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困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中国的困惑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8月
ISBN:9787561351659
作者:凤凰书品 编,王鲁湘主持
页数:288页页

章节摘录

  王鲁湘: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公布了十条经济刺激措施,投资总额超过4万亿人民币。这种大手笔的财政支出是否能帮助中国渡过金融难关?启动民间消费、拉动内需的关键何在?有关这些问题,请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为我们解答。  陈教授,您对这次4万亿的投资怎么看?    陈志武:4万亿的投资,我个人觉得尽管用意是很好的,但从效果上说可能不会像我们预期或希望的那么好。    王鲁湘:前不久我在《参考消息》上读到您一篇文章,您提出一个大胆建议,就是把一批本来应该还给老百姓的钱拿出来建立基金。您怎么会提出这个设想呢?    陈志武:我那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说,我们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国有化一直到现在,都是按照“全民所有”的概念来做的。把所有的私人财产包括楼房,全部归为公有,然后归为国有,最终建立起一个全民所有的公有制体系。但实际上五十几年下来,真正全民所有制之下大家都应该有的那一部分好处,老百姓是不怎么看得见和感觉得到的。    王鲁湘:我活了五十多岁,就从来没感觉到全民所有,我觉得那就是国有,跟全民没关系。    陈志武:按照我收集的数据计算,你应该有差不多5万到6万人民币的财富。但是这6万块属于自己的国有资产没有到老百姓手上,所以并没有对老百姓的消费和福利产生实质性后果。全民所有制必须通过民有化改革,把这些财产最终的产权所有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个人身上。否则,大家现在都希望发生的所谓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是很难实现的。    王鲁湘:政府这一次仍然采取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不是也有某种现实考虑?比如我听到一些解释,说这些大型项目的投资能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能形成一个更长的产业链,是这样的吗?    陈志武:不是这样子。从绝对角度讲,我花4万亿,多少都会给GDP带来贡献,肯定不会等于零。但如果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比如我现在提的一个建议,给全国所有中小企业免税一年——中小企业给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在46%左右,同时给中低等收入的家庭和个人免税一年,这两项加一起大概会节省3万亿左右的税钱。这3万亿如果由中小企业去做投资——不是由政府官员去投,中小企业站在行业的前线,更知道拿没交税的钱去投资会带来什么样的回报,由此产生的就业效果、产业结构优化效果、GDP新增效果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整个中国的经济模式更多地转向内需型消费,也会有一个根本性的帮助。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这个话题有点太大了,我们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定义这个模式到底是什么。我现在要讲的模式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老百姓不太敢消费    第一,中国的老百姓不太喜欢消费,不太敢消费,所以中国国内的民间消费总是上不去。  第二,国家是花钱和投资的主体。换句话说,老百姓一般是不花钱的,更多是把钱存进银行。而政府通过财政税收,通过银行对金融资源的控制,通过众多的大型国有企业控制生产——尽管从数量上不一定像原来那么多,特别是通过国有制让几乎所有的土地直接或间接地都属于国家,由此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资产,这就为所谓的投资驱动模式提供了基础。  第三,产品消费主要依赖出口市场。一方面民间消费不足,老百姓都不愿意花钱,另一方面国家在大的工业基地方面不断投入,使得工业产能越来越高,由此带来供需两者之间关系的不平衡。实际上这种不平衡在过去三十年变得越来越严重,生产这么多东西往哪儿卖呢?好就好在有出口市场。国内需求不足,产能越来越高,没问题,靠出口!国外的出口市场为中国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提供了一个最核心也最必要的条件。不过金融危机一来,这个条件就变成了一个大问号。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政府对于进一步经济增长要想那么多办法,想让中国突破这个局面。  目前这个情况可能是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面对的最大一次挑战。我想谈的是为什么7%-8%的GDP增长速度对于中国来说好像显得不够。对于西方人,对于那些习惯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经济的人来说,他们抓破脑袋也不能理解,7%-8%的 GDP增长速度还不够吗?可是对于中国来说,如果GDP增长速度降到了6%或5%,就会出问题。因为中国整个的经济制度架构安排,使得它的GDP增长速度不能够跟其他私有制经济做直接的比较。  接着下来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增长模式在过去三十年能够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原因大致来说有两个:一是经过二百多年工业革命的发展,到1978年,那么多成熟的工业生产技术——不管是交通运输技术也好,电脑技术也好,其他的运输容量、生产容量也好,都等在了中国的大门口。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时候中国只要愿意开放,愿意加入全球贸易秩序,同时也愿意引进这些技术,所谓的“后发优势”就可以很快地体现出来。  第二个成功原因是国家对资源的垄断。这种垄断在一定时期对经济发展有正面的贡献。比如我们把中国、印度和美国做一个比较,美国是自由市场国家,是私有制国家,它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所以美国尽管没有国家拥有的资产,总统没有办法通过签署一个命令把老百姓的私人财产调动起来,比如调动4万个亿去盖大楼、建奥运场馆、盖国家大剧院或者修更多的高速公路,但是没关系,美国在私有制之下可以把民间的资源通过资本市场的交易调配到一起,做一些大项目、大企业,比如GE、微软这样的大公司。  中国没有美国这么发达的资本市场,但国家垄断了几乎所有的土地、生产性资源及资本储蓄,只要国家发改委或当年的计委,或者国务院哪个部门发一个文件,就可以把这些资源重新按照他们希望的方式去调配,而不需要支付其他司法方面的成本或者要经过国会长时间的听证,所以资源调配起来可以非常快。  印度正好处于两边都不靠的局面。印度是私有制国家,政府要做大的形象工程或者工业基地,像武钢、宝钢、三峡这样大的工程,是很难调配资源的。因为政府不能够命令老百姓把自己的土地财产放弃掉,把属于他们的钱、他们的房子奉献给国家,政府没有这种权力。同时印度又没有一个很发达的资本市场,所以在工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确确实实赶不上中国。  但我要讲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如果不从基础制度层面做进一步的改革,最后要走出来也是很难的。简单来说,今天这种基础性经济制度或者说上层建筑,决定了一个根本局面,那就是“国富民穷”。“国富民穷”的局面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最核心的约束条件。这个紧箍咒如果不打破,即使总理或者其他政府官员每天求着老百姓多花钱,刺激经济增长,老百姓也没办法。

前言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于2000年开讲,至今已有五百多位演讲者登台,四位主持人接力主持,千余学生现场听讲提问,亿万电视观众一起跟堂收看——这些数字都体现出一种坚守:我们的民族和文化,需要更多学术殿堂独立思想的浸润和引悟。  当年我们创立这档节目时,找不到另外的成功范本,对于它后来的影响力,我们以为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其实它又潜藏着必然的因子。  把大中华文化圈知名学者的最新学术思想成果,从小众范畴搬进国民大课堂,是方法,也是态度。这个课堂没有任何偏见,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于是,相对静态的演讲,被传播放大,而思想的厚重,又随了传播远走,中华文明的高山流水,惠泽于四野。

媒体关注与评论

  “国富民穷”的局面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最核心的约束条件。这个条件如果不打破,即使总理或者其他政府官员每天求着老百姓多花钱,刺激经济增长,老百姓也没办法。  ——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 陈志武  把民主作为普世价值提倡的人和反对把民主看成普世价值的人,实际上是同一种逻辑,那就是把民主看成是西方的东西,这并不符合历史现实。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郑永年  “新医改”明确提出了医疗卫生制度的公益性。有学者认为,政府就该管付不起医药费的人,付得起的就不要管了。这个方法为什么在中国不可行?因为中国付不起的人太多了。  ——北京大学教授医改一线专家 李玲  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忘了什么是教育。教育本该是幸福的、快乐的,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而是帮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 朱永新

内容概要

王鲁湘,学者,凤凰卫视主持人。1956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著有《黄宾虹》《中国古代文化遗迹》等。策划制作大型电视文化节目《纵横中国》《文化大观园》《智慧东方》《世纪大讲堂》等。

书籍目录

陈志武:经济模式再思考
盛 洪:追寻流失的租金
李炜光:税改的设计思维
黎友焕:热钱与经济安全
郑永年:民主的现实考量
王人博:宪政百年反思
毛寿龙:大部制改革思路
迟福林: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王卫国:土改的人文关怀
沈 岿:把脉城市拆迁
张 鸣:城市化与农民出路
王思斌:农村社保新困局
何裕民:什么是好的医学
李 玲:新医改回归公益性
朱永新: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杨东平:教育的文化更新

作者简介

怎样为沙地上的城堡筑实基础?
改革三十年至今,中国在经验式的探索中取得了不少成绩,却也孳生了诸多问题。从经济模式到政治体制,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福利,从农民进城到全民教育……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已经越来越凸显和严重。“国富民穷”“国近民退”之敏感言辞,也时时被舆论搬上谈判台。
不论是一桶水浓缩为几滴水的台上智慧,还是从几滴水中领悟一桶水的普通听众,他们在讲堂相遇,都应是生命的盛事。今天这一课,来自凤凰卫视最坚守“思想性”“学术性”的品牌节目《世纪大讲堂》。
2010年8月,陈志武、张鸣、朱永新、盛洪、王思斌、毛寿龙、郑永年等十六位学者走上《世纪大讲堂》的讲台,审视自己的良心和智慧,在《中国的困惑》一书中对话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王鲁湘,深度剖析房改、医改、税改、教改等现实热点,为中国如何走出困境群策群力,开具良方。
然而能否解决问题,终究还要看国家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毅力有多大。王鲁湘说,中国已经到了重新审视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时刻,只有变“国富民穷”为“国富民强”,才能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华丽的转身。当今的官民博弈,究竟是一个难得的契机,还是一场虚无的海市蜃楼?中国式改革将何去何从?所有人问所有人,问题由中国亲自解答。

图书封面


 中国的困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一本把凤凰台世纪大讲堂的名家演讲集结成册的书。演讲的选题都是社会焦点的问题,包括投资拉动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啦、政府机构改革的探索啦、城市化进展迅猛与城市容纳量的矛盾啦、医疗改革啦,等等……可是应该是受节目时间限制,每一个内含很大的选题都无法进行到一个深入的程度。作为一档电视节目确实还不错,可是出成书实在觉得有点太蜻蜓点水的感觉,把节目出张DVD我看就足够鸟~
  •     中国为何困惑?打开《中国的困惑》这本书,赫然看到封面上印着一句话:“怎样为沙地上的城堡筑实基础”,深为动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4月份的一次讲演中,引述《圣经》中的比喻说,“建在沙上的房子会倒掉,建在岩石上的房屋依然屹立”,因此,“我们不能在沙上重建我们的经济,我们必须在岩石上重建我们的房屋”。两相对比,本书的立意取向不言而喻。鉴于当下的现实,凡涉及到深层次的制度问题,我们只能纸上谈兵。而作为一本公开出版物,在表达意见或抒发情感时,不得不隐晦地“顾左右而言它”,中国当下出版言论自由可见一斑。书中就中国当前的热点议题,如房改、医改、税改、教改、城乡公共服务、城市拆迁、民主宪政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个人见解。专家学者们真诚而坚持的责任感、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心、对民主富强矢志不渝的追求,真正令人感动,更让我辈顿生信心。有这么一批有热血和风骨的人存在,这个国家还有希望。读罢此书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为何困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同时也孳生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究竟是中国特色的问题,还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问题,值得人深思。无疑,它们植根于中国土壤,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为什么这些问题独独困扰着中国人呢?归根结底,我想,这应该源于“人”的问题。在中国,“人”的问题悬而未决,早早拖欠了一笔账。欧洲十四五世纪的文艺复兴如一道闪电,亟然击散一个蒙昧野蛮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从五四时期的启蒙萌芽被掐断之后,至今未将其救活。中间几十年风雨如磐,累积下来,成了诸多问题的渊薮。放眼中国当下,无论教育、税收还是医改,都缺失对个体“人”的关爱。这种关怀的缺失,使得中国人依旧停留在狭隘的利益计较上,自然不会产生具有民主、自由和国家意识的公民。如今的中国社会,一味重视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精神培养,功利性十足,到了接近“病变”的程度,这又是非一朝一夕能扭转的,让人不禁扼腕叹息。中国的真正困惑,根本在“失衡”二字上。利益分配的失衡,权力制约的失衡,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社会正义的失衡,个体和国家关系的失衡……一系列“失衡”造就了中国当下的种种问题以及持续性恶化,为各方面发展埋下了隐患,中国未来岌岌可危,甚至即将动摇“沙地上的城堡”的根基。对此,如奥巴马所言,沙地本是不牢靠的,建造的东西越多,体积越重,便越有坍塌的危险。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拆东墙补西墙,继续为“沙地上的城堡”筑根基,而是另寻新的牢固地基。书中几位专家教授也通过话外之音传递出这样的想法,我想,这应是中国改革的一个共识。但前路漫漫,我们又无法一步跨越现实,只能着眼于此在,一步一步向前。详析中国社会问题和矛盾集中的原因,最终归结于中国大地上利益分配的失衡。无论是陈志武提出的民有化改革,建议将全民所有制落实到人,还是盛洪详析租金性质,索骥资金流失,都针对利益分配失衡、公平公正问题提出质疑。利益分配失衡导致普遍性的社会不公,这种不公反过来又引发诸多社会矛盾,矛盾一旦激化,不但可能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瓶颈,还可能反噬发展带来的成果,“国富民穷”、拆迁问题、土地问题、税制问题等都初露端倪。正如李炜光教授在讲“征税用之于民”时,说到“它(税制改革)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然后才是经济问题”。经济利益分配的不均深究下去,又回到政治利益分配上来。分析政治利益的争较,更多的体现在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上。令人悲哀的是,明明是不公和不义,久而久之,却出现这样一种怪现状:显而易见的“失衡”,最后往往被国家潜移默化地变成一种“合理化的失衡”,以至于任何对这种不公的质问,都成了背叛。但是,这种怪现状,作为国家的个人,我们自身是不是也要担负一些责任?这要回归到前面讲的“人”的问题。中国人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意识,思想也仅仅停留在一个狭隘的层面上,更遑论自由、宽容、博爱等素质。这与中国的现行教育制度密不可分。作为一个刚刚摆脱完整的中国式教育,并从中获益的既得利益者,对待教育,我是又爱又恨。不得不说,相比如今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家乡同龄人,教育成就现在的我,让我有机会来反思它;但是,对现行教育,像经历完中国教育的大多数人一样,我的深恶痛绝远超过感恩。我们教育的衡量标准,往往看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看他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经过现行教育的洗礼,个人离自我往往越行越远。我认同朱永新教授的观点,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成就自我、实现自我,在于培养一种生活能力和感知幸福的能力。唯有通过教育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获得真正的自我觉醒,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困惑不是单纯的直线式的困惑,而是多面立体的困惑。寻求解决之道,也不能单从某一层面下手。尽管时机问题,我们无法采取最彻底的办法,但如序文所述,只要我们始终相信那个叫做“进步的东西”,只要我们不停地追求和寻找,总有一天,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堡会拥有最坚实的基础。
  •     《中国的困惑》,拿起书的一瞬间,吾想到了王耀,那个曾在百年前千疮百孔的国家形象,满目疮痍,沧桑万千,曾经拉着前苏联的“围巾”约定并肩战斗。而今前苏联荡然无存,只空留下中国孤独的困惑。孤独么?也许正因为孤独,才需要坚强的面对和不懈寻求解决方法。中国在历史的哀鸣当中崛起着,这意味着什么?他背负着什么?前方的未知数太多太多。(所以这本书基本上就是王耀?的诱惑?【抽……)曾经有人问过我:中国的年轻一代应该怎样改变才能使得中国的未来是可以看到曙光的?这个问题很大,大到一下子会让你发蒙,手足无措。现在看来,首先的改变,吾认为就是有必要读一下这本书!书里面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各个不同的领域。“国富民穷”的论调是很敏感的言论,此书却能把它放到第一章,有点镢头。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好书。说实在中国切实需要这样一批学者,敢于对我国一些问题提出看法和想法。
  •     看得时候比较吃力,因为自己没有背景知识。
    比较艰难地看懂了。
    因为自己还是个学生,对社会的各种机制的运行还没弄透,就要看各种机制的弊端与优点,实在有点自不量力。
  •     改革开放30年了,只要接触相关资讯,从来都是蹦出一大堆盛情赞颂,让我等小民不禁有些飘飘然,似乎中国已经是歌舞升平了。在一片和谐当中,偏有人发出不和谐之音,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中国当前的一大堆问题,犹如当头棒喝,从“天朝上国梦”中清醒。感谢国家!
  •     本书就中国当前的医改问题、教育问题、城市化与农民出路问题、城乡公共服务问题、城市拆迁问题、民主宪政问题、大部制改革思路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颇有深度的观点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值得细读并有助于大家的深入思考。当然,这十六位专家的提出的问题只是深邃海面上闪亮的朵朵白色浪花,但他们勇于破浪的勇气却是值得钦佩的,他们的专业水准和理论分析也确实解除了我们的不少困惑,点燃了一个时代所不可或缺的思想火花。
  •     某些话题有些看不懂,不过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
  •     在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改革30年的辉煌当中的时候,在一个民族还在集体狂欢的时候,很庆幸这些学者们发出了理智的声音,点出了成果背后的种种缺陷。让我们这些读者看到,中国改革30年,有成果,也有严重的不足。如果一味沉浸在狂喜当中,我想,离幻灭也就不远了。
  •     书的整体内容不错,蛮有深度的。有点美中不足的就是朱永新教授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那篇,虽然也谈了很多突出的问题,但总觉得不够深入。教育问题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深入谈谈,找找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应该会更好。
  •     《中国的困惑》一书,收集了政治、经济、教育、医疗、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社保等问题,都是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学者的一些建议,是值得思考。
  •     自从看了《金融的逻辑》,便很喜欢陈志武教授。很惊喜的发现,在这本书里,也有陈教授的大作。从学者的角度,陈教授畅谈了对中国经济模式的思考,直率地提出,“国富民穷”是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最大瓶颈。令人受益匪浅。
    整本书还没看完,但就已经看过的内容而言,非常有思想,值得一看。
  •     “‘国富民穷’的局面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最核心的约束条件。这个条件如果不打破,即使总理或者其他政府官员每天求着老百姓多花钱,刺激经济增长,老百姓也没办法。”这些话说的尖锐深刻,深深地刺痛着中国敏感的神经。
  •     凤凰卫视播“世纪大讲堂”我是必看,听朋友讲他们出书成册了。我毫不犹豫买了一本,不错,慢慢看,还能做个纪念。
  •     醍醐灌顶,好多以前困惑的问题有了眉目,很惊讶此书居然能出版,不得不佩服这群仰望星空的知识分子
  •     看完整本书以后,心情只能用沉重来形容。我们每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亲身体会着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有人戏称,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每天都有奇迹发生。可是从来没有人问过为什么。是已经麻木了?还是太过无知?还好,还有这些学者在用自己的良知替我们审视。其实,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只有一小部分学者发出困惑,远远不够。
  •     从政治、经济、卫生、教育……各个方面全方位解析了当前中国的社会现状,有助于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书里面说的,相当真实。
  •     此书乃中国困惑面前的一盏明灯。
  •     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公民对经济、政治各个领域,对国家的现状和将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困惑,很多都带有浓重的消极的失望色彩。书中的观点好像混沌中的火花,使人受到不少启发。
  •     很多健康问题和生活方式有关。换一种活法、善待环境、善待周围的人,优化个性,调节心态,不仅可以减少疾病,医疗成本也会大大的降低。
  •     《凤凰大讲堂》的我文字对应般,看视频的时候可能会快很多,不过文字板的东西可以慢慢琢磨~
  •     当我们看到一种主义越来越背离自己的理想,当我们看到一种困惑引发越来越多的困惑,我们不能沉沦,每个人都应该像先哲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居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     买《中国的困惑》这本书的时候,是受封面上这句话的吸引:“怎样为沙地上的城堡筑实基础?”沙地上的城堡,固然美轮美奂,但却因为基础不牢极易摧毁。仔细想想,着实跟当前的状况吻合。中国的困惑,其实是我们的困惑。
    书中十几位学者也提出了当前诸多的现实问题,并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不啻为普罗大众敲了警钟,值得我们在困惑之余,用心思考。
  •     改革啊,这么多年来,问题好像没少多少,可是理想都不见了。读读这样的书,会感受到大家的心还是热的。
  •     一个商业电视台的文化责任感
  •     现在评星很吝啬。
  •     中国的困惑的话,太多了。老百姓困惑,政府困惑吗?
    我觉得提出困惑的应该是政府牵头,怎么是学者呢?
    不过既然有人提出了这些问题,这本书就是应该引起高层的注意,觉得政府高层应该人手一本!哈哈
  •     内容让我觉得过于尖锐,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更提出了问题之所在
  •     正义的直言,深刻的反思都在这里,不愧是凤凰出品,值得收藏!
  •     2011,8,27借于图书馆 看了半本 还了
  •     有多少人在混混噩噩的生活中颠簸却抱定了犬儒的态度?难道本书编著者的勇气和清醒不值得我们钦佩吗?击案读之,浮一大白——
  •     深感非常有专业水准的,能够帮助我们看懂中国改革的一些问题。
  •     读一读此类好书,可以让人活得不那么自私。高蹈的理想主义有什么用处呢?还是贴近现实吧。当我把这本书读完放在书架上,突然感到自己的心胸坚硬了很多。这个世界上,个人可以做的事情也有很多!
  •     人人都有困惑,更不用说大到一个国家。这种困惑并不可耻,最重要的是面对困惑,能赶紧找到解决的办法。
  •     只要还有这样有良知有探索勇气的学者们在,中国的未来就不是沙地上的城堡。
  •     封面不错,白里透红,很是醒目。
    内容的话,都是热点问题,讨论的问题很深刻。
    支持凤凰的这几个节目,尤其世纪大讲堂,很有意义。
  •     “国富民穷”的局面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最核心的约束调价。这个条件如果不打破,即使总理或者其他政府官员每天求着老百姓多花钱,刺激经济增长,老百姓也没办法。
    国家是谁的,是老百姓的,只有藏富于民,国家才有真正的稳定。
    据说,这本书里,陈志武教授的那篇曾经多次被拿下或删改,但在编者的坚持下,终于面世
  •     看起来还不错,建议可以买来看看
  •     本来看见政治经济类的书就犯困,但是这本书却咬着牙读完了。也许它真的能给当今社会开出一些良方——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人还是很困惑……
  •     中国需要更多象子墨这样的声音,也更需要让这声音迸发的环境。
  •     很感动,在书里看到张鸣教授提到了农民问题:“农村总是被迫沦为一个资源获取的地方,包括农民自己也被当成一种资源来攫取,但同时又在开发利用后被抛弃。”
    作为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个群体,同时又总是处于弱势的一个群体,他们受到的忽视和不公待遇,应当引起每一个人的重视。
  •     一群有良知的学者已经给我们指出了问题,请不要继续麻木下去。无视顽疾的结果,就是恶化!
  •     只读经济政治相关的,有的说法还待考量,有的是说空话,但是讲民主建设这一块比较有启发
  •     很好,很精彩的一本书。
  •     了解下时事与经济
  •     力荐大家读读此书,了解中国大致改革方向,发展方向。
  •     说实话,能够看到这本书,是相当幸运的。如此尖锐、深刻的内容,如果没有相当的勇气,估计是不敢做的。向出版人致敬!向本书中的学者们致敬!
  •     城市化进程中涉及许多关于农民生计和身份转化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推动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中国未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才能稳定、有序地进行。
  •     现在的社会现象百姓都有目共睹,敢怒不敢言,欣慰的是至少还有人敢于说真话!
  •     书里很多东西都讲得很真实很深刻
  •     就是典型的国富民穷,不愧是学者啊!
  •     有矛盾才有困惑,有困惑才有热闹可看。
    有热闹可看了,就不会无聊。这本书是挺有趣的一本书。
    比较适合关心国家大事和时事政治的人看。
    看完之后受益匪浅。
  •     时下盛行把“专家”叫作“砖家”,其实代表了对当前学术界的失望,对犬儒主义的不满。在《中国的困惑》这本书里,却让人十分感动地看到了一群有血性的学者,一批有风骨的专家。他们正视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直率地揭露了种种症结所在,大声喊出了他们对中国的困惑。
    看完这本书,我想我对中国的学术界有了希望。有这样的学者,中国的未来必定也有希望。
  •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讲得好,凤凰出版中心又编辑成书《中国的困惑》如何走出困惑,各个领域专家将开出良方。值得一看。
  •     最为八零后,现在打拼在工作创业的初期,深感这个社会时期的生活压力和成本的巨大。所以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只知道努力而缺乏了对更多的发掘问题内在原因的动力的局面。几位老师对现实的把脉和针砭时弊,是一种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但是,在我看来,中国的问题实际上也归咎于两点:
    1.中国人口众多;2.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子对现代的影响还依然颇深。很多东西都是系统性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看过此书有着疼感,也有迷茫,让人们觉得改变的几率小到渺茫......
  •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及公共安全服务等。伴随着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这就需要政府立足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力度,着力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公共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     写出了目前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身处决策层的人都可以看看。
  •     书到了,非常好。封面装潢好,很精彩。支持世纪大讲堂,支持出版中心编辑成书。
  •     经济、教育、政治、医疗等巨大的钢铁齿轮缓缓旋转吃力咬合,中国,正如一台沉重而发出悲鸣的巨型机器人。这台机器人的运行并不十分顺畅。历史和岁月的流转镌刻,在它躯体上留下了铁锈斑驳,甚至刮痕累累。这台步履蹒跚的巨型机器人在“中国崛起”一词风靡全球的今天,终于发出了轰轰叹息。这发人深省:中国到底怎么了?
    此书针砭时弊,各种方面都有所触及,是本好书。
  •     中国现在与未来的挑战
  •     优秀的时评,引起诸多思考。
  •     本书能出版,就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     几千年来,“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一直是中国人努力追求的梦想。这个梦想对个人来说,是一个最卑微的梦想;对国家来说,却是世界性难题。这个既卑微又伟大的梦想在中国能实现吗?期待着也乐见政府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去面对和解决。
  •     此书编得很好,内容都是人民大众所关心的、所困惑的。多出一些这方面的书,我们喜欢。
  •     不愧为学者,能把中国的困惑剖析的如此透彻,看了之后真是受益匪浅啊
  •     专家们的分析太透彻了,让人在困顿中看到了很多希望!
  •     好书!值得一看!每一篇讲的都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看完之后受益匪浅啊。
  •     教育是帮助一个人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帮助一个人不断地走向崇高,从而建设一个和谐的、美好的社会。
  •     凤凰卫视出版的就是精品
  •     很值得看的一本书,或许有些你会嗤之以鼻。
  •     一些满足现状的既得利益者应该明白,蒙住眼睛闭塞耳朵固执地将经济与政治(迫切的是民主宪政)分开是既不现实又非常近视和愚蠢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又是非常危险的。
  •     天下之乱始于人心之乱。这句话融汇古今。我们讲说沙地,是谁造成的?为什么造成的?看事情还是更深入一点的吧。
  •     书里面提的这些问题都很好,甚至有些是平常没有想到的。但是在现有体制下,要触及各个阶层利益才能解决问题的话,我觉得并不乐观。
  •     凤凰卫视的专家访谈录,值得一看!
  •     不可否认,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尖刻的、其他书未必敢提的问题,令人拍案叫好。不过,我读完以后,更多的是在思考这个问题:提出困惑固然是好,可是是不是更应该追究困惑背后的原因呢?光有困惑,意犹未尽。
  •     针对的都是当今的热门问题,涉及医疗,经济,教育等,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做了很深入的分析,也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然而不可否认这些问题都牵扯到了政府等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中国政府往往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权益的享有者,更是监督者,不先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而想很好的解决目前的问题,很难啊。。。只能说,未来很美好,显示很残酷啊。。。。。
  •     对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来说,觉得很好,且不论对错,它让我有了解现象下本质的欲望。
  •     还可以 值得购买 还行吧
  •     好书
  •     学术书,关注的都是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第一章最为敏感,读完受益匪浅啊
  •     新医改明确提出了医疗卫生制度的公益性,所谓公益性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

    有学者认为,政府就该管付不起医药费的人,付得起的就不要管了。这个方法为什么在中国不可行?因为中国付不起的人太多太多了
  •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式的改革取得了成绩,也一直伴随着巨大的困惑。从经济模式到政治体制,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福利,从农民进城到全民教育等等,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已经越来越凸显和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走出这些困惑?世纪大讲堂《中国的困惑》一书给我们带来答案,我一定拜读。
  •     这是一些被称为中国的大脑的人,我曾经一度对他们失望,但是从这本书里看,还是有些真正的专家是有专业精神的,是忧国忧民的,是值得尊敬的。
  •     “拆迁人拿着政府同意的拆迁许可证,被拆迁人拿着政府颁发的房产证,俩证都是政府给的,在法律上就存在冲突,更不用说在实际行为中造成的拆迁人和被拆迁人面对面的严重冲突。”
    沈岿教授这话说的太好了!不知道新的拆迁法案什么时候能够出来。
  •     很佩服这些学者的勇气,他们渊博的学识真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     不得不说,凤凰卫视的栏目不愧是大家风范!
  •     改革开放三十年,摸着石头过河,有成果,也有不足。这本书里的十几位学者为当今中国把脉,提出了很多中肯的观点。药方已经开具,改革之路走向何方?希望不要讳疾忌医,现在治疗还来得及。
  •     讲中国问题的书看了不少,这是头一本觉得是靠良心在说话的书。看到了好多常人难以意识到的问题,读完以后收获不少。
  •     陈志武教授在这本书中坦承:“‘国富民穷’的局面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最大瓶颈。”
    2009年以来,就“国进民退”这个话题,诸多学者都展开了讨论。正反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不过事实究竟如何,我想大家心中自有公论。本书中的各位学者都就中国发展存在的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对读者来说,实在是一道酣畅淋漓的思想盛宴。
    看完书以后,正好看到一位教授今天提出了“民进国退”的观点。同样是学术界的人,差别真不是一般的大。
  •     从经济模式到政治体制,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福利,从农民进城到全民教育……应该说,这本书很全面地概括了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有些甚至是我们不曾意识到的问题。看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了悟不少。这本《中国的困惑》,买的值。
  •     好书,中国有这样一批学者,祖国的未来希望还是大大的有的。我把它推荐给朋友了。
  •     书里面这些问题说的都很好,很有启发性。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来说,除了心情感到沉重,再也无能为力。只愿更多的人能看到这本书,推动问题的解决。
  •     我编的书我编的书我编的书!!!!!给我买!
  •     在朋友的推荐下读完了这本书,沉重,但是很痛快!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国人生活得更清醒更有责任感~
  •     一般吧
  •     我想,他们的困惑同样也是我们的,如何走出困惑,需要的则是智慧。
  •     此书关于大部制改革、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拆迁等问题的思考都很有深度,我建议大家有空可以仔细读一读。
  •     只是队近来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大致分析一下,都是浅尝则之,想读出深度是不可能的
  •     医改、教育、城市化与农民出路,这些都是很棘手的问题,但是专家们都给出了相当合理的解释和解决设想。
  •     经济学家还提出了将“小财政(只收税)变为大财政(税、租、利兼管)”的观点,以及“收租减税”等观点,不乏创意和实践价值,读罢,令人在担忧中也看到了一线希望。
  •     社会的困惑,人的困惑!其实很多事情你或许知道,或许听说,或许困惑,但谁来解惑呢?
  •     “世纪大讲堂”这个栏目一直很精彩,《中国的困惑》所选编的对话贴近现实,视角锐利而不偏激,论据详实,值得细读。
  •     在《中国的困惑》这本书里,著名的教育专家朱永新这样说:“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忘了什么是教育。教育本该是幸福的、快乐的,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而是帮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中国的教育折腾了这么多年,始终没见有多大的起色。朱教授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或许大家都懂这个道理,但是却只能无可奈何地做着教育部门的帮凶。什么时候他们把这个道理想明白了,或许中国的教育就有救了。
  •     今天当我们说要”以人为本“的时候,说以民生为基础的社会建设,大力推动的时候,应当重新审视一下这个国家的福利制度,尤其是对待弱者的制度。福利制度的建设是一个政府为老百姓负责任的表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