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湖文派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研究 > 阳湖文派研究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96-10
ISBN:9787101014907
作者:曹虹
页数:280页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阳湖文派研究序说
第一节阳湖派的得名由来
第二节桐城派的宗派意识之剖析
第三节关于流派研究的方法
总论
第二章“殆将有变”的时代
第一节独裁政治的阴影
第二节颓废期思想箝制的缓解
第三章独特的学术之乡
第一节江南学术的发达
第二节常州学风的特点
第四章常州女学与阳湖文派
第一节常州女学的特征
第二节常州文人与女学的关系
第三节母教对阳湖派形成的影响
第五章阳湖文派的崛起
第一节组织形态的特征
第二节阳湖派规模的基本估计
第六章“文体不甚宗韩欧”
――散文理论与创作风格的突破
第一节以学济文的新思路及其实践
第二节气势与文采兼擅之美
第三节《骄体文钞》的选编宗旨
第七章阳湖派与桐城派的关系
第一节张惠言与刘大�
第二节“姚、恽派分”
第三节《七家文钞》
分论
第八章“渊雅”之人、恢闳之文
――论张惠言
第一节“寒士”的生活道路
第二节卓异的经学成就
第三节散文创作两阶段
――从“古辞赋”到“古文”
第四节独树一帜的词论
第九章“峻拔”的艺术个性
――论恽敬
第一节家世与生平
第二节《大云山房文稿》
第三节“尽其才与学以从事焉”
第四节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十章“通脱”的内蕴
――论李兆洛
第一节“通儒”的学养与济世的情怀
第二节“怀独是之见”
第三节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十一章“菀菀多病,时时伤心
――论陆继辂
第一节可悲亦可羡的一生
第二节《崇百药斋文集》
第三节重“意”的文学观
第四节生命的蕴积
――散文艺术魅力之源
第十二章结语
――阳湖文派的历史地位
附录阳湖派主要作家简谱
引用书目
后记

作者简介

余年十四五,从先伯父君硕先生学于家塾,先叔祖子大先生方就伯父养,亦时来塾中,有所诲迪。一日,偶论近世古文,其言曰:“汝辈亦知以姚《纂》、曾《钞》相授之意乎?夫逊清学术隆于前代,而其要略则义理、考据、辞章三者足以尽之。义理所以尽性,考据所以穷理,然非辞章则无以发其奥蕴,故三者相须而成。世人或崇其一而屏其二,非通方之识也。近世桐城、阳湖、湘乡诸公独明斯理,寓之选本以昌厥旨。故由此诸书入,则与所诵四部之籍皆可通流,发为文章,自能进于充实,无空疏之弊矣。”余虽谨识斯言,而以童蒙无知,未能深究其义。逮游学江南,年事渐长,始间有所会,以为清儒之言三事,实与今人之标举真善美者合:义理之极致为善,考据之极致为真,而辞章之极致则美也。然则文章之道与学术一以贯之,不徒摇荡性情,形诸咏叹即为能事,从可知矣。后五十载,重游江南,受聘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出余门者十人,女弟子惟曹虹;诸生多学诗或治文学史,而致力骈散文者亦惟虹。时肥东王气中先生,年尊而学醇,以古文教授。虹从之游,能传其道,旋入余门,复上追八代,究心《选》学。其所得遂合骈散而一之,能观学术文章之会通,复笔散行之同异,阴柔阳刚之变化,其学且駸骎突过偏执拘迂不能致远之辈矣。比者,以所著《阳湖文派研究》一书见示,且乞为序。余目患白内障有年,近月弥甚,莫能通读,独取其中论张皋文者一章览之既,叹其所得甚深。其论皋文之学,盖统性命、经术、文辞而一之,其所为若赋,若古文,若词,皆非徒示其自伤情多,而实关注乎世运之隆替,民生之休戚。盖与七十年前先公之诏余者,其意若合符契也。衰齿今年八十有二,耳聋目瞀,犹得于一女弟子之著作中,聆先公遗训之回响,不亦悦乎!虹情韵淑静,平居讷讷若不能言。同门论学,辞辨锋起,往复不得齐,虹或徐出一义,众纷辄解,使广座咸获蒙叟所述宜僚弄丸之乐。盖其不欲自炫,赋性则然。此人所难,而今所称为才女者则尤难。蕲春黄君尝云:“学业既成,师弟即是朋友。”老人尚冀及见汝之跻于成也,虹其勉旃!乙亥三月,程干帆序。

图书封面


 阳湖文派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此书,程千帆先生因眼疾之困,只取论张皋文一章览之。令先生感叹的是“其论皋文之学……,盖与七十年前先公之诏余者,其意若合符契也。衰齿今年八十有二,耳聋目瞀,犹得于一女弟子之著作中,聆先公遗训之回响,不亦悦乎!”我读此书,受益最多的还是曹虹老师的研究与写作方法。后人在讨论阳湖派时,多言其与桐城派相抗。此书既将阳湖文派作为研究对象,亦不能回避阳湖派与桐城派之间异乎寻常的复杂关系。作者也颇加意于此,在讨论阳湖派时,时时以桐城派作为参照,这一写作特点在序说一章即见端倪,在讨论阳湖派得名由来之后,紧跟着就是对“桐城派的宗派意识之剖析”,这几乎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横线:在与桐城派做细致全面的对比辨析过程中,阳湖文派自身的特点亦渐渐凸显。纵向上的处理也颇为细腻。三四两章叙述阳湖文派形成之特殊背景,其中又以第三章“常州学风的特点”一节最为紧要:阳湖文派扎根于今文经学的发祥地——常州,自然受到常州学派融通、致用、多思、重文采等学风的影响。这一背景为后文大量论述作出有力支撑。它先是与第六章遥相呼应,由于在第三章已然将这层关系做出充分说明,此处论述“以学济文的新思路及其实践”便显得轻松且有说服力。而后半部分对张惠言、恽敬、李兆洛的分论,亦无不对常州学风时时致意。然最让人叹服还是作者细腻周致的论证过程,试举两例:一是“阳湖派规模的基本估计”。考察一个学术派别或文学流派,从师资关系上整理出来的脉络条理对说明内部的系统性最有说服力;而从交游关系上判断,其可靠性会降低。但是阳湖文派呈现出的特性主要是“一群文学之士互相友善、互相倾慕、互相切磋”,师徒传承的关系反倒并不明显。因此只好“一方面借助交游关系,另一方面也参考当时或后来人的评论,根据审美趣味上的异同,作适当的去取”。在资料的选取上,作者首先应用的却是刘声木为桐城派而作的《桐城文学渊源考》,此书虽过分夸大桐城派的笼罩性,但是对作者基本情况的搜罗却极有成绩。卷五“师事及私淑张惠言、恽敬诸人”、卷九“师事及私淑李兆洛诸人”大致能反映阳湖派的基本阵容。卷六“师事及私淑吴德旋、姚椿诸人”,虽从地域、交游方面来看,也应属阳湖文派之内。但是刘声木对吴德旋、姚椿此一系列的人多次使用“桐城正宗”、“得桐城之正绪”、“为桐城嫡派”等赞词,而对张惠言、恽敬、李兆洛那一系列的人却未下如此分量的赞语。参照作品风格和这一材料中微妙的细节,作者判断吴德旋一系“味”更近桐城,因此将他们排斥在阳湖文派之外。这里就可见出作者运用材料的功力。在《桐城文学渊源考》这一桐城派“反方”材料之外,作者又依据陈光贻《阳湖派主要作家简介》,将这两种材料反映出的作家列一表格对比,使读者可对阳湖派的阵容一目了然。更值得称道的是,在确定阳湖派主要作家之后,作者还无比细致地对一些主体力量之外的人物作了说明,如洪亮吉、孙星衍、黄景仁、方恮、徐震等,认为他们虽对于阳湖派的形成和流播做出了贡献,但将其看成流派先驱和余绪更加合理。二是“《骈体文钞》的选编宗旨”在考察《骈体文钞》时,前人往往注重李兆洛与姚鼐之间的文学渊源而抹杀了李兆洛在文学观念上的突破性。作者对此持不同意见,她认为,“《骈体文钞》一书的选编,隐然有与姚鼐《古文辞类纂》对垒的意图。”《骈体文钞》三十一卷,收录晚周至隋代的名臣表奏、硕儒议论。这些文体,历代都有,而李兆洛却以隋代为下限,突出六朝文章的意图非常明显,而在桐城派古文的统续之中,六朝一段是被排斥在外的。之后又以事实为证,即:“正是在《骈体文钞》选定的这一年,李兆洛为康绍镛校刻姚鼐《古文辞类纂》:次年,《骈体文钞》也刊刻行世。这两种选本初刻几乎同时出现,并非全属偶然。”并,在《古文辞类纂》未刊行之前,李兆洛就已经对之进行过校阅,在校阅之后,很可能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并以选本形式表达自己的倾向。最后又佐以一个精致而有力的证据:《骈体文钞》付梓之后,李德好友庄绶甲曾劝他更改书名,而李兆洛执意不改,并说明其目的正在于为骈体正明,以期真正融通骈散。在丰富而有力的证据支撑下,李兆洛以选本方式,张扬六朝骈体,以期打破骈散之间藩篱的意图就得到充分证明。根据鄙校图书馆书籍借阅趋势显示,此书于2001年购进,头三年一直无人问津,此后保持着每年5到6次的借阅记录,最高借阅纪录于去年创造,为18次。我读完此书后深深地认为,这是一本好书,本该有跟多人来看。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曾细致读之,颇有得焉
  •     想了半天曾《钞》是什么。。。。原来是曾国藩老先生的《经史百家杂钞》
  •     非常好。「已注销」的那篇评论也写得非常好。
  •     我的论文写作红宝书,超爱曹虹师的文字和思路!
  •     文字很好,研究常州学派的必读书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