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家族-东北鹰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民俗 > 赵氏家族-东北鹰猎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6
ISBN:9787105082988
作者:曹保明
页数:197页

章节摘录

三、一只白鹰一年秋季,草一开堂,赵明哲就上了山。那年秋天霜下得早。打眼望去,野地里一片枯黄,只有坡冈上的几片松立在山地上……也就在这时,只见一道银白刺眼的光芒划破天空,只听“忽”的一声,一只白色的大鸟冲落在鹰场子上。它疾速落地冲起的气流像一股狂风,把草和落叶猛然吹起,在空中和山场子上飘荡翻滚。赵明哲惊呆了。他看清了,这是一只白鹰,记得听他父亲说他爷爷讲过,有一种鹰叫“白玉爪”,是海东青中的极品,万人都难得到一只。现在,它竟然与鹰把头近在咫尺……那只白鹰高傲地扬着头,尽管扑鸽子吓得脖子线似的一伸一缩,可是白鹰竟然连瞅都不瞅一眼,它明亮而锐利的眼神只盯着远山。赵明哲从十来岁就上山拉鹰,但他却判断不出白鹰飞落的地方在不在网扣下的范围之内,就是在,也是刚刚进入范围;究竟在不在,连他自己也看不准,有生以来他第一次这么紧张……赵明哲控制不住自己的紧张和兴奋,他太想得到它了。他在心底默念,再靠近点,再靠近点吧。随着他心底愿望的升腾,手完全是不听使唤地拉动了扣网绳。只听“啪”的一声,他精心安置的大网铺天盖地般翻扣下来,他再一细看场子,只见一道银光忽地升起。草地上,只有零乱的网绳,还有网绳下那仍在惊恐不定浑身颤抖的扑鸽。这一夜,赵明哲下了山,回了家。他躺在炕上就得了一场大病。在发烧重病中,夜夜不停地说胡话:“阿玛(父亲),我怎么就这么慢呢,我怎么就这么忙着非要拉网绳呢,它明明不在网场啊!可是,我明明见它进场子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几天的昏迷、发烧。父亲为他熬了一盆盆草药汤。他不断地喝下去。第七天他清醒了。他对父亲说,它是嫌扑鸽瘦小,根本不肯去抓;要是一只肥大的野鸡,说不定,白鹰就走了上来。父亲,毕竟是老人。他走过的桥,比儿子走过的路还多;他吃过的盐,比儿子吃过的米还多。他对儿子说:“儿呀,你死了这条心吧。那白玉爪不是咱的物。它是天上的物。抓到它,你也养不成。抓到它,或许抓到了祸害。清康熙十一年,建州女真多罗甘珠的儿子伊尔根捉到一只白玉爪,在送往京城去的途中,鹰起了‘爪疮’。这是鹰上火得病所致。鹰进不到京城,最后多罗甘珠家族落得个满门抄斩。儿呀,死了这条心吧,安心地拉别的鹰吧。白玉爪不属于咱们网下的物。”后来,赵明哲病好了,又上山了。可是,白鹰从此成了他心中永远的梦想。那是一个不可忘却的记忆,深深留在他的骨子里。四、一只金雕为了“对付”鹰,猎手首先必须了解鹰。没有多高文化的赵明哲,苦于自己对鹰的事情了解得少,他省吃俭用攒下几个钱去图书市场买来一本关于鹰的书。他这才知道,全世界有许多民族都在和鹰打交道,而且他也熟知了东北地区特别是长白山和松花江一带的鹰。什么八角鹰、蜜鹰、雕头鹰、老鹰、鹞鹰、黄鹰、雀鹰、松儿、松子、豪豹、花豹、白鹭豹等等,还有毛脚、灰脸。雕类也很多,什么鹫雕、浩白雕、红头雕,当然还有狗头雕、坐山雕一类。都是十分凶猛的家伙。鹰属于隼形目鸟类。如雕头鹰,这种家伙全身栗褐色,羽干纹黑色,头顶、头侧和上喉灰色,羽缘处褐色,前颈是黑色。它们一般喜欢在红松阔叶林带和丘陵阔叶林地带活动,也常常到村落和农田附近觅食。它们喜欢吃蛇。有时一次能吞两至三条蛇,有蛇的地方常常有这种雕头鹰。而黄鹰也叫苍鹰,它是北方常见的一种鹰,最喜欢吃的是田鼠和黄鼠。它们常常超低空在山坡和山冈一带飞旋,寻找飞扑的目标。雕类的鹰是一种非常狂暴的家伙。有一年的深秋,赵明哲上尖山子鹰场。尖山子,是鹰屯西北的一座高山,海拔大约在一千二百米左右,属于九台县境内的一座鹰山。由于这儿山形地势适合鹰的生存,每年许多捕鹰能手都来到这里一显身手。而赵明哲每年在这里都是大有收获。由于尖山子太高太陡,这一回,他在下山时,就没把鹰网和工具带回家里。本想第二天上山时轻便一下。第二天,他便起大早去了。可是,当他喘着粗气爬上山时,才发现他的鹰窝棚里进去了什么。网和网杆都被撕坏折断了。这准是野狗之类。头一天他下山时,还有几个饽饽和一些水果留在了窝棚里,几条野狗一挣一抢,撕坏了鹰网,又踩断了网杆,这是常有的事。可是,自己不能白上来一次呀!他把树枝子折下来,用自己的衣服撕成条,编织网绳。终于,一支残网被他修好,网架了起来。这时,已近晌午之时了。下好网,他赶紧下饵鸽。在把鸽子往拐子上拴时,他觉得鸽子十分不安。凭着多年的拉鹰经验,赵明哲顺着地上鸽子惊恐的目光,终于看到柞树头间的一棵半截松树上,蹲着一个家伙。由于树枝太密,他看不太清是什么鹰。只见那家伙黑乎乎的一堆,个头不小。赵明哲喜上眉梢。他麻利地走下场子,钻进窝棚里去了。进了窝棚里,赵明哲发现鸽子越来越不安。它不停地伸脖缩脖,小红眼珠盯着树林,仿佛在告诉主人,目标就在那里。赵明哲顺着鸽子的目光一找,那只鹰清晰地进入了他的视线。这不是一只鹰,是一只金雕,它已经急不可待地从树林里边飞到树林的边缘,时刻等待机会下手了……金雕又名鹫雕,生于西伯利亚和堪察加半岛一带,秋季从遥远的北部飞来,到长白山松花江一带觅食。这种鹰雕体大凶猛,飞行速度非常快,而且突然间的爆发力胜过一头虻牛。平时,这种雕专吃林中的野猪和狍子一类的大型动物,对一些小型的狐狸、蛇、鼠之类的动物更是不在话下。今儿个它准是饿蒙了,这才盯上了赵明哲的灰鸽子。赵明哲正在想着,发现灰鸽子的脖子已抽成线一样细了,而且不断弯曲地颤抖,这是猎物下来啦!与此同时,他已隐隐约约地看到一团巨大的黑云直照灰鸽子头上砸下来。赵明哲再来不及多想,他使出吃奶的力气拉动了网绳……他听到外面的场子上像山洪暴发时水头冲下巨石一样的轰响,又传来一声牛似的吼叫,地上顿时腾起一片尘土,乱草根子、树叶子也卷上天空,一股强大的气流吹得窝棚摇晃起来!赵明哲一个跟头翻出窝棚,只见一只一米左右高的老雕立在那里,它虽然浑身披着网绳,却丝毫也不在乎地吞食着饵鸽,嘴上淌着灰鸽的鲜血。赵明哲一个就地十八滚骑在了老雕的身上。正在狂吃猛造的金雕背身对着窝棚,它对身后的猎手并未察觉,赵明哲骑在它身上的重量竟然把它压歪在草地上。赵明哲腾出手准备采取已往擒拿罩在网里的鹰的老办法先去按住它的脖子和嘴,因为他知道,这样巨大的金雕一旦扬头照他啄来,皮肉和骨头立刻会被它撕开。谁知就在这时,那金雕一只爪子拄地,另一只腿爪猛地向赵明哲身上弹去,只听“咚”的一声,金雕掀开了被它撕烂的网,一脚把赵明哲像皮球一样踢向了天空!赵明哲带着网头在空中飘升了一会儿,然后“哗”的一声落了下去。赵明哲顺势抓住一把蒿条,这才发现脚下已是万丈深渊。而且,那被金雕踢碎的一片一米多长的网片恰好刮住了一堆枯树,不然,他准落下深崖无疑……他在风中摇晃着。破网绳“咔咔”响,一根根断裂着。山场上,一阵狂风和尘土,金雕已拖着长长的土风飞走了。赵明哲松了一口气。他暗暗庆幸。一是那家伙没有继续追赶他,不然它若飞来,只一口,就会结束他的性命。二是它没有在场子上啄到他,只是踢了他一脚。他用手摸摸腰处,那儿已肿起碗口大的一个包,肉和骨头可能已被击碎……山谷里的冷风吹得吊着他的破网片摇摇晃晃,他害怕的是网片和松散了的网绳已不可能再拉他多久。于是,他一手抠住岩石,一边拼命地大喊:“救命啊——!救命!”许久许久,一个上尖山子放牛的老头听到了他的喊声。那人爬上来,把他救了下去。他拖着伤体回到家。妻子问他怎么摔成这样,他说窝棚里太冷,酒喝多了点,不慎掉下了山坡。

前言

活着的遗产——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调查与认定人类一边前进,一边把它创造的精神财富留在遗产里。这种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极其丰富和繁复,当代人共同认定的区分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性的、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以物为载体的,它首要的价值是对远去的历史文化做确凿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自觉地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入、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於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用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有史以来,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是凭仗着千千万万、无以数计的传承人的传衍。它们像无数雨丝般的线索,闪闪烁烁,延绵不断。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它们大批地中断,就会大片地消亡。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可是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工业和商业文明要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汰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这是金球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权。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转型又与急转弯式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工业和商业文明几乎是横向地“杀入”到农耕社会中来。看上去,它更像一种文明的宰割。随着快速进行的乡镇农村的城市化,生活的现代化,原先固有的文化便被视为时代的弃物而撇在一边。在人们迟迟没有把农耕文明的创造当做遗产时,它们就已经支离破碎,大量地飘失与流散了。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原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或是后人弃农经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保护传承人的前提是认定传承人。对传承人全面、细致和快速的普查又是认定的前提。此次展开的对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普查,得到中宣部的直接支持,定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该项目属於中国民问文艺家协会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项重要与核心工作。起始于2005年3月。项目对象是杰出的民间文学、艺术、手工技艺和民俗技能传承者四大类。这些传承人应是技艺高超、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并为某一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优秀代表。由于这项工作事关对历史的总结与今后的保护与传承。规范性、程序性、严格的学术鉴定和认定是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对传承人的调查是正在进行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性的田野普查中展开的。经过近两年有条不紊的工作,已产生第一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凡4大类166人,都是经过普查发现、申报推荐、专家鉴定、调查核实和网上公示等严格的程序才最终被认定的。他们是中国民间文化各个领域的杰出传人,是活着的历史精华。传承人得到了国家一级评定标准认定的同时,他们所传承的文化也被认定。中华文化的家底在他们身上被一件件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也被具体地锁定。为了使这项关乎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得到更确凿的延伸。我们对所有认定的传承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地域特征、民俗习惯及其传承史、口述史、技艺过程、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按照统一格式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与整理。建立完备的档案和数据库,并以图书方式加以表现。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四必须强调,尽快调查与认定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对传承人之所知十分有限。对其保护的力度,抵不上它消失的速度。在这第一批传承人的调查中,就多次遇到过闻讯而去,却已人亡艺绝的憾事!这批传承人经过专家鉴定的是166位,但在评定与公示的过程中已有几位辞世,目前剩下的是164位。其中,超过80岁的9位,年纪最大的是纳西族东巴舞者习阿牛(93岁)。一旦失去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存在。传人去后,只有遗存。遗产的非物质性也就转化为物质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脆弱得多。它的关键是传人的脆弱。所以,抢救性的普查、科学认定以及切实有效地保护传承人,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我们留给后人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看我们查清、认定和保护住多少杰出的传承人。如果失去传人和传承,这些遗产就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一动不动地躺在博物馆里,并永远沉默着。这是巨大又细致的工作,是不能绕过又十分艰难的工作,并且是必须亲临田野第一线的艰苦工作。但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工作。

书籍目录

前言 活着的遗产第一章 一个鹰猎家族的背景 一、鹰屯来历 二、鹰屯与乌拉街 三、人鹰与共的黄金时代第二章 赵氏家族谱系 一、鹰王东归 二、古老谱系 三、捕鹰世家第三章 捕鹰技能 一、先辈传下来的捕鹰技能 二、爷爷的腿脚 三、父亲的耳朵 四、赵明哲摆床子第四章 技艺传承 一、先辈的独特技艺 二、近代的独特技艺 三、选“古怪”的小鹰 四、用“心”请鹰 五、与祖先一路同行第五章 口述史 一、赵英禄的鹰经 二、赵文周的鹰经 三、赵明哲的鹰经第六章 鹰把式故事 一、蟒蛇为伴 二、喜雀花 三、一只白鹰 四、一只金雕 五、遭遇恶狼第七章 别人眼中的鹰屯猎手第八章 赵明哲与鹰屯文化第九章 结束语后记

编辑推荐

《东北鹰猎:赵氏家族》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东北鹰猎:赵氏家族》中所用的剪纸资料均由关云德提供,太精彩、太神奇了。保留在这部书中,也算保留了这部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实施这项工程的过程中还有于济源老师、胡冬林先生,他把他们的《海冬青考证》和《鹰屯》中的原始资料和考察笔记原封不动地推荐给了我。当我在日夜整理这些珍贵的资料时,我时时在提醒自己,要快,因为一切都在飞逝而过。那年我上鹰屯,赵明哲家的老鹰房子还没扒。可今年一去,才发现那珍贵的、他们家族居住了三辈的老鹰房已荡然无存……
老房已自己塌了,我曾经针对保护赵明哲的老房子提出过一个专门提案,但没人管!就像打牲乌拉衙门“后府”老房子无人管一样。

图书封面


 赵氏家族-东北鹰猎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内容不精彩。
  •     作者不是内行
  •     如果对民俗感兴趣,是不错的选择。
  •     都没人研究,东北就不叫东北了,都盖大楼,中华精神何在?
  •     一位记者,考察了一种民间艺术,大家都知道,一位外行的记者能说出什么深刻的道理,不过是走马观花罢了。内容肤浅,不够连贯。既不是虚实,又不是写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