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古知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温古知今

出版社:武汉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43055063
作者:孔健//李放
页数:353页

章节摘录

  9.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总理引古  “当领导的要心里想着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真实情况,‘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引古背景  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3年9月10日来到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看望参事和馆员,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表示节日的祝福。在座谈中温家宝总理提出领导应深入群众,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并引用了这句古语表达了自己对天下苍生时时惦记之情。  论今之妙  温家宝总理引用白居易“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诗句,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的领导形象,深刻地表达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关爱之情。我国的经济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有不少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亟待改善,温家宝总理时时刻刻都把改善民生放在心里,因为只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才能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只有民生优先,民生为重,才能让民众尽享发展成果。最终,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幸福指数提升了,社会才能更加健康、协调地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古语源头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语出白居易的七言排律《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诗歌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白氏长庆集》为唐代白居易作品集名。本书原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集出版,故名。原为七十五卷,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到了宋代已经亡佚四卷,现存七十一卷。有影印宋绍兴本,不分前、后、续集,其中诗三十七卷,分为讽喻、闲话、感伤、歌行、杂律等,文三十四卷。现在通行本《白氏长庆集》即根据宋本影印。现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也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大类。其中价值最高,白氏最为重视的是第一类讽喻诗,共计有一百七十余首,其中《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篇篇无空文,字字必尽规”,对当时的政治弊端和社会问题,作了披露和鞭挞。被诗人归为感伤诗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是我国古代两篇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后代广泛传诵的名篇佳作。其他如《钱塘湖春行》、《大林寺桃花》、《问刘十九》、《忆江南》等,虽然篇幅短小,但写景抒情,言浅意永,自然明朗,情趣盎然,都是些脍炙人口之作。但作者晚年意志消沉,颇多闲适之作,趋向消沉。白居易的文章也写得很好。集中所收《策林》七十五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与元九书》是中国文学评论史上的重要文献。此外还有一些抒情、纪事、纪游之作,如《草堂记》、《冷泉亭记》、《钱塘湖石记》等,都文笔简洁,旨趣隽永,是唐文中的优秀篇章。  阅读拓展  【原文】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白居易  水波文{1}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2}毳疏{3}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4}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注释】  {1} 水波文:水波纹。  {2} 鹤氅:一种以鸟毛为原料的毛织物,大概样子像道袍,而不缝袖,所以披在身上像一只鹤。  {3} 毳疏:鸟兽的细毛。  {4} 农桑:农业,农事。  【赏析】  诗的前半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绫袄的温暖、轻盈。“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是介绍新袄的用料、式样。绫是一种提花软缎,制成绵袄,自然地呈现出水波状的衣纹,这是外表;至于袄内则是丝绵絮成,故暖而且轻。可见,这是一种极高档的过冬御寒之物,下联用“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下雪行”来说明这件绫袄的用途。“兴”是指早晨睡醒起床,“好”与下文“宜”互文见意,都是适宜于做某事的意思。冬天的早晨天气寒冷,能够晒会儿太阳自是舒适可人;而晚上出门访友,穿着暖而轻的绵袄,踏雪赏月更不失为雅事。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是从侧面表现绫袄的优点。鹤氅是古代官僚贵族时髦的披戴,木棉在当时也是珍稀品。它们徒有虚名,不如丝绵,更加衬托出诗人这件用丝绵所絮绫袄的实用舒适。这几句分别从用料、御寒的效果、与鹤氅、木棉的对比几个方面表现了这件新袄的不凡,穿着这样高级舒适的衣服安然睡到天明也就不奇怪了。然而,诗人其实是不能够“卧稳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作了鲜明的回答。想到大多数平民百姓都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无法得到救济,他独独一个人温暖,心中滋味并不好受。因为想着农民的艰难,致使他的耳旁经常响起贫民冻馁饥饿之声,这当然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却是诗人日夜为贫寒百姓思虑所致。“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为贫民着想的可贵精神。  从艺术上看,全诗用了很大篇幅表现绫袄的温暖舒适,这与下文贫民的饥冻形成强烈的反差,前者愈舒适,愈显出后者的艰辛,“耳里如闻饥冻声”才更显真实感人。  10.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总理引古  “当然,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存在着明显发展差距。如果你们到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旅行,就会看到高楼林立、车流如织、灯火辉煌的现代景观。但是,在我国农村特别是中国西部农村还有不少落后的地方。在那些贫穷的偏僻山村,人们还在使用人力和畜力耕作,居住的是土坯房,大旱之年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古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为中国的总理,每念及还有3000万农民同胞没有解决温饱,还有2300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人口,还有6000万需要社会帮助的残疾人,我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中国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长期艰苦奋斗。”  引古背景  2003年12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演讲中,温家宝说到中国发展现状,以及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还有许多地区的状况令人担忧时,动情地引用了这一句古诗。  论今之妙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是郑板桥的诗中的一句。温家宝总理引用这句话反映了他忧世伤生、心系底层人民的情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说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存在着东西部发展悬殊,差距较大的问题。东部地区现代化进程较快,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但西部大部分地区仍然非常贫穷落后,许多条件亟待改善。温家宝总理没有将目光只停留在发达的东部,他时时刻刻将全中国都放在心里,时时刻刻牵挂着贫困地区的人民,时时刻刻为人民的生活而忧虑。他心里还记惦着中国有3000万人没有达到温饱的程度。这一切无不在牵动着他的心。人民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为之高兴,当看到有些人还吃不饱穿不暖时,他感到痛心,这就是我们的总理,一个时刻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好总理。  古语源头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出自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流于世。  阅读拓展  【原文】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1}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2},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  {1} 衙斋:衙门里供官员燕居之处。  {2} 些小:微小。吾曹:我辈。  【赏析】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1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总理引古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把促进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办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信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决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尽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扎实做好灾后重建工作,把灾区建设得更美好,让灾区人民过上安康的生活。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让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有,我们的事业就会更加兴旺发达。”  引古背景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200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二〇〇九年春节团拜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同首都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喜迎新春佳节。在会上,温家宝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他总结了过去,展望了未来,并引用这一古语特别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和谐安宁。  论今之妙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尚书?五子之歌》。当初,大禹传位给启,启传位给太康。太康只图安乐享受,不理朝政,沉迷于酒色,打猎百日不归,丧德失民,怨声四起。有穷国诸侯王后羿,看到人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就废了太康。太康的母亲和几个弟弟聚在一起,追述皇祖大禹的训诫,于是,作了《五子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祖父大禹早有训诫,对待人民只能亲敬,不可怠慢,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  此后,肯定和发挥这一思想的名家层出不穷。比如,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司马迁说:“制国有常,利民为本。”王安石说:“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朱熹说:“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人民是国家之根本,这话一点都不假。熟悉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一个现象,就是每朝的开国皇帝都会是一个明君,都会把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强。而他的后代却一代不如一代,最后直至亡国。这是为什么?因为每个开国帝王都是从人民百姓中走出来的,他们都知道百姓的需求,也知道民心的重要,再以此为基础去治理国家,这样正应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而他们的后代,则久居深宫,远离民心,自高自大,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一些权势小臣的作弄,把祖先的基业败得一干二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民生,是关系到国家昌盛、民族兴亡的大事。今天我们坚持以民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最终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我们理应站在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出发,高度重视民生,把认真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首位;深入了解民生,把真正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能否做出工作实绩的追求;切实保障民生,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好事,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古语源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出自《尚书?五子之歌》。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zé)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孔子:(前551-前479),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真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史记?孔子世家》。  阅读拓展  【原文】  《尚书?五子之歌》{1}  太康尸位{2},以逸豫灭厥德{3},黎民咸贰{4},乃盘游无度{5},畋于有洛之表{6},十旬弗反{7}。有穷后羿因民弗忍{8},距于河{9},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10},徯于洛之汭{11}。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12}。  其一曰:“皇祖有训{13},民可近{14},不可下{15},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16},一人三失{17},怨岂在明{18},不见是图{19}。予临兆民{20},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21},外作禽荒{22}。甘酒嗜音{23},峻宇雕墙{24}。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25},有此冀方{26}。今失厥道{27},乱其纪纲{28},乃厎灭亡{29}。”  其四曰:“明明我祖{30},万邦之君{31}。有典有则{32},贻厥子孙{33}。关石和钧{34},王府则有。荒坠厥绪{35},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36}?予怀之悲。万姓仇予{37},予将畴依{38}?郁陶{39}乎予心,颜厚有忸怩{40}。弗慎厥德,虽悔可追{41}?”  【注释】  {1} 五子之歌:《史记?夏本纪》说:“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相传夏朝开国君王夏启除子太康外,还有五个儿子,都是太康的兄弟。太康沉湎游乐,去洛南打猎时,被有穷国君羿阻挡在黄河北岸,不能回国。太康的五个兄弟苦等百日,不见太康,于是作《五子之歌》,表达了对太康不修德行而丧失帝位的指责和怨恨。本篇属梅赜《古文尚书》。  {2} 太康:夏王启的儿子。尸位:蔡沈说:“谓居其位而不为其事。”尸,主。古代祭祀时,处在鬼神位置的叫尸。  {3} 豫:乐。  {4} 黎民:民众。成:都。贰:有二心。  {5} 盘:享乐。  {6} 洛之表:洛水的南面。  {7} 旬:十天为一旬。反:同“返”,返回。  {8} 有穷:古代国名,位于东方。后:君。羿(yì):有穷国的君主。因为善射,所以用帝喾时代神箭手羿的名字。  {9} 距:抵御。  {10} 御:侍奉。  {11} 徯(xī):等待。汭(ruì):河流汇合或弯曲的地方。  {12} 述:遵循。  {13} 皇祖:指夏王朝的建立者大禹,是太康及五子的祖父,启的父亲。皇,大。训:训诫。  {14} 近:亲近。  {15} 下:轻视,疏远。  {16} 予:大禹自称。一: 都。  {17} 三失:多次犯错。三是虚数,言其多。  {18} 明:彰显。  {19} 见:显现。图:考虑。  {20} 兆民:天下民众。《孔传》说:“十万曰亿,十亿曰兆,言多。”  {21} 作:兴。色:女色。荒:迷惑。  {22} 禽荒:指沉湎于游玩田猎。  {23} 甘:爱好。嗜:爱好,不满足。  {24} 雕:绘饰。  {25} 或:有。  {26} 惟:发语词。陶唐:指帝尧。蔡沈《书集传》说:“尧初为唐侯.后为天下,都陶,故曰陶唐。”  {27} 冀方:指古代冀州。相传尧建都平阳,舜建都蒲坂,禹建都安邑,都在古冀州范围之内。  {28} 道:治道。纪纲:法纪纲常:  {29} 底:致。  {30} 明明:明而又明,无比英明。我祖:指大禹。  {31} 万邦:泛指天下诸侯方国。  {32} 典:典章:则:法则。  {33} 贻:遗留。  {34} 关:门关之征。石:古代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这里指赋税。和钧:平均调匀。  {35} 荒:荒废:坠:失落。绪:前人的功业。  {36} 曷:何。  {37} 万姓:天下百姓。仇:怨恨。  {38} 畴:谁。  {39} 郁陶:忧愁悲伤。《孔疏》说:“郁陶,精神愤结积聚之意,故为哀思也。”  {40} 颜厚:羞愧于色。忸怩:内心惭愧。《孔疏》说:“忸怩,羞不能言,心惭之状。”  {41} 追:补救。  【今译】  太康身处尊位而荒废政事,又喜好安乐,丧失君德,众民都怀着二心;太康游玩寻乐没有节制,到洛水的南面打猎,百天还不回来。有穷国的君主羿,趁着人民不能忍受太康的时机,在河北抵御太康,不让他回国。太康的弟弟五人,侍奉他们的母亲跟随太康,在洛水湾等待他。这时五人都埋怨太康,因此遵循大禹的训诫而写了歌诗。  其中一首说:“伟大的祖先曾有明训,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看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安宁。我看天下的人,愚夫愚妇都能对我取胜。一人多次失误,考察民怨难道要等它显明?应当考察它还未形成之时。我治理兆民,恐惧得像用坏索子驾着六匹马;做君主的人怎么能不敬不怕?”  第二首歌说道:“大禹的训诫中有这样的话:在内大兴迷恋女色之风,在外沉湎于游猎,纵情美酒和音乐,住在高屋大殿里,还要绘饰宫墙。这几种情况只要沾染上一种,没有不亡国的。”  第三首歌说道:“那个帝尧,占有冀州一带:而今太康丧失了尧的治道,扰乱了尧的法纪,最终要导致灭亡。”  其中第四首说:“我的辉煌的祖父,是万国的大君。有典章有法度,传给他的子孙。征赋和计量平均,王家府库丰殷。现在废弃他的传统,就断绝祭祀又危及宗亲!”  其中第五首说:“唉!哪里可以回归?我的心情伤悲!百姓都仇恨我们,我们将依靠谁?我的心思郁闷,我的颜面惭愧。不愿慎行祖德,即使改悔又岂可挽回?”

内容概要

李放,本名李保华,我国著名创新学家、脑潜能开发专家、“创商”教育专家和国学研究专家。1987年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本科毕业,1994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曾先后在北京图书馆和光明日报社工作,现为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策划编辑。他还兼任国际脑潜能开发研究会的执行会长和创新型中国网的首席执行官。2005年,他因“文化维权”起诉作家周国平侵犯名誉权而广受媒体和社会关注,该事件被评为该年度中国十大文化事件。2007年,他因撰写《批判于丹:正说(论语)智慧》一书,被媒体和读者誉为是“一部引领百家争鸣的文化力作”。2008年,他因对中国创新事业的卓越贡献入选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编撰的大型史册《创新中国》。
孔健,作家,孔子学研究者,孔子第75代直系子孙。

195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1985年赴日本留学,获新闻学博士。

现任:中国巨龙新闻集团总编辑、中国画报日文版总编辑、NPO法人日中经贸促进协会理事长、日中文化体育交流协会理事长、中国画报协会副会长、日本软银金融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天下第一家》、《孔子的人生之道》、《孔子的处世之道》、《孔子的管理之道》等、日、韩文著作有:《新论语学》、《新孔子演义》、《儒教和日本人》、《日本人永远不懂中国人》等70余本,并首次将《论语》用中英日韩语编译出版。作者以中日两种语言写作和演讲,被媒体誉为“中国文化演讲大师”、“孔学传播大师”。

书籍目录

国计民生篇  1.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003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008  3.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014  4.安危相易,祸福相生/018  5.多难兴邦/025  6.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031  7.兢慎/035  8.艰难困苦,玉汝于成/039  9.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045  10.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049  1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055  1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059  1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064  1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068  15.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072  16.知难不难,迎难而上/076  17.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080  18.人或加讪,心无疵兮/082民生改革篇  1.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091  2.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099  3.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104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有备无患/108  5.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114  6.行百里者半九十/121  7.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126  8.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131  9.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冻饥声/134  10.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138  1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42  12.德为善政,政在养民/148  13.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151  14.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155  1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61  16.事不避难/166人伦礼仪篇  1.天人合一,民胞物与/175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77  3.言有物,行有格/182  4.利而不害,为而不争/187  5.上德不德,讲信修睦/192  6.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198  7.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202  8.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06文化教育篇  1.一年之计,奠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13  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219  3.有教无类/222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26  5.和合故能谐/232  6.诗言志,歌咏声,舞动容/236  7.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42  8.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247  9.和实生物、和而不同/252军事外交篇  1.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259  2.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267  3.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271  4.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275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80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84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289  8.每逢佳节倍思亲/293  9.虽有小忿,不废懿亲/297  10.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301  1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05  12.国之交在于民相亲/309  1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14  1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20  15.召远在修近,避祸在除怨/327  1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331  17.登泰山而小天下/335  18.与国人交,止于信/340附录:新闻背景出处

编辑推荐

  跟温家宝总理学国学,领悟古典诗词里的政治大智慧!  “温故知新”与“温古知今”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已。”  《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通常笺释家释此为“在温习中获得新的认识”。但似乎这样做“师”也太容易了。《通鉴》里有这样一句——“温古知今”,似乎是“温故知新”的最佳注解。  《资治通鉴》卷一零六:  苌笑曰:“吾不如亡兄有四:身长八尺五寸、臂垂过膝,人望而畏之,一也;将十万之众,与天下争衡,望麾而进,前无横隈,二也;温古知今,讲论道艺,收罗英隽,三也;董帅兄众,上下咸悦,人尽死力,四也。所以得建立功业、驱策群贤者,正望算略中有片长耳。”群臣咸称万岁!  姚苌说:“我哥文才武功,非我能比。但我稍于武略见长罢了。“温故知新”和“温古知今”,这里的“故”和“古”,“新”和“今”,音义都相通,完全可以互训。“温古知今”,就是熟悉故事、通晓实事,就是博古通今,这样的人,当然堪作师长了。  温总理是一代国家领导人,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引古的那些妙语,让人如沐春风,《温古知今》这个书名起的真好。特别的贴切,这样一本和总理有关的书从我拿到书稿后,我读了三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温古确实可以知今,跟温总理学点国学,让我领悟出了这些古典诗词里的政治大智慧。

作者简介

《温古知今》内容简介:2010年,一个权威智囊机构评选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领导,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温家宝荣登第一。温家宝每次在重要谈话上都会引经据典,使人眼前一亮,那些诗句无不闪耀着总理的博学和智慧,让我们追随那些诗句,再次感受那些经典诗句所散发出的无尽的魅力。
《温古知今》辑录了温家宝总理在历次谈话中所引用的古语和古诗句,并追根溯源,加以评析,更有对温家宝总理引用古语谈论当下问题的妙语点评,有利于我们了解一个血肉丰满、饱含着大爱而又博学多才、学富五车的总理。

海报:

图书封面


 温古知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是不多见的一本佳作!相当给力,读了好几遍,恶补了.这是不多见的一本佳作!相当给力,读了好几遍,恶补了这是不多见的一本佳作!相当给力,读了好几遍,恶补了这是不多见的一本佳作!相当给力,读了好几遍,恶补了这是不多见的一本佳作!相当给力,读了好几遍,恶补了
  •     《温古知今(跟温家宝总理学国学;领悟古典诗词里的政治大智慧)》创意严重抄袭《文学总理温家宝》(未出版)。作者:宋赵来。武汉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的《温古知今(跟温家宝总理学国学;领悟古典诗词里的政治大智慧)》严重抄袭我的创意。这本书的作者简介是下面两个人,不知道你们是怎么做出来的。  孔健,本名孔祥林,新闻学博士,孔子第75代直系孙,著名国学研究专家,中国画报协会副会长,中国画报日文版总编辑,日本中国巨龙新闻集团总编辑,澳门中文大学国学院院长。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样一个消息,澳门特区高教办提醒:"澳门中文大学"根本不存在,这个院长就很值得怀疑了。  李放,本名李保华,历史学硕士,著名国学创新专家,创新型中国网CEO,创商(CQ)教育模式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创新教育第一人”。2010年,李放荣膺中国科学院编撰的大型史册《创新中国》封面人物。 2009年至今我先后以《文学总理温家宝:引古论今纵论天下》和《文学总理温家宝》,先后投给新华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时代华语图书公司、中国书籍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博士德公司、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等几十家出版社或公司。但都因为涉及国家领导人审批困难而搁浅。但后来我发现这个创意由北京闻章天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拿去操作后出版。后来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的一个出版届朋友5月下旬给我发了个消息,说明此事,我打开这本书网上链接一看,我发现:1、他这个书的宏观结构基本一致。2、每个章节也非常类似。以改革篇为例,前七个词句几乎完全一致,3、每个词句的解读也是几乎一样,只是顺序颠倒而已。下面是我没有出版的样张。如果你在比较他们已经出版的样张,就会发现非常相像。1. 明年春色倍还人引古背景现在,时间过去不到半年,我们已经提出了一揽子应对计划。实现这个计划,我依然认为,首要的还是要坚定信心。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我希望我们这次记者会能够开成一个提振信心和传播信心的会,我想这应该是每位记者的良知和责任,也是人们的期望。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期待着明年中国和世界都会变得更好。•古语出处:“明年春色倍还人”出自:“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是唐朝诗人杜审言的诗。  全诗如下: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古语解释:意指明年春天,这里的景色将一定更美好。•论今之妙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仍然在不断发展,我国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在对外开放遇到新挑战和新问题的形势下,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胜利闭幕会后,不顾疲劳马上会见了中外记者并回答了国内外记者的提问。温家宝总理在开场白时神情庄重,说话的语速明显放慢了许多,他说,今年的两会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关键时刻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也批准了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我记得在去年9月24日,我在纽约就讲过一句话,就是“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那时,世界还是一片迷茫,我们对于金融危机的发展前景也看不清楚。是啊,在当时那种迷茫、愤懑和不知所措的全球背景下,温总理明确的向世人发出了信心比什么都重要的誓言。今天,温总理利用这个机会,在中央提出了一揽子应对计划后,仍然不忘向世人特别向国人发出明确的信号,当前首要的还是要坚定信心。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总理总理当时删去了《春日京中有怀》后两句中前半句的洛阳留恋之实,而改作与金融危机背景结合;保留后半句憧憬之虚,亦是借以托寄信心。用一句经临场修改的诗“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欢人”,言简意赅意蕴深刻的表达了困难只是暂时,他不是不可克服和逾越的,明年一定会比今年形势发展的更好,今后发展的前途一片光明。这样诗句,在经济寒冬中立刻送给我们缕缕春意,更加坚定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下面是他们已出版的样张:http://book.360buy.com/10386826.html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做最真的人,博学。儒雅
  •     不错,受益匪浅,书的质量也很好。
  •     自从接到这本书的那刻,凝重的感觉,就没有断过
    这几日写论文也好,文章也罢,总是引用一两句书中的名句和典故
    受益匪浅
  •     这本书里记录了温总理在讲话中引用的经典名句,不仅体现了温总理的博学多识,也让古典名句具有了现实意义。
  •     很久没读古文,跑出政治的目的圈,通过只言片语了解经典的美。
  •     让我领略了总理的博学多识!让人钦佩
  •     书的质量很好,看起来很有档次,内容发人深省
  •     温总理一直是我很崇拜的人,他爱的和蔼,大气,从容,智慧,让我感受到一位老者散发出的魅力,这本书总结了大部分总理的引用语句,很详细的介绍这些名句的出处,作者,文化背景,具体翻译,很详细,也是一本能够跟着总理学好古代文学的书
  •     温家宝总理时时刻刻都把改善民生放在心里,因为只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才能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只有民生优先,民生为重,才能让民众尽享发展成果。
  •     向总理学习引经据典!
  •     温总理说话的背景、说话的内容、所引用诗句的来源和解析 非常好
  •     ——中国文化走向(最终影响)世界之推动力 ——若干年之后此举定会载入史册,功勋卓著万古常青 我们清晰的看到在总理在会见外宾,答记者问以及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经常引用我国古典文学著作中的语句,总理古典文学造诣之深不言而欲,但我看重的是总理之用心良苦以及总理的非凡外交技巧以及推广中华民族文明伟大举措之深远意义。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创举已深远的影响着当今的世界,但在这个仍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平等”及西方文明充斥着这个世界的时期,中华文明似乎被遗忘了,或者说被忽视了,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以及在世界文明中应有的地位,不免使我们这个逐渐获得自信心的民族感到些许遗憾和感伤,但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通过他的外交机会以及作为一位领导人,一个国家的代表,一个国家的风向标,他充分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充分的宣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中有很多影响中国仍至世界的“东西”,可以说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当今的世界文明,我很难想象没有中华文明当今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我这里讲的不止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只是中华文明瑰宝中的一个缩影),中华文明使她被世(世界)人逐渐了解(同时总理引用古典文学使翻译水准得到充分提高),使世人逐渐对中国古典文学感到好奇,吸引着世人去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世人通过学习(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中国古典文学,逐渐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中国人的思维,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以及了解中国人的意识形态,这对中国被世人理解,加强沟通,推动共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总理此举意义深远,远超过古代的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等以及当今国内推广历史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等等的作用要大的多,若干年之后总理此举定会载入史册,功勋卓著万古常青! ————总理谢谢你! 温总理古典文学造诣之贡献

    ——中国文化走向(最终影响)世界之推动力
    ——若干年之后此举定会载入史册,功勋卓著万古常青

    我们清晰的看到在总理在会见外宾,答记者问以及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经常引用我国古典文学著作中的语句,总理古典文学造诣之深不言而欲,但我看重的是总理之用心良苦以及总理的非凡外交技巧以及推广中华民族文明伟大举措之深远意义。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创举已深远的影响着当今的世界,但在这个仍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平等”及西方文明充斥着这个世界的时期,中华文明似乎被遗忘了,或者说被忽视了,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以及在世界文明中应有的地位,不免使我们这个逐渐获得自信心的民族感到些许遗憾和感伤,但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通过他的外交机会以及作为一位领导人,一个国家的代表,一个国家的风向标,他充分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充分的宣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中有很多影响中国仍至世界的“东西”,可以说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当今的世界文明,我很难想象没有中华文明当今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我这里讲的不止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只是中华文明瑰宝中的一个缩影),中华文明使她被世(世界)人逐渐了解(同时总理引用古典文学使翻译水准得到充分提高),使世人逐渐对中国古典文学感到好奇,吸引着世人去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世人通过学习(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中国古典文学,逐渐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中国人的思维,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以及了解中国人的意识形态,这对中国被世人理解,加强沟通,推动共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总理此举意义深远,远超过古代的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等以及当今国内推广历史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等等的作用要大的多,若干年之后总理此举定会载入史册,功勋卓著万古常青!
    ————总理谢谢你!
  •     人民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为之高兴,当看到有些人还吃不饱穿不暖时,他感到痛心,这就是我们的总理,一个时刻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好总理。
  •     书的策划很好,封面和腰封都很吸引人,看了一下,确实也能学到一些东西,值得推荐~~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诗歌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     用文学化的语言分析原本官方生硬的发言,这样的形式更利于大众接受。同时更让我们了解温总理发言中深邃的内涵
  •     一代和善为人,做着伟大之事 ,我想他是周恩来的再世,你辛苦了
  •     利用春节假期我看完了这本《温古知今》,做为一名高中生我受益不小。温总理八年引经据典妙语迭出,诠释大国总理的情怀。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会上的开场白引用了西汉文学家刘向的《战国策·秦策五》:“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训来说明今后道路依然不平坦,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风度儒雅、博古通今的温家宝连续8年在“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通过引经据典来发表对各方面问题的看法,在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养的同时,还诠释了一个大国总理的情怀。
    谈抱负
    虽九死其犹未悔
    “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昨日,温家宝动情地说,还引用屈原《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来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这句经典语句的意思是:只要合乎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九回我也不会后悔。
    在7年前的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刚当选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第一次出现在“两会”中外记者会时,就立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铮铮誓言。这句引用清末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著名诗句,用来表达自己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顾自身生死和祸福的赤子情怀。在2008年记者会上,总理又在该句后加上《宋史·王安石列传》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词句,来表明坚定的决心。
    2004年,温总理引用毛泽东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和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概括他今后的工作。
    温家宝在2006年的记者会上说:“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其中“知难不难”出自清朝《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之口,意思是若先知道某些事情是困难的,有了准备就不再困难了。
    2008年的总理记者会上,温家宝的“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的表述,则是由《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演变而来,人们盛赞该句堪比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千古名句。 
    谈经济形势
    行百里者半九十
    在昨天的记者会上,温家宝的开场白是:过去的两年我们是在极其困难条件下走过来的。人民是用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这将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迹。温家宝说,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
    该句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的《战国策·秦策五》,温总理曾在2005年记者会上也有提及。当时的经济运行情况与目前比较类似: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潜在通胀隐忧。目前,我国经济在实施“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后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我国经济呈“V”字形反转,顺利实现“保8”。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温家宝称,今年中国是“极为复杂”的一年。
    “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用此句来提醒我们,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要善始善终。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
    谈到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时,温家宝总理引用《彖传》的“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来说明要掌握好时机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而在金融危机阴影下的2009年记者会上,温总理用谚语“没有罗盘的船只有逆风不会有顺风”,来说明制定“保8”目标的作用;用“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增强大家的信心。
    自2003年,我国成功抵御了“非典”疫情对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后的几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总理在2004-2007年的记者会上,都在强调“忧患意识”。如:2004年要求“安不忘危,治不忘乱”;2006年强调“形势稍好,尤需兢慎”、“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2007年,总理用“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词句出自苏轼《晁错论》,意思是:有的事情表面太平无事,实际上却隐藏着无法预测的隐患,提醒人们目前还不是评功摆好的时候。
    2008年,总理在谈到抑制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自信地引用了《后汉书·虞诩传》的“事不避难”来表示要勇于担当,义不逃责。
     
  •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语出白居易的七言排律《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     跟着温总理温习古代诗词,赋予它们新的含义。
  •     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推荐的读物,读后觉得还行吧,不如语文老师说的那么好。
  •     温家宝每次在重要谈话上都会引经据典,使人眼前一亮,那些诗句无不闪耀着总理的博学和智慧,让我们追随那些诗句,再次感受那些经典诗句所散发出的无尽的魅力。
  •     温家宝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诗词典故,旁征博引,运用之妙,令人赞叹。
    比如,温总理在回答有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提到了信心问题,他用“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来期待中国和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明年春色倍还人”一句引用自唐代诗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全诗是: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希望中国的春色更亮丽。
    温总理在回答记者有关国内生产总值“保八”问题时,他说,深知这场金融危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克服困难也不能脱离国际经济的影响。这时,温总理引用了一句古文“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此典故源出西汉刘向等著的《淮南子》,在卷六“览冥训”最后一段原文是:“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这两句古文的意思是,乞求火种不如自己钻燧取火,寄望于到外面汲水不若自己去凿井。温总理希望全体中国人都要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比喻和引用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温总理回答俄通-塔斯社记者时引用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一句名句。原诗题为《游山西村》,全诗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温家宝总理正是借用这句名句,来表明中国政府在巨大经济挑战面前,措施得当,实施及时果断有力,在经历困难考验之后,将会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温家宝总理在历届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引用了诸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句)、“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司空图《诗品》)、“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形势解》)、“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宋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等等,古诗典故,信手拈来,旁证博引,娓娓道出,展现了一位读书万卷、好学不厌、学养深厚、博古通今的总理的良好形象,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孔大师的解读国学底子很深厚。这书太值得珍藏了!
  •     跟着温总理在各大会议上使用过的诗词来学习古诗词有意思~~~
  •     我觉得这本书很好,所以买来送给我的姐姐,让她也看一看。
  •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
  •     温总理是一代国家领导人,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引古的那些妙语,让人如沐春风,温古确实可以知今,跟温总理学点国学,让我领悟出了这些古典诗词里的政治大智慧。
  •     不工作的时间,静静的呆在书房,泡上一杯香茗,用干净的手指、纯净的眼睛、宁静的心态品一本书,给我们的心灵做一次洗礼。
  •     《白氏长庆集》为唐代白居易作品集名。本书原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集出版,故名。原为七十五卷,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到了宋代已经亡佚四卷,现存七十一卷。有影印宋绍兴本,不分前、后、续集,其中诗三十七卷,分为讽喻、闲话、感伤、歌行、杂律等,文三十四卷。现在通行本《白氏长庆集》即根据宋本影印。
  •     正在准备国考的亲们,这书挺不错的,质量也很好。
  •     这本书中的诗词不错,我很喜欢。
  •     赋予古典诗词新的含义。
  •     这个解读真不错,对总理引用的诗词进行了赏析,并有新闻背景分析,真不错!
  •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总理,更佩服他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博学,书装帧很好,物流很给力!值得购买,细细品读
  •     纸的质量很好。
  •     正在读。不仅引用总理的引古句子,还能对引古背景进行说明,点评及美文赏析,及拓展阅读说明引文的出处及注解。文字排版也错落有致,装订也漂亮。是一本有深度的书。值得推荐。
  •     我是头一天下午买的,第二天9点就送过来了,他是开飞机送货的吗?
  •     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     这本书看着很不错

    学到很多可以运用到现实的东西

    值得一看
  •      跟温家宝总理学国学,领悟古典诗词里的政治大智慧!
      “温故知新”与“温古知今”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已。”
      《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通常笺释家释此为“在温习中获得新的认识”。但似乎这样做“师”也太容易了。《通鉴》里有这样一句——“温古知今”,似乎是“温故知新”的最佳注解。
  •     当当购书过程真的很给力啊,服务也很好哦~
  •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     郑燮(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
  •     真本书 很好很好
  •     这书生动,我好古诗词,此中又有政治,我一高中生,不读温老大的书读谁的书。买!
  •     外包装很结实,书一点也没有磨损,很好。
  •     书应该不错,关键看能不能好好看完了。
  •     此书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去学习,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便于行事,少走好多弯路!
  •     学国学 用国学
  •     这本书真全,把温总理引用的诗词全部编进去了,很实用!
  •     内容上面还是比较全面的~有原文,有出处,文章作者的介绍,古籍的介绍,以及原文的翻译。读了的感觉就是,温总理真是博学强知啊~强悍~
  •     2003年12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演讲中,温家宝说到中国发展现状,以及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还有许多地区的状况令人担忧时,引用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     这类书籍是很好的书,读完后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增加我们的见识。
  •     第一天下午买的,第二天上午就送到了,送货的速度真快。
  •     之前买过《温文载道》,不管是讲解还是赏析都比较详细了,能学到很多国学知识~
  •     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诗歌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     非常给力的一本
  •     温古知今,令我联想到“温故而知新”,这个道理已从我们就学时老师们尝尝挂在嘴边上的一句教导语。当今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才能不断开拓未来,不断发展。
  •     “温故知新”和“温古知今”,这里的“故”和“古”,“新”和“今”,音义都相通,完全可以互训。“温古知今”,就是熟悉故事、通晓实事,就是博古通今,这样的人,当然堪作师长了。
  •     这本书是我帮同学买的,他说很好。
  •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为贫民着想的可贵精神。
  •     温总理是我仰慕的领导,他,亲民,爱民,敬民。
    温总理是我的偶像,我崇拜他,同时也立志要做一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为党尽忠,为国效力。
  •     书非常厚,纸张质量好,很好看,很有用,内容丰富,解释详细,很喜欢,建议收藏!
  •     书质量挺好,纸张摸着舒服。外包装也好,很新,没有褶皱之类的。
  •     值得信赖的一本好书,希望也能对你有所帮助,书中的内容很好。
  •     很有道理,蕴含大智慧。值得一看
  •     送货员的服务态度很好,我很满意。
  •     确实是一本不错的好书,很值得一读
  •     基基比较刚,宝宝比较文,不知道强强是什么特点?
  •     这本书的纸质很好。
  •     中国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长期艰苦奋斗。”
  •     值得看看,总理说的话很耐人寻味
  •     很噱头。
  •     送给朋友的,书还没有读,包装很不错,感觉很满意。
  •     书还未看,看过网友们的评价,也是一本值得买的书籍。
  •     对总理的敬意
  •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下雪行”来说明这件绫袄的用途。“兴”是指早晨睡醒起床,“好”与下文“宜”互文见意,都是适宜于做某事的意思。
  •     跟总理学到好多。
  •       2008年大雪,温总理又如同当年面对大洪水、抗击非典一样,走到灾区第一线。请注重,温总理如今已经是66岁的人了。66岁,虽然按今天的标准算不得老人(联合国一个标准,人要到75岁才真算老人),但至少也是大龄人士了。

      根据媒体报道,总理专机从北京起飞时,连飞机将在哪里降落也搞不清,却坚持走了再说。而此时,雪灾波及的很多机场处于关闭状态。到湖南后,他挤进火车,赶到滞留旅客身边。见到湖南牺牲电工家属,他不说空话、套话,惟以躹躬表达关切与歉意之情。他还要到野外第一现场。看见一倒塌供电铁塔,他第一个跨出公路护栏,要走近看个究竟。他原来就是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许此刻又产生剖析具体技术问题的冲动吧。然后,又马不停蹄走进到广州火车站。因为广东滞留旅客非凡严重,他除了送去一份关心,更主要的是督促有关部门尽快解决疑难问题。

      幸好这些年媒体报道有了一些改进,我们可以从各级领导干部与民众近距离接触中感受到很多东西。我们嚇然发现,***总书记和温总理等优秀领导人的亲民作风,与一些官员的纯粹做秀完全不是一回事。笔者曾以普通草民和记者的身份,有幸接触过不少官员。类似胡温的亲切确实在一些人中能体现出来,但也有不少人就是高高在上,自以为了不得。

      俗话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无论是谁,都难以在官位上坐上永世万年。何况我们早就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一般官员只能到60岁就退休,科技干部和高级领导干部的官龄可以适当延长一些。如今,人的预期寿命大大延长,很多人活到八九十岁为平常事。官员假如在任上自以为了不得,那么离开官位之后就很难取得心理平衡,和谐自如。一些人除了当官,其他什么也不会做。去官之后,他们形同僵尸,既无生活质量可言,又易早逝。

      其实,亲民还是不亲民,就是如何为官的心态。当官只为了自己,自然不把民众的疾苦放在眼里。这些人心里没有民众,往往就只有自己的私利。那么,渎职、扰民乃至贪污腐化,都是可以想见的。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为人民服务,而仅仅是为自己服务,为家人和亲朋好友服务。

      温总理在大雪中做了表率,但愿一些人能够受到感化。不过,仅仅依靠道德的感召是远远不够的。在大雪灾中,诸多官员的工作表现会暴露出来。除了滞留旅客等问题,大雪灾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居民生活用品供给、物价、外来工留粤过年安置、低收入家庭、用电紧张等问题,都将一一呈现。各级官员做得到还是做不到,会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体现出来。组织及人大部门假如适时启用考评机制,给各级官员做做考察,作为今后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此外,再辅之以更民主、更科学,社会监督力更强的选拔机制,我们或许就能拥有更多真正亲民的领导干部了。

      心里真正装着群众的干部越多,我们应对天灾人祸的能力就越强。因为面对大灾难,必须依靠政府组织资源。政府的效率取决于官员的能力和责任心。此外,提前预防灾变,也是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责任。
  •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是从侧面表现绫袄的优点。鹤氅是古代官僚贵族时髦的披戴,木棉在当时也是珍稀品。它们徒有虚名,不如丝绵,更加衬托出诗人这件用丝绵所絮绫袄的实用舒适。
  •     书中的内容很贴近生活,看了之后学到许多知识,很好的一本书。
  •     当领导的要心里想着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真实情况。
  •     “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
  •     温总理,文采飞扬。
  •     丢掉了就是忘本,和搞的那些孔子学院完全不是一回事
  •     学习总理的博大,学习国学的精髓,好好努力
  •     温总理的博学确实名不虚传啊,读这本书让人受益匪浅
  •     中国人应该懂一些国学,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忘,
  •     内容丰富,讲解易懂,值得读的一本书
  •     中国人好古。朱良志说,“在世界艺术美学中,还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对‘古’表现得如此神迷。”(《真水无香》)“古”历来也是文人们衡量艺术品的标准与尺度。在书画题跋和书史画论中,经常可以看到古雅、醇古、古淡、苍古、古韵、浑古、古风、拙古等字眼;在文人眼里,艺术作品的优与劣,关键就看它“古”与“不古”。《清河书画舫》说范宽的《秋山图》,“观其石润林森,笔力苍老,纵横满幅,真有古意。”这是褒赏;《图绘宝鉴》载,“张渥白描人物,笔法不老无古意。”这是批贬。虽说“古”是文人艺术中尽人皆知的重要思想,但在具体理解与操作层面上,又有相当大的差异,艺术作品的格调、品位乃至境界的高下也由此产生,大抵说来,此书很有古意,吾当读三遍,跟总理学国学。有内容的一本书,难得!
  •     纸质很好,看起来很结实。
  •     和《温文尔雅》一样,那些虚假评论太夸张了,冲着诗词文采去的,没想象的。。。
  •     “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
  •     这本书是我帮朋友买的,他读完后说很好。
  •     跟温家宝总理学国学,领悟古典诗词里的政治大智慧!
  •     先睹为快 包装 印刷 纸质 都没地说
  •     非常有用,内容实在,讲到点上,值得一读。
  •     里面引用的诗词很好,我很喜欢。
  •     每次听温总理讲话,他引用的古语都让我如痴如醉,佩服不已!
  •     在温总理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今天两会特别关注温总理的讲话!
  •     外包装很结实,把书保护的很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