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民俗 > 民俗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811085846
作者:张春秀,刘目斌
页数:248页

章节摘录

  羌族社会的人生礼仪研究——以四川省理县桃坪羌寨为个案  一、导言  1.缘起  我是一个从小生活在汉藏结合地区的羌族人,长期的耳濡目染,使我对汉、藏文化非常熟悉,对于本民族文化反而疏远了。为了能融入以汉、藏文化为主的主流社会,我一直在试图抹去自己身上的民族烙印,尽量接受主流社会的文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的族别是一个障碍,它限制了我向主流社会靠拢的进程。通过在西北民族大学三年的民俗学专业的学习,使我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我真正感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快感,那些在我原先看来毫无用处的东西顿时变得鲜活起来,于是,我就绞尽脑汁地回忆小时候所接受的民俗养成过程。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我对羌族的每一项民俗事项都烂熟于心。在这种背景下,我将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定位在羌族的人生礼仪上,因为我觉得自己有这个实力来完成它。  从20世纪初到现在,研究羌族的文章和专著不少,但是能以民俗学的眼光来审视羌族民俗的却很少,一般都是对民俗事项的单纯描写而缺少理论探讨。现在我国对羌族的研究正处于低谷,据我调查,只有一个民间的“羌学学会”在支撑,但又往往由于经费不足而裹足不前。在这种前提下,我想有必要对本民族做出一点贡献。我之所以选择了羌族人生礼仪做文章,是因为就目前来说,学术界关于羌族人生礼仪进行系统论述的著述不多,即使有,也已经进过境迁了,现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羌族人生礼仪也已经变化了。

前言

  人类学·民俗学及其田野:我们从这条路上这样走来 郝苏民1984年,原西北民族学院(今西北民族大学)终于创办了自诞生30多年以来首个院级研究所,即西北民族研究所(此之前在“十年动乱”后,方有一个民族教育研究所[筹])。曾是参与当事人的我们,其动机原本出自对“十年动乱”反思后的一个学科基本建设之举。研究所名还是当时国家民委领导人拟定的。这个反思的根据就我们那时的主旨,是出自这样一种回顾与思考:新中国建立肇端,代表中国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民政权,一反千年封建王朝和1949年已全线崩溃的国民政府大民族主义的统治惯制,要在全囝范围实现各民族当家做主、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于是开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工作,少数民族干部和懂民族语言与能正确执行民族政策干部的迫切急需,成为一切工作的首要。为此,应运而生了民族高校的创办。共和国第一所民族高校,便是西北民族学院。应该说,民院类型高校群的产生,确系中国教育史中最崭新而光辉的一页。然而令人难解的是,从成立伊始的1950年,直至1984年前,本身就体现着新中国全新民族观与政策的第一民族性高等学府:西北民族学院,虽也有过一个运行时间很短的“研究室”,却未曾有过科学意义上成体系的民族学的理论研究、专业建制与教学队伍的组建!新中国初期,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相关专业经过“院系调整”后迁到西北民院的蒙古、藏、维吾尔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系” ,完全成为解决民族语文翻译急需的性质,而非民族学专业。虽然学科建设上的这种“畸形”,责任与损失并不都来自学院本身与办学者个人,它与当时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之类学科在中国的遭遇完全是一致的。但是随着“十年动乱”、“四人帮” 的垮台,中同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思想路线的贯彻执行,的确对有志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的学人和教育者们既是一个极大鼓舞,也确实促使作为教育T作者的我们一个以真反思:为什么在“文化大革命”中当所谓“红色政权”及其造反派们一举“砸碎”、撤销这所新巾闭首所少数民族高等学府时,其一切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肆意妄为,竟是那样地顺利得逞!曾参与创办这所学校的师生们为什么竟是毫无理性抗争,亦无正义反对?所以说,1984年两北民族学院饵北民族研究所的创办,应该视为当时本院民族学人、教育工作者与当时国家民委领导人痛定思痛的一个学术心愿和忠诚民族教育的初步圆梦!

书籍目录

系列总序(郝苏民)
羌族社会的人生礼仪研究——以四川省理县桃坪羌寨为个案(马宁)
拉萨市穆斯林的生活习俗现状调查(张春秀)
河湟筏子客生活世界的民俗内涵(刘目斌)
兰州市“东乡村”民俗生活适应与变迁的调查(白晓荣)

编辑推荐

  《民俗在适应于变迁中传承》适用于历史专业人员。

作者简介

《民俗在适应于变迁中传承》主要介绍了羌族社会的人生礼仪研究:以四川省理县桃坪羌寨为个案,拉萨市穆斯林的生活习俗现状调查,河湟筏子客生活世界的民俗内涵,兰州市“东乡村”民俗生活适应与变迁的调查等。

图书封面


 民俗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