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汉学.第4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法国汉学.第4辑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99-12
ISBN:9787101024012
作者:《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 编
页数:389页

章节摘录

  这些大概就是早期文献中所留下的关于河图的全部材料。它们表明河图最初是作为周王室的皇家宝物而出现的。这样的宝物保证了王族拥有天命。康德谟已指出这些名叫“宝”的神物,在上古中国,并不一定是稀有的或珍贵的。〔20〕它们不在任何一种商业交换中使用,并且很少用来作为礼品。它们被其拥有者隐藏着,象征这一家族的昌盛。对王室来说,它们象征着王朝的神圣和权威,代表了这个王朝对天命的拥有和天神对其支持的继续。只要这一家族仍然有德并且值得领受天命,它们就一直是“重宝”,有如《淮南子》中提到的“重鼎”。〔21〕它们有时被说成是“符应”或“瑞应”:即天神对君王高贵德行的回应之物。大多数“宝”被认为是由天神神奇地授予以用来取得权力和长生的符。在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诸侯王们变得越来越对这种神佑的象征之物感兴趣,并由此发展成一门预言和解释这些神奇物品的学问。  谶纬文献是由在符等类物品上的神秘标记和铭刻,以及根据铭刻、标记进行善厄运预言的解释中发展出来的。在后来的文献中,赤鸟衔的玉珪变成了赤书。考虑到珪和符是带有刻字的玉或竹,并且那时的文字是写在被拴紧在一起以利于保存的竹或木简上,〔22〕玉珪变成赤书一事看来很自然。  另外,为了称得上“图”,上文提到的在周王宝库中的“河图”之石,一定带有标记,也许就是石头本身的自然条纹形状。正如《系辞》所说,上古贤人从这些纹样中能够解释天神意志,并把它作为一种典范。河图从此发展为一种图,然后又有解释图的记载,最后成为一整套系列的谶纬文献。  ……

书籍目录

南洋群岛华人之儒家学说及改良主义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
国之重宝与道教秘宝——谶纬所见道教的渊源
驳郭茂倩——论若干汉诗和魏诗的两种文本
曹植与神仙
《诗经》,从用典到隐喻:意义之自由度
法国出版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与认同
中国古典文学在法国
《中法系列讲座》
“格物穷理院”与蒙养斋——17、18世纪之中法科学交流
哈伊马角酋长国朱尔法古城遗址出土的14-16世纪远东陶瓷:断代与评估经济和文化状况的参考
中国宗教的合理性
《法国远东学院学报》沿革简述
国际汉学领域的一支新军——访法国中朝日科技史研究组
法国GDR798研究组近五年来的研究概况

作者简介

《法国汉学.第4辑》的中心议题是中国文学。我们选登了五位法国汉学家的工作成果,这五位学者均为研究中国古代与现当代文学的专家。其中桀溺、侯思孟、马如丹三位专家的论文讨论的是古代作家的具体作品以及某些特殊的有待研究的问题。其中每一篇都涉及到一个在国际上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成果。将他们彼此的观点及结论做一对比,或可表现出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们能对中国古代作家研究这一领域带来丰富的内涵。另外的两篇则着重介绍中国文学研究在法国的现状,彼埃·卡赛的一篇主要论述的是古代文学研究的情况,安妮·居里安的一篇则侧重于现当代文学。我们发表这两篇从未刊登过的稿件,目的在于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法国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译者及相关的出版社。

图书封面


 法国汉学.第4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侯思孟:《曹植与神仙》,载《法国汉学》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99,187-232页。杨民译自Asia Major第三编第一卷第一号,1988。评侯思孟《曹植与神仙》侯思孟(Donald Holzman)先生《曹植与神仙》一文以曹植的散文和诗作入手,分析了看似矛盾的曹植对神仙的态度,显示了其前后的变化并表达了对曹植一种非常深刻的理解。关于此文及其衍生的问题,曹植的神仙观研究的学术史讨论、“道家形象”概念、文章论述方法、相关的其他作品、印刷错误等几个方面都已有讨论,其中最切中文章要害的是时间编年问题。作者说“这些诗歌有一点最为清楚,即可以确定时间的只有一首”,故而《曹植集校注》中“编年是包含了假设成分的”,这当然是文章最大的缺陷,因为作者致力于突出曹植前后变化的过程,时间序列显得非常重要。采用文学作品进行史学研究,自来有“文”和“史”两种偏向。本文显然是很好的文学史分析,虽然侯先生对诗文本身的特点和文辞也非常熟悉。但是缺乏了诗文之间的对比之后,整个叙述变得有些单薄。今谨就侯先生文章可能还有待强化的几点说说我的意见。首先是纵向的考虑。本文的分析基本没有搭配讲曹植的生命历程即相应时期的作品,故显得说服力不足,这大概部分是因为前面提到的作品时间无法确定的问题。但是如果可以将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配合进诗文创作进行分析,也许会有更大的突破,比如《洛神赋》,即可略定黃初年份,以较大的政治事件来审视,自有方便之处。正因为缺少这种结合,以致于作者竟颇为盲目地将十首游仙诗分为四首讽刺性的和六首比较积极的。照划分和具体诗作来看,作者是将有政治隐喻的诗作定为“讽刺性”,这种划分似乎仍值得商榷。钟嵘评论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以曹植的清高,连同他个人的生命历程,诗作中显示的一些个人的傲气和对政治的企望似当放回“情兼雅怨”来考量,而不能简单地加以概括。其次是作品的选取问题。侯先生借诗文中反映的神仙观前后的变化来发覆曹植的思想就可能是比较危险的——可能一些近似的诗作会被一概纳入讨论,并被赋予已经设定的意义,另一方面仍然是诗文被遗漏的问题,比如作者并未解释为何在曹植“凡百余篇”的作品中选取十首来说明问题。以往的研究已注意到神仙主题的诗在曹植的诗中不占重要位置,其实也不算占主导,因此更要解释选取分析的原因。如果视界定标准而定,恐怕不只作者自言的十首。比如,著名的《洛神赋》即不在讨论之列。谁能谓“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不算游仙?著名的《薤露篇》也是这个道理:“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无不透露着与主题一致的风格,但他们都没有“入选”。再次,该期的诗赋文作“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 ,士人对儒家的人伦日用和道家的虚实之道皆有所撷取,在该期形成并发展的玄学因此也衔接了“人”和“天”,促成了儒学新的发展空间。曹植的案例是否具有普遍性?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和风潮之下,分析一个体的神仙诗文,若能稍稍将其与士人的诗文作比较,则显然可以更加清晰地探寻“创作的真正意旨” ,而减少一些猜测的成分,因为该期的许多士人在(政治)心态上有很大一致性,时变而文变,刘勰所谓“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当我们通观整体的诗作情况时便会发现,他们的诗文“清幽”和“雅怨”并有,比如建安七子之一、“清玄体道,六行修备” 的徐幹,魏王曹丕称其文“时有逸气” ,但这种在诗作中反映的情绪可能不一定与神仙观相关。同期作品的比较大概有助于降低这种危险性。该期这一类士人的作品中,多有与曹植作品相近,可以作一定比较。侯先生的文章选取的是曹植以神仙为主题的诗文,其中的专篇“曹植的游仙诗”是文章的核心论证部分,作者取以分析的是“十首以神仙为主题的诗”。此期游仙诗的兴起,通常认为是借游仙以寄托政治理想、无物以消除内心的苦闷、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冲突等几个原因造成的。而且此类游仙诗越往后出现越多。如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六十五:“王子 十五年,游衍伊洛滨,朱颜茂春华,辩慧怀清真。焉见浮丘公,举手谢时人。轻荡易恍惚,飘飖弃其身。飞飞鸣且翔,挥翼且酸辛。”郭璞《游仙》十九首其三:“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放情凌霄外。嚼蘂挹飞泉。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从风格上讲,与曹植的诗其实都是很相近的。这一类游仙诗的特点通常是表达一种超越、一种内心的期待,仍然应当置于一个更全面的理解之下:阮籍尚可言与曹植有一定的境遇相似,郭璞则迥然不同,无法以政治压抑片论。侯先生早年在耶鲁大学的博士论文即是对阮籍五言诗的研究,1957年受教于戴密微先生之后,又有《嵇康的生平和思想》一文获第二个博士学位。他对《昭明文选》等也有相当精深的研究,故对于该期的诗文作品应当是非常熟稔的,这从作者对《辩道论》一文的精密注释中都可以看出。总之,该文虽然有明显的问题存在,但已超越了普通的“文学史”研究的模式。作者继承了法国汉学家严谨的治学风格,对中文精深的掌握和对材料的熟悉是这篇佳作的前提。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小小的补充,还请各位指正。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国之重宝与道教秘宝──谶纬所见道教的渊源 [法]索安 感觉稍显拖沓,证据的说服力也不强呢。不过对于整个学术背景不大了解,存档备考吧。
  •     所以我在当当买了两本,自己留一本,送朋友一本。
  •     99年12月1版1印,389页,简体横排。
  •     索安《国之重宝与道教秘宝》一篇尤其精彩
  •     曹植与神仙,不知道後来有没有人对这个问题再做研究。
  •     労格文:《中国宗教的合理性》
  •     1.索安 国之重宝与道教秘宝 2.侯思孟 曹植与神仙 3.劳格文 中国宗教的合理性
  •     有Seidel关于道教渊源的一篇名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