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英国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1793英国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807150770
作者:威廉·亚历山大
页数:101页

章节摘录

书摘1812年,另一位后来成名的印刷商约翰·默里接管了米勒在艾伯马尔街的印刷作坊,并于1814年推出了四册一套,题为《图鉴》的画册,亚历山大的《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一书即属于这套书中的其中一册。另一册《奥地利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的扉页注明了亚历山大也是该书文字说明的作者。大英图书馆的目录将这套书中的其他两本,即有关俄国人和土耳其人服饰和习俗的书中文字说明的作者也都归属于亚历山大。《中国的服装》的出版似乎相当成功,因为1815年该书还在巴黎出版了两卷本的法语版。该书的插图被英国和法国的不少书籍所转载。不仅如此,这些以中国为题材的图画内容和风格还被其他的画家所模仿。能够反映出该书图片影响力的一个范例是英国南部海滨城市布赖顿的皇家行宫。那儿模仿马可·波罗对于大都的可汗皇宫的描写而设计的音乐厅墙上的壁画中建筑和人物均取自《中国的服装》和亚历山大为斯当东那本书中所绘制的对开本插图。在这个行宫的其他地方,如走廊两端的楼梯和长廊的窗户上也有出自亚历山大《中国的服装》和斯当东一书插图的人物画。当然,这些壁画和彩绘玻璃画是后来画家的模仿作品。如今《中国的服装》这本书已经相当罕见,世界上只有少数的图书馆才有收藏。而相对来说,亚历山大的《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则还比较容易找到。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善本特藏部便收藏了这本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翻译介绍《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的原因。《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一书中共有50张图画,除了第一幅是表现兵器陈列架和第四十二幅表现大运河北面终点通州的景色之外,其余的48幅全是人物画。这些人物画跟《中国的服装》中的人物画虽不尽相同,但是风格相似。人物刻画相当准确,服饰细节非常丰富。例如在描绘身穿官服的清朝官员时,画家敏锐地注意到了那官服胸兜上所刺绣的动物图案的不同象征意义、官帽顶子的不同颜色和材料、插在帽子上的孔雀羽毛、靴子的厚底、脖子上挂着的念珠等等。使人看了之后印象非常深刻。P26-27

内容概要

沈弘教授是北京大学英语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学过英、法、荷兰、拉丁等欧洲语言,也取得过一定的学术成果。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他在到世界各地讲学和访问之余,遍访北京、杭州、香港、哈佛、芝加哥、多伦多、伦敦、牛津等地的大学和公共图书馆,收集到不少有关近代中国的老照片,其中大部分都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贵记录。沈弘教授陆续对这些老照片进行整理、研究,并向公众发表,引起了相当的关注。《抗战现场》是他关于老照片的第二本集子,而备受好评的《晚清映像——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国》则是第一本。沈弘教授现住在北京,他的家庭曾于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家庭读书藏书状元户”。

书籍目录

"他使欧洲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第一图]兵器陈列架[第二图]乾隆皇帝[第三图]捕鱼的鸬鹚[第四图]家仆[第五图]身穿官服的清朝官员[第六图]在寺庙里拜佛祭祀[第七图]杂耍艺人表演耍坛子[第八图]拾粪的孩子们[第九图]更夫[第十图]少妇及其儿子[第十一图]和尚[第十二图]卖灯笼的小贩[第十三图]拿火绳枪的兵勇[第十四图]运货的挑夫[第十五图]穿便装的官员[第十六图]船姑[第十七图]一顶普通的轿子[第十八图]骑马的官府仆人[第十九图]穿街走巷的乐师[第二十图]弓箭队的掌旗官[第二十一图]中国的乞丐[第二十二图]在洗头的剃头匠[第二十三图]书贩[第二十四图]士卒[第二十五图]街头表演[第二十六图]清朝官员的听差[第二十七图]流动铁匠[第二十八图]为亲戚扫墓[第二十九图]米贩[第三十图]伶人[第三十一图]轿夫[第三十二图]槟榔小贩[第三十三图]一辆中国马车[第三十四图]卖烟杆的小贩[第三十五图]坐在船里的运水夫[第三十六图]用算盘算账的商人[第三十七图]绕棉纱线的农妇们[第三十八图]鞑靼骑兵[第三十九图]戴木枷的刑罚[第四十图]在吃饭的孩子们[第四十一图]一顶轿子[第四十二图]大运河上的景色[第四十三图]仕女[第四十四图]奶妈与两个孩子[第四十五图]武生[第四十六图]正在饱餐的纤夫[第四十七图]清朝官员的随从[第四十八图]因犯上而受的刑罚[第四十九图]卖酱菜的女人[第五十图]一群兵勇

作者简介

1973年,大英帝国派往大清帝国的马戛尔使团到达中国,在热河行宫觐见了乾隆皇帝。
年轻的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作为使团的随团画家,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世态风情的画作,随后在英国及欧洲风靡一时。
本书于1814年在伦敦出版,50幅精美的彩色版画,描绘了皇帝、兵勇、仕女、商贩、戏子……向我们展示了欧洲人眼中那个久远而又多姿多彩的乾隆盛世。

图书封面


 1793英国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记录了当时底层社会的一些生活细节,难得。可当做乾隆年间的市井风情画看。每幅图画边上都有画者的解说,既反映出作者观察之细致,也反映出他对中国文化的隔阂。画中人的脸一律欧化,不像中国人,所以看起来有一种怪异的感觉。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做资料用购买的。洋人眼里看中国,图说历史,全家人都可以读的书。
  •     觉得有点过于简洁
  •     好评,内容不错,印刷很正.
  •     对历史的记忆
  •     马戛尔尼
  •     一页一张图 虽然方便看了 但是内容大大的缩水 有些小贵
  •     一个与清宫戏展现的不同的世界。
  •     老版画,很有味道,图也比较大,一图一页。
  •     很有意思的一本图画书,200年前一位随团画师纪录下了当时中国的市井人物,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宝贵的图画资料。
  •     我觉得很有趣....
  •     图画不错,配以文字,只可惜前几页为不明液体所濡...
  •     50幅图,好少啊,相对于亚历山大的3000幅中国画作。检讨,我是不是买错了?
  •     蛮有意思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就像中国人画外国人似的,怪怪的。画质很清晰,书手感舒服
  •     已购
  •     书有价值.保留了当时的部分史料.回看起来很有意义.
  •     乾隆时後的民间,有一个不带偏见的画家讲述。挺有趣的。
  •     可以为喜欢作画的朋友作为 临摹画册。或者少年儿童的启萌书籍
  •     所有人物不看脸就是中国人,右侧书页从原图上抠出来的图怪怪的,没有反而要好。为此书是一版一印,印数只有3600而加一星
  •     如译者言,对中国音乐有偏见;对中国军事能力评估基本靠谱;我好奇作者应该还有除服饰以外的图鉴,不知网上是否能查到。
  •     这本书是英国出使清国外交官William Alexander 1767-1816访问期间完成的,大量那时清朝图像,方方面面,弥足珍贵。
  •     虽然不是铜版纸印刷,清晰度什么的也足够做一本参考材料了。译者是英文专业教授,翻译准确流畅。换个角度看自己的文化的确很有意思!如果开本再大一些就好了。
  •     我一直的错误记忆是以为《读库0904》里那篇讲英使访华的文章里提到了这本画册,甚至用了里面的图,今天发现没有这回事。
  •     : K892-64/1172
  •     选图数量较少,印刷质量欠佳。
  •     印刷欠佳
  •     这本书不算太厚,一半文字叙述,一半画图,一天就看完了!感觉文字叙述简略,没有太多参考性,只能说是一本了解那段时间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和画家作者的思想。
  •     10年春学期欧阳老师课堂传阅
  •     有趣的图画书
  •     只能说我被恶心透了。。
  •     还没细看,感觉不错的
  •     此書完全可以和《乾隆英使覲見記》相互參照、互為補充。對乾隆晚期感興趣的朋友切不可錯過。書籍本身質量一般,其中有兩到三副畫的印刷有輕微瑕疵。其中有一幅名為“家僕”的畫,在《乾隆英使覲見記》(百花文藝出版社版本)中被記為“裁縫匠”。不知道是作者的原因,再版編輯的原因。待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