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大众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理解大众文化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801094735
作者:[美] 约翰·费斯克
页数:230页

章节摘录

  他工人或与自己家庭的团结。凭借其他工人的“共谋”(此举挫败了厂方试图在他们中间灌输的竞争观念),他成功地“欺骗”了自家根据地的既定秩序。“假发”远远不是向手工艺者或个人式的生产模式的倒退,而是将其他时间、其他场所的“大众的”技巧,重新引入到工业空间(即引入到当前的秩序)。  于是商城这一场所,转变成由弱势者控制的数不胜数的空间。青少年将它们用作碰面、幽会、展示并消费时尚的空间;百货商店成为储藏各种形象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可以转化成个人风格,或个人的发言途径。母亲与孩子以及老人.在极冷极热的天气里,消费着商城的暖气或冷气。在冬天,商城成为不少人的室内运动场;有些商城贴着欢迎“商场步行者”的海报,另有一些商城则在步行地点周围,方便地设置了运动区,以便步行者可以增强对这些资源的利用,从体制中得到更多的好处,尽管体制本身知道这一点。这些“狡猾的”步行者中,究竟有多少以及到底是哪些人变成了消费者,没人能知道。殖民化的权力(colonizing power)也说不明白,它究竟是在割让地盘给那些游击队员,还是已经遏制了后者的行动。不过,要把这一举措称之为遏制,等于是在战略的意义上谈论并且是低估了那些未被遏制的数不清的战术偷袭。  商城这一场所,是为商业目的而战略性地设计出来的:一家大型超市和/或百货商店的吸引力,在于出售生活必需品;而它/它们周围那些琳琅满目的专卖店,则出售着各种奢侈品、自制的货物,或者更为日常的产品——如成药、T恤衫等。其间星罗棋布着休闲服务、烫发美容、旅行社、电影院、咖啡屋以及饮食部(从小吃馆到快餐连锁店)。在它们中间或四周,是开放的空间,休息区、电话亭、银行自动取款机、喷水池、植物等等。此外,在某些战略性的决定时刻,它们还会安排娱乐活动或展览、时装表演、当地学童的舞蹈演出、圣诞颂歌演唱、魔术、电视转播的游戏节目以及明星登台献技等。  有预定用途的场所与时间安排,显然是一种商业战略,但此处却存在一个巨大的悖论——权力为达到其目的,只得将自己的薄弱环节投献给攻击者;也只有将自身的脆弱处展露给那些游击队员,这些占领军才能继续控制这块地盘,而无论这控制何等微弱。因此,作为商业战略的这一场所,压抑了它的组织战略:它被迫认识到,大众的用法不会遵照它的战略规划,因此,该场所变成无定形的、开放的,而人们随心所欲地使用它。于是吸引消费者,就是在吸引欺骗者;鼓励消费,就是在鼓励欺骗、抢掠与“假发”。  德塞都(1984:40)辩称,我们生活其间的官僚体制商业秩序其成功本身,富于悖论色彩地创造出自我颠覆的成分,而现在它的存在本身,恰恰依赖着一些裂隙与弱点,正是这些裂隙与弱点,使它在大众的突袭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不管怎样,在当代史的范围里,技术专家治国论式的科技理性的一般化与扩张,似乎已经在体制的不同环节之间,造成了一些具体实践的断裂与急速增长,而这些具体实践以前是由稳固的地方单位管理的。种种战术越来越经常地脱离原来的轨道。它们从昔日限制它们发挥作用的传统社区中摆脱出来,开始在一处正变得同质化并且愈益广阔的空间里四处游走。消费者被改变成移民。而他们在其间到处行走的那一体制本身,则因过于庞大而无法将他们固定在某一处。然而对这些消费者/移民来说,这一体制却又过于拘束,竞至于使他们无法规避这一体制而浪迹别处。事实上也不再有“别处”。恰恰由于这一点,“战略性”的模式也遭到了改变,就好像败在它自己的胜利的脚下。  詹明信(Jameson,1984)在反思波特曼(Portman)设计的洛杉矶波拿文彻(Bonaventure)宾馆时注意到,那里的空间是如此的无序,就好像无政府状态一样——这家宾馆完全没有办法在其商城,就其本身或与消费者建立任何秩序。在这种组织性失败当中,人类身体的能力,即“从感官上组织切身的环境,在认识的意义上测绘身体在可测绘的外在世界中的位置”的能力,被超越了;而且我认为,这意味着事物的秩序无法安排个人的位置。詹明信继续说道:  身体与其周遭环境之间这种令人忧虑的断裂……其本身就是一个甚至更为尖锐之困境的象征或类似物,而这一困境,是我们在测绘庞大跨国的、解中心的交往网络(我们发现自己以个别主体的形式,陷身其间)之际,我们心智的无能为力。(83—84页)  詹明信认为,“资本第三阶段的新的、解中心的全球网络”,是一个“权力与控制的网络”,而“我们的心智与想像力很难把握”这一网络(80页)。詹氏的论点表明,该网络决定我们主体性时所具有的权力是如此松散,以至于其本身都是可以置疑的。实际上,该权力还可能极为遥远,以至于它并未建立秩序,而是生产出支离破碎的后现代主体。正如艾柯指出的,体制越庞大,耍花招便越容易,而它对体制内部的活动者进行控制的可能也就越弱。  早期资本主义的结构是显而易见的,它的权力行为也很容易为人理解。当工厂主居住山间的别墅,而工人住在工厂或井口阴影笼罩、黑烟缭绕的简陋工棚时,我们便呵知道安排着他或她工作或居住之所的那个体制的存在。体制之显而易见,正如其昭然若揭之不公现象,其权力是赤裸的。如今,向公司资本主义(corporate capitalism)的转变,是走向不可见性的一种转变;体制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远离日常生活的具体经验,因此也就越来越难以理解。晚期资本主义进一步转向超越民族国家的跨国状态,在此过程中,资本主义体制已变得如此遥远、如此疏离、如此不可理喻,以致于其控制并安排日常生活细节的权力,已经富于悖论色彩地消弭殆尽。因此“波拿文彻”式的后现代场所,是它的每一位使用者的破碎的、短暂的、非连续的空间的无序、无组织的状态。资本主义体制建造并管理着商城,而该体制的秩序,一直有以一种街角的小副食店永远不会发生的危险方式,转变成因存在商城使用者而带来的失序状态。界定大众不可能存在一种宰制性的大众文化,因为大众文化之形成,永远是对宰制力量的反应,并永远不会成为宰制力量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宰制性社会群体的成员,便无法参与大众文化——他们非但能够,而且确实参与。不过要这样做,他们必须改变他们的效忠从属关系,与那些赋予其社会权力者保持距离。一名商人犒赏同僚,并一起在运动场的私人包厢里观看足球比赛,这不是对大众文化的参与;不过同一个人,如果他脱下正式的经商服装,在体育馆廉价的露天看台。  ……

媒体关注与评论

  阿尔都塞对20世纪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发现了主体建构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论述这个关系的过程中,他详尽地分析了国家、教会、学校、家庭和司法等机构在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中所起的重要的“召唤”作用。他这一理论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现代国家和社会如何自我正当化的认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两个概念的相对自足性,在阿尔都塞的质疑下都成了问题。但是,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当中,特别是二战以后,由于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出现了种种阿尔都塞所不能预料的新的因素:商品和物的体系包围了人,并发挥着越来越多的意识形态功能。重要的是,与阿尔都塞所分析的国家、学校等机制的活动方式不同,当代意识形态的有效过程主要是通过日常消费的行为完成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变化,正是以此变化为背景,一批被称为“伯明翰学派”的英国批评家开始了对当代文化批评的开拓,继而影响世界,使文化研究迅速普及于许多国家,并在80年代之后成为当前世界上最活跃的理论领域。  在阿尔都塞之后,英国的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托尼。贝内特(Tony Bennett)等一批理论家,不仅对以往有关意识形态的经典论述进行了批判和分析,而且借此对大众媒体与国家、个人的关系,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等问题,都作了新的讨论和阐释,或者提出了新的理论。这些理论活动深刻影响了文化研究的发展。在一个新的批评视野里,以精英文化为主体的诸种文化现象不再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主要对象,恰恰相反,这种分析和研究把注意力转向了被以往的理论活动所排斥或推向边缘的领域。大众文化,以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诸如广告、时装、电视剧、畅销书、流行歌曲、儿童漫画、新闻广播、室内装修乃至休闲方式都成为理论分析和批评的主要对象。因此,文化研究不是我们通常字面上所理解的那种对“文化”的讨论,也不是在各种传媒学科的名目下发展起来的一般意义上的大众传媒理论,而是特指近几十年以来,在英国的“伯明翰学派”推动下成熟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涉及到20世纪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而且涉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建构和新的结构性压迫的形成,涉及到它们和文化、经济生产之间的复杂关联。可以说,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人们对自己生活其中的当代社会进行反省和思索的一个最具批判性的认识活动。  近十几年中国最大的变革无疑是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这一发展中,中国当代社会的变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个层面。各个层面的变革又相互缠绕和渗透,形成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更可注意的是,有很多迹象表明,虽然还远不够富裕和发达,但中国社会已经开始进入大众消费时代,特别是大都市和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物的体系”对人的包围已经形成,商品消费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形式,同时,大众文化如洪水般蔓延全国,广告、时装、流行歌曲不仅深入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亿万人形成自己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主要资源。  ……

内容概要

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教授。在大众文化研究方面,著述甚广,著有《解读电视》,《传播研究导论》、《澳洲神话》、《电视文化》等。他也是《文化研究》期刊的总编辑之一。费斯克教授出生于英国,并在大不列颠完成学业。他曾执教于英国以及澳大利亚西部的科汀大学。至于他本人,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消费者。

书籍目录

中文版导言
前言
第1章牛仔美国
商业与大众
第2章商品与文化
大众的层理
文化商品
电视的两种经济
日常生活
界定大众
第3章生产的快感
第4章冒犯式的身体与狂欢的快感
规训的策略
狂欢节
《摇滚与摔跤》节目
身体控制
第5章大众文本
生产者式文本
语言
过度与浅白
矛盾与复杂性
文本的贫困与互文性
第6章大众的辨识力
相关性
大众的生产力
“迷”与生产力
消费模式
第7章政治
民粹主义与左派
大众、民粹主义与民众
进步的怀疑主义
生产相关性
大众文化与社会转变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这本书从广告、猫王和麦当娜、汽车等日常生活中文化现象的分析入手,勾勒了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理论,包括法兰克福派、民粹派等。

图书封面


 理解大众文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导言社会分析和符号解读:如何看待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众文化p ii‘将浅陋、平面的分析掩藏在乐观的姿势背后在琐碎的、不费力气的、就事论事的文化现象中浪费才华’不公义转向微观层面,同时宏观的不公义潜为结构p iv‘符号学家们成了语言魔术师,他们使用的道具就是没有历史深度的、自由自在的象征符号。放弃了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将被分裂为能指和所指的符号拿来摆积木游戏,结果肯定是社会现象的严重误读。(符号理论)不得不让人怀疑这种理论上的突破有自欺欺人之嫌。’纯平面化和平等主义使得宏观公义和宏观压迫被取消,剩下微观的流动的游击领域。p 34‘大众的艺术乃是“权且利用”(making do)的艺术。日常生活的文化,落实在创造性地、有识别力地使用资本主义提供的资源。’大众的功用主义p41‘更重要的问题可能并不是如何改变世界,而是“人们应该以何种方式抵抗或顺从生活世界的要求,以便让生活变得可以承受,以便保留某种认同感”(柯恩和泰勒)。’p79‘尴尬是一种大众的快感,因为它同时包含宰制者与被宰制者、戒律式的与解放性的价值观,这种快感正发生在那些在意识形态度意义上被压抑的部分与压抑它们的力量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p86‘极愿推行这种控制的诸如此类的话语,是关乎道德、法律与秩序、新教工作伦理的话语;而关乎阶级利益的话语则被压抑掉。’p90‘不少嗜于此类消遣的绅士,同时也是最先支持他提案禁止虐待动物的人。(阶级性休闲行为)’p92‘其典型的方式是企图将中产阶级的意义与行为,强加于下层阶级的休闲行为上。’p122‘许可这个词,指出了狂欢节的政治在实践中所多么成问题。’压制大众文化之时,规范性话语被用于作为武器,而阶级对抗的意义则故意被忽略。对于大众文化的规训是把上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强加于底层阶级,无论这些生活方式和观念在底层实际情况中是多么荒谬。p109‘中产阶级的文化形式以及对这些情景所做的合适反应,其特征是疏远以及批判式的欣赏。’p138‘口语乃是依据上下文和功能而定,而非依照语法规则。工人阶级需要的艺术是有用的艺术。口语化的文字正是功能性的,为目的而服务。并非是顺从而是要揭露语言规则的随意性,表明它的功能取向并非是社会规训的功能:打破语言规则不会破坏语义,却可以从中窥视社会的阶级差别。’p154‘大众的辨识力所关注的是文本的功能性,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潜力。三个主要标准是:相关性、符号生产力、消费模式的灵活性。’大众文化的日常性标准。p156‘如果我们以社会相关性,而非审美特质作为判断标准,那么,我们无法说一种解读比另外一种“更好”。因此,大众批评定评价工作是社会的或政治的,而不是文本的。’情境化的条件下,文本不再是具有内在本质含义的文本,而是结合周围不定社会情境展现不定政治含义的视角载体。
  •     我们知道在诸如法兰克福学派的左派理论中,对于晚期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大众文化是持激烈的批判态度的。他们认为在商业机制下生产流行的大众文化(或曰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是单调、浅薄、庸俗的,是去深度化的,而且是完全处于主流(官方)意识形态的控制之下的,它只能让人更加慑服于主流(官方)意识形态,成为一个无脑的“单向度的人”。所以在根本上,它也是反动的。我想说此种理论是悲观的,但也是深刻的。美国老头菲斯克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要为大众文化翻案。我想看看他的理论是否有说服力。书一开篇,老头就狠兴奋地说,某天他搞了个突击调查,发现他的125个学生中又118个穿了牛仔裤(另外7个是因为碰巧才没穿)。这个比例是很惊人的。他问这些学生倾心牛仔裤的原因。主要得来两个说法:1.牛仔裤有自由的象征;2.牛仔裤有强力耐劳、身体健美乃至性征突出的内涵。噢!我想说,美国人民真是太可爱了。一条牛仔裤就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自由。我知道,牛仔裤最早是和美国西部精神相联系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塑造了一个富于原始力量的、开拓型的、非上流社会的美国西部意涵。那么,牛仔裤的最早流行,也就与“自然”、“power”、“具有性力的(出于美国人对身体的理解)”乃至“自由”发生联系。可没想到的是,时过境迁,牛仔裤在民众心中仍具有此象征。这就难免有些可笑了。比如原子笔,如果因为出现时较钢笔更方便快捷而果真具有一定程度上“反主流文化的”、“大众化(非上流社会)的”的象征的话,现在的原子笔却已无法承载这些内涵了——因为大家都在用了!而老美却没有意识到这点,可见其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多么缓慢!其实当我看到118/125这个数字,我实在是毛骨悚然。我不禁想起了中国文革时期统一的军绿色。这种整齐划一绝对是反多元化的。这种自以为自由比认识到束缚,我看,恐怖得多。至于说“性的”,我仿佛看到一幅画面:在想象中的西部,两条牛仔裤在纠缠着,做着爱。我想除牛仔裤之外,人的脸是可以换的。因为外貌本来是个人独特的体现,而这已经不重要了——大家都是牛仔裤的孩子,没有独特一说。当然,老头费斯克还是要比这些大学生高明一些的。他也看到了全民牛仔裤的弊端。所以他明确指出:有些人的牛仔裤是被特意漂白或特意搞破过的呦!you know?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商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里,创造自己的文化”。这就是“破牛仔裤所蕴含的抵抗意味“!好吧,就算第一个用膝盖在地板上搞摩擦生电的人确实蕴含了这么点”抵抗意味“的话,那么当牛仔裤漂白和破损成为业界时尚的时候,当牛仔裤在资本家工厂就被漂白或铰破然后标上更高的价再卖给乃们的时候,这种所谓的”抵抗意味“又何在呢?是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来源于意识形态对一切反对倾向的收编。可是费斯克坚持认为:”不能将大众描述成只能听凭工业巨头的摆布、被商品化、同质化的群众。大众能够而且的确在撕破他们的牛仔裤“。这时我想到了菜刀与案板的关系。菜刀无论怎么切,都与案板无伤。案板承载你的切——你的反抗。在我看来,那些牛B哄哄的”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的撕牛仔裤的人,就像菜刀;而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就是案板了。这也像孙猴子和如来神掌:你撒野吧,再怎么撒野也与我无碍,当你的荷尔蒙分泌得差不多了,就让你当我的办事员。不过费斯克还是大声疾呼,说这至少可以”使宰制者一直感觉到收编是一种持久的必要“。在我看来,这似乎更像是对宰制者的一种告诫:”一劳永逸的话是有的;一劳永逸的事——却极少“。后来费斯克提到了电视。说我们老百姓其实是主动的,收视率决定广告费,所以我们就是自由的——我们有选择权——我们都来看自己认可的节目,于是就可以让别的节目难以生存。于是我们就胜利了!这真是典型的美式逻辑,如同美式选举——我有选择权——我可以把选票投给政客A,也可以把选票投给政客B。你看,我的选择权多大!我的自由多大!再比如应试教育,可以想象此逻辑下的最好结果是:以后的试卷再没有默写和填空,全部都是选择题。哦也!虽然还是应试教育,虽然仅此而已···后来费斯克提到了”人民的身体“,提倡下层民众的具有冒犯性的活动,比如摇头舞、地下拳赛之类,大意是这些东西能够对正统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构成挑战。意识形态对”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的收编的一个好例子就是足球。足球最早被中产阶级认为是”仆役、学徒以及其他轻狂者的放荡行为“。当时的足球普遍是街头形态的,所以”给和平安静的居民带来巨大的烦恼,破坏良好的秩序并藐视本市的道德“。足球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它从最初具有反意识形态倾向的身体宣泄活动演变为能带来巨额利润的商业活动,从”野蛮“、”破坏“到”舒适“、”体制化“,这就是意识形态收编足球的心路历程。再后来,费斯克又说了”节假日“,说这是大众狂欢的出口,而狂欢是具有平等、反叛和冒犯精神的活动。很有价值。我不知道在美国情况如何,我知道的是我国的节假日基本分两种:睡眠和旅行。睡眠不知有没有梦中的反叛。而旅行的最大反叛应该是体现为期待一次在官方意识形态罅隙下的一夜情(可能大胆越过传教士体位),从而缓释身心,接着怀揣感恩式的满足,投入”日后“的日常的剥削与被剥削之中。后面这个美国教授又写了些”大众文化蕴涵的反抗力量“,总之脱不出”菜刀与案板“的悖论。我已不想再批了。总之这位美国佬是过于乐观了,把问题简单化了。我想说,我们的目标是:切开案板!
  •     我真的不太是讀書這塊料,這種程度的專業書對於我來說已經不是很容易讀懂了,今天竟然看見評論里有人說這本書太淺,對此我只能感歎人和人的理解能力真的差距很大吧。今天正好看了一個獨立電影,張內咸的《待業青年》,電影中記錄了很多遊離于常態的青年人的生活,這些人自稱是被社會拋棄的一群人,但是我不得不說我並不會小看這群人,反而會覺得他們活得很真實,他們是為自己真正的活著的人,不過有的人的確自私,為周圍的人考慮的太少了。我不是為寫影評來的,我是想說,這個電影一下就讓我恍然大悟,我覺得我一下就對這本書有了更感性的認識,大眾文化不是一個整體,其實是各種零碎的組合,通過電影我看到了那麼多不同的生活,他們都是拒絕被規訓的人,他們遊離于社會制度之外,他們創造著與主流不同的文化,他們是叛逆的,但是他們叛逆的基礎卻還是來自這個他們反叛的社會,大部份叛逆的人很難維持生計,很多要靠在體制內工作的家人的供養。所以他們其中大部份人的叛逆持續不了太久。他們的叛逆都有一個很美好的理由,為了追求夢想,我覺得追求夢想就是人的一種高級本能,是最能給人帶來快感的方式之一,這也正符合了費斯克的快感理論,所以我覺得只要人還有夢想,就會不滿足於既定的規則,就會反叛,就會創造不同於精英文化,不同於主流文化的文化形態。所以大眾文化就會生生不息,這一撥人認命了,還會有下一撥年輕人繼續來挑戰既有的規則。我個人理解大眾文化之所以這幾年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跟人們日益解放的自我意識有很大關係,人們的自我意識越覺醒,越會不服從統治階級的壓制,即使他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規定內的不同選擇。大眾文化甚至是個偽命題,應該是分眾文化,因為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與眾不同的需求,才創造出了更高多種多樣的文化形態。目前,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有三种观点,我觉得费斯克还是过于客观,我更赞同重新调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一个民族国家应该既有精英文化也有大众文化。而且两者不是对立的,精英文化也不比大众文化优越。保持文化的活力很重要。不过这本书对我从不同角度理解大众文化很我帮助,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書翻譯的的確不敢恭維,讀起來不怎麼順。也許更多的原因是我個人淺薄吧。我對書的理解也許也有很大偏差,就當我也做了一次反叛吧。欢迎对这方面有研究的高人批评指点。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相比起相关领域的其他一些经典著作,本书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但确实提出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原创性的概念,提供了新的理解大众文化的切入点,费斯克的立场也很鲜明很现实,此外,对理论的整合也很成功,尤其是对德赛图和布尔迪厄的运用。
  •     德塞都的游击战理论、布迪厄的《区隔》、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等,过于乐观。去宜家孵空调相亲也是游击战反资本主义霸权。
  •     有意思的是,大众行为是被精英阶层阐述成抵抗精英阶层的话语~可是这些行为有多少真正带有“抵抗”意味,值得思考
  •     大众文化,群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其实这些文化辨析根本没必要那么清楚。
  •     也是我梦想能做出的东西
  •     看的是台湾万象出版的《瞭解庶民文化》。附笔记: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29331169/
  •     fiske对mass culture的过分乐观和不加选择的狂欢
  •     翻译成屎了你造吗
  •     就费斯克自己的观点而言,是很严密的,也确实有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只是到最后我才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     资料什么的。
  •     菲斯克的这本书让我对习见的社会现象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其中对大众文化的相关例证分析最吸引人,也最给我启发。
  •     休闲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宰制,这个观点真确切~!但是读到后面还是厌倦了,最后一章很费脑啊
  •     一开始读还以为是葛兰西转向后的调和物,滴了几滴符号学的香油,然后才发现是赤果果的文化民粹主义。。从一开始他对“大众”的定义就可以破。。
  •     前几章不错
  •     这是老师推荐的阅读书之一。买来先看了导读心就凉了一半,导读是对全本书的彻底批判,意思就是让我们以批判的态度来看待书中的理论。作者是个大众文化的支持者,反对精英文化,这样分类文化彻底抹杀了现在文化制造过程,我还是赞成法兰克福学派所用的“文化工业”这个词来解读大众文化。书可以看,但是不能尽信,不要以为有学者编了本书就要为这此摇旗呐喊,这个作者对后现代文化过于乐观了:商业利润主导下的文化能有多大的营养知道探究?学习的是如何解读当今的文化,而不是如何享受当今的文化。
  •     以后再返工细读 可是感觉里面也没说什么特别的东西
  •     打底子。
  •     这本书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用传播学知识来解读。
  •     作者君的批判有些无力
  •     乐观中肯
  •     作者基本上是按照符号学的理论来组织和理解大众文化的。这个观点应该说是很难站得住脚的。不过作为家之言了解了解也是有好处的。和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比较起来,实在是差得太远,可见老外的东西也不是什么都好,这本书同样如此,不过还是比较浅显,不像有点的外国书意思不大,整一些概念来胡弄人。
  •     我已经将此奉为Bible了。
  •     的确就像导言中所说,作者对于大众文化有一种近乎于天真的乐观,这与他自身的阶级地位和兴趣爱好密不可分。对于“无法达到”的,作者一概用“不想达到”来解释,这样大众文化就彻底成为了大众积极的投射。然而,其中一些与“使用与满足”类似的观点却也有很多启发,大众确实在有选择、有目的获取文化工业产品的现象,也会对同一个文化产品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然而这依旧是在资本主义和消费社会的框架下运行的。作者在解读大众对于很多所谓“消费品”的反抗时,没有注意到这些“消费品”的概念形成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
  •     虽然作者的观点不尽善尽美,但能开阔思路。但MS翻译得不太好= =
  •     因为写评论洗脑神曲的文章读了这本书,还是蛮有洞察的,觉得读完后非得读一下霍尔和布迪厄不可。不过第七章里“自由主义式民粹主义”这译得有点奇怪吧……
  •     研究生时候读过,今天突然想再拿出来看看,但感觉中国的大众文化为什么这么low呢。
  •     中文版导言偏狭。综合英美差异/时代嬗变/范式转移理解本书凸显的支配的辩证关系。1989初版,许多观点已进教材,但有关行动主体、文本裂隙、快感生产的阐述在新媒体时代仍可玩味。多引巴特、巴赫金、布迪厄、拉克劳。三、四章谈身体。譬喻丰富,深入浅出,译笔流畅,术语准确
  •     嗯,看完很有感触。期末剧作的课程想写穿越剧!
  •     序言好犀利
  •     没读懂…………
  •     凭着对电视的使用,孩子们不仅可以颠覆或嘲弄成人的规训,还可以与之加以逃避;他们构建了一个幻想世界,在那里,他们免于像在学校与家庭中受成人的控制。
  •     全书的目的在于理解大众的快感,以及这种快感所具有的意义。导言和内容可以结合起来辩证的看。翻译的挺好。
  •     有点明白赵斌的序的意图,费斯克陷入了对追捧大众文化的偏执状态了,好多论述都看不下去,不如解读大众文化那本书.
  •     大众传播理论课参考书目,文化研究课参考书目,传播社会学了参考书目,民粹主义研究参考书目……我还有什麽可说的
  •     菲斯克将“抵抗”扩大化,主观化、夸张化,并没有早期汤普森霍加特他们的理论深度与理论关怀,但是其立场却超越了之前的理论局限,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     三星半
  •     左看右看还是想把费斯克从文化研究圈子中踢出去
  •     先读的理解大众文化,再读解读大众文化,整体前者更佳,但后者的海滩分析实在棒。受教。
  •     20121031借回来,最迟还书日期是20130314.这怕是我借的最久的一本书了吧。
  •     穿破洞牛仔就是抵抗美国文化形态,只看不买就是反击消费主义,电视换台就是规避父权压制……有的地方幼稚得还蛮可爱……
  •     翻译……
  •     无数老师推荐的书。
  •     他的两本大众文化和一本电视文化,编成一本书吧,这三本看下来重复地方很多
  •     关于微抵抗和身体政治的部分印象比较深。读这本书的经历诠释了什么叫深度拖延症。。
  •     透彻。人人都是消费者这时代
  •     费斯克本身是个nerd而不是平民,这限制了他的思维视角,即他对大众的乐观其实仅适用于mass中具有意义再生产能力的一小部分人。不过这书真是好看,各种拐弯抹角的打法兰克福脸囧
  •     美国人的大众文化到底不契合中国,没看到我想了解的东西…
  •     在阅读和接受过程中对意义和快感的差异化生产,这个视角还是蛮有意思的,许多分析也很有趣。不过,非要硬显得自己有什么攻击力也是好笑
  •     两位老师强烈推荐的,跌跌撞撞硬生生的读完了,个人而言最后一部分死活读不进去,难以理解,有时又云里雾里,看完以后除了些只言片语,脑子里啥都没有了。想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呢!
  •     挺好读。
  •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身体快感(比如玩电视游戏、逛游乐园、狂欢节)是一种拒绝式的抵抗,大众文化可以作为对抗资本主义霸权的堡垒。导言认为,费斯克把穿牛仔裤(尤其是破烂的)也解释成社会中的无权者对社会的对抗姿态,是有些真诚的“自欺欺人”。
  •     这不是打法兰克福脸么!
  •     和 解读大众文化 不一样,这本书是先从例子导引入理论的。例子是关于各种品牌牛仔裤,费斯克的解读很让人赞叹。理论并不枯燥,尤其是发现它与生活的结合点以后。而这也正是我想要努力的方向。当然,由于平时积累的不够,判断能力不强,甚至,写的也少,要想真正把大众文化当一门学问来做,我的路还很长。在此暂记,以资鼓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