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563362912
作者:鲍宗豪
页数:289页

从“嫁娶”两词的对立看中国的婚姻制度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婚姻制度经历了原始婚、群偶婚、单偶婚、对偶婚等一系列发展状态。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传统的婚姻风俗具有鲜明的稳定性。其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伦理观点和价值体系为重点,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形成自己独特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模式。只有结婚了,才能被社会承认为一个成年人,担当起家族的期望。而这行为模式,也折射出中国潜在的心理机制和世界观。比如说,同样是婚礼,为什么女人叫嫁,男人叫娶呢?在甲骨文中,“娶”字的本意是捉到野兽或战俘,是“抢、占有”,是不用归还的。从这个字中可以看出,女人被当做是氏族的一种财产,可以被转移,因而一定是在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这种状况。婚姻形态的变革导致家庭及私有制的产生,家庭私有制产生又影响着婚俗,如把女子作为私有财产,形成买卖婚姻和交换婚姻。《说文解字》有:“嫁,适人也。娶,娶妇也。”也就是说,女人的婚姻开始之后就以男人的家庭为主要活动区域。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对女人设定闺房时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那种物理空间的严格限制,而是在心理空间上自我限定,以至于出现了“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等类似的俗语。认真来说,中国家庭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纵线,而非以夫妻的横线作为基础。一个女人嫁入夫家,首先要处理的关系并不是夫妻之间的关系,而是婆媳之间的关系。同时,后者又给前者以关键性的影响。古代妇女“七出之条”中便有一条:“子甚悦,父母不悦,去。”有时候,夫妻关系过于亲密甚至会导致被迫离婚的结局。如宋代词人陆游与唐婉、焦仲卿与刘兰芝等等的爱情故事,无一不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因而,大部分的夫妻关系并不亲密,而更像是一种例行公事或者同事关系,一举一动都要按照礼法的要求。也就是说中国的家庭更多属于事务性的。这种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是交错的,因为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总是异性的组合。相反,在西方,夫妇关系作为主轴线,共同承担抚育的任务,并不与子女或父母有较多联系。因而夫妇之间的感情成为家庭凝合的力量,而非中国婚姻所看重的“承上启下”的责任。中国的夫妻关系较为淡漠(当然,这个主要是指古代社会),因为为了要保持稳定的社会关系,就必须要避免情绪的过分激动。“情不可极,刚则易折”, 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着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男女有别”的观念影响下,中国人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甚至故意在两性之间进行隔离,以维持社会的稳定。这隔离不仅包括身体上的,更包括心理上的。比如说在农村,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农夫和农妇自己各自有各自的圈子,所讨论和娱乐的也大相径庭。此外,中国传统的宗法继承制决定了“嫡长子”的继承权,也明确区分了“嫡庶”和“妻妾”。在中国家庭中,妻跟夫的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而“妾”则是奴婢,可以由妻“按家法”对其错误行为进行惩处,甚至转卖、赠送都有可能。《大清律例》中曾提及,“妻者齐也,与夫齐体;妾者接也,仅得与夫接见。贵贱有分,不可絮也。”在宗法制社会里,妻作为主事母,要主持宗庙的庆典仪式,死后入祠堂。此外,元妻与继妻(续弦)也有很大区别。虽然继妻仍然属于明媒正娶,但在宗庙中只能享受别祭,在元妻排位前执侧室礼,并不得拜祭祖庙。妻妾的差异如此之大,以至于产生以下的结果: 1.传统社会中女性的自恋与母子情结,这可能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变态,因为女性的感情生活得不到满足与释放。2.婆媳之争,除了对儿子爱的争夺,也是对社会权力的争夺,妻在家庭内的权力不容忽视。3.下文要重点讲到的“门当户对”。婚姻并非单纯是生育的目的,而是以血缘关系搭建一个网络,也就是说“父亲”并不一定必须是生育血缘的父亲,而是社会上的父亲。中国婚姻的扩大路线是单线的,即只存在于父系这一方面。“娶妻娶德,娶妾娶色”,中国在传统婚姻上更为讲究门当户对和身份地位的高贵、血统的纯正。从起源上来说,门当是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文官家的用圆形,武官家的用方形。户对则是至于门楣上或者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它的多少与官职的高低成正比。“门当户对”的意思就是男女方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状况要相一致,这样的话和平相处的概率性就更高一些。婚姻的门第观念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婚姻门第观念达到极盛。缔结婚姻更加看重血统门第观念,士庶不婚的原则一直影响了几千年中国人的择偶观。甚至高门与庶人通婚,会导致丢官入狱的悲惨结局。跟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中国人也有自己独特的结婚风俗。比较独特的有以下三点。1时间: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说文》这句的意思是娶亲要在黄昏时候,因为妇人属阴,要在晚上结婚才符合天地之道。《礼记》上同时说明,“婚礼不用乐,幽阴之意也。”更说明,在春秋时期的婚礼是连乐器也不用的。按照儒家礼教,“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但在唐代之后,娶亲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奏乐了。到了宋代甚至成为必不可少的仪式之一。2六礼:提到中国古代婚姻,就一定要提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这几步中,礼物就是大雁,以显示男子的力量和气概。不过,六礼并不一定完全都遵守。就连齐鲁古礼保存完好之地也并不拘泥于六礼。如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也由此成为明代的定制。而清代就发展到仅重纳采、亲迎二礼。3 古人认为天地都有神灵,女子从出嫁到夫家始终不能双足沾地以免冲撞地神,同时要蒙盖头以免冲撞天神。新娘下轿之时便有司仪念下轿诗,撒谷豆等习俗,执事人手捧米斗将米谷豆子一把一把地往新娘及伴娘身上撒去,边撒边念诗或歌谣。许多地方在嫁女之后会在门前泼一盆水,以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之意;婆婆家则会在媳妇进门的时候安置一个火盆,让媳妇跨过去,以示日子红红火火。至于到了结婚仪式就更多,如夫妻交拜、牵巾、饮交杯酒、结发、撒帐、闹房等。此外,由于中国是个宗法制的社会,家族对人有极为强大的控制力,婚后新妇要行庙见之礼。也就是说加入整个宗族认识这个家族素未谋面的长辈,一则便于以后称呼,二则要确定新娘在家族中的尊卑地位。女儿出嫁在夫家完成各项嘉礼之后,第三天或第七天要拜见岳父岳母,这个风俗叫会亲或回门。以上的婚俗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一览,并没有探究到深层次的民族心理。当然这也非笔者能力所及,只好就此搁笔,权作抛砖引玉之意。

读《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感--如何面对传统婚俗

传统婚俗,各地尽不相同,且在当代,人们对待其的态度迥异。如我,也认为部分传统婚俗是夸张的,难以理解的,更难以想象新人们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去让自己的婚礼成为传统习俗的一部分,这在我看来无疑是毁掉了婚礼原本有的单纯和浪漫。但实际上,这本书所带给我的,就是让我能够去理解传统,理解人们为诸多繁琐所付出的时间。婚俗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然是时代性的。随着社会,技术,经济的发展,习俗也在这时间之河中不断改变自己的价值信仰和形式,同时也是地域性的-同样是因为地理条件不同而导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作者从生物,社会与经济,道德,宗教,艺术等角度进行论述,很全面地覆盖了婚俗各方面的渊源。例如生物角度,婚配是人类繁衍自身的需求,从混乱的,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杂乱婚,到血缘婚,对偶婚,婚嫁与社会进行相互推进。书中将涉及婚嫁习俗的各个部分进行讲述,提炼出重要的现象或习俗进行了阐释。本书中有一部分是我最为感兴趣的,作者列举了一些带有宗教意义的仪式,其中不少是富有趣味,气氛热闹的仪式,像是有些地方新娘出嫁要撒谷豆,撒草等,是为了驱邪治鬼,求平安。好像世界上很多地区都有类似的习俗,撒花瓣,撒香水,撒水珠等等,其皆表示了祝贺,祝福之意。还有的地方是要跨马鞍,“鞍”谐音“安”,同为求平安之仪式,看来在古时候的人们看来,新娘出嫁之时是个挺危险的时刻,需要诸多“法器”、仪式的庇佑。拜堂,是传统婚俗中相当常见的核心仪式。在今日,也常常看到酒店之内,新人在司仪的带领下行拜堂之礼。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夫妻对拜,有的地方还有拜宾客,首先是体现人们希望借助天地,祖先的力量保护婚姻的合理性,祈求婚姻幸福,同时也体现封建中国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对家族的重视。良成吉日——开春时节之二月和金秋时节,一是万物新生,阴阳相交之节——遵循生物逻辑,二为丰收,农闲时节——遵循经济原则。除了月份,日期也是被赋予极高的重要意义。虽然,今天的婚嫁之日的选择很大一部分已经跳出了传统的条框,但图热闹,奔喜庆的愿望依旧。“喜”:贴红双喜字,分发红喜蛋,办喜宴。这个习俗在我的家乡(贵州汉族)算是比较典型的,除了红喜蛋常常被喜糖所代替。其无非依然是图个喜庆和热闹。闹洞房,一个比较奇怪的习俗,我看来这无异于窥探隐私的行为,却在中国人万事求热闹的心理下成为很多婚礼的必备项目了。最后的部分,作者总结了近代以后的婚俗发展,也畅想了未来。纵观古今,婚姻源于人类最深层的需求,这众多纷繁习俗之中,包含对美好的愿望和渴求,因而作为现代人确实没有理由固守成规,让新人成为婚礼焦点上的小丑,没有人知道那些生硬的流程的意义,没有人感受到那硬背出来的稿件的情感,婚礼本不是舞台,应是只要是遵循了新人的真实心愿,让他们以及他们周围的人感受到真挚的情感与祝愿,足矣。

无意识的遵循

一般来说,个人的成长会模仿一遍人类的进化。想不到,人类的关系的发展也有这样的情况。也重复了从远古到现在的关系模式。http://tan.kongfz.com/book_detail.php?bookId=226467&shopId=10506


 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