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备忘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文化遗产备忘录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61444436
作者:徐新建 主编
页数:353页

章节摘录

  文化遗产学比前面这两个学科范围更大、学术范围更广,现在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是一个热点。文化遗产学其实原来属于不同的学科。我估计不搞学科建设的话他们很少有机会坐在一块。文化遗产由几大类相关学科交叉组成:第一类,属于社会学、人类学那一块。民俗学相对有点交叉,但也属于中文系。第二类,民间艺术或者传统艺术,如戏曲、曲艺。第三类,民间工艺美术,涉及工艺美术学院、陶瓷学院、传统手工艺美术学院,如我们学校。第四类,文博专业以及和艺术史相关的。这些都涉及保护传统艺术的研究,我们还有民间艺术研究的长期传统。现在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叫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但是这些参与的人在共同的名目之下,有没有共同的语言?有没有共同关心的问题?  这一学科是非常年轻的。我曾经在我们学校的会议上说文化遗产学是最古老的事业,最年轻的学科。它作为一个学科只有几年的历史。几年前,大家在不同的会议、不同的圈子说话,不会聚在一起。大学作为一个研究机构、研究知识的殿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大学里面,尤其是有这个学科之后,我们应该有共同的常识。也就是说,这些知识是大家几乎不用讨论的,这些知识已经梳理清楚,具有有效性。它不再是一个说法,而是一个有效的知识。这样的话,大家特别有必要坐下来,互通有无。  我考虑有三方面的问题是特别需要大家共同讨论的:第一,学科的范围、定义、构成。第二,各学校的案例,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的经验是什么?第三,该学科的国际前沿、国际惯例、做法,他们有什么样的困境?据我了解,对于文化遗产学,在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看法,它也是一个非常新的东西。

前言

  一、生死对待  与对“动”和“静”的认识一样,按照道家观点,生一死和存一亡也是一种对待。世间的生命皆是相对过程:方生方死,生的瞬间即已与死同步,亦所谓“出生入死”;反之亦然,方死方生,死的同时便迎来了另一次新生。世上的恒常,不过就是这种循环互映而已。换种说法,可谓物质不灭,生死一体。  由此而论,文化便是人类在生死过程中所创造的“有限停留物”。它的意义至少有二:一是为生命的原创提供丰富多样的呈现形态,使人作为“有创造力之物”式的活着成为可能;一是为生命的交替、持续留下拓展的空间和可供沿袭的财富,令人在其自身和种类演变的方式和轨迹上,得以在整个自然界中与众不同,成为能够在不断利用前辈“有限停留物”之基础上,使后世生命的每一次“原创”都可顺次延续、提升或转变的物种。这样,由于每一代原创都可能被后世继承,或言之都能在新生代的生活里重现,人类生命的意义就又增添了历史性恒在的机缘与余地。

书籍目录

传统是条大河:从文化兴衰看人类遗产(代前言)
第一部分 背景:缘起与论争
论坛缘起
主题定位
第二部分 实录:论坛与展开
第一场走进文化遗产学时代(A部分:大会主题引言)
第二场世界遗产与中国
第三场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四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思考
第五场走进文化遗产学时代(B部分:大会主题回应)
余论回应与小结
第三部分 附录:综述与关联
纪要首届论坛召集人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
综述中国的文化遗产学:路在何方?——首届中国高校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报道中国首届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研讨会在重庆永川召开
关联生态、遗产与和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与和谐社会暨第三届世界
遗产地论坛”综述
第四部分链接:专栏与专访
专栏:人类与遗产
中国真的是世界遗产大国吗?
“世界遗产”:从熊猫栖息地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调整
“遗产旅游”与“家园遗产”:一种后现代的讨论
道家(教)宗教地理思想对人类文化遗产的贡献
遗产名录与族群整合
世界遗产:千年的挑战
世界遗产开发与旅游发展问题之探索——兼论中国和日本的相关比较
专访
遗产、旅游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弗朗西斯科巴达兰访谈录
后记

作者简介

《文化遗产备忘录》由不同的几部分构成。链接部分中题为“人类与遗产”的专栏,最初是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合作的成果。感谢该刊的田敏主任,他以敏锐的眼光接受并迅速刊发了其中的大部分论稿。在辑录成书时,我们增加了弗德瑞克女士在四川大学的演讲稿,同时,还特别收录了她在巴黎专访世界遗产基金会主席弗朗西斯科的专稿。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弗德瑞克女士及日本学者德村志成,他们的加盟,使这一系列关于遗产的讨论增添了跨国视角,有助于形成真正的国际对话。

图书封面


 文化遗产备忘录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