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吾国与吾民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535439581
作者:林语堂
页数:289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人民  一 南方与北方  研究任何一时代的文学或任何一时代的历史,其最终和最高之努力,往往用于觅取对该时代之“人物”的精详的了解。因为文学创作和历史事迹之幕后,一定有“人物”,此等人物及其行事毕竟最使吾人感到兴趣。当吾人想起马蔻斯·奥理略(Marcus Aurelius)或吕善(Lucian),便知适当罗马衰落时期。又或想起佛朗古·维龙(Fran Cois Villon),便知适当中古世纪。想起一个时代的重要人物,马上感觉到那个时代很熟悉,也很明了。像“十八世纪”那样的名称,还不如称为“约翰逊时代”来得有意义。因为只稍提醒约翰逊的一生行事:他所常出人的伦敦四法学院怎样,他所常与交谈的友侪怎样,整个时代便觉得生动而充实起来了。设使有与约翰逊同时代而文名不足道之一人物,或一普通伦敦市民,其一生行事中也许有同样足资吾人矜式者,然一普通伦敦市民终不足引起吾人之兴趣,因为普通人总归是普通人。不论普通人喝烧酒也好,呷李普登茶也好,都只算是社会上无足轻重之偶发事件,毫无特色可言,因为他们是普通人。  倘若为约翰逊,则他的抽烟和时常出入伦敦四法学院,倒也是于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伟人的精神用一种特具方法反映于当时社会环境而垂其影响于吾人。他们的优越之天才。能影响于他所接触之事物,亦能接受此等事物之影响。他们受所读书本之影响,亦受所与交际之妇人的影响。若令较为低能的人物与之易地而处,则不会有甚么特征可以发现。是以在伟人的生命中,生活着整个时代的生命。他们吸收一切所可吸收之事物,而反射以最优美最有力之敏感。  可是论到研究一整个国家,那普通人民便千万不容忽略过去。古代希腊的人民,并非个个都是索福喀丽(Sophocle),而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吉利,也不能到处散播培根(Bacon)和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种子。谈论希腊而只想到索福喀丽、伯里克理斯(Pericles)、阿斯佩细亚(Aspasia)寥寥数人,势必把雅典民族之真相弄错。盖吾人尚须想及索福喀丽的儿子尝以家务纠纷控诉乃父,更须想及亚理斯多芬(Aristophane)同时代的人物,他们不完全是爱美的,也不完全是追求真理的,而却是终日狂饮饕餮,唯以醉饱为务。争辩纷纭,谲变狡猾,唯利是图,这真是一般普通雅典人民底典型。唯利是图,诈谲多变之雅典人性格,有助于吾人之了解雅典共和邦所以颠覆之理,适如伯里克理斯与阿斯佩细亚之使吾人了解雅典民族之所以成为伟大。倘个别的加以评价,则他们的价值几等于零,但倘以集体来观察,则他们之所影响于国运之力量至为宏大。是以过去的时代,已无法将他们加以改造,至现代国家中,所谓普通人民,固未尝一日与吾人须臾离也,安得以等闲视之?  但是谁为普通人民?而普通人民又是怎样一个形象?所谓“中国人民”,在吾人心中,不过为一笼统的抽象观念。撇开文化的统一性不讲——文化是把中国人民结合为一个民族整体之基本要素。南方中国人民在其脾气上、体格上、习惯上,大抵异于北方人民,适如欧洲地中海沿岸居民之异于诺尔曼民族。幸而在中国文化之轨迹内,只有省域观念之存在,而未有种族观念之抬头,因而在专制帝政统治下,赓续数世纪之久,得以相安无事。历史上复遗传下来一种宝贵的普遍法式——文字,它用至为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中国语言统一上之困难。中国文化之融和性,因能经数世纪之渐进的安静播植,而同化比较温顺之土著民族。这替中国建立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友爱精神,虽欧洲今日犹求之而不得者。就是口说的语言所显现之困难,亦不如今日欧洲分歧错杂之甚。一个欧洲籍人倘旅经西南边境如云南者,虽略费麻烦,仍可使共意思表达而为人所懂,语言的技巧在中国使其拓植事业逐渐扩展,其大部盖获助于书写之文字,此乃中国统一之显见的标识。  此种文化上之同化力,有时令吾人忘却中国内部尚有种族歧异、血统歧异之存在。仔细观察,则抽象的“中国人民”意识消逝,而浮现出一种族不同之印象。他们的态度、脾气,理解各个不同,显然有痕迹可寻。假使吾们用一个南方籍贯的指挥官来驾驭北方籍贯的军队,那时立即可使吾们感觉二者不同性之存在。因为一方面,吾们有北方人民,他们服习于简单之思想与艰苦之生活,个子结实高大,筋强力壮,性格诚恳而忭急,喜啖大葱,不辞其臭,爱滑稽,常有天真烂漫之态,他们在各方面是近于蒙古族的;而且比较聚居于上海附近之人民,脑筋来得保守,因之他们对于种族意识之衰颓,如不甚关心者。他们便是河南拳匪,山东大盗,以及篡争皇位之武人的生产者。此辈供给中国历代皇朝以不少材料,使中国许多旧小说之描写战争与侠义者均得应用其人物。  循扬子江而至东南海岸,情景便迥然不同,其人民生活之典型大异。他们习于安逸,文质彬彬,巧作诈伪,智力发达而体格衰退,爱好幽雅韵事,静而少动。男子则润泽而矮小,妇女则苗条而纤弱。燕窝莲子,玉碗金杯,烹调极滋味之美,饮食享丰沃之乐。懋迁有无,则精明伶俐;执戟荷戈,则退缩不前;诗文优美,具天赋之长才;临敌不斗,呼妈妈而踣仆。当清廷末季,中国方屏息于鞑靼民族盘踞之下,挟其诗文美艺渡江而入仕者,固多江南望族之子孙。  复南下而至广东,则人民又别具一种风格,那里种族意识之浓郁,显而易见,其人民饮食不愧为一男子,工作亦不愧为一男子;富事业精神,少挂虑,豪爽好斗,不顾情面,挥金如土,冒险而进取。又有一种奇俗,盖广东人犹承受着古代食蛇土民之遗传性,故嗜食蛇,由此可见广东人含有古代华南居民“百越”民族之强度混合血胤。至汉口南北,所谓华中部分,居住有狂噪咒骂而好诈之湖北居民,中国向有“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俗谚,盖湖北人精明强悍,颇有胡椒之辣,犹不够刺激,尚须爆之以油,然后煞瘾之概,故譬之于神秘之九头鸟。至湖南人则勇武耐劳苦,湘军固已闻名全国,盖为古时楚国战士之后裔,具有较为可喜之特性。  因往来贸易而迁徙,与科举时代应试及第之士子被遣出省服仕之结果,自然而然稍稍促进异种人民之混合,省与省之差异性乃大见缓和,然大体上仍继续存在着。盖有一颇堪注意之事实,即北方人长于战斗,而南方人长于贸易,历代创业帝王,几从无出自大江以南者。相传食米之南人,无福拱登龙座,只有让那啖馍馍的北方人来享受。实际上除却一二例外,如唐周二代的创业帝王,出自甘肃东北部,故有土耳族之嫌疑,其余各大皇朝的帝王,盖莫不起自比较阻塞的山陵地带,靠近陇海铁路,此地带包括东部河南,南部河北,西部山东和北部安徽。这个开业帝王的产生地带,倘以陇海铁路为中心点,它的幅径距离不难测知汉高祖起于沛县,即现在之徐州;晋室始祖起于河南;宋室始祖起于南部河北之涿县;明太祖朱洪武出生于安徽之凤阳。  直到如今,除了蒋介石将军出生于浙江——他的家族谱系尚待考一大半将帅,多出自河北、山东、安徽、河南,也以陇海铁路为中心点。山东产生了吴佩孚、张宗昌、孙传芳、卢永祥;河北产生了齐燮元、李景林、张之江、鹿锺麟;河南产生了袁世凯;安徽产生了冯玉祥、段祺瑞。江苏不出大将,而产生了几位出色的旅馆侍者。五十年前,中国中部湖南省出了一位曾国藩,这个好像是例外,但是足以证明上述之定律:因为曾国藩是一位第一流学者,同时也是第一等大将,但他既系出生于长江之南,是以为食米者而不是啖馍馍者,从而他的命运注定应为贵显大臣,而不能为中华民族开创一新的皇朝。因为开创帝业这种工作,需要一种北方典型的粗厉豪放的态度,要具备一种淳朴而令人可爱的无赖汉之特性,要有爱好战争,不厌劳动而善于自利的天才——藐视学问与孔教伦理学,直至大局底南面称皇,那时孔教的尊皇思想始有用于他,然后大模大样大讲其尊孔之道。  粗暴豪迈之北方,与柔荏驯良之南方——二者之异点,可以从他们的语言音乐与诗歌观察而得。你可以把陕西的歌曲跟苏州的歌曲做一对比,立可发觉其绝然不同之差异。一方面陕西歌曲声调铿锵,乐器用击筑拊嗒板而和歌,音节高而嘹亮,颇类瑞士山中牧歌,歌声动则回风起舜,似在山巅,似在旷野,似在沙丘。另一方面则有那耽安淫逸之苏州的低音歌曲,其声调呜咽哽嗌,似长叹息,似久困喘哮病者之呻吟,因兵勉强哼嘘而成颤抖之音律。即从寻常对话中,亦可以察觉明朗清楚之北平官话,其声调轻重之转变分明,令人愉悦;而苏州妇女之甜蜜柔软之喋喋琐语,多圆唇元音,抑扬波动,着其重处不用高朗之发声,而徒拖长其柔悦婉转之缀音以殿于句末。二者之差异固甚显然。

前言

  在这一本书里头,我只想发表我自己的意见,这是我经过长时间的苦思苦读和自我省察所收获的,我不欲尝试与人论辩,亦不欲证定我的各项论题,但是我将接受一切批评。盖孔老夫子说过:“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正区区之所窃比焉。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而她的民族生命,涵育着太复杂的内质,欲加以阐述,势难免于抵牾歧异之见解。任何人苟有持相反之论旨者,鄙人准备随时供给可能的材料以便利之。但是真理终是真理,它将克服任何巧黠的私见。人类对于真理的领悟,只在稀有的一刹那,这领悟的一刹那倒是永存的而不是私见能永存。是以大规模搜集证据,整列排比,五色缤纷,令人目眩,结果仅能导至腐迂之结论,渊博而无当。因为陈览真理的领悟,需要较为简纯的风格,其实亦即为见理精深的风格。  写了这本书,我将冒犯许多阐述中国的著作家,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祖国的同胞和一般大爱国家。此辈大爱国家——鄙人与之实互不相涉,因为他们的偶像,不是我的偶像,他们的爱国思想也不是我的爱国思想。说不定我也同样爱我的国家,可是我常小心翼翼在他们面前隐藏起来,因为人或许穿着爱国主义的大褂,过久则破碎而零落,而人方穿了破碎的大褂,炫耀过市——在中国,或在世界各处——服之终身而弗渝。  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恼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中国乃伟大过于她的微渺的国家,无需乎他们的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  我也不是为了西方的爱国分子而写这一本书,因为我怕——承他们的情——摘引我书中的片段,比之怕爱国人的误解更为厉害。我这一本书是写给淳朴而忠恕的一般人的,忠恕之道为古代中国之特长,今则已成绝响,我的这一本书,只能受知于这样纯朴的观点。我所说的话,是只说向那些尚未丧失人类基本德性的人们,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理解我。  我首先应该感谢赛珍珠女士,她自始至终给我亲切的激励,付梓之先,她替我通篇翻阅过我的原稿。其次应感谢李君,他在排印期中,给我以很有价值的批评。其次应感谢丽琳潘菲小姐,她替我排定格式,校对校样,又做了索引。葛恩夫人、弗立茨夫人和史登堡夫人,她们给我不少精神上的帮助。我应该说明这一次写作,叨光于内人之力者实属不浅,她耐心地帮助我完成全部工作,它的况味只有一位著作家的内子才能体会得到。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曾这样评价本书。

内容概要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5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

书籍目录

赛珍珠序自序闲话开场第一章 中国人民 一  南方与北方 二  退化 三 新血统之混入     四 文化之巩固作用 五 民族的童年第二章 中国人之德性 一  圆熟 二  忍耐 三 无可无不可 四 老猾俏皮 五  和平 六 知足 七 幽默 八 保守性第三章 中国人的心灵 一  智慧 二 女性型 三 缺乏科学精神 四 逻辑 五 直觉 六 拟想第四章 人生之理想 一  中国的人文主义 二  宗教 三 中庸之道 四 道教 五 佛教 小引第五章 妇女生活 一  女性之从属地位 二 家庭和婚姻 三 理想中的女性 四 我们的女子教育 五 恋爱和求婚 六 妓女与妾 七 缠足的习俗 八 解放运第六章 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一  公共精神的缺乏 二 家族制度 三 徇私舞弊和礼俗 四 特权与平等 五 社会阶级 六 阳性型的三位一体 七 阴性型的三位一体 八 乡属制度 九 贤能政府第七章 文学生活 一  文学之特性 二 语言与思想 三 学术 四 学府制度 五 散文 六 文学与政治 七 文学革命 八 诗 九 戏剧 十 小说 十一  西洋文学之影响第八章 艺术家生活 一  艺术家 二 中国书法 三 绘画 四 建筑第九章 生活的艺术 一  日常的娱乐 二 居室与庭园 三 饮食收场语

编辑推荐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林氏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人生譬如一出滑稽剧。有时还是做一个旁观者,静观而微笑,胜如自身参与一分子。

作者简介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

图书封面


 吾国与吾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著名的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的深沉。”那年,在外政治庇护的泰国前总理他信被遣送回国,下飞机的第一个举动,就是亲吻祖国的土地。每一个国家的子民,对于国家都有其自己浓烈的爱,不管他有没有人民意识或是公民意识。我想,在这一点上,中国人也不例外,既然中国人不例外,林语堂先生也不会例外。最早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那年全国收视冠军的电视剧京华烟云,也是因为那句“演讲就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的诙谐幽默。当《吾国与吾民》呈现在我的眼前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而飘泊他乡的游子,把自己的祖国向外国人细心而公正的介绍。可以这样说,这本书的初衷,不是给我们看的,而是给老外看的。这本向老外介绍中国的书籍,没有大肆篇幅地说四大发明,没有说伟大的长城故宫,没有说中华民族千年辉煌的成就,也没有得意洋洋地像Q哥那样说,“几百年前,我们比你们阔多了。”林先生带着理性的逻辑,没有着重渲染中国的丰功伟业,也没有大肆诋毁中华民族的劣根。他冷静地将自己理解的国家和人民,公正客观地陈述出来,所以外国人可以看到的也一定是一个公正客观的中国和中国人。我想,当时的林先生肯定不乏充沛的爱国情感,要不然,也不会也不会在感于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下去努力写出这本著作。最难能可贵的是,想想当时中国的社会地位(殖民和侵略),以及在国外人心目中的形象(长辫子和鸦片),林语堂先生没有努力去遮蔽掉一切中国和中国人的丑,也没有大肆宣扬中国的美和伟大。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真的值得我们敬佩。这种浓浓爱国情感下的理性足以让我们学习。全文九章,又细分为若干个章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和中国人的形形色色。当然,太过琐碎和剪短的语言之下,其可读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削弱。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是给外国人读的,是用英语写的,我看不懂原著,只能看翻译本的缘故罢了。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也是些点点滴滴的笔记,或是一些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观点。比方说,林先生说:“伟大往往是一个特别的名词,专指吾人所不了解而愿意享用的事物。”确实,我们羡慕伟大,想拥有伟大,可是却真的没有多少人了解伟大,真的没有多少人了解伟大背后的辛酸和孤独。再比如:“当个人权力有保障,人就可变成关心公益的人,而人之所以兢兢自危者,实为诽谤罪之滥施。当此等权力无保障,吾们自存的本能告诉我们,不管闲事是个人自由最好的保障。”说中国人冷漠,说中国人自私,可是确实有一个环境让人不得不这样啊。最大的一个收获,还是林先生的这段话:“于是所生之反动,乃为感情所作用的,仅足以表证其人为一浪漫的大同主义者,抑为自负自大之小丈夫者流,其人为爱中国者抑为憎中国者,其爱憎之主见已先定,然后以事实迁就其私意,进而申辩其爱憎之理由。”我觉得,这段话完全就是在说我自己呀。先入为主的观念,选择性的接受和批评,激烈而偏激的态度,真的一模一样。我爱中国,却恨中国的腐败,贪污,政府不作为,全国高房价。我爱中国,却爱的很偏激。我爱中国,爱的也很执着。可惜,我的理性却是被先入为主的观念塑性后彻底击溃,于是,我每天上网,看到出台的惠民便民措施,都会嗤之以鼻,根本不会相信;看到哪里的官员又有不负责的行为,却会仔细看个究竟,并到论坛里看看其他网友极具水平的讽刺和责骂。这种选择性的接受和先入为主让我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甚至会质疑会排斥一个群体,一个阶层。我的爱国情感不容质疑,可是理智的方式却是完全缺乏的。当然,这一点要改,对自己不好,对祖国更不好。在此,强烈呼吁和我一样,有着如此偏执和激烈的爱国情感的诸多愤青们,控制好情感,释放出理智,保卫钓鱼岛,不砸日本车。
  •     中国面积大,依地理划分为南北,大多数南方与北方人个性特质南辕北辙,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国家文化的统一主要靠的文字而不是语言。家族制是构成本国的基石,由家族制产生出独特的对待事物的逻辑--依情理而非道理,至孔教发扬光大为中庸之道。中庸带来了一系列独特性格:圆滑、忍耐力、无可无不可(龟壳)、知足(宿命论)、保守、缺乏科学精神、好面子等等,这当属缺乏科学精神和无可无不可可谓举世无双。若世事皆依情理而那么法律必然不能切实保障到个人,由此造就了国人的圆滑世故、宿命,打造出一幅无处下嘴的龟壳。家族制度为个人主义之否定,“名份学说”实为家族制度背后的社会哲学。这是一种道理乃所以维持中国社会之秩序者,它同时为社会组织与社会控驭之原理。其基本理想为名份,即各人都处于其适当地位。孔子学说实际上常被称为“名教”或“名分的宗教”。名称是一个称号,所以给予人表明各个在社会上所处的一定地位,即身份,更表明与别个人的关系。缺乏一个名号,或在社会关系中的定限,一个人就不知道他自己的本分,从而也不知道怎样控制他的行为。我想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要在广场立孔子像了!后半部关于宗教、妇女和传统文化放在当下已经不合时宜时宜,但从文字里透出来的那种旧时代知识分子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认知让今天的人感到汗颜。时代在变,总感觉今天的我们所失去的比得到的要珍贵许多,人们都在拼命追逐名利和成功,却忘记了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你可以读英文版了。。
  •     内心深处有一种自己在被大师缓缓剖析的感觉...
  •     林语堂精品书系:吾国与吾民,挺好的。
  •     作为当时的剖析十分精到与劲道,只是当今中国人的品行正在急剧转型所以看着像在看别人,不过有些地方还是不知不觉渗透到了现在
  •     很悲催的说:虽然也叫英文版,但也叫有删减版。
  •     中国人的无可无不可的腔调,与其说是印象的描写,不如说是偏见的合集。
  •     我是读了多久才读完这本书啊!
  •     读着无感啊。。。
  •       著名的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的深沉。”那年,在外政治庇护的泰国前总理他信被遣送回国,下飞机的第一个举动,就是亲吻祖国的土地。每一个国家的子民,对于国家都有其自己浓烈的爱,不管他有没有人民意识或是公民意识。我想,在这一点上,中国人也不例外,既然中国人不例外,林语堂先生也不会例外。最早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那年全国收视冠军的电视剧京华烟云,也是因为那句“演讲就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的诙谐幽默。当《吾国与吾民》呈现在我的眼前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而飘泊他乡的游子,把自己的祖国向外国人细心而公正的介绍。可以这样说,这本书的初衷,不是给我们看的,而是给老外看的。
      这本向老外介绍中国的书籍,没有大肆篇幅地说四大发明,没有说伟大的长城故宫,没有说中华民族千年辉煌的成就,也没有得意洋洋地像Q哥那样说,“几百年前,我们比你们阔多了。”林先生带着理性的逻辑,没有着重渲染中国的丰功伟业,也没有大肆诋毁中华民族的劣根。他冷静地将自己理解的国家和人民,公正客观地陈述出来,所以外国人可以看到的也一定是一个公正客观的中国和中国人。我想,当时的林先生肯定不乏充沛的爱国情感,要不然,也不会也不会在感于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下去努力写出这本著作。最难能可贵的是,想想当时中国的社会地位(殖民和侵略),以及在国外人心目中的形象(长辫子和鸦片),林语堂先生没有努力去遮蔽掉一切中国和中国人的丑,也没有大肆宣扬中国的美和伟大。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真的值得我们敬佩。这种浓浓爱国情感下的理性足以让我们学习。
      全文九章,又细分为若干个章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和中国人的形形色色。当然,太过琐碎和剪短的语言之下,其可读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削弱。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是给外国人读的,是用英语写的,我看不懂原著,只能看翻译本的缘故罢了。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也是些点点滴滴的笔记,或是一些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观点。比方说,林先生说:“伟大往往是一个特别的名词,专指吾人所不了解而愿意享用的事物。”确实,我们羡慕伟大,想拥有伟大,可是却真的没有多少人了解伟大,真的没有多少人了解伟大背后的辛酸和孤独。再比如:“当个人权力有保障,人就可变成关心公益的人,而人之所以兢兢自危者,实为诽谤罪之滥施。当此等权力无保障,吾们自存的本能告诉我们,不管闲事是个人自由最好的保障。”说中国人冷漠,说中国人自私,可是确实有一个环境让人不得不这样啊。
      最大的一个收获,还是林先生的这段话:“于是所生之反动,乃为感情所作用的,仅足以表证其人为一浪漫的大同主义者,抑为自负自大之小丈夫者流,其人为爱中国者抑为憎中国者,其爱憎之主见已先定,然后以事实迁就其私意,进而申辩其爱憎之理由。”我觉得,这段话完全就是在说我自己呀。先入为主的观念,选择性的接受和批评,激烈而偏激的态度,真的一模一样。我爱中国,却恨中国的腐败,贪污,政府不作为,全国高房价。我爱中国,却爱的很偏激。我爱中国,爱的也很执着。可惜,我的理性却是被先入为主的观念塑性后彻底击溃,于是,我每天上网,看到出台的惠民便民措施,都会嗤之以鼻,根本不会相信;看到哪里的官员又有不负责的行为,却会仔细看个究竟,并到论坛里看看其他网友极具水平的讽刺和责骂。这种选择性的接受和先入为主让我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甚至会质疑会排斥一个群体,一个阶层。我的爱国情感不容质疑,可是理智的方式却是完全缺乏的。当然,这一点要改,对自己不好,对祖国更不好。在此,强烈呼吁和我一样,有着如此偏执和激烈的爱国情感的诸多愤青们,控制好情感,释放出理智,保卫钓鱼岛,不砸日本车。
      
  •     大师不愧是大师,推荐这个译版
  •     翻译的质量不好,建议大家还是看原文。不愧是大师,林语堂!
  •     林先生的文字里,我引用最多的还是这句:演讲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     一些地方还是比较生涩
  •     民国老书,可堪一读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买回来都没看几页就放一边了. 一点都不喜欢这个翻译的语言风格. 总显露出他的文言文爱好, 整本书"之"字占10%左右. 要么就通篇都文言文..., 唉, 很失望这本书!
  •     其实这么多年我一直感到很奇怪,为为什么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没有中文译本了,现在看了这本书不奇怪了,那是因为以前的译者有良心,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就绝不糟蹋读者的钱和时间。我看了这个中文译本,确实感到很失望,原文的其实很流畅简单,译文却读起来很晦涩难懂,我是在读不下去,这是在读中文么?难受!摆脱,没有水平就不要翻译大师的作品,真的是糟蹋;还浪费我们的钱和时间。
  •     终于读完了,写的不错就是散文有拖沓的缺点,不如直接看古文小说
  •     看了网上的评论,本打算买英文版的,哎,怎么就买错了呢,翻译的真的是晦涩难懂,古不古,今不今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