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困境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随笔 > 儒家文化的困境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563360222
作者:萧功秦
页数:174页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历史背景  1-1 华夏文化圈与外部世界  1-2 中央集权与华夷国际秩序  1-3 拒绝向天子跪拜的蛮夷  1-4 一个深深沉睡的古老民族第二章 正统士大夫是怎样认知西方事物的  2-1 研究士大夫群体认识心理的意义  2-2 认识心理中的两种机制  2-3 中国传统概念思维的三个特点  2-4 强制性附会:认知西方事物的途径,  2-5 评介西学的价值尺度——来自圣学的投影  2-6 观念与现实的悖离第三章 一位清朝公使眼中的西洋文明  3-1 身处异域的国粹派  3-2 为什么中国士大夫不必讲求西学?  3-3 豪商大贾居宅中的书香世家子弟  3-4 传统文化心理与思维方式之间的相互强化关系第四章 洋务派的危机意识  4-1 从忧惧感到危机感  4-2 危机意识与避害反应  4-3 洋务派与明治维新派:对西方挑战的不同态度  4-4 两难的抉择第五章 对洋务思潮的反动:愤怒的清议派的崛起  5-1 保守的清议派对洋务窳败现象的反省  5-2 应付心理困境的新途径:文饰作用与曲解作用  5-3 正统派士大夫的迁怒心理及其表现  5-4 消极心理防御战术的畸变趋势  5-5 清议派与天津教案:不祥的先兆第六章 国粹主义的最后一战——幻觉中的胜利与现实的悲剧  6-1 在苦难与屈辱中激发的幻想  6-2 天神下凡的消息鼓舞着愤怒的勇士们  6-3 国粹派士大夫“颇冀神怪”的社会心理  6-4 在权力之塔顶端:满朝心醉的人们  6-5 庚子事变:千古未有的奇闻  6-6 一个古老文化的近代悲剧结束语附录  追求思想者的坦荡之乐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从近代中国正统士大夫的文化心理、认识心理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上展开分析,考察他们对于异质文化的排斥态度、极端保守和少数先觉者内心的苦闷与压抑。 
作者认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图书封面


 儒家文化的困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工作之后都不读书,每天就看Excel、word和ppt,专业调格式一百年。但从前看到一半的书总得有个收尾吧??于是勉力读,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已经下降了很多很多。忽然想到在云南时候的宁静与专注,发现自己的快感不是接收信息,而是对外界信息的整理、分析和内化,于是打开已经99,865字的读书笔记,果然兴奋了很多~~儿童乃至青少年的思维往往是“非黑即白”的简单模型;所以动画片、儿童文学甚至少儿读物、游戏的情节、故事线索都要遵从接收对象的认知能力来考虑。悲催的是,中学的历史教科书编辑显然也知道这一点,于是我们背的历史课本,颇有几分接近儿童读书。我至今还记得很小时看教科书,讲到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上台,废除新法“代表了地主阶级利益”。幼小的我用铅笔写了“司马光大坏蛋”几个字。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理解“灰度”了呢?从你开始理解文艺片开始。不同于革命电影跟京剧一样恨不得在每个角色额头上写着“坏人”“好人”,文艺片的人性更加接近真实,好人可能不美(卡西莫多),美的人也许不忠贞(苏丽珍),忠贞的又是个神经病(盲武士),神经病偏偏又是个大winner(飞行者、盖茨比)等等。于是经过了几年智商趋于稳定(即使是仍然不高呢,至少不在波动了)之后再重读教育部钦定的教科书,发现自己受了一个大大的骗!于是骂政府愚民教育。呵呵,共产党固然不如八十年前那般牛逼,但若论愚民,真正的做法应该是不给这些小孩儿读书的机会的。共产党并非故意哄骗小孩,其实是因为十来岁的小朋友是不可能理解“好心办不成好事”这样简单道理的;遑论历史的偶然性、复杂性,以及对结果负责的使命感、“功利主义”的战略眼光。——除非他有个特别牛的老爸(不仅是经济能力)。这种X格的知识,适合读完名牌大学(智商尚可),工作几年稳定下来(时间尚可),还没结婚生小孩每天忙于换尿布(好奇心尚可)的青年才俊了解。——妈蛋我一条都没符合还在瞎写什么。。。Quote作者序言,本书是从戊戌变法到清末历史进程的研究,也是对近现代激进思潮的起源做一个说明。国际上不同国家现代化的集中类型:原生型、次生型、感应型、权威型、殖民地现代化型;中国、日本等后起之秀属于“感应型”:在接受西方文化挑战之后,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回应、适应,客观上表现为社会的变化。对外来文明挑战的成功与否,成为这些国家最初命运的开始。综合反映因素包括:价值体系、政体结构、统治精英的决策能力。下面分析价值体系,中国传统的由中原向四周辐射形成文化,对外来文明的认知是有障碍的;其次,之前过得太舒服了,地大物博,很难产生危机意识;第三,中国太世俗了,缺乏辅助宣传的宗教,导致儒教不得不替代此功能,从而走向了宗教化、信仰化。综上,传统士大夫对外界文明是一无所知,同时还沉醉在天朝上国的梦里,更可怕的是儒教成为“圣学”!死不悔改!!政体结构:中国的专制制度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这种制度抑制了底层社会成员的微观活力与主动性(国家是皇家的,跟老子有什么关系!!)。那么精英们的决策能力呢?除了受到前两者的影响之外,他们的个人见识、能力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现代化模式:日本,传统与现代结合。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两极对峙。中国的深受传统政治与文化信条(荼毒)的保守势力与深受危机焦虑感折磨的革新派会出现严重的对峙与冲突。然后,当帝国主义的船坚利炮打开中华的国门时,这个国家几乎是被迫走向现代化的。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有了极其强烈地对政治进行改革的动力;于是国家进入了由群体参与的政治变动时代(这并非完全是好事儿)。第一场大戏是戊戌变法。这个可怜的被后人寄予了巨多同情和被赋予了很多好的色彩的皇帝,其实并非领导当时的政治变革的最佳人选:政治上,他并无实权;人格上,他懦弱,无主见;当时的环境却并没留给他太多的时间。其次,戊戌变法的那批人,即使他们丢了脑袋,其实也并没有做什么好事儿,他们的变革心态很糟糕:就老子牛逼,你们都是傻逼,我将来要剁了你们;变法要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变法就是要跟老祖宗绝交;我们一定能够成功,欧耶!!为什么在我们看来这帮变法的历史名人士如此傻逼呢?原因有几个:他们是辫子长见识短的土鳖;对变法的渴望不是来自于利益,而是来自于危机,来自于焦虑(所谓忧国忧民,虽然这种焦虑是所谓伟大的)。然后,一个不适合当领导人的光绪跟一帮自视甚高的土鳖们走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戊戌变法军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悲剧就开始上演了。先是变法让政治势力两极化严重割裂(保守派、变法派);紧接着变法集团出台的那些激进政策,要么根本不具有操作性,要么得罪一大坨人;更糟糕的是,慈溪一说话,光绪就忙乱了,光绪一忙乱,康有为就脑残了,居然傻逼到找袁世凯来帮助干掉慈禧。。。不得不承认,当我还是脑残的teenager时,还天真地幻想过,如果袁世凯真的孤注一掷帮变法派一把,那历史的进程是不是从此就大不相同了?事实证明此种幻想是文艺青年的意淫,毫无价值。无论是主观意愿(利益分析,风险评估)还是客观的情境(从天津带兵攻打颐和园,一小撮兵哥哥干大部队,这已经是送死;而且,按照当时的制度安排,这一小撮人还是没有武器、弹药的,弹药谁发?慈溪手下的荣禄批准了才给)。换了我是袁世凯,如此不靠谱——sorry,应该是文艺——的事情,也不会干啊!康梁是跑了,活下来了,还留了个名字在书上,但。。。“康梁等庸医亦杀人者也!”作者对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分析尤其精彩,其中对吾辈教训最深的可能是“宗教情怀”与“世俗理性”。前者指面对重重压力爆发出来的感召力和挑战性,后者则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跟方法。即战略和战术的区别。话说年轻人容易却“世俗理性”,而某些人呢,则没多少宗教情怀,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第二拨变革是清朝末年的“新政”。这回是慈溪这个老太太主动发起的,变革的力度上甚至比戊戌变法还要更大的强度,但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原因太多了:慈溪也不是带动变法的合适人选,她玩儿弄权术是没问题,但妇人之见,也就仅仅是停留在玩玩儿别人,巩固自己的层次上,对历史的潮流并不敏感,毫无远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更年期过后,人和心都开始衰落了,更很难推动得了阻力重重的新政了;官僚机构的陈腐,执行力弱;权威资源的流失:占人口大多数的汉人将国家的失败归结到满人的错误,而且将整个国家机器称之为“洋人的朝廷”;外部环境复杂,压力巨大,没有一个帝国主义真的希望看到中国变法成功,成为下一个竞争对手的。——综上所示,新政也毫无希望。作者梳理了国内的知识分子对宪政的渴望,以及几次思潮的变化过程,非常值得玩儿味儿,尤其是当下微博上各种公知甚嚣尘上的季节。被帝国主义抽蒙了的中国人,认为“宪政是中华的唯一出路”,但大清应该走英国还是日本的模式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派别如缓行派。然后引爆清朝倒台的事件终于来了:科举的废除用几近极无可操作性强行完成;导致社会凝聚机制瞬间分崩离析;社会底层士绅阶级的消失;慈溪跟光绪一起挂掉——慈溪是个bitch的地方就在于,这个傻×娘们儿基本没有大局观和整体观,眼光能看到的只有脚下的那一亩三分地:要知道,即使你个老娘儿们挂了,留个光绪,对政局的稳定团结还是有好处的呀;就满足整体的统治而言,这是更佳的解决策略。但是这bitch走的是双输的strategy,跟光绪一起死。呵呵,也许她想的是,“老娘死后,管它洪水滔天!”——真空也就罢了,迅速选个更牛逼的门面还是能撑起,结果是慈溪选了个更傻逼的!!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清朝的铁路国有化:民众发起了“保路运动”,然后,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北京此刻下着雨,读书颇有点儿润之“一篇读罢头飘雪”的沧桑感。姑且这样吧,在繁重的体力劳作之间,通过游历一些民族、国家的痛苦的血泪史,反而成为一种特别畅快的消遣,不知道别人听了会作何感想。我还没说手洗衣服时最轻松愉快呢。。。
  •     道家比儒家有系统性。系统性的另一面就是封闭和保守。儒家则是一个比较开放性的系统。这个世界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坏人残害好人,有系统性的道家长期被冷落,即使一时得势,也是违背自己的义理主张,正所谓“革命在事实上的成功即是其在理论上的失败”;而没有系统性的儒家呢,却横行中国两千年,被历代统治者膜拜不已,受万千愚民崇尚不休,既是朝市之显学,又是庙堂之奥术。外物给你启发,很重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要找到适合你自己的东西,做出成绩,有自己的体验,然后再与同道切磋,相互取长补短、查遗补缺,学习规则、研究规则、熟运规则、打破规则,最后建立自己的规则。自度度人,觉我觉他。精神上觉悟就好,何必要修肉身。神通皆是假,觉悟才是真。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只是个充气娃娃,中华民族在这种文化下自淫了三千年啦。这种历史文化,不是资本,而是成本。一个精神独立的人,明辨是非,忠实自我,可以无所成就,但不必倚赖于佛祖或基督。
  •     这本自称是得益于许多边缘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尤其是心理学)的历史文论其实是具体地在中国语境下阐释了Galbraith在60年代就提出了的“传统智慧”的困境。这再次提示我在深入地做专门学问之前,还是要各个学科都广泛涉猎,对扩大眼界非常有好处。可惜现在学校的“通识教育”已经变成了凑学分的通选课教育了。这本书里引用的大量中国近代文献也倒是很有意思,值得看看。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先读后记,作者非常有激情,这让我很喜欢。以下是在一门叫做《商业社会与现代中国》的课上的课程报告,附作参考。-----寻道图强——中日之间的两次社会转变从大历史的观点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可以线性地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等社会形态,并且必然地朝向历史的前方前进。在所有推动历史前行的因素中,无论是环境、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技术的,都无法回避人本身作为最关键参与者的存在。正所谓“天下大势,皆系于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相互影响和作用,经由时间的积淀便形成了足以主导一个社会的风气。60年代的Galbraith将其称之为“传统智慧”(Conventional Wisdom),指出正是这些根深蒂固的成见在左右着社会的发展。个体和民族越是拥有强大的传统智慧,便越是难以逃脱僵化的思维定势,落伍于时代。西方现代文化之所以能够横扫一切文化形态,在当代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势如破竹,很大程度便是因为西方现代性的本质便是对西方古典的反叛,是“青年反对老年”的运动(列奥•斯特劳斯) 。这种对新事物和创造的崇拜感塑造了西方人面向“进步”和“未来”的头脑。反观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方国家都有着深厚的封建农业社会基础,并且深深地浸濡在讲究纲常伦理的儒家道德之中。当传统智慧遭到了外来文明的挑战和动摇,他们在此时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和应对就奠定了两国在崭新的社会形态中不同的地位。中日社会的第一次转型都开始于19世纪后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一举进入成熟工业社会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与中国历经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才艰难进入工业社会的百年沧桑,在此我们已无须赘言。从民众对外来信息的反应灵敏度来看,从两千多年的封建农耕社会中培育出来的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自主创造性和文化主导性,整个中国民族都一直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洋洋得意和封闭自满之中。1848年南中国海的一声炮响炸开了中国的国门却炸不开大多数中国人沉睡的心灵。“一群麻木的看客!”——鲁迅的怒吼真正戳中了当时中国人的死穴!在这样强大的惰性下,社会的变革极其缓慢而艰难。而日本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突出的移植模仿性。当他们见到了令人惊叹的西式武器、机械、制度乃至文化和社会风气,日本人一点没有沉溺在自己的旧梦,相反马上积极地投入到变革之中。通过报纸、教育、出版等文化传播方面数据的对比,我们自然地推证了两国第一次转型难易有别之由。中日社会目前都处在第二次转型的准备期。仍然从Conventional Wisdom和民众对外来信息的反应灵敏度来分析,我们认为中国将在这一次转型中超越日本,成为商业社会中佼佼者。这主要是从两国文化深层的变化而言的。日本文明发源于海岛上农耕社会的村落,父家长制家族主义和封闭排他的岛国意识在其历史中从未断绝。为第一次转型日本采取了种种变革,却始终顽固地坚持着这种文化内核。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的肆虐及其在当代的抬头趋势、日本企业的集团化和内部等级化以及日本的家庭伦理无不体现着封闭的特质。商业社会的本质特征应该包括全球化、信息化、个性化这三个指标。日本文化的排外性、阶层均质化、纵向人际关系无不与商业社会的要求大相径庭。而中国的第一次转型从清朝起经历了三百多年,并在其中不同的阶段旧的社会关系都遭受了严重破坏。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从封建社会一跃进入社会主义,两种社会体制之间巨大的鸿沟极大地压缩了旧传统在新社会的立足。尤其经历了十年文革之后,当代中国与传统中国之间更出现了严重的文化断层。这种对过去的清算也许会让中国经历一段找不着根的危机,却也能让中国走得更远、更轻快。并且台湾的经验,香港的国际化背景,大陆的资源和市场,两岸三地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传统文化和国际视野有着不同的体悟,这对中国来说是无可比拟的宝贵财富。从这些,我们坚信未来中国会走得更好。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前两章的感觉比较好,后面的有些错觉有些不像一个人写的,苦恼苦恼...
  •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近代历史儒家士大夫在面对西方文化时的心态以及拒绝西方的原因,值得一读
  •     讲的其实就是Galbraith60年代就提出来的Convetional Wisdom。不过其中引用的很多近代文献很值得一看。
  •     透,但是恐怕不是很可靠
  •     选读。八十年代的痕迹
  •     书可以。但文章内容一般,缺乏史见。
  •     真是成也儒家败也儒家,读书最忌就是毒死了,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中国深刻的得到了教训,直到今天,他还在承受
  •     萧功秦老师的这本著作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走向未来”丛书中的一本,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过。此次,算是重新粉墨登场了,从该书的学术价值而言,的确值得再版;从该书的现实意义而言,虽然已经过了20多年,该书所研究并力图解答的问题依然具有重大的警世意义。一般而言,在解释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为何一直迟迟无法走上现代化道路,甚至日本作为中国的后学晚辈(日本的明智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几乎是同时开始的)还能后来居上的问题。中国学者和民间都有一个几乎公式化的答案,那就是;政府腐败无能、作为社会精英的儒家士大夫阶层封闭保守。但如果继续追问下去,儒家士大夫阶层封闭保守的具体内在原因又是什么?那大概有90%以上的人会语焉不详了。萧功秦老师在解释这个老问题上,采取了新方法从而得出了比较独特的新解释。所谓“新方法”指的是该书采用了心理学的方法从中国士大夫的文化心理、认识心理和社会心理三个层面上展开了分析,分析他们对外部西方文化一味采取消极封闭保守态度的原因。但是如何认识当时人的心理呢?这就必须言之有物,而非流于泛泛空谈了。该书作者直接从当时国人的著作入手,从中勾勒出当时中国人的思想状态:保守派顽固不化、耳目闭塞;具有一定世界眼光的洋务派则由于不掌握社会舆论的主动,所以在发展洋务上往往首鼠两端、左右为难。这就是一个两难的困境:“西化”过头则会被骂为汉奸,保守过头则足以误国的道路。“新解释”就是归结到一个具体的制度性原因,作者认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在这方面,作者以我们的近邻日本和中国进行了对比(主要见该书第88-96页),其中的一个数据足以为让读者震动。从1865到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江南制造局翻译的诸多西方书籍在30年里总共只卖了1万多册。日本的土地只为中国的1/25、人口为1/12,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一本书竟然销售了25万册。这个数据对比难道不说明,当时中国在求知西方上和日本有着多大的差距啊。所以后来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了,毕竟如鲁迅所说“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看客。”中国在鸦片战争后,99%以上的中国人就这样做了“毫无意义的示众的看客”,其深层的原因让我们抚今追昔岂不值得再三总结,以免再蹈覆辙?
  •     典型地反映了80年代的“文化反思热”,也反映了宏大叙事的空疏学风。心理学神马的最不靠谱了
  •     我怎么觉得近代士大夫某些看上去似乎荒谬可笑的言论,放到现在来看,愈发有点意味深长了,是历史的玩笑?还是我太左了?
  •     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很喜欢!已经阅读三遍!
  •     偶然在图书馆翻到这本八十年代的小书,书的特点是运用了心理学方法——不过得说主标题有点标题党,因为士大夫心理的比重远高于儒家文化。有些觉得老生常谈,毕竟二十多年了,但在细节上也挺有特色。
  •     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历史,角度很独特
  •     作者的处女座,1986年初版,现在仍能重版便可见其质量。第一章关于中西文化冲突历史背景的看法,其实晚晴时严复就已经说得很详细了。后面用心理学的层面来研究当时人们的心态和社会现象,另辟蹊径,但其实全书似乎都与“儒家文化”不是太贴近。
  •     对清末有了更深的了解
  •     典型的心理史学著作。不可否认,正是晚清士大夫阶层的愚昧加剧了中国的危机,直到今天仍未解决!
  •     这本书是萧功秦先生的早期著作,学术水准一般
  •     以西方心理学剖析士大夫面对西方来临之应对态度,不过其中分析方法与风格更透漏着那个时代的学术气息,至于史实分析,略读即可
  •     还不错
  •     激情四溢的萧功秦。
  •     质量还行,不错,只是送货用了5天>
  •     真的是不喜欢给文言文和白话文一起夹杂的图书,而且一给就是一大段,也不给出文言文里面讲出了什么
  •     好好一个题目就这么被浪费了
  •     从心理学角度进入历史(有种空洞的感觉
  •     又看晚了,曾经沧海。。。
  •     从社会心里,文化心里与认识心里3个层面展开分析了近代中国正统士大夫,分析他们对于异质文化的排斥态度,极端保守和少数先觉者内心的苦闷与压抑。很值得现代思考,特别是改革30年来所走过的坎坷。。。。。。
  •     如果80年代读,可以多打几颗星
  •     历史也许还将重演
  •     这本书好玩的地方在于把心理学的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当中。
  •     牛比烘烘的中华文化每天被一些扯淡愤青挂在嘴上力求复兴,在承认伟大的中华魂时,谁也不能逃避一个现实:1840年的一个世纪以来,泱泱大中华被人欺辱的何等窝囊!!!难道只是政府无能那么简单么?政府无能国人涣散又是什么原由呢?(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柏杨的国人史纲更是极品
  •     分析的比较好,道出了那时的一些约束思想的东西。文化的冲击发出火花,要认真的对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