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民俗 > 清明节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508714325
作者:刘晓峰
页数:12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祭蚕神 在江南的许多地方,清明节还有祭蚕神的习俗。在前一夕“清明夜”,人们做青团、裹粽子、设祭“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弓矢,以祈蚕,煮螺蛳,以针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乡蚕农齐赴寺院烧香祈蚕,叫做“香市”。届时商贩云集,游人如蚁,旷地上售货摊、演艺场鳞次栉比,河港中踏白船、打拳船竞技斗勇,前后常持续半月有余,成为水乡蚕农的狂欢节。 为什么要在清明节祭蚕神呢?这与养蚕有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织丝绸的国家,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着这种垄断的地位。为此,在公元前的古希腊著作中,把中国称做“塞勒斯”(seres),意思是“蚕丝之国”。 大约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知道利用蚕丝了。到了商代,蚕丝业已很发达,甲骨文中不仅有“桑”、“蚕”、“帛”等字,而且从桑、从蚕、从丝的字多达一百余个,可见蚕丝影响之广。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重要特点是“男耕女织”,在这种经济结构中,种桑养蚕占有重要地位。古人既然早早学会了养蚕,自然渴望能产出很多丝并防止蚕桑病害的发生,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人力是无法控制的。于是,人们就幻想出一个蚕神来,作为精神寄托和行业保护神。 在民间,蚕神的具体名称有多种说法。 蚕乡历史上曾信奉过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刘恕《通鉴外纪》兑:“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作为“先蚕”,是指最先教民育蚕治丝之神,故嫘祖又叫先蚕,亦称蚕母。古代蚕农之家必祭祀嫘祖,嫘祖成为农村妇孺皆知的大神,尔“嫘祖娘娘”,不过,后来人们对此印象却并不深了。 在四川一带,说蚕神是蚕丛、青衣神。传说周朝时,有个蜀王叫“蚕丛”,他的一双眼睛与一般人不同,是竖着长着的。蚕丛到处视察,教给百姓种桑养蚕,百姓感念他的恩德,便为他立祠祭祀。其形象为三眼六手,中间一眼为纵目。他的祠庙遍布于西土,传说十分灵验。蚕丛巡行郊野的时候,常爱穿一一身青衣,百姓便称他为“青衣神”,把他出生的家乡叫做“青神县”。青衣神蚕丛属于四川、重庆一带的蚕神。 道教称蚕神是“玄名真人”所化。据说,灵宝天尊怜悯人间苦乐不均,衣无所得,就命玄名真人化身为蚕娥,教民养蚕织衣,村民感德,便立祠奉祭。 在民间,信仰最多、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蚕神是马头娘,她又称蚕花姑娘、蚕丝仙姑、蚕皇老太、马鸣(亦作明)王菩萨。蚕乡中蚕神庙或印制的神码像,一般都是一位古代女子戴马头披马衣骑在马背上,手捧一盘茧子;也有的是一个女子端坐,身边站着一匹马的;还有的是三个女子共骑一匹马的。清光绪《嘉兴府志》载:“马头娘,今佛寺中亦有塑像,妇饰而乘马,称马鸣王菩萨,乡人多拜之。”

前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内容概要

刘晓峰,198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年赴翻本京都大学留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民族性和东亚民俗比较、著有《中国古代节日对日本的影响》(日文)、《日本的面孔》、《东亚的时间——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等,主编有《日本的危机》、《永远的八—五》,与人合译有《有自已的树下》、《本色女人》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名称的由来  清明节——中国人生活智慧的宝贵结晶第二章 从寒食到清明  寒食节的起源  寒食节的流行  寒食的奇特节俗  从寒食到清明第三章 清明节的文化品格  孝是中国人自己的文化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清明节的文化品格第四章 清明节与墓祭习俗  扫基  纸钱  当代民众生活中的清明节第五章 清明节的节日文化  踏青野游与插柳戴柳  风筝、秋千与其他  节食第六章 历史上的清明节  1937年民族扫墓第七章 清明艺文志 一首诗 一出戏 一纸帖  一卷画

编辑推荐

《清明节》是未成年人德育书库指定用书,中小学装备图书指定用书。

作者简介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

图书封面


 清明节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书中从各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习俗,内容全面,值得收藏。
  •     方法
  •     清明节的一个重要节俗是扫墓祭祖,追怀祖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让当今的青少年多了解中国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     这本小书可以和勃勃老师的《清明》结合着看。第一章清明的由来有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