
  •     一般般。翻译后感觉有点儿,奇怪。
  •     我明显的感觉得到在这本外国人写的薄薄的小册子里所描绘的中国乡村生活的现状(对我来说已经是历史)更能激发我的共鸣感。红白喜事时不合时宜的吵杂、对女性本能上的轻贱、弟兄姊妹分家时的丑态、婆媳妯娌的明争暗斗……我们总需要依靠外人的眼睛认识自己,但这种认知往往被揣测成有阴谋或者是不友好。
  •     很细腻,改为北方中国的乡村生活更合适
  •     近来读到的,最让人不能释怀的一本书。是因为在镜子里看到自己,总是骇然后退,但还是忍不住要看下去。也因为明白,再换新鲜口号,再过五百年,中国也还是封建制度下的农业社会。侨居中国五十余年的美国人十九世纪末的著作。在前言中,他诚恳写到:中华民族不仅有着举世无双的过去,也必将有美好的未来。然而,在这个美好的未来实现之前,还存在许多必须克服的缺陷。一个人愈是了解中国,愈会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贸易、外交、政治关系的扩展,以及与西方文明的接触,都不足以达到中国需要的这种改革。另外戏剧一节中,他的一语中的更令人感慨: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世界不过是一个舞台,为什么人们要将生活当做真实的?”可以说,中国人就是严格按照这种观念生活的。他们在心理上对实际的“现实”和理论上的“现实”不作区分。这种理论上的“现实”,如果推到极致,就是虚构了。这个壮观的理论无时无刻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得以体现。而且被人们慷慨地、下意识地、不断地、普遍地加以称颂。中国人许多的狂欢就是依据于这个理论。其真正的意义是:“你已经对我无理,但我不怕你,我要约请所有的人来看看我不在乎你。”中国人要面子的行为有百分之九十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即在观众面前维护演员正当的形象,向观众证明他能扮演他的角色,他很清楚这个角色是什么。可以肯定,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中国这么彻底表现如下这一概念:“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过是演员。”
  •     有意思的书
  •     外国人的视角看当时的中国人,值得思考。书本身也不错。
  •     旧社会不堪回首
  •     啊!我买的为什么不是这版?!才知道中华书局也出了!!!
  •     书名是 中国乡村 但作者实际是以山东的农村为描述对象 如果你对那里的生活很熟悉 读起这本书来会感到很亲切 很多你熟悉的细节 在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 但从作者这个他者的角度 立刻变得绕有趣味起来 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久了 既对这里的生活有了感情 又始终有挥之不去的好奇与疑问
  •     让人意外的一部作品。这部书跟作者的另一部更为有名的书《中国人的气质》相比,细节更为丰富。百年前的中国乡村的一切都在作者笔下有一比较清晰的还原。很多状况其实在现在的中国农村也很相似,让人感觉仿佛时间凝滞一般。
  •     看看百年前的中国乡村,期待三十年后的中国乡村
  •     研究农村社会的社会史资料必备,必读。
  •     过年回家,在花天酒地之间隙,看完了明恩溥的这本《中国乡村生活》。说来,我在中国的乡村生活也生活了这么久,有些东西总是“当局者迷”,只有外面这个旁观者才能看出端倪。虽然明恩溥笔下的乡村是十九世纪末的山东农村,可是那些民俗,读来去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爷爷讲述的故事有几分神似。白酒与白面馒头作为乡村奢侈品的时代,就如那个时代的人物一样,都销沉为历史的陈迹了,只留待后人阅读与追忆。
  •     不错,同事推荐的书,看了几页,还比较吸引人。
  •     客观真实,有意思
  •     直言不讳犀利的指出了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种种陋习怪现象,儒家思想是中国发展的障碍,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民智未开的中国社会就是这种矛盾混乱的综合体。
  •     书中描写的中国乡村,颇契合我小时候所见的乡村。第266页:许多的弊病都与贫困联系在一起;不过,与那些穷人家庭一样,这些有待纠正的弊端在富裕的中国家庭也很普遍,甚至更加显著、更加不可遏制。——富家的问题,也许可以解释为对贫困的担虑。为什么穷?原因就多了。
  •     中华书局的书没错,好书值得读。可物流一不给力,慢腾腾。
  •     可读性很强,视角充满了惊奇。
  •     已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