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民歌文化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研究 > 紫阳民歌文化研究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5
ISBN:9787560424736
页数:202页

章节摘录

  6.鸡汤挂面  米饭和面条是我国东南西北各地的家常便饭,何以与紫阳的饮食民俗发生了联系?外地人肯定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了解了紫阳的自然地理特点和过去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才会理解白米饭和挂面确与紫阳民俗有关。紫阳山大沟深,土层瘠薄,中高山区气候多雨潮湿受这种自然地理条件影响,粮食品种构成在清代,“高山恃洋芋,低山恃包谷”(道光《紫阳县志·艺文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新中国建立后,水稻、小麦、红薯年播种量和产量才逐渐增加,与包谷和洋芋一起合为紫阳的五大粮食作物。“民国以前,小麦产量极少,面粉,面条为稀见之物,故城乡送礼多以挂面、盐面,椒盐饼为上品,高山地区以面条做菜,至今未改。”[2]由于移民多来自南方,因此“本县居民饮食习俗与川、楚相近,喜食大米;但因稻田不多,常年以包谷、洋芋,红苕为主,豆类辅之。”[3]煮米饭一般都搭以杂粮(或洋芋、或红苕,或豆类),吃一顿纯净的“白米饭”被视为奢侈此歌中的“挂面”也不是今天用压面机压出来的面条,须知在此歌流传的封建时代,紫阳山区还没有任何一件钢铁机器。人们所吃的挂面是用手工做出来的,把上等精粉经和面、发酵、揉搓之后,扯成细条状挂在小竹棍上自然垂吊。为了把面条吊细,在面条的下方还坠以小泥锤。经过如此这般垂吊、下坠以后,面条便成为大号缝衣针般粗细因为在和面时加进了食盐,紫阳人称其为“盐面”。由于盐面用料精细,一般必须为五五粉(一斤小麦只磨半斤面粉),加工工序又繁琐,因之成为珍稀食品,高山区的农民家庭不是把它作为主食,而是作为道菜。遇有客人来家,主客围坐一桌,桌面除了其他菜以外,另上一大碗汤面。外地客人对此饮食民俗多有不知,屡屡发生把先端上桌的面条当成主食独自一口气吃掉的笑话。这种把吃一顿净米饭或鸡汤挂面视为奢侈享受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至今,米饭、面条早已成为紫阳寻常农家的主食,与此相反,野菜、杂粮倒成为稀罕之物。民歌中的这一“想”作为民俗事象已经消失,但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联的历史文化现象,令人味之无穷,感叹不已。  ……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遗留在紫阳民歌中的明清移民印记第一节 移民源流区民歌歌词在紫阳民歌中的再生与变异第二节 移民源流区的自然、社会风貌和客民的怀乡情感在紫阳民歌中的反映第三节 移民源流区民歌的音乐曲调和方言特点在紫阳民歌中的反映第二章 从紫阳民歌看紫阳民俗第一节 民歌中的紫阳物质民俗第二节 民歌中的紫阳社会民俗第三节 民歌中的紫阳精神民俗第三章 紫阳民歌音乐特点分析第一节 紫阳民歌总体音乐特征第二节 紫阳山歌与小调的音乐特点第四章 紫阳民歌与紫阳方言第一节 紫阳民歌中的方言语音第二节 紫阳民歌中的方言语词第五章 紫阳情歌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第六章 任重道远的紫阳新民歌创作第七章 略论紫阳民歌的文化品牌建设第八章 紫阳当代民歌人物谱附录紫阳民歌随笔后记

作者简介

《紫阳民歌文化研究》内容简介:民族民间文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藏之一,其中的民歌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而且是当代音乐创作和文学创作宝贵的资源和借鉴材料。《紫阳民歌文化研究》介绍了紫阳素有“民歌之乡”的称呼,且在21世纪初,被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分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民歌之乡”的称号,紫阳民歌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抢救、保护、研究、利用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图书封面


 紫阳民歌文化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