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俗通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民俗 > 中国风俗通史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1
ISBN:9787532122165
作者:陈高华, 徐吉军, 张承宗, 魏向东
页数:736页

章节摘录

书摘    履是魏晋南北朝比较正规的鞋子。上古时称“屦”,别名“舄”。“屣”是用葛、麻、皮、丝等质料制成的鞋子。另外,“屩”是用草编制的鞋,为穷人、罪犯所着,或用作丧服的配套鞋具。这一时期,履的名目和式样很多,晋有风头履、聚云履、五杂履、鸠头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风履、笏头履、五色云霞履,陈有玉华飞头履。这些履既有男性穿着的,也有专供女性穿用的。履的形制一般均为高头大履,走起路来虽不甚方便,但却颇有逍遥之致。书摘1    《三国志》卷六五《吴书。韦曜传》载:吴主孙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韦曜酒量小,“素饮酒不过二升”,起初孙皓对他特别优待,“密赐茶莢以当酒”。    茶产于山中。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七“毛人”条载:“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当山中采茗。忽遇一人,身长丈余,遍体皆毛,从山北来。精见之,大怖,自谓必死。毛人径牵其臂,将至山曲,人大丛茗处,放之便去。精因采茗。须臾复来,乃探怀中二十枚橘与精,甘美异常。精甚怪,负茗而归。”    又王浮《神异志》记载:“余姚人虞洪人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饭(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不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全家人人山,获大茗焉。”①所谓“大茗”,就是现在所说的原生大茶树。    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已普遍种植茶树。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其地产茶,用来“纳贡”,又载园有“香茗”,涪陵郡“惟出茶、丹、漆、蜜、腊”。该书《蜀志》载:“什邡县,山出好茶。”《南中志》载:平夷县“有跳津、安乐水。山出茶、蜜。”东晋裴渊《广州记》载:“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②宋山谦之撰《吴兴记》说:“乌程县西四十里有温山,出御荈。”③    当时的饮茶方式,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等,制成茶饼或茶团,饮时将其捣碎,放上葱、姜等煎煮,正如《广志》卷上所云:“茶丛生真,煮饮为茗。茶、茱萸、檄子之属,膏煎之,或以茱萸煮脯胃汁,谓之曰茶。有赤色者,亦米和膏煎,曰无酒茶。”这样的饮茶方式还保留着茶作为药物的特征。事实上,茶最初的确是作为药物被人们认识的。传说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人们饮茶,也是爱其能提精神,荡昏寐。唐陆羽《茶经》卷上讲茶的效用:“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①茶的这些效用,为魏晋文人和名士所认识并喜爱,西晋的张载、左思、刘琨,东晋的祖纳、谢安等,均好饮茶。民间饮茶也很普遍。晋傅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②东晋南朝时,茶已不是作药来服用,而是作为饮料了。《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擎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暮,其器不减茗。所得钱,散路傍孤贫乞人。”③卖茶人进入市场,生意兴隆,可见此时民间饮茶已相当普遍。    魏晋之际,佛教内传,信奉佛教的人日益增多。佛教要求禅定人静,茶能提神醒脑,成为佛家修禅必备之物。唐陆羽《茶经》卷下引释道该说《续名僧传》云:“(刘)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请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勅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茶能助人醒脑,又可延年,当然也就得到了服食养性,以期长生的道家的喜爱。陶弘景《新录》云:“茗茶轻身换骨,丹丘子、黄山君服之。”①    在六朝盛行侈糜的氛围中,为官者往往以饮茶来倡导一种节俭之风。吴兴太守陆纳,当谢安去拜访他时,他惟设茶果而已。其侄陆倣以为这样太寒酸,就私下准备了美味佳肴,招待谢安。陆纳十分气愤,谢安走后,即将之“杖之四十”①。桓温为扬州牧时,“宴惟下七奠盘茶果而已”(2)。    饮茶的人多了,对饮茶的用具也渐渐讲究,关于茶的诗文也流之于文学家的笔端。在魏晋六朝墓中发现了不少当时人们饮茶用的青瓷茶具,其中以江西吉安县南朝齐墓中出土的茶托最为珍贵。茶托为黄白色胎,茶绿釉,开冰裂片,器形为浅盏,中有圆圈足,凸起约二厘米。④青瓷茶托的出土,反映了六朝饮茶的兴盛,这从杜育的《莢赋》、鲍昭妹令晖《香茗赋》、左思《娇女诗》等作品中也可看出来。尤其是《娇女诗》,把两个煮茶的小女孩的可爱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北人不饮茶,但随着一些南方士人归附北朝,盛行于南方的茶也流人了北方。南齐王肃投降北魏之后,仍保持在南方的饮食习惯,“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孝文帝在一次宴会上问他:“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王肃回答:“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因此北人戏称茶为酪奴。当时北朝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被彭城王元勰比作“学颦之妇”,自此北人宴会“虽设茗饮”,但因受了元勰影响,“皆耻不复食”①,只有从江南迁往北方的人仍爱好饮茶。    二、饮酪之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人喜饮茶,而北人喜食酪,这是受游牧民族“食肉饮酪”之风影响的结果。    乳酪传人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北而南、自上而下、由贵族而大众的过程。最初乳酪只是少量进口,十分珍稀,只有最上层的统治者才能享用。史载“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②向来慷慨豪爽的曹操,为何吝啬至只许手下人一人吃一口?说明酪在当时还是十分稀罕的食品。西晋初年,这种状况改变不大,《晋太康起居注》载:尚书令荀勖体弱多病,晋武帝特“赐乳酪,太官随日给之”。③荀勖是武帝的亲信大臣,才能获得这种赏赐。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徙居中原,永嘉之乱后,黄河流域大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牧场,畜牧业发展很快,乳酪产量不断提高,其食用亦即逐步普及开来。北魏一代,饮酪成习,上自皇帝,下至士子及普通民众,皆喜饮酪。汉族人民在制作面食品时,也加入牛奶和羊奶,与面粉糅合在一起加工,如拨饼要用酪浆来调和,粉饼要加到酪浆里才吃。酪B是北方入。南方饮酪的习俗,是由侨姓士族从北方带来的。东晋初年,南人还不习惯于饮酪,如《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载:“陆太尉(玩)诣王丞相(导),王公食以酪。陆还,遂病。明日,与王笺云:‘昨食酪小过,通夜委顿。民虽吴人,几为伧鬼’。”王导过江后,竭力拉拢吴地世族,吴姓高门陆玩来做客,王导以珍贵的酪加以招待,岂料从未食酪的陆玩却因饮用过量而致病。这则故事说明渡江而来的侨姓士族视酪为高贵食品,而吴姓士族对这种食品一时还无法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南朝文人沈约乃吴兴武康人,他接受司徒所赠“北酥”并写了一封“谢司徒赐北酥启”,称赞酥这种食品“旷阻阴山之外,眇绝蒲海之东,自非神力所引,莫或轻至”①。这说明奶制品作为一种高级营养食品,已为南方士人所接受。但必须指出的是,迄至南朝灭亡,酪仅仅作为一种高级食品而在南方上层社会流行,普通百姓还是无此口福的。南人饮茶,北人食酪,仍是当时南北饮食上的显著差异。……插图

前言

  历经数载之艰苦努力,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与成就,这部《中国风俗通史》终于编纂完成了。在此之际,我们作为本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深感欣慰。  风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士大夫往往将其提到安邦治国的高度。如西汉时的贾山,在《至言》中指出:"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汉书·贾山传》)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也说:"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提倡移风易俗,强调教化和示范的作用。《荀子·乐论》日:"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说苑·政理》日:"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以施于百姓。"《孝经》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因此,研究中国风俗的历史,总结中国风俗的演变规律和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促进中国历史学、民俗学的建设,而且对于推进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风俗的含义,古人多有解释,如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新论·风俗篇》亦日:"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已成性,谓之俗焉。"从这些古人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风"就是指因水土、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风尚,而"俗"则是由社会生活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社会行为习惯。两者相加,就是风俗,即:风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像一面镜子,生动而具体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地缘性、民族性、传承性、社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  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从创意到全部书稿交付出版,历时数年。在此期间,虽然我们反复就全书编纂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学术商讨,但因整套书的作者较多,编写的时间又比较仓促。故对全书框架的磨合及各卷的衔接以及其他一些具体问题的把握上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日设置,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本书的编纂和出版,得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领导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谢忱。又,本书的编写除运用我们长期积累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外,还参考和引用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在此一并向所有给本书提供借鉴的学人致以衷心的感谢!  陈高华 徐吉军  2001.6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历经数载之艰苦努力,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与成就,这部《中国风俗通史》终于编纂完成了。在此之际,我们作为本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深感欣慰。    风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士大夫往往将其提到安邦治国的高度。如西汉时的贾山,在《至言》中指出:"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汉书·贾山传》)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也说:"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提倡移风易俗,强调教化和示范的作用。《荀子·乐论》日:"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说苑·政理》日:"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以施于百姓。"《孝经》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因此,研究中国风俗的历史,总结中国风俗的演变规律和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促进中国历史学、民俗学的建设,而且对于推进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风俗的含义,古人多有解释,如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新论·风俗篇》亦日:"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已成性,谓之俗焉。"从这些古人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风"就是指因水土、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风尚,而"俗"则是由社会生活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社会行为习惯。两者相加,就是风俗,即:风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像一面镜子,生动而具体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地缘性、民族性、传承性、社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从创意到全部书稿交付出版,历时数年。在此期间,虽然我们反复就全书编纂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学术商讨,但因整套书的作者较多,编写的时间又比较仓促。故对全书框架的磨合及各卷的衔接以及其他一些具体问题的把握上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日设置,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本书的编纂和出版,得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领导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谢忱。又,本书的编写除运用我们长期积累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外,还参考和引用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在此一并向所有给本书提供借鉴的学人致以衷心的感谢!                                                              陈高华  徐吉军                                                                       2001.6

书籍目录

序导言  第一节  风俗形成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风俗政策与风俗观念第一章  饮食风俗  第一节  饮食结构与方式  第二节  饮茶、饮酪与饮酒之风  第三节  社会各阶层的饮食生活第二章  服饰风俗  第一节  冠巾与发式  第二节  服制的形式与穿着方法  第三节  鞋履风俗  第四节  佩饰与化妆第三章  居信与建筑风俗  第一节  都城与宫殿  第二节  民居与器用  第三节  园林  第四节  寺塔与石窟第四章  行旅交通风俗  第一节  出行礼仪  第二节  行旅方式  第三节  旅食与旅宿   第四节  行旅风尚  第五节  游览第五章  生育风俗  第一节  求子  第二节  孕妇保健与胎教  第三节  诞生  第四节  育儿  第五节  成年第六章  婚姻风俗  第一节  婚姻观念  第二节  婚姻形式  第三节  婚姻程序  第四节  离婚与再嫁第七章  卫生保健与养老风俗  第一节  医药的进步  第二节  民间医生与巫医活动  第三节  服食养生  第四节  养老与敬老第八章  丧葬风俗  第一节  丧葬观念  第二节  丧葬礼仪与葬式葬法  第三节  墓室与明器  ……第九章  生产风俗第十章  信仰风俗 第十一章  岁时节日风俗第十二章  游艺风俗第十三章  交际风俗第十四章  社会组织风俗结语  风俗特点及历史地位后记

编辑推荐

你了解魏晋南北朝的风俗吗?你了解魏晋南北朝风俗的形成、特点和历史地位吗?请阅读本书,本书详细介绍魏晋南北朝风俗的方方面面,在书中你会了解到魏晋南北朝的交通、生产、婚育、游艺、交际等风俗,让你大长见识。

作者简介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接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民事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朋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图书封面


 中国风俗通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中国风俗通史》共12卷,图文并茂。建议全部购买。
  •     各种HIGH到不行…真是个颇为微妙的时代。
  •     作为专业资料书来看,非常好!
  •     这个价格买超值啊,内容介绍挺全的,还附有古文,虽然有些古文看不懂,里面还配有图片,因为有的根据字面实在难以想象出来时什么样的~要是图片再多点就好了
  •     适合写作参考,有助于爱好者研究历史民俗
  •     看看民俗的一些东西
  •     近来正对魏晋南北时文化风貌有诸多兴趣,恰得此书,甚爱。
  •     书就不错,其他也就还行
  •     书的内容很好,但是图太少了,而且图也很小.要是有专门的大彩页就好了.
  •     好书要认真学习
  •     很好的风俗史料
  •     难能可贵的历史资料
  •     是一本实用性和资料性的书
  •     平心而论,这本书对我还是极有帮助的.里头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风俗种种皆有所介绍
    总的来说,个人认为性价比颇高,还是值得一看的
  •     看到这本书三五折原本是不敢相信,下单后一直不对质量抱什么期待!没想到纸质,印刷都很好,简直惊喜!!!
  •     卓越基本上是令我满意的,不过这次不行啊,一本都脱胶的,又脏又破的书递过来给我。我已经很人性了,从没有因为书的质量小问题找你们算账。不过也不能这样啊,这简直就跟二手破书没什么区别嘛。还卖这个折扣。如果打个4折处理也就算了。 当然书是好书恩。希望下次改进!
  •     经典大集成
  •     虽说有一点啰嗦,但还算扎实的一本书。。。
  •     货真价实,送货及时。节省了我大量的时间。非常感谢。
  •     非常有趣的书。
  •     魏晋南北朝
  •     今日对魏晋时期的史事颇感兴趣。
  •     张承宗先生卷拜读
  •     了解风俗史的参考书,比较全面
  •     主要是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风俗的专著实在不算很多,所以这本书看起来也是很出色的,但是与同系列的其他书相比就有些逊色。魏晋南北朝跨越四个世纪,不但有南北、民族之间的风俗差异,也有历史衍变造成的风俗变化,从这些角度来说,本书写的有些泛。
  •     还可以做得更好
  •     为写论文帮助很大
  •     五颗星,你懂的!
  •     这是一本好书,虽然印刷的感觉不如现在纸张装帧的精美,可是里面的内容不亚于有关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任何一本书。这本书极为详细了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风俗习惯,从穿衣吃饭到行车走路无不细说,虽然在一些方面未能精细,但从诸多引经据典的书籍里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南北朝时代的书。这本厚书已经在我手里翻了很多遍,直到看完了我才敢写这个书评。对于自己尊重的书只有读完了它才能初步的理解它。
  •     谈的很浅,只是带过而已,不过这个价位这么厚的书不错了
  •     不是非常的满意,(本来是想看看一些野史的)但基本上可以了,毕竟一本书也写不完那些内容
  •     很棒的一系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