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觉醒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中国觉醒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06286640
作者:丁韪良
页数:237页

章节摘录

插图:上海过去是一个第三等级的不起眼小县(“省”和“府”分属于第一和第二等级),但一些有商业眼光的英国人看到了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于是在1842年签订的条约的条款中,它成了五个开放口岸之一。上海已经开始超越广东,它要比任何其他口岸都更多地向中国人展示着西方令人惊叹的技艺、知识和进取心。上海位于中国一条大动脉人海口的广阔平原上,它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场所。中国城的低矮城墙后面仍然隐藏着破旧的贫民窟,但是在北城门外有一大片地方被称做“公共租界”。那里有一座被称做“模范租界”的城市如出淤泥而不染的美丽莲花般拔地而起。在那儿住了一年以后,我怀着深厚的感情把它视做我在东方的第二故乡。在世界上所有的海港中,上海展示了一种少见的景观。它宽阔的街道受到良好的维护,并即将开通有轨电车;沿着两条河的沿岸绵延几英里,全都是富裕的商铺和豪华的住宅,而且绝大多数住宅都被花园所包围,到处都布满了鲜花绽放的树丛。这些货栈和住宅并不仅仅代表着品位和富足。在公共租界内实行的是法制——并非像中国其他地方那样是靠地方官员的人治,这里一切都讲究自由和公正。外国人到处都受到本国国旗的庇护,一个中国人在公共租界内被控犯罪时,会在一个由各国人混合组成的法庭内受到审判,这是关于公正和人权的一个直观教学课堂。假如你有机会去参观一下中国人的衙门,就会见到一捆捆大小不一的竹杠,这是准备用来行杖刑的;你还能见到夹棍、木靴、木枷和其他折磨人的刑具。这些刑具的使用现在已经被废止。上海有各种等级的学校,有些归公共租界的工部局管辖,另一些则归属于传教使团。属于美国圣公会的圣约翰大学和美国监理公会的中西书院,在继承原来由上海徐家汇天主教传教使团所长期担负的教育事业上是出类拔萃的优胜者。

前言

中国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最伟大运动的舞台。与其相比,俄国的骚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为它并非政治舞台,而是一个社会舞台。它的目的既不是变换朝代,也不是政府形式的革命,而是具有一个更为崇高的目标和更为深刻的动机,它所承诺要做到的事情是让这个最古老、人口最多和最保守的帝国得以彻底振兴。南北半球上难道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对此视若无睹吗?大约三十年以前,当日本采纳了西方文明的外部形式时,它的行动被许多人视为一种玩弄把戏——出于一种临时目的而采用的拙劣模仿。但是当看到各国内阁和商会都不得不认真对付这个北太平洋上的不列颠①时,他们现在又会怎么想?日本这个巨大邻国的觉醒,肯定会产生同样惊人的结果,而且所产生变革的规模将会大得多。政治骚动,无论是像潮汛那样是周期性的,还是像飓风那样是未曾预见到的,总的来说都是表面和暂时的,然而中国的社会运动却源于地面之下足以造成沧海桑田的力量。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来解释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这些力量。正是出于对这种辉煌景观的憧憬,使我在短期访问了自己的祖国之后又回到了中国——而且是在华中诸省生活了几年之后又回到了京师。

后记

跨越时代的预言“中国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最伟大运动的舞台。”1906年10月30日,丁韪良在《中国觉醒》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这样写道,“它所承诺要做到的事情是让这个最古老、人口最多和最保守的帝国得以彻底振兴。”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预言。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丁韪良所看好的这场伟大变革其“目的并非改朝换代”。综观全书可以窥见,这位来自美国的资深教育家,对他为之服务的清政府实行的“最后改革”充满了幻想与期待,冀求使基督教文化、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的帝制相融合。然而历史却和丁韪良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就在此书出版四五年后,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即被中华民国所取代。丁韪良所期盼的“并非改朝换代的变革”最终成为一个泡影。丁韪良于1916年去世,当时已九十高龄。这位常常被喻为“19世纪的利玛窦”的老人故去后,当时的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称赞他为“泰山北斗”。真不知道这位老人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在想着什么,当他翻开手边这部《中国觉醒》时,会不会哑然失笑呢?的确,中国这头睡狮睁开了眼睛,但它是以清王朝的灭亡,中华民国的成立为一个标志的;并且,此时的中国仍然不能说已经觉醒,它依然“在路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自然不是清王朝,也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半个世纪以后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觉醒》一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共十二章,是作者对清政府所辖十八行省和边远地区的考察,通过游历中国的广袤地区,作者提纲挈领地向读者介绍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虽说有浮光掠影之嫌,但这一部分中也不乏有意思的段落,表达出作者对中国小城镇的偏爱。

内容概要

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美国北长老会派至中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62年(1850—1916,其间有四年时间不在中国),曾任北京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他精通中国语言和文学,对晚清中国社会有微细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是清末在华外国学者中首屈一指的“中国通”,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著有《汉学菁华》(The Lore of Cathay)和《花甲忆记》(A Cycle of Cathay)等。

书籍目录

译者序…………序…………………前言………………第一部分  帝国的全貌 第一章 中国本土 第二章 一次穿越广东和广西的旅行 第三章 福建省 第四章 浙江省 第五章 江苏省 第六章 山东省 第七章 直隶省 第八章 河南省 第九章 扬子江沿岸省份 第十章 扬子江上游省份 第十一章 西北地区省份 第十二章 边远省份第二部分  从远古到18世纪的历史纲要 第十三章 中华民族的起源 第十四章 神话时代 第十五章 三皇五帝 第十六章 周朝 第十七章 中国的圣贤们 第十八章 战国时期 第十九章 秦朝(前246—前206,两个皇帝) 第二十章 汉朝(前206—220,二十四个皇帝,两个篡位者) 第二十一章 三国、南北朝和隋朝(214—618) 第二十二章 唐朝(618—907,二十个皇帝) 第二十三章 宋朝(960—1280,十八个皇帝) 第二十四章 元朝(1280—1368,十个皇帝) 第二十五章 明朝(1368—1644,十六个皇帝) 第二十六章 清朝(1644—)第三部分  正在转变中的中国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开放,一部五幕正剧——历史中的上帝 第二十八章 日俄战争 第二十九章 中国的改革 第三十章   张之洞总督:一位改革的领袖 第三十一章 排外风潮 第三十二章 满人——中国的诺曼人附录 在中国传播世俗知识的传教士机构 未曾提及的改革 一场新的鸦片战争出版后记  跨越时代的预言

编辑推荐

《中国觉醒:国家地理、历史与炮火硝烟中的变革》中的图片说明封面 洋务学堂里:讲课的是外籍教师,墙上挂着的是世界地图。这些尚留着长辫子的中国学生,他们正在接受一场西方近代文明的头脑风暴的洗礼。封底 1903年出台的“癸卯学制”包含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一个完整现代教育体系。从照片中小学生的脸上再看不到往昔的木讷和自卑,而是灵气和自信。扉页 从1895年起,天津小站开始训练新军,这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新式军队的萌芽。西方“中国通”在一百年前对中国崛起的预言“中国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最伟大运动的舞台。……它所承诺要做到的事情是让这个最古老、人口最多和最保守的帝国得以彻底振兴。”“中国是一个具有无穷精力之民族的故乡,它如今之伟大和未来之繁荣都足以令人仰慕不已。”“……只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人民就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据一个主要的位置。”

作者简介

丁韪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要远比其他西方汉学家更为深刻,对于中华民族的感情和同情心也要比绝大部分西方人更为深厚。
本书在介绍清末的地理、人文以及中华几千年文明史的同时,着重描述了作者所亲身经历的1902—1907年间清政府所推行的新政和改革,并试图解释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潜在力量,表达了作者对于中国光明未来的极大期盼。
作者的特殊身份和背景决定了他所阐述的观点偶有偏颇,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同情心仍跃然纸上,读来备感亲切。

图书封面


 中国觉醒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此书分量较重,值得大力推荐。然而,现在豆瓣上著录的“作者简介”,笔墨甚为可笑。转贴一段如下:“九十高龄的丁韪良在中国仙逝,死后他常常被喻为“19世纪的利玛窦”。的确,和他的前辈利马窦、汤若望等人一样,他们来到中国都是为实现“传教”这一目的,无疑,从这个目的上说他们都是失败者。然而,他们又一个个毫无例外地变成了“中国通”,这可能又是这些传教士一生值得欣慰的一件事。丁韪良决心用他的基督教影响中国人,可最终这位温文尔雅的老人还是羽化为中国“中国通”——一位中国汉学的传播者。”丁韪良生活的时代,中国正在不断地从失败走向失败,这段介绍的文字却偏偏使用了一个描述昆虫发育的术语——“羽化”,把一个西洋人在当时受到的中国文化影响渲染成了令其“成熟”的标志。不仅如此,还拿他们成为“中国通”是他们“一生值得欣慰的一件事”来对照他们来华宣教的所谓“失败”结果。听听吧,这都是什么口气?一提起那个时代来华囗观的西方人如何如何地看不惯中国风俗,就骂他们是“西方中心”主义观念根深蒂固。也不想想,当时的中国有多少人还在沉睡,没有觉醒,就连开眼看一看西方都还老大的不情愿呢,更无论看得惯还是看不惯了。可如今还在那儿嘴硬,愣要把人家描绘成一个让当时的西方世界看中国看得更清楚的“汉学的传播者”——哈,这又是什么主义?国内有本事到现在也别出版这本书啊,没必要嘛。丁的这种书,当然是给西洋人看的了,因为他们都是蜀犬吠日,自我中心,有必要在中国文化的滋润之下完成华丽的“羽化”,并在回顾一生成败得失的时候为自己最终弄“通”了中国而感到欣慰:这辈子没白活啊!至于我们呢,完全可以继续睡下去,安安稳稳踏踏实实地睡下去,Zzz... 然后,天朝上国一统江湖的梦想自然成真……Zzz...现在弄得我也搞不清楚自己是梦是醒。就算是说梦话好了,我也要说:还是看看这本书吧!
  •     听说美国有本禁书《是谁觉醒了中国?》,不知道和这本书有没有关系呢?把两本书对照着看一下,可能会更有意思。引文如下: 美国禁书:是谁觉醒了中国?拉瑞斯约本海黙(美国军事作家,评论家):是谁能够把一个贫瘠的国家,在短短几年时间了,迅速崛起于世界强国的行列? 事实上我记得美国以前有一位总统他是乔治·华盛顿。他以贫弱的美国北方军,经过多年苦战打败了先进的南方殖民军。使得美国获得了统一与和平。 但是,在东方一个大国,它就是中国。他的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毛泽东先生。领导了他的人民,在贫困,饥饿。压力下,却取得了远远超越乔治·华盛顿的伟大成就。 中国1949年毛先生建立了他领导的红色政权。同时也揭盖了中国人觉醒的时代的。1950年我们的可爱的总统大人,他觉得北韩十分不听话,同时他更加厌恶这个新生的红色大国,为了灭绝赤色。他决心先打掉北韩从而占领亚洲大陆一端,在谋求最终消灭这个赤色中国。随即他调兵遣将,以18国集团为核心,联合国安理会为民意。 总计出兵51万3000人。坦克2400辆。战机4000架。各型火炮50000门。同时动用了原美国海军第1,3,4,7四只庞大的航母舰队群。以排山形式杀向北韩。在他看来,这样的现代化的庞大的军群,任何一个国家,哪怕是当时的苏联也不敢与之交手。 然而,他似乎忘记了,那位毛先生的伟大的军事战略胆量。毛在前苏联犹豫迟疑下,悍然单方面出兵抗击美国联军。于是一场惊人的战争就此爆发了。 100万中国士兵,在没有远程炮火支援,没有空中火力掩护。没有地面集群装甲突击的情况下。依靠着火器兵器时代最原始的卡宾枪(冲锋枪),手雷。打败了美国联军。这也是人类现代历史上,首次由一个国家单独击败了世界力量的先例。但是,中国人也是遭受了525000人的惨烈伤亡换取的。 但是,对于一个几年前还在被日本军队肆意侵略蹂躏的国家。在几年后。突然间打败了世界上当时的最强军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样的奇迹除了毛先生敢于创造,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 美国就这样丢下113000名阵亡士兵,带着84000名伤员,以及换回来的45000名被俘人员。迈着沉重的脚步,蹒跚的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前苏联的伟大人物赫鲁晓夫先生,上台了。他觉得中共的毛太不懂的什么叫:尊重苏联。竟敢违背他的指令。因此,他发动了一场更加荒谬的战役-中苏珍宝岛战役。 苏军以1个远东集团军的1个坦克旅,3个摩托化步兵团。总计约20000人。在没有事先警告情况下,对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战争初期,苏联对于中国的军队装备几乎是比自己的还清楚。他在韩战以前后,送给了中共毛先生4个坦克师,10个步兵师,3个防空炮师,3个机械化师的全套装备。而中国但是最强的主战坦克就是T59型也就是前苏联的T54A。战斗全重只有36吨。如果与前苏联最新的T62型坦克对比,可以说对方无需开火,使用自身就可以把T59撞翻。 他打了!毛先生在接到边防军告警电报后,也做出了最快决定:打!就把他打疼!。结果苏联人丢下了约1个团的装备以及成批尸体。气恼的回家去了。赫鲁晓夫接到失败电报后,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先后撤职了隶属于苏联远东集团军1位元帅(坦克装甲诸兵种元帅),3名大将。4名中将,24名上将,少将。抓捕了远东红旗134师(主力师)营级以上全部军事主管。 在毛先生对外战争历史中,还有一场只得提起,那就是中印边境之战:麦克马红线。印度为了夺取那块30万公里的不毛之地。与中国军队公然交手。其实在印度背后有输了韩战无处撒气的华盛顿。有丢了珍宝岛满脸怒火的格林姆林宫。有祈求可以捞足好处的大英帝国。等等。他们几乎出现了从所未有的合作!苏联低价贷款给印度尼赫鲁。装备了7个印度陆军师。华盛顿为了尼赫鲁大批战后物资。英国把自己的那些老式火炮都给了出来。一时间印度成了当时世界2大集团的宠儿。 但 是,短短30天时间,印度军队全军溃散。但是在第2师做战术指挥教导的洛克弗菲希尔准将说:你见过非洲的斑马群奔跑吗?但是他不如印度军队溃逃更加状况。8940名印度军人葬身山谷。1370名士兵被俘。1名准将被击毙。亚洲第一美国旅:锡克”旅完了。英国全资资助“廓尔柯”营完了。 而毛先生在他的官邸中南海战前就曾说:不管你是印苏联军,还是美印联军。即便是再来一次八国联军。我们中国也要与你打!打出一个真理来。 毛先生的英明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拿回来30万公里土地。消灭了印度联军。打击了美国与苏联的再一次恐吓。这就是毛先生。毛先生一贯坚持自力更生。他坚决反对当时所提:造-买-租的理论。但是也是由于他的如此英明。中国建立了自己的核武器工业。制造远程洲际弹道导弹。打造了核潜艇战略部队。研制了以TU16(当时较为先进的中型轰炸机)。为主的中程核武器空中投射能力。 但是在那个时代,中国没有现在改革成就。国家资金薄如薄纸。但是他依旧搞了这些,在今天华盛顿严重最难以承受的军事工业。 他叫一个贫弱无力的中国从此站立起来。不怕苏联。更加不惧怕我们。在他那个时代,只有那个时代。我们空军在靠近北越领空时候,战斗机就会自动报警。因为那里有中国派驻的34支火炮与导弹防空营。我的国家:美国!请你永远记住这位伟人:毛 泽 东!
  •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始我的评论,首先,因为这本书我不得不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这必将是庞杂和不堪的。其次,此书采用的常见的西方记者式的文体,会在一定程度上遮蔽读者的眼光。再有,无论丁韪良比其他同时代来华的传教士对中国更有好感,更有同情心,以及在向中国传播西方文明的贡献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仍然对他抱有警惕。有学者否定存在“欧洲文明中心”的事实,但这并不妨碍西方殖民者以此作为殖民世界的借口。当他们遇见“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的中华帝国时,不像在其他大洲那样顺理成章、理直气壮。以坚船利炮取胜后,他们甚至把禁止使用“夷”来称呼自己的要求堂而皇之地写进《南京条约》,这在国际关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外交条款,其时,“德、刑”的对象已颠倒了位置。丁韪良参加了中美《天津条约》的翻译和起草工作,不知当时丁的心情如何。期望中国基督化的丁韪良,逐渐偏离了传教士的身份,在他的著作里,不难看出文化使者和政治谋士的味道浓烈起来。美国不是当时西方列强的老大,抱着你们(葡萄牙西班牙英法日俄)吃肉,我跟在屁后也绝不喝汤的心态。事实上,传播西方文化知识是传播福音的无法避免的手段和副产品,也是逼迫“中国开放”的必要途径之一。在传教士看来,基督化才是这个衰老帝国的唯一救命稻草。丁韪良一厢情愿地说:“我们是否可以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确信中国将成为基督教国家的一员?”今天所谓全球一体化的理论,有没有与其相似之处呢?丁韪良的愿望落空了。大清帝国的决策者也辜负了他。他赞美“慈禧的统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革新”,称与他私交甚好的张之洞为“长弓武士”,他大声疾呼也于事无补,这位“19世纪的利玛窦”眼睁睁地看到,没过太久,大清帝国就驾崩了。丁韪良在其著作《天道溯源》中说:“阐圣教使人共归圣域也,非一日矣。”丁在中国扎根六十余年,“音无不正,字无不酌,义无不搜”地写下了大量有关于中国的著作,《中国觉醒》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部。丁韪良介绍中国历史和地理,具有简约纪事的性质。也许他并没完全理解中国文化,比如他在《中国觉醒》十七章解释“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时说:“如果学过《易经》,孔子就可以通过计算随机概率来调节他的行为举止了。”也许他急于使基督教传入中国,不得不勉强基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使他的文字前后矛盾,——毋宁说是他的心态吧,一面对中国赞赏有加,一面认为中国亟待拯救。他天真地认为,中国若能改变服饰,剪掉辫子,就“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本书的封底引用丁韪良的话“只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人民将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据一个重要位置。”是的,我们已经有了位置,但我想,这不是丁韪良的原意,本书的设计落了丁的状语:“在完美科学和真正宗教的激励下”。所谓“真正宗教”,才是丁的真正用意。在论及中国婚姻制度时,丁认为“一个能容忍上述两者(指儒家和佛教)之一或兼能包容的民族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文明的民族。”恰恰相反,中国文明之所以薪尽火传,就在于她的包容性,这是世界其他文明所不擅长之处(记录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景教碑”碑文在传教士名前都加了个“僧”字)。另一方面,丁韪良用基督文化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来观察中国,的确起着“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的作用。丁敏锐地发现中国“部分和整体之间以及各个不同地方之间的连接存在缺陷”,中国人“缺乏共同感,地方观念往往高于国家利益”。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利益冲突和行政制度的缺陷是造成中国积弱的原因之一,这种观点,已被当代史学家论证和承认。当丁韪良得知乾隆退位是因为“乾隆不愿意在皇位待的时间比他的祖父更长”时,他讽刺道:“中国为什么不颁布法律,规定每个人的寿命不能超过其父亲呢?”这其实是两种文化不同的具体表现,正如丁的“辫子思想”,不能理解传教士罗孝全在剪了辫子,号称“拜上帝教”的太平军中居然有性命之虞一样。他不知道,假受于天是中国起义者惯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他很遗憾:“假如英法联军支持太平天国反对满人统治的话,中国的未来将会是多么的不同啊。”尽管丁韪良在中国生活了六十余年,他对中国的认知仍带有猎奇和浅显的性质。《中国觉醒》有一半的篇幅是传教士眼中的“帝国的全貌”和“历史纲要”,就本书而言,一个津津乐道于东方古国风度的传教士,他怎能触及到底层社会呢?我不确定丁韪良是否知晓,到1840年时,信奉天主教的30万中国人绝大数都是最偏僻、吃不上饭的穷人,但他的确很少有描述中国劳苦人民的文字。他刻意回避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的侵害,只看到“传教士们被烧焦的尸体就躺在焚毁的住所中”,当侵略者前来报复时,丁是这样写的:“一个传教士乞求军队放过他们,当地居民对于他的求情感激万分,所以向传教使团捐赠了大片土地。”如果这算隐晦的话,那么丁在纽约出版社联盟会上的致辞就再明显不过了:“假如我们表示愿意公平地对待中国人,中国及其人民将前所未有地敞开大门。美中贸易将大幅增长,美国国旗将在所有保护中国领土完整的国旗中鹤立鸡群。”此时,谁还会相信他是个传教士呢?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起到的历史性的作用与丁韪良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作出的贡献,不是本文议论的范围。我们不能因为他是一位对中国的情感相对而言是友好的传教士、汉学家,就丧失了理智的批评。从细节来说,我们一向缺乏这种正确的心态。想一想你自己或你的亲人朋友有了错误时,你的态度吧,至少,你不会直截了当地承认和指出。1855年,丁韪良在杭州布道,一位中国缙绅邀请他做客喝茶。缙绅表示如果西方学者经过他的城市,如果无人表示敬意的话,他将感到羞耻。丁为此赞叹说,“希伯来人或阿拉伯人能有这么热情好客吗?” 时间快进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政府还号召市民“不要围观老外”。现在我们终于能平等地看待老外了,可对待西方文化上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老外早已不是在皇家宴会上偷走青花瓷餐具的老外了,我们却还有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大中国主义泥沼的危险。剔除《中国觉醒》的一些偏见容易,但我仍然担心它所带来的“中国已经彻底觉醒了”的虚幻。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真看不出来是100年前人写的。
  •     一个传教士笔下的简明中国近代史
  •     史料价值非常大,但是民俗人文地理政经……涵盖甚多,语焉不详,多为三言两语之评述,难以窥知晚清全貌。似为丁先生日记之物。实在可惜。
  •     这个商品不错,可以看看。
  •     袁世凯在国外的评价还不错;中国信释道儒的信念抑制科技发展,真的是吃亏吗?也许在100~200年看是真的,也许对××党来说是真的,但是对民族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     百年前传教士的文章,今天读起来依然感觉后背直冒冷汗。他笔下的中国人还是能够在如今的大街小巷发现踪迹。
  •     该书简要地了纪录丁韪良来华的经历,以第三只眼睛的视角,反映清末中国的社会、风土、民情等大量情况,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少知识,对旧中国的理解与感悟!
    非常遗憾的是:该书封面图片竟然印反,那柱上的楹联文字反的,而且学生执笔全部都用左手啦!
  •     有点意思
  •     只来得及一翻。值得读。
  •     应该是出版社故意这样做的,不知为了啥。不过,书还是好书啊!
  •     丁韪良眼中的大清朝。原来所谓十八省的说法至少当时就有了;清末的社会其实和我之前以为的很不同,果然构建相对客观的概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啊。
  •     封面照片似乎是反的。
  •     一位100年前的中国通描写的中国地理、历史与社会,精短和全面。不过当中还是存在不少差错,这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也在所难免。
  •     其中提到许多细节,可以启发我们思考,也许还可以就此写些文章
  •     被骗了。。。
  •     传教士眼中的晚清中国,独特而真实的视角
  •     一个传教士基于宗教情感对于没落中国的最后一丝奢望。
  •     史料價值不大...
  •     读完了丁韪良的《中国觉醒》,应该正视这些传教士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段对中国的影响,他们对当时中国的认识,放到今天来对比,看看我们到底改变了多少。
  •     必须要说明,我想给五星的《中国之觉醒》是陈彦先生所著,熊培云译,香港田园书屋出版的那本,只是连电影颐和园都没有的豆瓣怎么能容得下这本书的存在?只能借同名mark一下了。书好,好在独立客观又壮阔,最少知道,历史并非只由胜者书写。除了描写理想主义轰烈地走向命定的失败时的大气和详细,对其后影响的民族主义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等都有深入的见解,有基本论点的同时一步步深化论述,上一次看到学术做得这么好的就是《中产阶级的孩子们》了。而且很多料和观点是活在墙内的我们看到会是当头一棒的。没有被情感干扰了思考的独立性,但字里行间都是关心。这本书的好处足够啃很久,虽然只写到02年,很多洞见到今天还是不过时。
  •     作者对中国还是充满善意与希望的,虽然囿于传教士的立场难免看法有些偏颇与不切实际。总体应该算是一本针对外国读者的历史普及书。
  •     我本来以为这会是多么令我荡气回肠的书。
  •     其实算不上汉学研究,顶多算个游记加日记,书是胶粘的很容易破损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22日捐赠
  •     【多个角度看历史】——恰好之前刚看过龙应台一个关于大江大海的演讲,如里面所讲:“历史太大,碎片太多,真相太复杂,任何一种表达那个时代的出处都只是纯个人的观点。”
  •     电子版: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104617.html
  •     丁韪良也算是个大清政府的公务员了,虽然写的比较走马观花,但还是非常有内容可看。
  •     出版日期还没到呢,,这一下子就奔未来了,而且有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