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547404331
作者:于海广 编
页数:43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官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官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如《牡丹亭·惊梦》,先后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调)、“山桃红”(越调)、“鲍老催”(黄钟官)、“绵搭絮”(越调)。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前言

自豪与压力同在,希望与危机并存    (代序言)    自2001年至2009年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通过了29项中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虽然仅是中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小部分,但也让世人了解到在世界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也保存着丰富多样、历史积淀厚重而又光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将这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项进行剖析,以便让人们了解她们为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详尽了解她们的发展历程、内涵特征和价值所在。所以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在世界文化遗产之林,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凡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者,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都会给所在国家(地区)、所在民族带来无比的自豪,例如中国的万里长城、中国的古琴艺术等,都会让每个炎黄子孙感到异常骄傲,同时也受到世界人民的敬重和爱戴。优秀的文化遗产,她们不仅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时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应该成为全人类所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说,向世人介绍和宣传本国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引领和推动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其中组织高端学者审查、批准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名录就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重要举措,让世人大开了眼界,更多地知道了在全球各地存在的最杰出的遗产面貌,人们“放眼看世界”,不仅知道了今天,也了解到昨天和前天的人间精华,激励人们珍视和自觉保护这些著名遗产,共同奔向美好的明天。另外,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调和各国的努力,在遗产保护学界,各国学者和组织管理机关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相互切磋、彼此交流,推动和深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特别是近些年来,面对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冲击的现实,尤其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从生存危机中再度辉煌,并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保护这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中国的历史悠久而且绵延不断,中国的民族众多并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中国的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这与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相比较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在这样的人文和自然背景下生成的文化遗产必然会有突出的特色。事实上,在中华大地上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表现出这种背景下的强烈印记。因为历史久远而持续不断,由此而创造出的文化遗产历史积淀深厚,蕴藏着许多优秀的历史信息;中国有56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各民族都有独特的信仰和习俗,都有适合本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由此创造出各种富有民族风格的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中国不仅地域辽阔、临海面积大、海岸线长,而且在内陆地区有高山、平原、盆地和丘陵,其间纵横交错着许多江、河、湖、川,从而形成了多个地理单元和特殊的生态环境区块。在这里生存繁衍的炎黄子孙,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孕育的传统文化.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也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各族人民不断交往,相互传递信息,自觉不自觉地“取长补短”,从而形成的文化遗产,既有时间(年代)的早晚,也有因民族习俗不同的差异,还有因不同地域形成的各自风格,同时也理所当然地存在着一些共性。如何理解和阐释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正确解说她们的过去和今天,丰富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传承和保存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需要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同仁们携手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各类文化遗产、每个遗产项目,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又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变化,她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流传至今。例如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物古迹,在实现了各自的当代价值后,大多数被埋藏于地下,有的原本就是要埋入地下的,如古代墓葬;有的废弃后遗存于今天的原野,或被后代所沿用,如寺庙、宫殿建筑群,这些历史的遗留,虽然会受到自然或人力的破坏,但毕竟有许多仍能保留至今,经过考古学家的发现,以静态的方式又重见于世,我们用这些实物资料作为揭示历史本来面貌的依据。另外,人们创造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发展中,有些过时的、不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可能陆续被淘汰,退出了历史舞台;也有的经过改造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仍在世代相传,在社会进程中还不断生成新的“遗产”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以动态的方式流传于世,被人们称为“活化石”。我们今天发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血脉的延续,是文化多样性的真实反映和表现,所以是宝贵的财富,我们理应重视、研究和保护。多年来,国际社会和遗产所在国,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各种措施,在保护和研究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效。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待文化遗产在以保护为主流趋势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时会有不和谐的音符进行干扰和破坏,特别是影响遗产安全的现象更令人担忧。例如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由于人们的理解、认识和素质的不同,所持的态度也大相径庭。虽然绝大多数民众对物质文化遗产持重视、保护的态度,严肃对待保护工作,但也有少数好利之徒,以此为生财之道,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做出违犯法律、破坏文物之举;另外,现代化建设给文物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以及目前在保护措施、技术手段方面,也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以适应保护的需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同样存在着诸多隐患。例如,现代化建设进程给社会环境和人们的追求理念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生存危机,在近期的调查、确认、立档和申报工作中,不时会有“后继乏人”、“面临濒危”甚至“已经失传”的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世代传承的,“人在艺在,艺随人走”,必须要杜绝“人死艺亡”的可悲局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财富,对过去、今天和将来都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对此引以为豪的同时,更要以责任感、使命感为己任,上对得起古人,下对得起后代,既要继承过来,又能保护下去,要认识到自豪与压力同在。今天我们虽然不断加大保护力度,不断探索有效的保护方法,固然已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危机并未消失,希望与危机依然并存。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热情,去创造和迎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新局面,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2011年2月2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之后,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又一部国家级法律,对推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重大意义。自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确认、立档、定级等保护工作将有法所依,并受到法律保护。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第一章第三条中指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在这里提出了“保存”和“保护”含义近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工作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经过调查和认定的非遗项目都要记录和建档,我们可以叫做“记忆保护”或“记忆保存”;而其中那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则要“采取传承、传播”的措施,我们可以叫做“活态保护”,对此应如何理解和把握,我们将另文具体分析,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9项,都是体现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典型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都要采取“传承”、“传播”的措施保护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认为,在需要用传承、传播的方式进行活态保护中,国内外已经有了许多成熟和可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保护实践,再强调两点。第一是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它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宣传覆盖面来进行传播,特别是电视传播,更生动和直观,可以取得最佳效果,目前有关报刊和电视台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尝试。第二是对非遗项目制定的保护规划,目前在定级申报资料中,都有保护规划的要求,也有许多是可行的,但也存在着想当然的倾向.我们认为,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要在国家规范要求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个性化,针对不同遗产项目的具体内涵、当前的存在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避免千入一面的不客观、不现实的做法。    从本书介绍的2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分别含有很高的“技术”、“技能”和“艺术”的成分。例如古琴艺术,表现为既有精湛的制作古琴的技能,又有所创作的优美琴曲,虽然外在表现为高雅的弹拨表演,但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又如朝鲜族农乐舞,是朝鲜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艺术再现,从优美古朴的舞姿到悠扬的音乐,从总体的舞蹈组合到细微的舞蹈动作,都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对美好未来的想往和追求,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再如传统的龙泉青瓷制作工艺,从原料的选择加工,经过器型拉胚修整、釉色配置、器表装饰,最后入窑烧制,不管是大的工艺流程,还是具体的操作环节,都要以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术为基础。可以说,每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千锤百炼,是精益求精的典范。在同类遗产中,它们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是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在了解和欣赏它们时,能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去理解,就会油然而生敬意,倍感它们的可贵、可爱和可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被认知,被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或个人认为是自己的文化遗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基础;认知地区是该项遗产的生存环境;认知人群是推动该遗产发展的动力。本书所介绍的每项遗产,都是在中国的某个地区、某个民族的人群所认知为自己的遗产,甚。至有的超出国界,有广泛的认知范围。例如端午节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认知的传统节日;羌年是羌族民众认知的传统节日;妈祖信仰不仅在福建,而且在中国沿海地区、甚至东南亚沿海地区都有这种信仰;长调民歌在内蒙古、玛纳斯在新疆、热贡艺术在青海、藏戏在西藏,都有广泛的认知基础。这些遗产项目,被认知地区和人群视为自己的宝贵财富,感到无比的荣耀。我们认为,这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要,特别是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这种由认知到自豪并焕发出的动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由此而产生的自觉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为所存续的遗产保护也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这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利用的。    对本书的写作,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对这29项中国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解读,如前所述,固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但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我们在逐项的论述中,每篇都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各自的发展历程,有的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的有几千年的漫长历程,要对此进行系统的梳理,就要查阅和核对大量的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地方志和其他文献记载,这是需要非常慎重又费时费力的事情,必须要求良好的古文献阅读能力。第二部分是对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涵分析,每个篇目都应该有专门的知识,严格来说几乎每个项目,我们都是门外汉,即使进行实地调查、参阅近人研究成果,开始时也往往感到茫然,需要认真地品味和揣摩,进行梳理和分析,探寻该项遗产的精华所在,所以每个项目的写作都首先是个学习、过程。例如传统雕版印刷工艺,其工艺流程涉及到原料的选择、加工,写样的要求,雕刻技法的表现,独到的制墨工艺,印刷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装帧成册等环节,还要参考木板年画工艺、书法艺术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把它所以称为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抽象出来。第三部分是对诸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论述,各地存在的非遗项目,她们的生存环境各不相同,存在状况也互有差异,如何加强保护都需要认真分析。在这方面我们一方面参考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要进行具体深入的个案分析,力求在概括、总结的同时,能够提出新的保护设想,争取能有助于传承和传播的实践,希望对遗产保护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建议,这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按原计划对这29项遗产的写作即将完成之际,于2010年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轮的评审中,中国又有5个项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我们深信,随着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未来,中国还将有更多的项目能够跻身这一世界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基于时问的关系,本书对最近新通过的和今后陆续通过的新名录,这次没有吸纳,固然是一种遗憾,但更多的也是一种期冀,我们期待着将来能够有机会为更多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书立传,也期待着能够在未来以更加专业的笔触,更加深入、全面地为您继续呈现中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于海广    2011年3月

后记

自应诺撰写任务,经过一年的时间,经几易其稿,现在可以‘‘交差”了。    这项写作任务,是由我们五人合作完成的。其他四人都是我指导的已毕业和仍在读的博士生。王巨山现在浙江师范大学工作,除有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在他所在的学院担任副院长,工作十分繁忙,书中几篇由他及其同事合作完成;谭必勇从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暂时夫妻还分居两地,他在山东大学不仅有较多的教学、科研工作,每天还要照顾尚在幼儿园的女儿;张伟和陈少峰还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业任务也很繁重。他们都克服了各自的许多困难,分头承担了写作任务。这期间,张伟协助我做了一些协调和疏通信息的工作,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我主要是承担了制定计划、组织分工和修改定稿的事情。    无论由谁完成的作品,都希望出版后得到读者的认可,我们当然也不例外。但由于水平有限,加之写作对象内容广泛、专业性强,难免还有外行之见或存在不准确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海广    2011年3月25日

内容概要

于海广,回族,1948年5月出生于济南市。197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留校任教至今。1996年晋升为教授,自2002年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1994年以来,先后担任山东大学历史系(现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考古学系主任、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等职务,兼任山东省考古学会和山东省博物馆学会理事、副会长。长期致力于考古学、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讲授专业课程二十余门;撰写出版著作近十部,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曾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

书籍目录

昆曲艺术
古琴艺术
新疆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南音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侗族大歌
粤剧
格萨(斯)尔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热贡艺术
藏戏
玛纳斯
花儿
西安鼓乐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书法
中国篆刻艺术
中国剪纸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端午节
妈祖信仰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蒙古族呼麦
羌年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简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财富,是民族文脉延续和文化多样性的反映,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重要意义。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者,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能给所在国家、地区和民族带来很强的自豪感。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每一项遗产,均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传承演变,是同类遗产中的卓越代表。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入的是2001-2009年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9项世界遗产项目,都具有文化多样性、厚重历史积淀和重要保护传承价值,含有很高的“技术”、“技能”和“艺术”成分。比如传统的龙泉青瓷制作工艺,不管是大的工艺流程,还是具体的操作环节,都以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为基础。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三部分系统介绍和深入剖析这些遗产的发展历程、内涵特征和传承保护措施。图文结合,雅俗共赏,信息量丰富,是了解我国世界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最佳读本。

图书封面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不错!很好的一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感兴趣,于是就买了这本书,内容充实
  •     快递蛮快的,输的质量一般。总体还可以。
  •     内容好,黑白照片就显得太落伍。不过彩印的话,价格就会很高了
  •     不是想象中的内容
  •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会越来越多,这里只是部份,希望以后能出第二缉,将更多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
  •     买给孩子看,一本好书,但折扣不大,
  •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非常好的选题,可以做成2本大16开的彩图册。
    可惜,本书的文字虽然不错,但图片太小且全部都是黑白的,让人无法忍受。
    已经申请退货!
  •     激活码积分兑换昆明家客服固
  •     书不错还没看
  •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太美了,文化渊源!
  •     图文并茂,好书之中的好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