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亚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波希米亚中国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
ISBN:9787563344925
作者:陈冠中,廖伟棠,颜峻
页数:183页

内容概要

陈冠中,1952年生天上海,香港长大,曾住台北六年,现居北京。 香港大学毕业,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念新闻学。著有《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太阳膏的梦》、《什么都没有发生》、《半唐番城市笔记》、《香港未完成的实验》。第一份正职是新闻记者。1976年创办《号外》杂志― ―被认为是香港波希米亚文化代表。20世纪80年代在香港拍电影,除写剧本外,策划或监制超过十部香港片和三部美国片:《等待黎明》、《不是冤家不聚头》、《花街时代》、《一碗茶》(Eat a Bowl of Tea)和《命贱》(Life is Cheap but Toilet Paper Expensive)等。 环保组织“绿色力量”三个发起人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投资文化媒体事业。 1994年赴台湾,参与创办“超级电视台”。 现在主要从事国内各种媒体的投资合作经营。
廖伟棠,1975年生于广东。香港作家、摄影师。在香港当过书店店长,在北京编过杂志《视觉21》。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诗组首奖,《联合国》文学奖诗组大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奖。出版诗集《永夜》、《随着鱼们下沉》、《花园的角落,或角落的花园》、《手风琴里的浪游》。参加展览:《虚晃一枪》摄影展,《京西何兮》艺术展,《城市私影像》摄影展。
颜峻,1973年生于兰州,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兰州晚报》工作。现居北京。无业。写作诗歌、乐评和其他文字。主持铁托工作室(SUB JAM),策划音乐演出和电影、文学、艺术活动,以及其他有关地下文化的推广、发明、出版、麻烦制造、信息集散等工作。著有乐评百万余字,出版有《铁血摇滚》、《北京新声》、《内心的》、《地地下》等。有自印诗集《诗四十九首》、《次声波》和朗诵会录音CD《不可能》。主编并制作文学杂志《书》(Writing)。

书籍目录

陈冠中
波希米亚北京
有一百个理由不该在北京生活,为什么还在这?
台北嬉谱
三城记――上海・香港・台北的移动盛宴
半唐番美学笔记

廖伟棠
相声化和祭典化的先锋戏剧
准资本主义时期的吟游诗人
妈妈,一起飞吧!――丽玉龙雪山音乐节
流放者的归来
“混”在北京的香港人
五道口的“安那其”
三里屯的“重光”及后海的“沦陷”
再造798厂
我在2002年的四个瞬间和相关的四首诗

颜峻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2002迷笛音乐节纪事
迷笛音乐节和“我们”的诞生(一个注释)
中国“盗版事业”和“Saw-gash Generation”
革命话剧的悖论――看《切・格瓦拉》
不,树村不是乌托邦
不说人话的艺术家

作者简介

“波希米亚”这词,由最初的一个中欧地名,到流浪的吉卜赛,到19世纪在巴黎逐渐蜕变出来的现在的意义,身份往往是跟混文化艺术创作有关,姿态是反叛、浪漫、格,崇尚的是自由、解放、想像力、并重和潜能发挥,生活是要跟大众的主流、社会的常规、中产的拘谨有区别,不屑的是物质主义、歧视、不公、为符合社会期待的按步晋升制、统治阶层的轨等等--那仅是一个供意会的表象轮廓,当中有许多历史及内在矛盾。

图书封面


 波希米亚中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书名叫《波西米亚中国》,里面的篇幅多数跟波西米亚无关。既然编者无力或无心承担这么宏大的主题,那干吗取这个名字来取悦甚至欺骗读者。如果换作另外一个贴切的名字,这本书还是值得翻翻的。陈冠中有过两岸三地的闲游、定居生活,文字又天然具有粤港文化的特质,读来别有一番情致,这点比大多数图文集子强。不过,你若指望从本书得到关于中国波西米亚的全貌或大致情状,那是徒劳的。
  •     标准宅男,遥远六环,原来世界之外如此精彩。【宅男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总是觉得好笑。几乎是花了一个半学期才记清楚班里同学的名字,等到能够叫出大家的名字时,已经学会再也不去上课了。【老北漂】有一天在肯德基(是我为数不多的进京经历之一)吃东西,突然后面传来一声“小伙子啊”,当时还把我惊讶了一下。原来,他想收集一些残羹剩饭给街边的小狗狗。于是,我们几个就聊上了。这个看起来不到五十岁的男人,是华科的退休教授,来北京北漂来了。一个人租了一间小房子,到处蹭。给我讲社会学、语言学,忘情而动人。那一刻,我被这个城市感动了。这座城市,值得来过。
  •     “人并不绝对需要一座都城”,这是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开头所援引的一句。可能对于本雅明笔下的波西米亚人来说,城市这东西,的确是一个有趣而矛盾的存在。国人有个很奇怪的爱好,对于外来词汇,初始总视之如神明,一拥而上,不甘人后;等到大家都会、都懂了,就弃如敝履不再搭理。波西米亚大概就遭了这待遇,多年前,这个词刚被译介过来时,在文化界可谓一时风靡,但是,红极一时的代价是易受人嫌。自从中国的商家把波西米亚这个看似和中国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变成了一种着装风格,在某些人心里“波西米亚”真是臭了半边天,尤其是在淘宝的商品栏里(我去测了一下,淘宝告诉我以“波西米亚”为关键词检索,一共有78万件商品供我选择,只可惜大多是女装)。但是这东西究竟是什么,这玩意儿和中国有什么关系,恐怕真没有几个人能搞明白。陈冠中的文集《波西米亚中国》却是这样一本有趣的集子,据陈冠中自己的说法,波西米亚“由最初的一个中欧地名,到流浪的吉卜赛,到19世纪在巴黎逐渐蜕变出来的现在的意义,身份往往是跟混文化艺术创作有关,姿态是反叛、浪漫、格,崇尚的是自由、解放、想像力、并重和潜能发挥,生活是要跟大众的主流、社会的常规、中产的拘谨有区别,不屑的是物质主义、歧视、不公、为符合社会期待的按步晋升制、统治阶层的轨等等--那仅是一个供意会的表象轮廓,当中有许多历史及内在矛盾。”作为一个地道的漂过北京、上海、台北的作家,陈冠中特别爱将这些当下中国的城市们比作上世纪的巴黎、纽约等,他告诉我们,当前中国的这些大城市,就好比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堪称传奇的城市一样,孕育着波西米亚的文化。但在我看来,陈冠中对于波西米亚庞杂的定义恰恰暴露了一件事儿,他无法给口中的“波西米亚”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与其说这是什么劳什子的“波西米亚”文化,倒不如说是在一个国家崛起时,大都会这种奇怪的东西所带来的文化吸引力。或者,如果他的“波西米亚文化”换成“北漂文化”、“蚁族文化”、“唐家岭文化”……可能对于熟悉中国当下语境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不需要瞎引用什么现代性的理论亦或者什么经济学社会学的术语,我们通过自己的直觉都能明白,大城市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地方。恰如陈冠中在书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有一百个理由不该在北京生活,为什么还在这儿?”,这是个很好的反问,事实在这时候让很多学术理论显得苍白无比。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搞现代性批判,最终还是得落脚在城市的空间里;福柯那么孜孜不倦地跟读者们讲述权利关系、疯癫、医院对于人身的控制,有了病敢不去医院试试看?陈冠中说,城市的特质在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这种环境孕育了“波西米亚文化”(当然,这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抄自本雅明)。这两者之间与其说是孕育,倒不如说是本质相通。陈冠中标举“波西米亚”的鹄的之所在,也正是要反思,随着商业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城市到底能否保持着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思考。一个城市能否留存着“波西米亚文化”,只是一项指标,在陈冠中看来,惟有包容各种文化特质的城市能永葆生命力。他在书中不吝笔墨地所描写的话剧、音乐、美术等等,都是在诉说一个母题:城市的魅力从何而来?城市的生命由谁赋予?在陈冠中的评价体系里,香港是个坏例子,比香港更坏的是新加坡。这两座城市浓重的商业化气息湮没了可能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侵蚀了城市的生命力。他并不是说,一个城市发展要抵制商业化,而是强调商业化应该是城市多元文化的一支而非全部。如果商业开始侵蚀城市各种其他文化的生存空间,那么这种城市无疑是失败的。回到这本书,陈的这些文章很多收在另一本名为《城市九章》的书里。相比起来,我更爱那个标题,显得更加平实准确。但是我还是推荐了这本书《波西米亚中国》,不是为了这个噱头多于内涵的名字,只是为了这本书里丰富而直观的插图。自从人类能通过机械复制技术复原那些场景之后,我还是宁愿把“有图有真相”当做一个褒义词来看待。通过这些图片,你才有可能真实地感受北京—亦或者其他城市—地下的那些蓬勃的生命力。至于图片所不能传达的本雅明所谓的“此在”,则还是需要各位“北漂”、“海漂”、“不知道哪儿漂”的同学们自行去体验了。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杂乱、无序、苍白、拼凑,甚至有些做作,这本书显然和期望值差距较大。
  •     要送给小哲><
  •     廖伟棠的摄影很有波西米亚的风情。是了解北京、上海、香港乃至当今中国大都市的一本缩影胶片。追随现代历史,让这个城市更加立体起来
  •     年少时构架我的这些,转变成现在这样的我。在周五下午等待下班的空隙,计划明日整理衣柜,删除照片,然后发现,每个城市、每种文明,每个恋人,每位朋友,不过一张床,一个窗户,几件打折买的衣服,两双显出性格的鞋。
  •     这本还是比较早的时候 在图书馆借着看过
  •     当年的城市文化生态已不在了,不过那时候确实值得一书。
  •     里面的大多数文章还是不错的,摇滚,挺好的。
  •     其他的吟游诗人如北京大学的许秋汉,清华大学的陈涌海等也纷纷唱出自己的声音
  •     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物,太过符号化的地点和事件,一贯的,并且习惯性的被赋予了他们根本承受不起的文化负担……
  •     自由、理想主义、诗、摇滚、青春、电影、当代艺术、设计、POP、独立、吉普赛、新浪潮、垮掉的一袋、嬉皮、格、逼、摩登、先锋、京范、海派、洋气...这些关键词总是互相掺杂着混在一起,你别问我什么叫文艺,我说不清。咱甭说波西米亚中国了,这个书名起的太大,能说明白波西米亚北京和小布尔乔亚上海就不错了。年轻的人那么多,谁在故作姿态扮糙、竭尽全力矜持、心知肚明装傻。就哭吧!笑吧!漂吧!疯吧!卖弄吧!自卑吧!装逼吧!孤独吧!迷茫吧!幸福吧!虚伪吧!被人怂恿吧!热血沸腾吧!踌躇不前吧!过渡阐释吧!热泪盈眶吧!追悔莫及吧!...有那么多!不为什么,就把这些都混在一起吧!
  •     值得一读
  •     体会到一种“隐于市”的生活方式
  •     北京
  •     站着看完,于某高校图书馆。
  •     波希米亚万岁
  •     适合有品位的人阅读。买一本看看还是不错的。
  •     永远 年轻 永远倔强 永远纯洁 没有人能消灭我们
  •     和《城市九章》有很多重合的内容,不过照片和排版超赞,不遗憾。
  •     当初是冲着颜峻去读的书,后来发现了廖伟棠
  •     冲着廖伟棠看的,结果给我惊喜的是陈冠中。
  •     作者对北上港的文化颇有一番心得
  •     如果专注于波希米亚这个主题,这不是你需要的书。
    不过书中文章还是很不错的
  •     我想那会儿应该不错,现在觉着有点浅了。
  •     图片还可以,乱七八糟内容
  •     攝影和筆觸,冷酷的妖豔,像這裡。
  •     很高兴这是2012年看的最后一本,也是“豆瓣已读”上标记的第五百本,欣喜而平静。
  •     颜峻部分最精彩
  •     颜峻的那段挺好的
  •     还是在kreep那里读的。好早了。
  •     陈冠中 无趣的学院派 廖伟棠 一直觉得他是贱人 颜峻 没劲还用力过猛(如果你开个咖啡馆什么的 这个可以买几本放着。。。
  •     陳冠中減星……
  •     把这些制度之外的文化知识分子族群定义为波西米亚,甚至成为独立主流城市文化之外的一种精神寄托,似乎听着美好却又乌托邦,可是他们真的存在,真的形成一个部落,并且在更多觉醒的城市里蔓延。这本书大概写给文化圈,半文化圈内人看,多名词概念涉及...不过浏览个一知半解也能小有收获。
  •     由他开始了解国内的摇滚......
  •     只因有我
  •     飘零酒一杯
  •     陳冠中的部分寫得不錯。廖偉棠的時評樂評內容貧乏,在內容和語言上都遠不及張曉舟。
  •     十年后读,哦,原来是这样。解开某个不解历史的说明书。
  •     一种新文化的崛起带来的勃勃生机……不过,北京比香港还自由?
  •     颜峻后来一头扎在实验的世界里没出过世 而廖却狂犬病潜伏十年病发 世事难料
  •     主要是里面有一张照片是我男人,想了想还是买了。文字嘛。一般。对于摇滚世界关心的人,可以看看。
  •     在香港上大学时候读的。
  •     中土大唐不欢迎你
  •     3星半,一个时代吧,陈冠中廖伟棠有几篇有意思
  •     之前读过朋友的一半 后来居然在学校图书馆见到 看完了 就忘了 这样的书读得轻松吧
  •     中国摇滚史冰山一角
  •     颜峻写的那部分很喜欢。还有陈冠中说北京是波西米亚的,上海是小布尔乔亚的,朋友们,他讲的对不?
  •     很多关于摇滚的事情 都是我模糊不清的 曾经有混淆的
  •     城市,摇滚
  •     本以为这样配图照片的文艺书籍会木有什么可读性,但是后来发现内容还是很有意思的。尤其是最后颜峻呢几下子,‘不说人话的艺术家’这部分很是精彩。好吧,最后我也套用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     启蒙之书
  •     刹那远隔这山岚飘渺
  •     对封皮仍然记忆犹新,应该是大二读的,第一次认识陈冠中,了解了坎普、克奇,或许还有香港。
  •     波西米亚已走远
  •     @新图 虽然觉得从书名到内容都略略有点将就,但是字里行间还是能看见那个我无从经历的时代的某些片段。看到廖伟棠写北京诗人地图时候惊奇地发现王家新也在其中。廖伟棠给宋雨哲写的诗真好,纯洁的人。还有颜峻。
  •     very good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