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香识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549505920
作者:扬之水
页数:18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最早详细记述龙涎香之性状与用途的,当推成书于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年)的《岭外代答》,卷七《宝货门》“龙涎”条曰:“大食西海多龙,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积而能坚,鲛人采之,以为至宝。新者色白,稍久则紫,甚久则黑。因至番禺尝见之,不薰不莸,似浮石而轻也。人云龙涎有异香,或云龙涎气腥,能发众香,皆非也。龙涎于香本无损益,但能聚烟耳。和香而用真龙涎,焚之一铢,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座客可用一剪分烟缕.此其所以然者,蜃气楼台之余烈也。”所谓“不薰不莸,似浮石而轻”,以其至番禺而亲见,所述当然比较近实,聚烟的认识自然更为重要,至于“蜃气楼台”之类的想象,原是难免,惟“能发众香”本来是实,“有异香”亦然,不必非之。此说流传极广,稍后于此的赵汝适《诸番志》、张世南《游宦纪闻》,都有大致相同的复述。后世笔记也大多沿用这样的说法,直到屈大均作《广东新语》,说龙涎,大意仍不外此。关于龙涎香的产地、品质、采获以及调制的过程与方法,曰人山田宪太郎所著《香料博物事典》,叙述最为详明“。不过大量见于末人诗文的龙涎香,却多半不是真品龙涎,而是龙涎香饼,有的甚至配料中龙涎也无,却只是用素馨或茉莉的精油调配出花的香韵。成书于宋末元初的《陈氏香谱》卷三收“龙涎香”,“古龙涎”,“小龙涎”等香方二十四种,方中配料入龙涎者只有三种,可知龙涎香饼乃別有故事。

内容概要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近年专意从事名物研究,著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古诗文名物新证》(两卷)、《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明式家具之前》、《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等。

书籍目录

001莲花香炉和宝子
031香合
053两宋香炉源流
119印香与印香炉
127宋人的沉香
155龙涎真品与龙涎香品
165琉璃瓶与蔷薇水
181后记

编辑推荐

《香识》为煮雨文丛之一。

作者简介

《香识》为京城才女扬之水的品香之作,兼论香诗与香事,分“莲花香炉和宝子”、“香合”、“两宋香炉源流”、“印香与印香炉”、“宋人的沉香”、“龙涎真品与龙涎香品”、“琉璃瓶与蔷薇水”七篇,主题集中,考论精练,彩图丰富,香味四溢,令文人小资倾羡。

图书封面


 香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这煮雨文丛版的《香识》其实是旧文一束,全文在紫禁城出版社那套大气爽朗的《古诗文名物新证》里,只新撰一篇后记略述赴日本品香体悟,作者信笔写来,毫不做作,却亦有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绮丽。    之所以不避重复买来当然是因为实在喜欢作者笔底的境界。扬之水的文字近来日益偏向于学术考证一途,然而绝不琐屑枯燥,其文笔有一种静趣,远离时下的浮华繁嚣,自我圆满于一室,颇有右丞“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清寂之美,虽然只是见证鉴赏久已消沉的古旧风物习俗,却用一种庄重与欢喜来顶礼供奉,像极了叶圣陶老人写苏州园林的一句话,“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相信作者有除却浮尘见月明般洒落。    这样的静与寂却偏偏不死板,不僵直,随处皆是的密密引文遮不住活泼泼的生意。悄无声息,又是精力弥满,仿佛那簇木末芙蓉花不理会旁的只自顾自兀的开放,所祈求者不外自性清净而有天然的活气罢了。老杜写东阁官梅,末句有“江边一树垂垂发”之语,很能道著这只属于花木本身的怡然自得来。
  •     读了这本书我真的觉得中国古代的文化太深厚了!香识可读作shi(阳平)也可读作zhi(去声) 前者是认识、辨识之义 后者是弥留、铭记之义 从里面介绍的博山炉,黄金香合,莲花宝子,乳香,艾纳,藿成,龙脑、、、、、、等香料的盛放和燃点工具以及名贵的香料本身,都让我觉得叹为观止,以前只知道香是古人不可缺少的一样生活用品,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品香斗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代生活的廉价、速成、忙碌让我们渐渐丢失了生活的本质,古人“钿合碧寒龙脑冻”的那种精致和高雅让身处喧嚣现代的我简直不敢想象,只是点一下香料就有那么多的步骤礼仪和知识!由于是初读这本书,而且刚开始接触和古代香料有关的知识,我觉得我了解的太少了!记忆中的瑞金狻猊香炉中阴燃着的龙涎弥漫出氤氲的紫烟,透过珠帷翠帐,在一幅工笔侍女图前慢慢散开,诺了满屋的清芬。这本书真的值得多读几遍!
  •     印度香,在印地语以及其它印度语言中称为agarbattī。印度有着制作香的丰富传统,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许多印度香有着独特的香型,在全球其它国家找不到同种味道。统一制作香的体系最先开始于印度,尽管吠陀梵语文本记载了香的功效—除臭、制造令人愉快的香味。在经典文献《吠陀经》中,有关于印度香的记载,这是印度香最古老的资料。在《阿闼婆吠陀》和《梨俱吠陀》详细记载了印度香。熏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芬芳剂并具有一定的药用性。在《阿育吠陀》的第一段中介绍了印度香的药用功效。因此,大部分香的制造是由僧侣完成的。在早期的印度教中,印度香的特殊治疗功效并入了宗教行为。随着印度教不断成熟起来,佛教也相继建立,印度香成为了佛教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公元200年,一批佛教徒游走至中国,并引进了印度香。现代制作香的体系有可能是由当时的药师所制定的。因此,现代的制作香与其发源的印度草药体系有着内在的联系。 印度香自汉唐时代引进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代,随着瑜伽养生在国内的盛行,印度香薰产品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中国消费者的喜爱,形成一种养生、美容、品味及修养之风。 近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分析证实,气味分子通过呼吸道黏膜吸收后,能促进人体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人体的抵挡力;气味分子能刺激人体嗅觉细胞,通过大脑皮层的高兴抑制活动,调节全身新陈代谢,平衡植物神经功能,达到生理心理功能的相对稳定。这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证实了香气对人养生的重要作用。   用香制成的香药多属植物类,也既是现在中药类属中的芳香类药物。如乳香、沉香、檀香、丁香、苏和香等。目前,人类已知且使用的香药有三千六百余种,常用的也有四百余种之多,制香常用的香药约为130余种。香药的药性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中都有具体地、权威的界定。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驱邪扶正、痛经开窍、疗疾养生”的作用。如《神农本草经疏》中说“凡邪恶气之中,人必从口鼻入。口鼻为阳明之窍,阳明虚,则恶气易如。得芬芳清阳之气,则恶气除而脾胃安矣。” 在古代,人们根据这些香药的综合药性,按君、臣、佐、辅(使)组成各种方剂,制成各种剂型、各种外形的的香品,以供人们焚烧(香饼、香丸、线香、盘香等)、佩戴(帷佩、香包、香囊、帷香)、铺枕(香枕、香被、香褥)和食用(香食、香粥、香饭),以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陶冶性情、营造和美化环境的效果。 印度香有大量的香料。根据阿育吠陀印度草药按摩原理,所有的香料分成5个类型: 1. 天(果实)例如:八角茴香;    2. 水(茎、枝)例如:檀香、沉香木、雪松木、肉桂、乳香、没药、龙脑;    3. 土地(根)例如:姜黄粉、岩兰草、姜、木香根、缬草、印度甘松; 4. 火(花)例如:丁香;    5. 空气(叶)例如:天竺薄荷。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香识》是我幕扬之水之名买的、书的内容很好、但是那书比我那些倒手几次的书还旧、完全一副被不知道多少人翻过了、就差没翻烂了、郁闷。
  •     扬之水的转型谁能料到?
  •     2013.12.23 好享受
  •     男神推荐就找了个机会买回来了。。感觉不是我的菜。。翻了十分之一。。还是换本吧。。
  •     想再搜集一些资料 有空继续看《陈氏香谱》、《香料博物事典》 以后有机会自己淘一些原料 试着制合香 ( ̄▽ ̄)"
  •     社科院的考据真厉害!图文并貌,浊物也顺便沾点香气
  •     扬之水的书,受益匪浅
  •     紫禁城版《古诗文名物新证》中香道部分单独抽出来的合集,只加了一篇后记
  •     妈蛋!怎么最近对名物考究这么感兴趣!!!!禁欲啊~~~
  •     竟然是精装,我只当是平装呢……
  •     无需多言
  •     香器方面的比较多
  •     看得多了会觉得文风有点腻歪。
  •     《香识》为京城才女扬之水的品香之作,兼论香诗与香事,分“莲花香炉和宝子”、“香合”、“两宋香炉源流”、“印香与印香炉”、“宋人的沉香”、“龙涎真品与龙涎香品”、“琉璃瓶与蔷薇水”七篇,主题集中,考论精练,彩图丰富,香味四溢,令文人小资倾羡。
  •     有意思,长见识~
  •     文字五星,扣两星原因同上
  •     这是扬老师新近出的一本书,围绕“香道”论文的合集。
  •     典型的扬之水风格 装帧排版都不错
  •     煮雨文丛:香识(扬之水 著)好书
  •     如后记所言,香识之“识”既可作“认识”解,亦可作“记住”解。本书为扬之水围绕香事所作的一组文章,内容涉及容器如香炉、香合,诸种香料的知识等。提及《长物志》《闲情偶记》相关部分也有亲切感。香具随朝代更替,在造型和材质上的发展变化,除去实物为证外,碑刻壁画亦多有佐证。旁征博引似乎是之水女史于名物学研究作品一大特色~
  •     和前的的一样,是同闻香一起收到的,在2013。2。23下午收到,我还没来得及看,但我爱人非常喜欢这本书,应该是很不错的,谢谢
  •     大师就是大师啊,对于香、香器、沉香的考证真是详细,长了不少知识。香器部分写得尤好。
  •     介绍古代香炉、香料等
  •     风晨月夕,低下重帘,再焚一炉水沉,细烟轻聚,香远韵清,落花微雨中平平静静润泽生活。实在是,太雅了。
  •     杨女士的著作都可读,对于渐渐远去的文化的钩沉功不可没
  •     古时的香文化。
  •     “风晨月夕,把重帘低下,焚一炉水沉,看他细烟轻聚,参他香远韵清”,而这正是现世中不复存在的宋人风雅。
  •     书是好书,内容也很棒,但是品相实在是让人堪忧……整个像是泡在水里再拎起来晒干的书……真是不敢恭维……下次都不敢再在当当买书了好么!
  •     一直很爱看她的著作,只是价格对于自己来讲还是有些高,这两天想着新年,60折还是给自己买下了这一本,《诗经名物新证》很想要,等到自己生日一定入一套。
    书的装帧很素雅,米白底浅墨字封面很喜欢,但略容易弄脏,平日里要小心些。翻开书后纸张也是挺好的素白光滑,图片精美,排版舒适。
    曾经买过孟先生的《花间十六声》,在看到《香识》中香炉一章里的一副斜倚熏笼图时不由一笑,因为孟先生的《花间十六声》中也有此图,且《花》内所提及的熏香部分与《香》有异曲同工之妙,相较之下孟先生言语更为秀丽,扬先生言语更为端肃,算是各有情致。
    总的来说,《香识》一书值得喜爱古代风物的人购买,以上所说可作想买的朋友的一点参考。
  •     扬之水的书都很好,需要细细品味。
  •     扬之水老师,从香的本身植物学到“香道”的历史演变,用具变化。
    资料详实,文字优美,娓娓道来,是一本论香的好书。
  •     以前觉得这样的书内容不全懂了就有点对不起作者,现在觉得囫囵吞枣之余享受那种丰美的印象也是快事一件。
  •     浏览
  •     对中国传统香道器具,做了非常严谨的考证,同时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及史学价值
  •     值得收藏的经典之作,精致优雅
  •     研究香事的作品,香之容器,香之種類皆從分類發展一一道來,前期的諸多器具多能與碑刻壁畫相對應輔證,而後期又多以詩文對實物進行解說,脈絡清晰,令人大開眼界。從香形制變化及與之相對應的容器器形設計上變化體現的巧思讓人感歎,圖片中有些實在好看。
  •     点起一枝香,看看古人精彩的玩法。乐哉。
  •     很喜欢,整本书很素雅,书中有很多精美的图片,很有“香”味。
  •     哈哈,喜欢香
  •     钦佩,南博苏博归来,重读,颇有感触。
  •     读起来很是养心怡性的好书
  •     插图选的很好,很多好看的香炉。
  •     扬之水女史的关于香的一本小书,写的非常精致,香古代上层社会日常生活中一种必备的生活用品,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上层人士生活的一个侧面!
  •     蛮好的,满意,不过讲香器比较多
  •     对于孤陋寡闻的我来说,很长知识。
  •     扬之水的书,慢慢在收……
  •     杨先生的书是必须的,非常好
  •     扬之水先生文章兼顾文学和考古,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虽然读起来比较困难,开创了研究领域的先河,凸显文史价值,体现深厚的文化功底!扬先生是真正的人文学者!
  •     我想要个香炉。。。龙涎香啊~~
  •     颇有些失望,是考古论文合集。和前部作品《终朝采蓝》比起来,考据内容过多,文化梳理太少,显硬,缺乏灵气,也可能是前部作品精力消耗过多,力量蓄势不足的缘故。
  •     行文严谨,知识没能吸收到很多,但有幸因此结识到毛女。
  •     古今悬隔,环境改易。
  •     闻香识女人,识香识自己
  •     了解古代香文化的文章,装祯精美。不错!
  •     手不释卷~
  •     今人用香多为香水。这也难怪,如今的快节奏早已让香炉、香合、沉香远离现代人的生活。香水弱化为、简化为掩盖之物,早已失去了那原有的幽古淡雅浪漫之意。扬之水先生的这本《香识》为我们重现掀开古老的香道,带来一丝悠悠香韵@ 清扬婉兮Wendy
  •     还行吧……看着玩算了。
  •     很精细。
  •     2015067,关于香~
  •     对香、香具都有很好的介绍
  •     之前只是在报纸上看到关于香识上面一小段文字的节选,突然就爱上了。
    平日里我自己也有燃熏香的习惯,一炉檀香,一本好书,在烟雾缭绕之间熏陶的不仅仅是一点点文化的普及,更是对于这一段历史的回顾。多看看这一类的书比较好。
  •     古诗文名物的节选,浪费我的钱
  •     扬之水的书,本本值得收藏
  •     很喜欢的书,是关于中国香类文化的。
  •     扬之水的书,不读不行。
  •     香识很不错的书
  •     于诸多小事物中窥见博大文化,精彩!
  •     对于了解香文化有很大帮助!
  •     在网易蜗牛上读的,遗憾的是图文无法同时做比照,但还是巨好看,都有想入实体书,收齐扬之水的冲动了
  •     买了9本书,就这本和无计花间住 两本包装不好...书内容是木有问题...扬老师的书都好看!
  •     闻香识女人,才女扬之水。赞一个。
  •     大家之作。
  •     性质更像介绍类文章,但有时又觉得结构比较散,图文排版不友好。
  •     扬之水的文,一直很喜欢。里面的配图不错,文章也不错。很开心。
  •     古人的生活很精致,很讲究呀。
  •     知識普及類吧。其實我是想看專業點的知識類文章,但這本書是偏文學的,畢竟揚之水是文學研究員。BTW,書的邏輯有點亂,大章節沒問題,內容比較亂。
  •     很好哦 很喜欢扬之水的文章
  •     琢瓷作鼎碧于水
  •     图片很美
  •     如果买了《古诗文名物新证》就不要买这本,因为这本的内容完全取自前面提到的那本书,可以说除了新加了些图片,其它的完全一样。抛却这个来说,个人喜欢这本书,非常地有情韵。用“情韵”来形容一本书,还真是第一次。
  •     扬之水的文章没的说,图片的质量也比较高,没有其他出版社用图粗糙的问题。精装显得更厚重一些。
  •     装帧朴素淡雅,硬壳书皮,应该能比较结实吧。扬之水的作品,值得收藏,细细品。不过,呼吁再降价。
  •     一直想找点识香资料,看到这本,很喜欢
  •     很不错,专业的很,传神的很。。。参考书《印香图谱》找不到哦。。
  •     初识香事,获益良多。
  •     I want to wear the perfume
  •     见识深广
  •     能就识香成就一本书的,想想看也只有女性。
  •     煮雨丛书
  •     意犹未尽
  •     单看这一本不论和作者其他著作重复还是挺好。定价偏高,封面脏脏的
  •     引用古诗词和古代文章比较多,读起来略费劲,不过倒是挺涨姿势的。
  •     从香炉到香料,用香文化穿线其中,从古说起,“识香”是一个有趣且深刻的旅程。
  •     我们的祖先把香融入生活:制香,品香,非常有内涵,日本人的香道只学我们的皮毛而已,可是现在满大街只会推崇外国的香水。
  •     从《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单独抽出《香识》一册,从香料、香具、焚香方式的流变考据古时尤其是两宋时期的香诗与香事。“小院春寒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午窗归梦无人唤,银叶龙涎香渐销”,绵绵葛葛,香远韵清,当时只道是寻常。
  •     文字和配图都很舒服,扬之水的书一贯好品质。就是有点小贵,那也值得
  •     高作
  •     学习。
  •     喜欢讲述 蔷薇水的章节。各式美轮美奂的香炉图片,那个讲究的时代已经过去太久了,原谅我如此迷恋香味。
  •     美人晓镜玉妆台,仙掌承来傅粉腮。莹彻琉璃瓶外影,闻香不待蜡封开。
  •     一直很喜欢扬之水的书,仿佛回到那个时代。本书还配有彩色图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