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随笔 > 中国人的精神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年04月
ISBN:9787806174364
作者:辜鸿铭
页数:265页

内容概要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清末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曾经倒读英文报纸以嘲笑英国人,并讥讽美国人没有文化,他是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的人,被孙中山誉为“中国第一”。他言辞犀利,辩才无碍,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讲儒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交流,讨论世界文化和时事政治,印度圣雄甘地称他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
再版说明
序言
导论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妇女
中国语言
约翰·史密斯在中国
一个大汉学家
中国学(一)
中国学(二)
附录一:
群氓崇拜教或战争与战争的出路
附录二:
文明与无政府状态或远东问题中的道德难题
中译本附灵:
一 辜鸿铭论著
什么是民主
民主与战争
东西异同论
美国人的心态
中国的皇太后--一个公正的评价
二 《中国人的精神》各国译本序
《中国人的精神》德译本自序
《中国人的精神》日译本序言
三 其它
中西文明之评判(平佚)
李大钊评《春秋大义》
质问《东方杂志》记者(陈独秀)
答《新青年》杂志记者之质问(伧父)
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陈独秀)
辜鸿铭在德国(嗣銮)
辜鸿铭访问记(毛姆)
托尔斯泰与辜鸿铭书
辜鸿铭论(勃兰兑斯)

作者简介

本书是辜式的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书的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它是一战前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对于中国精神生活的“揭示”,关于中国文化道德精神价值的阐述,都很有意义。

图书封面


 中国人的精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6条)

  •     真正受过教育的人都想读那些能告诉事物的真相的书,而半受教育之徒,他们宁肯读那些告诉他想要什么,以及受虚荣心的刺激,而想使事物成为什么样的书——辜鸿铭
  •     狂而不妄,怪而不诞。此译者对辜鸿铭之评价。其一生奇闻异事颇多,生平传奇色彩浓厚,生于南洋,学于西洋,仕于北洋,娶于东洋,是国门被坚船利炮打开后,最国际化的人物。因意气之争而学国学,成就丰厚,最后居然成为守旧派之著名人物,现今学者之流若能将意气用于学问意图,辜鸿铭给了绝佳的典范。国家积弱,人情激愤,科技方面的落后,虽有洋务运动之努力,又有实业救国之奋斗,但是未有成功。百日维新、君主立宪、再到后来的辛亥革命,国事日颓的面貌未曾改观。国内精英们在此中的痛苦、彷徨、迷茫以及挣扎不可谓不剧烈,对于中国之传统文化,唾弃者多,不满者多,政治方面的过分考量以及求变求强的强烈动机,使得新旧之概念变成了好坏之区分,中西之区别变为了优劣之划分。认真审视者少,快意反应者多。辜鸿铭之文,感情色彩也浓厚,但是多少给出了新的观察视角与评论方向,其对于中国国民特征之描述,观察之精确,悲悯温厚中得出一份自豪感。其对中西文化之比较角度与深度,也体现了学者的深厚学养与惊道品味。观点未必全对,但大多持之有据,方法上少了科学性,但是视角之考虑却开了不少先河。良民宗教之说或许能与今日之现代公民、企业文化中得忠诚敬业有些许联系。文化差异性之争以及文化对经济社会之影响之辩,现今仍是一个重大课题,论者不断,论据也层出不穷,辜鸿铭特立独行于百余年前,但是在今天看来也并非狂捐之言,向其勇气与坚持致敬!
  •     辜老先生写的这本书,里面讲宗教的事情比较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说到中国的儒教发挥了欧洲宗教一样的作用,但是又与宗教不同,观点令我耳目一新,但是却很信服。读起来真的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很伟大,因为有那么好那么悠久的中国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读着很提气。

精彩短评 (总计90条)

  •       《牛人牛文》
      
      面对一次世界大战,博学的牛人写出真实思想的牛文!
      本文写于1915年,距今快100年了吧!
      对于西方主流世界的认识,现在,很多地方,我们似乎都没有当初牛人的认识清楚呢!
      对了,它应该是个演讲集,或者论述集吧!
      
      
      序言,让我惊讶的序言啊!
      其中强烈谴责了西方主要国家对于中国的无礼,赞美了热爱和平的沙皇,控诉东西方那个时代的群众抵抗运动,义和团为暴民、路易·波拿巴是个暴民中的骗子。
      6
      德国人民军国主义的崇拜是因为热爱次序的人民对非正义、混乱和无序的憎恨,于是支持本国大力发展军事机器去摧毁那些暴民团体,建立海军去镇压英国的暴民、暴民崇拜和暴民崇拜者!
      而全球主要国家的人民居然在普鲁士军国主义道路上没有设置巨大障碍,是因为英美等国家重商使然,那是他们怯懦的面具!
      回到中国,国人应该遵从礼教,循规蹈矩,那样才可以获得与西方列强交谈的基础!
      5
      -----惊讶啊,惊讶!臆想狂的义和团运动虽然是白日梦,但是举着经卷,企盼皇族解决列国瓜分胃口,现实吗?
      亚洲唯一实证,得以从西方强国中存活、发展的例子,除了日本,还有谁呢?
      那日本依靠什么获得了列强的认可?我目前的浅薄认识是:他们建立了符合国际主流社会习惯的公约次序!从而逐渐踏入这个,主流世界!
      
      
      惊讶之余,还是有历史可以学到!
      克林德碑
      1
      7
      
      此克林德碑之后继续发展,1918年11月,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1918年11月13日,北京城兴奋的人们将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由东单迁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决定将“公理战胜”牌改为“保卫和平”碑。
      2
      
      今天称之为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牌坊。
      3
      
      结束部分,辜鸿铭翻译了一首诗,一起读读!
      4
      
      
      
      引言:
      欧洲人看见大群牧师供养的价格昂贵,于是打了30年终于将他们地位降低(教廷不再执掌社会、民众控制权),但是为了管束民众,权利阶层发展了警察与军队,现在武备竞赛导致军国主义蔓延,民众发现养这些东西的代价更贵了,而且还带来巨大的破坏与浪费!
      那怎么办?重新启用牧师阶层?
      牛人说:
      现在我给欧洲人的建议是:不要召回牧师,为了善的目的也不要召来民众,而只要召来中国人;召来具有好公民的宗教的真正中国人,多少年来他们能够在没有牧师、没有军队的情况下知道如何和平地生活。
      
       太牛了!我着急看正文啊!
      
      
      
      
      “中国人的精神”
      精神所意味的是中国人生活所凭藉的精神,一种在心灵、性情和情绪上具有本质独特性的东西,它使得中国人区别于所有其他人,尤其是区别于现代欧洲人和美国人。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糙,但粗糙中没有粗劣。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无好斗和嚣张。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愚蠢,但愚蠢中并无荒谬。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
      
      一位在两个国家都住过的外国朋友的评论,这个评论说,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而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
      why?因为: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仍然获得了其他任何人所无法得到外国人的喜爱。这种难以言表的东西,被牛人称之为文雅.
      还有,日本人的礼貌是排练过的礼节,类似于戏剧作品中尽力学习的礼貌。中国人的礼貌是考虑别人的感受,是“心灵的礼貌”,直接来自心灵的、自发的,让人舒服!
      
      中国人,但是也发育不良!
      中国人不但在自然科学,而且在纯粹抽象科学比如数学、逻辑和形而上学方面也进步甚微甚至于无。
      甚至,欧洲语言中“科学”和“逻辑”这两个词,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精确的对应词。事实上,任何与心灵和感受无关的事情,比如统计报表,很多中国人都感到厌恶。
      ----这样说明,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你要找寻具有前瞻性、真正高科技性的公司,是多么难的一件事!
      
      这种相对落后是否必须?
      牛人说“在实践上和现实中使亚洲大陆的绝大部分人口在一个庞大的帝国中维持了和平与秩序。”
      啊,安天下,大概需要这样的不良吧!
      牛人又说:
      因此,与其说中国人发育不良,还不如说中国人永不衰老。简言之,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的非凡特性,在于他们拥有永远年轻的秘密。
      ----因此,屡经磨难,依然不倒,就是中国现实了!
      
      这是,种族优越性论吗?
      真正的中国人是这样一个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关于中国的宗教,牛人说的,太一针见血,直接指明了!因此,大家不要再说因为文X,使得我们失去了心灵的寄托等等昏话!
      牛人说:
      有人说中国没有宗教。确实,在中国即使一般民众也没有认真地看待宗教。我这里指的是欧洲意义上的宗教。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庙宇,典礼和仪式与其说是教化不如说是娱乐;
      可以说,他们触动的是中国人的美感而不是他们的道德和宗教感;事实上他们更多地是诉诸想象力而不是他们的心灵或灵魂。但是,与其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也许更为正确地应该说中国人不需要宗教——没有感到需要宗教。
      事实上,中国人没有宗教需要感的原因是他们在儒教中有一个哲学和道德体系,一个可以替代宗教的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综合。
      
      宗教的根本,以及人们需要他的本因是:
      面对自然的威胁力量和同类的残酷无情的狂热以及由此产生的神秘和恐怖,宗教给了人类大众一个庇护——在它的庇护下他们能够找到一种安全感;这种庇护是对某些超自然存在信念,或者是有绝对力量并能控制威胁人类的力量存在的信念。
      宗教也给了人类大众一个庇护——在它的庇护下他们能够找到一种永恒感;这个庇护是对未来生活的信念。
      ----这个道理应该不难理解了!而国人因为有其他替代品,所以不需要这些泥胎,也是正常!
      
      儒教替代说,如何成立?
      牛人说:
      说儒教就要说孔子!孔子终生努力尝试把社会和文明引入正途,给它一个真正的基础,以此防止文明的毁灭。
      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当孔子看到他不能阻止中国文明的毁灭(战国之乱),好像一个看到自己房屋着火、燃烧着要掉在头顶上的建筑师,确信他不可能挽救房屋,知道他所能做的事情是挽救这建筑的图纸和设计,这样以后就可以有机会重建;
      于是孔子,当看到中国文明的建筑不可避免的毁灭而自己却不能阻止,认为他应该挽救图纸和设计,由此他挽救了中国文明的图纸和设计,保存在中国圣经的旧约里面——五本圣经即五经,五本正典。
      但是,五经是形式,孔子他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是,通过挽救他们文明的图纸和设计,他对文明的设计做了一个新的综合、一个新的解释,在这个新的综合里,他给了中国人真正的国家观念——国家的一个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基础。
      ----结合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带来中国真正大一统的开创,也确实有印证啊!另外,牛人说“欧洲词义上的宗教教导人成为一个好人。而儒教做得更多;儒教教导一个人成为一个好公民。”这就更符合皇家需求了!供需结合,独尊成立!
      儒教说:“如果你是一个孝子和好公民,你就有信仰。”
      发展结果是,儒教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赫伯特·斯宾塞的哲学的不同——一种依然是学者的哲学,另外一种却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众、包括中国学者的宗教或者宗教的等价物。
      于是,牛人继续说,“在欧洲,政治是一门科学,但在中国,从孔子时代开始,政治就是一种宗教”。
      ----因此,很多人用科学的角度和计算法,去外延或者内抻中国的政治,失败就是必由了!
      
      “君权神授”,牛人说要尊!
      孔子的《春秋》一书的目标是给出支配兴衰——国家的春天和秋天——的真正的道德原因。
      在这本书里孔子给出了社会和文明的错乱颓败状态的历史概要,回溯了整个社会和文明的错乱颓败状态下的困苦和不幸,指出其真正原因在于事实上人们没有真正的国家观念;
      没有他们对国家、对国家元首、对他们的统治者和君主的责任的真正性质的正确观念。
      我们要接受这个神的观念吗?
      牛人先引用卡莱尔的一句话。
      卡莱尔说:“国王统治我们的权力要么是君权神授,要么是魔鬼似的错误”。现在我请求你们,在君权神授这个主题上,回忆和思考一下卡莱尔说的这句话。
      (注意, 这个卡莱尔是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是苏格兰的散文家和历史学家,英国19世纪著名史学家、文坛怪杰。曾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牛人的硕士学位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取得的。)
      之后,继续解释道:
      在人类社会中人的所有普通关系和行为,除了利益和恐惧的基础动机之外,还有一种影响他们行为的更高尚、更高贵的动机,一种高于所有利益和恐惧顾虑的更高尚、更高贵的动机,这种动机就是责任;因此在所有人类社会的这一重要关系中,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民与国家或民族的首领之间的关系中,也有责任这种更高尚、更高贵的动机来影响和鼓舞他们的行为。
      战国时代之前是大家庭的纯血缘纽带关系,人民没感受到需要对上负有责任!
      战国时代了,那时国家已经远非家庭可以比拟,那时国家的公民不再是组成一个宗族或家庭的成员。因此,这就需要为国家或者民族的人民忠于国家元首——他们的统治者或君主。
      
      “名分大义”,牛人诠释:
      孔子教导的哲学和道德的整个体系可以用一个词总结:君子的律法。孔子把君子的律法写作成文并发展成为宗教——国家宗教。这种国家宗教的信仰第一条款就是名分大义——荣誉和责任的原则——它也可以称为:荣誉的法典。
      ----忠诚契约!
      
      然后是一个截图吧,没必要多说
      02179
      孟子说:“孔子写完《春秋》”,在书中他讲述了他的国家信仰并揭示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那时的社会,正如今日世界,公务人员没有荣誉感,政治上没有道德感,它注定到了末日;当孔子写这本书的时候,“乱臣贼子惧”。
      牛人说:没有荣誉感的社会无法维持、不能持久。
      
      中国妇女
      什么是中国人的女性观念?中国书写文字表示妻子的汉字“婦”,其根本的意思就是一个妇女和一把扫帚。
      事实上,在中国,一个妇女的主要目的不是为自己而活,也不是为社会而活.
      比如“三从”:
      它们实际上指的是三种自我牺牲或“为别人而活”。也就是说,当一个妇女未嫁时,她为其父而活;嫁了之后,则为其夫而活;成了寡妇之后,则为其子而活。
      概括为:在中国,一个妇女的主要目标,就是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和好母亲------等于“没有自我”。
      
      有了这些铺垫后,牛人开始说纳妾的必要性与实用性,我直接截图!
      02216、02217
      想来,今日若倡导此观念,那必然引发广大利益集团的大声赞同!哈哈哈哈!
      在牛人看来,“拥有群妾的中国达官贵人,比骑着摩托车在大街上勾搭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与其调情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重又把她抛回到大街上的欧洲人相比,更少自私、更少不道德。”
      
      您认为牛人是辩才吧,您太小觑啦!
      再请看:
      “一个男人是否真正地爱他的妻子,真正的检验是,他是否渴望并试图合理地保护她,而且不伤害她,不伤害她的感情。现在,如果把一个陌生女人带进家里,这肯定会伤害到妻子,伤害到她的感情的。但在此我要说,正是我所谓
      的无私的宗教使得他的妻子免于伤害:在中国,正是妇女这一绝对的无私,使得她看见其丈夫把另一个女人带进家庭时,又可能不感到受伤害。换句话说,正是中国妇女的这一无私,使得丈夫,允许丈夫能够纳妾而不会伤害到他的妻子。”
      -----我想,牛人应该是辩帅!
      
      欧美婚姻——是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的情人婚姻,一种只限于个体的男人与个体的女人之间的爱的婚姻。
      在中国,婚姻契约是这个女人与她的丈夫的家庭之间进行的——如果没有家庭的同意,丈夫和妻子是任何一方都没有权利中断契约。
      以及关于婚典的六个仪程,尤其庙见,让我开眼!感叹自己中国文化的孤陋!
      
      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
      是贞洁的,是羞涩腼腆而有廉耻的,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礼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的女性观念——才配称作真正的“中国妇女”。
      -----这个指标,要哪个磅秤约呢?
      
      中国语言:
      所有想学中文的外国人都说中文是一种很难的语言。
      汉语口语是一种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语言;事实上它是小孩的语言。我们都知道欧洲小孩学习汉语口语是如此的容易。
      -----我曾经就和一个法国核电工程师在北京读幼儿园的女儿交流过2天,确实京片都溜!
      
      那书面语呢?
      牛人说----正确的分类应该是这样:简单欠修辞的汉语;通行的汉语;高度优雅的汉语三类。如果你喜欢用拉丁文,那可称为:一般或商用汉语;低级古典汉语;高级古典汉语。
      是一种很难的语言吗?我的答案同样也是:既是又不是。
      
      中文很难学不是因为它是很复杂,而在于它很深奥难懂。汉语是很难学的,因为这是一种用简单的语句来表达深邃感情的语言。这就是中国语言很难学的秘密。
      -----说得,好!
      
      汉语是一
      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化语言。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典文学中,即使是散文中一封简单的信读起来就像是一首诗。为了理解书面汉语,特别是我所说的高度优雅的汉语,你必须拥有丰富的天资:你的心灵和大脑,心灵与智力得到同等发展。
      书面汉语仅仅是那些接受教育,有教养的人所使用的。然而,真正的教育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正如希腊谚语所言:“美好的东西总是很难的。”
      
      
      
      约翰·史密斯在中国
      这个史密斯,泛指英国人,因此有“史密斯们”一词。
      英国影片《白领流氓 The Rise & Fall of a White Collar Hooligan (2012) 》当法国警察询问罪犯ATM盗刷的克隆信用卡,何处而来,这位英国罪犯回答,是一个中等个白人在伦敦卖给他的,那人叫 John.Smith
      
      
      假设的对话录很有趣的一点,似乎目前很多欧美人依然这类思维:
      11.——上帝为什么要创造四亿中国人?
      为了英国发展贸易。
      
      
      
      一个大汉学家
      “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
      这里评论一个所谓汉学家翟理士博士(Dr. Lionel Giles),英国人,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即管理敦煌写经者。
      结论是:这是个傻瓜,不是汉学家!
      
      
      读到这里,感觉,当时牛人其实真不少,而后世出类拔萃的鲁迅等,其实都是传统笔杆的一种而已!
      
      
      
      之后,还有很多篇牛人的杂记、评论和嘲讽!
      就不再一一记叙了!
      
      其他杂感精辟语句:
      1、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很容易把自己想象得比巨人更伟大。
      2、《南华经》被公认为中国民族文学中最为完美的作品之一。自从公元前二世纪该书诞生以来,这本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几乎不亚于儒家及其学说。
      (该书本名《庄子》,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tu--8
      
      3、一个德国作家曾言:“欧洲文明的基础是希腊、罗马和巴勒斯坦文明,印度人、欧洲人和波斯人都属于雅利安人种,因此从种族上说,他们是亲戚关系。
      中世纪,欧洲文明的发展受到同阿拉伯人交往的影响。甚至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仍然存在。”
      但中国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存在的基础,同欧洲文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4、北宋时期(960-1127年)的著名诗人苏东坡(1039-1112年,他名叫苏轼)的弟弟苏辙,曾经讲过一个乡愚初次进城的故事。故事里说,当那个乡愚见到一匹骡子的时候,硬说他看到了一头母牛。城里人说他弄错了,并告诉他眼前的牲口是骡子而不是母牛,那个乡愚却反驳说;“我父亲说它是一头母牛,你们怎么敢说它是骡子呢?”
      因此,如果基督教传教士告知中国的文人学士们,道德、宗教以及文明的绝对标准是基督教标准,或者,当中国文人学士也以儒教标准作为衡量一切价值的绝对标准并将之告知传教士们时,他们的所做所为就与那个乡愚一样了。
      
      
      5、袁世凯,正如辜鸿铭先生在他的书中所说的,是中国群氓的化身,他在第一次维新运动(9)时就悍然出卖了同党。现在,群氓的代言人掌权了,手握重兵的袁世凯,自然成为共和国总统“最为合适的人选”。
      但我认为,他的统治将不会长久。
      ----本章节对于袁世凯那个共和国将不得善终做了面子、里子的彻底扒光!
      
      6、位于帝国首都的翰林院是中国的牛津,整个帝国的知识分子精英都在那里,此地因而堪称知识精英荟萃的宝地。
      
      7、中国阶层的划分:
      马修·阿诺德先生曾将英国国民划分成三大阶层——野蛮人、中产阶级和民众。
      同样,中国人也可以依照这种划分法分为三类:
      野蛮人或曰“蛮族”,是满洲人——大清江山定鼎后,他们(旗人)生来就是贵族了,这是基本的事实;
      中产阶级则是饱读诗书的儒生阶层,文人学士就是从这个阶层中产生的;
      民众则是中下层市民和劳工们。
      在民众阶层中,从中派生出的富裕商人和买办们凭借其勤劳与钻营的本领,也有可能跻身贵族之列。
      ----所以,中国长期不重商,有其深厚阶层背景!
      按照当世而言,中国惟一的军事部族的后裔---红色后代为贵族天成;大批现今的官吏阶层为中产;民众依然未变,从这个群体诞生的富人,以前被压制,现在被收割!
      只有极少数,通过摇身为前述二个阶层的代理人或者买办,才能凭借其勤劳与钻营的本领,或可能跻身二大阶层,而要踏入贵族之列,真正鲜见。
      
      
      8、中国改良的出路---请看:
      中国社会如果想实现健康、正常的运转,必须首先依靠民众或劳工阶层的勤劳力量去生产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以保证整个社会物质的充裕和人民生活的康乐;
      其次,还必须依靠中国儒生的知识能力去教化民众,管理并正确使用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勤劳力量,并适当地供应知识成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必须依靠满洲贵族的高贵品格来指导民众,将他们的勤劳力量引导到一个高尚目的之上。
      ----和谐社会、三个代表、中国梦,不是都皆出于此根本?百年来,一尘为变!一尘,而非一成。若一成,就=10%,简直巨大无比,因此为“一尘”。
      
      9、关于GDP的无效
      如果说某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的品德达到一定的高度,他们除了高雅的生活情趣和优美的生活环境之外别无所求,就不再会把民众的生产力量浪费在修建这些东西上面了——他们绝不会去建造庞大、丑陋的楼宇,也不会去修筑冗长、无用的公路。
      总之,一旦某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的生产力量得到一高尚目的的引导而不至于被浪费掉,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就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富裕之邦了——它不是因为有足够多的财物或拥有庞大、丑陋的楼宇而称富,而是因人民身体健康、心灵优美而称富。
      ----这里说了,国人民众自古都是勤劳的,且任劳任怨(想想改革开放的红利来自于那数亿的所谓民工,就清楚了)。中产阶级的儒生或者知识份子、官吏,应该做的是引导高尚品格,鼓舞、鼓励这种民众自我牺牲、努力勤奋的精神!
      而作为高屋建瓴的贵族、红色阶层,他们的责任是激发第二阶层正能量,压抑本阶层中那种“一味追求宏大、豪奢,整日想着去跟某炫耀的心理要求”,认真竖立红色之高尚气节与高贵品格;最后是不浪费、爱惜民众的勤劳,灌输积极于此群,引导高尚于人流!
      
      细说,大概可以是:
      从红色一族中挑选、打击一些骄奢个例,积极倡导和竖立一些本阶层“高尚气节与高贵品格”的形象事迹;
      从而为第二阶层定下基调与行为框框,同时大力褒奖此阶层的符合第一阶层需求之个体,逐渐形成正能量;
      至于民众,他们天生勤劳,给予一些必要气候后,自当更努力奋斗,则其高尚者提升至第二阶层(公考、破格、举荐等渠道可以多管,以求引入一批新人上台阶),多重举措后,民众生活有目标,富足有志趣(人民以身体健康、心灵优美而被称“富”),当安!
      
      
      
      10、慈禧=国母,她不仅是一位像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那样的伟大贵妇或曰女主,她甚至还称得上是一位高贵而“不同寻常”的女性。
      这种诠释,我个人是第一次听见描述。原因是,对于慈禧,教科书教育是---描黑!当然,这里是白描吗?也未必!
      
      
      11、“爱国主义是恶棍的最后避难所”这句约翰逊博士(SamuelJohnson,1709-1784,他是英国有名的诗人、散文家、文评家和语言学家。)
      ----哈哈哈哈哈!
      
      
      12、要在中国搞全盘西化,原来“庚子年,维新运动,康有为”----那个时候就叫嚣了!
      
      
      13、下面这段,说得太好了,也说明读书所以然,思考所以然!
      如果缺乏智能方面的修养,你就无法有思想,也无法了解思想。进一步说,若没有深厚的智能修养,你就不能有正确的思想,而没有思想,便无法对现实作出说明。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只能看见事物的外表,却无法见到事物的内涵,见到那物质客体的内在道德特质或精神价值。
      简而言之,没有思想,人们无法说明和了解现实的内涵,而没有正确的思想,人们便无法得知现实真正的内涵——那种现实内在的道德特质或精神价值。
      
      
      
      14、对于满清入关,辜鸿铭是这样描述的,非常有趣啊!
      跟英国贵族一样,满洲贵族最初是个军事部族。明朝末年,中国复兴时代伟大的爱国皇帝——我指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后人经过苦战,终于将蒙古游牧民族赶出中国,恢复了尚武精神和高贵品质,即古代中国的豪侠之风——后来,大约三百年前,中国的统治阶级又一次退化了,丧失了其高贵品质,无法保卫中国文明。当时,未退化的中国人,只有生活在白雪覆盖的深山中的那些女真部族——他们最初仅有二十八甲
      ——因此,他们不得不进入中国本土,来指导和协助中国统治阶级,照管好中国人民的道德生活及其物质福利,并保卫中国文明。简而言之,中国现有的满洲贵族,最初是一个军事部族,后来成为了整个国家的核心和潜移默化的内在力量,它激励、改善并形成了中国的新统治阶级。
      
      15、端王及其义和团员用来抵御现代欧洲物质实利主义文明到来的方法是怎样一种方法?
      假设在上海地区有一个纳税人,他诚心诚意地相信上海租界运行的有轨,电车对于上海人民来说不仅是一种讨厌的东西,而且是一种很坏的、不道德的、伤风败俗、导致混乱的设施。怀着这种念头,他首先可以以一个纳税人的名义,抗议在上海街道上铺设有轨电车道。如果抗议无效,他可以孤身一人或邀上几个志同道合者站到马路中央,逼迫有轨电车司机要么停车,要么从他或他们身上碾过去。
      如果电车司机拒绝停车,他就用拳头和血肉之躯去与电车对抗,这时候,如果没有警察和市政人员来干预,愚蠢的纳税人就会粉身碎骨,而上海的电车道也仍将原封不动。
      
      因此,中国人抵抗欧洲物质文明,采取单纯撞击,是不行的,出路何在?
      上海的那位纳税人,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来阻止电车的运行。他自己或邀一些朋友,在上海合伙创办一个对立的电车公司。从财政方面或其他方面设法搞垮这家电车公司,终使其无法存在,无法开业。到这个地步,人们能够想象出上海将会是一幅什么景象。
      
      
      16、附录中关于慈禧在颐和园的一些描述,确实闻所未闻,或者说自己很孤陋寡闻!
      
      
      最后,这位牛人就是 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
      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不愧是“清末怪杰”,他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
      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辜鸿铭也是一个“狂徒”。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
      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有人说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 正是辜鸿铭这种狂放的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无比自豪的态度,使他写下了《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从头到尾都在褒扬中国人的书。
      《中国人的精神》,这是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
      
      
      
      http://bbs.bianzhirensheng.com/thread-1137532-1-1.html
  •     女人需要多少清醒?是个好问题。我作为一个女人,个人认为,我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就去认识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如果说清醒就意味着认识得更多,也许痛苦得更多,那还有更上一层的解释或迷糊来让我解脱。什么样的痛苦思考后都有一定程度解脱,比如这种事情我以后就懂怎么解决,或者这一点我以后就糊涂处理。
    但让我止步不前,则是无解的痛苦。
  •     看到「中国妇女」实在看不下去
  •     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总想去读那些揭示事物真理的书;而那些半受教育之辈,则宁肯去读那些将告诉他意欲何为之书,好从中了解他受虚荣心驱使而希望发生的事情。 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你都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     大学读物 中西教育结合的奇葩
  •     1915年的书,文字习惯和逻辑跟现今相似得让人吃惊。原来忧心西方文明发展出路,给欧美开药方,输出东方文明的做法,一百多年前就有大牛开始干了;而想输出的药方居然是东方的“优雅”。。。大牛没想到的恐怕是,百年后中国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优雅了,需要反向西方去引进。。。
  •     挺喜欢这样的态度。在大家都用荷尔蒙写书评的时候,你用的是冷静。
    此外我觉得太多人都把辜当成固执傻瓜。我觉得吧,都20世纪了,又不是没书看,一个拿十几个博士学位的人怎么可能如此偏激,怎么可能不知道别人会怎么骂,相反,这不顾一切的热风冷雨才体现出若愚的大智。
    我宁可把他看成是舍己一生造就的行为艺术,是大艺术家......拿自己当作品
  •     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知识分子的畸变,行文罗里吧嗦反反复复老不好。
  •     形式上极西化,骨子里极传统
  •     对儒教和宗教的区别/共同点有独到的见解
  •     什么玩意儿
  •     2010年11月读,有笔记
  •     书的内容会让喜欢中国韵味的人深深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气息,我想多提一点,那就是它体现了我们中国人骨髓里的文明底蕴是何其地深厚,希望能有更多人喜欢它。我惊讶地是,我找遍辜鸿铭的文集却没有发现大牌的出版社重视他,海南出版社的编辑们不失为是好眼力的出版人呐。
  •       100年前辜鸿铭先生用英文写的一篇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和其他国家都不太一样,我们总是能够融合吸取其他的文化,使之和内在融会贯通,就好比太极一般,最高境界就是那忘空一切,随心所致。精神一词是一种感受,书中说外国人在日本国生活的越久越不喜欢日本,而在中国生活的越久越喜欢中国,我没有国外的生活经历,但是我感觉日本人在外人面前总是刻意的礼貌,就好像在外人社会中是文明社会的感觉,而私下切实原始的感觉,双核双系统处理,而中国人,总是对内对外都一样,并没有刻意的表现自我,我们对任何是事情,都好像有一定的预测,就算没有预测得知结果后也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平静感。精神在于休养,几千年的文化延续,让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能够保持冷静,这和我们千百年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一样,改变融入不了外界,我们总是有一条退路,就是修身,任何事情都从自身找原因。书中总结所说,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能够让我们认清实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的妇女,一文有作者很强的一个茶壶配四个茶杯的理论,可能和现今男女平等的价值观不太一样了,但是历史的传统,认知总是要认识的。
      
      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之一,每一个能够掌握中文,能够说中文的人都应该自豪,方块字是象形文字,是理解的意思和外语不太一样,东亚各国的文字很多也是中国字为基础上发展的。
      
      
      中国学,国内的国学国外的汉学,就像知识和精神总是能够互通的,了解中国儒,释,道后更能了解中国人和中国的一切。“古之欲明明德在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学。
  •     都说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同时又是清朝“余孽”,英文原版虽说写的不怎么样但也算是挺有意思的一人
  •     狡辩的精彩,语言造诣深厚,论国人深厚博大淳朴灵敏,论国语会意,论女人无我为家而活。论无教育、半教育、教育的人。
  •     你觉得现在自由民主吗?
  •     不得不说这本书比较浅显清晰地解释了宗教的产生和意义 也阐释了儒学的宗教意义和价值
  •       一般来说家人亲近,想法一致,价值观统一没有什么错,毕竟一个孩子在家中生活多年,耳濡目染父辈所言所做必然会达成某种一致。但是此事也不绝对,当孩子年纪成熟,形成自我独特的价值观世界观,这时就是会和父辈产生差异。当然还有极端反对不合的状态,也并非少数异类。我便是和老爹介于极端不合和一般差异之间,我们合不来不仅从观念,还有生活中方方面面。原因很多,甚至可以归类于不靠谱的星座对冲也不是说不过去,总之,任何理由皆可以成立,结果都是一样——我们非常合不来。
      在这么不合的状态下,我们却都异常钟情于辜老的作品,不合之中唯一的相合之处。可是喜欢的原因却又各不相同,我是因为辜鸿铭独特的思想认为非常有趣,即便很多观念我并不认同,但是不影响其对我造成的强烈好奇;我爹喜欢的原因是因为其牛逼的背景和经历,使他对辜老肃然起敬,所以也喜欢读——可以说这算是一种崇拜心理和好奇交叉的结果。就在种种观点不同,立场不一致的状态下,并不妨碍我们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可谓是难得的共同话题。也许正像辜老给大家带来的那种阅读体验,正因为他特立独行,引起读者的奇特反思。是的,不是所有都能带来共鸣的才是好作品,即便全部不同依旧不妨碍你的理解和创造自己感受,也正是因为如此,你才知思考可贵,愿意毫不保留的动用大脑。这时读书便是找到了一种契合点,对于思考的契合。
  •     算是比较早的“中国人论”了。但是,这样的臆想阐发真的可以作为学术著作么?他孙子还堂而皇之地在北大开通选课呢?我觉得挺无聊的。
  •       wikipedia辜鸿铭页: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E%9C%E9%B8%BF%E9%93%AD
      
      辜鸿铭认为,宗教的意义在于给人安全感和永恒感,使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国家免于战乱,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儒学替代了宗教的作用,因此中国没有宗教,中国人也不需要宗教。
      儒学之所以能替代宗教的作用,是因为孔子的学说能激发人内心的爱和荣誉感。这种爱以爱父母开始,以对君主的绝对忠诚结束。孔子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在于教导中国人对君主的绝对忠诚。
      辜鸿铭认为,完美的中国女性形象应该是一个手执扫帚,温柔羞怯的女人,她没有自我,生存意义仅在于为男性服务。这一点与其认为男性的价值体现在对君主的绝对忠诚类似。
      书的前半部分讲宗教,孔子和中国女性。语言啰嗦,如果提到一个名词时用了一长串定语来修饰,后文再用到这个名词时,一定会把这一长串都完整地再写一遍。插入语超多,有些是毫无必要的。论证观点毫无严密完整性可言,甚至捏造论据,严重YY。
      The Chinese Woman这章看完我认为这本书除了作为辜所在时代的一个思想标本已经没有其他存在价值了。结果此书后半部分的几章(The Chinese Language ,John Smith in Chnia ,A Great Sinologue ,Chinese Scholarship)英文流畅不啰嗦,大部分观点虽陈腐却不惹人生气,行文中不乏值得思考的见解,加上点小讽刺,硬生生把我想打一星的手扳回来了。
      由此想到个人立场、偏见和联想对正确判断事物的影响。作为女人,见到“女性必须是没有自我的,温柔羞怯的”这种话我简直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如果作者在我对面绝对能抄家伙打起来。而面对“废掉自由大宪章,忠诚大宪章拯救世界”的鼓吹我却只想笑,毫不生气。非理性因素的强烈影响可见一斑。
      而本书8.1的高分,又有多少是来自辜鸿铭的大名,而非书的真实内容呢。
      ====================
      updated @ 20140401
      整理以往笔记时发现小波的一段评论,粘贴过来
      
      辜鸿铭先生说:华夏文化的精神,在于一种良民宗教,在于每个妇人都无私绝对地忠诚其丈夫,忠诚的含义包括帮他纳妾;每个男人都无私地绝对地忠于其君主,国王或皇帝,无私的含义包括奉献出自己的屁股。每个M在密室里大概也是这样忠于自己的S,这是一种无限雌服,无限谄媚的精神。清王朝垮台后,不准纳妾也不准打屁股,但这种精神还在,终于在“文革”里达到了顶峰。在五四时期,辜先生被人叫作老怪物,现在却被捧为学贯中西的文化怪杰,重印他的书。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也许,是为了让虐待狂的洋鬼子再来喜欢我们?
      
      from《洋鬼子与辜鸿铭》by 王小波
      http://vip.book.sina.com.cn/chapter/248954/511120.html
  •     “我能够轻易地看到步枪崇拜的破灭,尽管伟大人物是步枪崇拜者;而且确实如此,就像上帝证明一样,武器需要另一个武器,惟有正义和礼法能够产生一劳永逸的革命。”
  •     很喜欢第一篇,对这老爷子一直蛮好奇
  •     主要探讨中国人的社会国家观念,讲述欧美宗教和中国儒家思想在维护国家发展方面的差异,并就外国人仅根据区区微末书籍而评判中国文化给予犀利的讽刺。本书主要是写给外国人看的,并由英文译为中文,词理间多有晦涩不通和表意松散之处,可能是照顾外国人理解的缘故吧。
  •       书店搞特价,随手放进购书篮。看完以后,深深为此书的沦落抱不平,也为老辜在历史书中的形象抱不平。
      撇开书中的观点不论,下面这些绝对值得我们高山仰止:
      1.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
      2.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3.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
      看完书,再来对照这些词条,我的敬仰之心更加如滔滔江水。特别是词条3中的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光我手头这本《中国人的精神》就可管中窥豹。
      西方的思想、观点绝不向现在有些作者一样是被用来装点门面的、夹生的、感觉居高临下的,辜老用来,有吸收、更有消化,他的应用是自然而然的、是信手拈来的。
      所谓精通语言可以到如此程度,又不得不拜服了,中英文版的书,我偶尔前后对照着看,看一次叹一次,怎么能做到都跟自家话一样的啊?
      
  •     帶著自信審視自己的文化本無所苛責,然而將迂腐作狂妄,奴性作資本心甘情願地匍匐老死在疆土之上,實在難以苟同。
  •       经过五四,经过共产主义理想,再经过批林批孔,这笔被称之为“腐朽的封建糟粕”终于还是留到了今天。
        当所有人“哈日”“哈韩”时,当所有人削尖脑袋“留洋”镀金拼命推崇西方文化时,不知道还有几个人记得中国人是怎么样的。对于与传统断根了几十年的今人,对于越来越失去文明归属的今人,辜老头那铁骨铮铮几近极端的中国传统维护,无疑是迷茫而浅薄的我们耳边的一声惊雷!
        有空,多读读,真的。
  •     同意ls的观点,谢谢您的阅读。
  •        在导师的课堂上知道了中国有这样牛逼天才的人物,绝对的大才子。
       看完这书,我又有点被略洗脑的感觉。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很要命:我从一个女权主义鼓吹者,现在竟有些动摇了。回想我这些年我对女性的态度,还是不免感慨和唏嘘。
       大学之前,我对女性充满了尊重,甚至敬仰,因为我身边的女性大多认真,身边的女同学都美好。哪怕有些女生有些不良事迹,但是一方面我不去相信,另一方面看到她们弱弱的姿态,我就会给她们找一些借口。这个时期我仿佛看尽了女性的所有优点,就如辜先生所言,温顺美好。
       慢慢的,我在各种信息途径中渐渐客观了解了两性,我发现无论女性或是男性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缺点,比如男性大多冲动好色寻欢,女性大多妥协不够勇敢和坚定,当然我说的是本能性的,更多的是一种天生气质。
       辜先生提出一种令我无语的男权思想,而且我都不知道怎么反驳了。他的大概意思是,妻子只有以丈夫为中心才会有一种灵魂似的归属,而且他把这种感觉放大到了一种宗教或者精神的层次。而丈夫则忠诚于家庭与国家。这样女性和男性都找到了归属和信仰,谁也没有更低下或者吃亏。两者只是存在一种分工,找到适合自己的信仰方式。于是家庭和睦,举国安宁。相比现在大多数人只信仰自己而最终崩塌的现象,我忽然间觉得古代的婚姻也没有我以前想得那么悲催,那种没有自我和自由的束缚,相反我看到了一种对生活敬畏的姿态,一种忍让,而非妥协,一种牺牲就是最大的幸福的诠释。
       于是另一个问题便来临了,人需要多大程度上的自由意志以得到幸福?(这里我有必要强调和摆明我的立场,我是以可持续的幸福来衡量事物的价值的。)我看到蛮多咋子科学的折磨下没有灵魂和心灵的学者,当然我也遇到过心灵充实安宁的科学家,遇到过没有知识的麻木的灵魂,也遇到过有些接近迷信的幸福宗教人士。或许!在更大的层次看,(或者假如说有高智商的外星人看来)我们有些人的所谓的信仰其实和迷信没有本质区别。那么好吧,问题就是多少程度的迷信或者信仰对人类的幸福感是有帮助的?面对不可知的世界,我们需要多少清醒?然后回到本文就是女人需要多少清醒?毫无夸张的说,如果我的爱人以后不会抛弃我,我就很愿意把她作为一种信仰;或者当我想清楚我和她永远要在一起之后,她愿意把我当她的信仰,我一样很愿意。到目前为止,我对弗洛姆中偏“理性”的《爱的艺术》中的观点越来越持怀疑态度,我不觉得人在爱中是完全清醒并且有非常独立的自我的。真正的爱应该是无我的,对的,你会说这很危险!我也这样觉得,非常危险。所以现代人一般是不会冒这种风险去爱的。现代人为了保护自己一般都把自我圈起来,屏蔽起来,远离爱。当然我觉得这种现象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文化的问题,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悲哀。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可以算是一个反工业化甚至反科学的屌丝的原因之一。工业化和科学把人越来越独立起来,爱越来越趋于理性和量化,而这确实越来越远离爱了。
       中午和一个朋友还讨论到了男性和女性在情感上的有没有差异?她说没有差异,或许是证实不了大脑或者染色体上的差异吧。她的意思是之所以我们表现得有差异是因为社会后天的文化导向所致。我也不清楚有没有差异,有差异的话是不是有显著性,不过反正我现在越来越肆无忌惮地去尝试表达各种多面的自己,我想怎么舒服怎么来大概是不会有错的,当然要在一定安全的情况下。
       反正我最想做的就是客观了解两性,然后具体到个体就是客观了解你,ta和我。然后在此基础上在去一起面对问题,如果我更适合做家务,我肯定不会排斥。我还期盼着学好多菜,不过我被包养的美梦我就不做了( ⊙o⊙ )。
      
  •     姑且一读
  •     说不上是一种见地,只能说是一种个人见解的大胆表述,但如此的论调则果然是一种自信,
  •     本书让我不再把对现代性的知识的肯定、对于中国人封建性的否定当作理所当然
  •     是非常有逻辑的论述,但有些观点还是让人不能接受。
  •       越来越觉得“媒体识读”的重要性。
      不管是《中国人的精神》还是《丑陋的中国人》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我承认辜鸿铭身上有着对中华民族的一腔热血,他的文字论证严密,强烈批判了那些所谓的“汉学家”,为中华古代文化进行了绝妙的阐释。可是不可否认,他整本书为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他支持皇权、支持对统治者的责任和忠诚、他为纳妾,三从四德的女性主义进行辩护,他认为中国人的良民宗教意识有助于世界走向和平,他认为战争的缘由是乌合之众的恐惧,他认为真正的中国人就要有忠君思想,他认为统治者享有绝对权力才能推动和平。
      相反的,我认为,那种温顺的中国人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有时候偶尔的暴民也是必须的。
      不管看什么书,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去思考,不要盲目的相信每本书的观点,那些不过是作者自己的思维、不要咀嚼别人的食物。要拥有独立批判辩证的思维。
  •        辜鸿铭(1857-1928)福建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学贯中西,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中国人指的是古代文人眼中的最纯粹的那种圣人,和普通老百姓不在沾边。
       一个民族的性格或特征不可能被概括出来,但其精神,即无论在心灵、性情不是情操上本质存在的与众不同的区别于其他所有民族的精神存在是可以被概括的。
       中国人的精神即真正的中国人是温顺的即绅士性,就像被驯化了的动物,不野蛮、不残忍、不凶恶。正像古人所言的君子:谦谦君子,湿润如玉,宽心待人,不卑不亢。“真正的中国人即使在身体、心灵和性格上有缺点,也不会让你厌恶”。但过犹不及,中国人往往被教育成封闭内向、麻木不仁的顺民,而显然,这也是封建统治者所希望和一直所做的。
       中国人的温顺是两种品质结合的产物,即同情心和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来自后天所学,也不是先天本能,而出于同情心(很玄乎)。
       中国人具有同情心的原因是“中国人完全或者说几乎完全过着一种精神生活”,“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情感或者人性友爱的生活,一种灵魂的生活,以至于可能有时过分地忽视了他应该做的事,甚至忽视了生活在这个由身体和灵魂构成的世界上的人维持其感官灵敏所必需的要求。这就真实地解释了中国人对肮脏的环境、物质上的不便和举止文雅的缺乏为什么如此漠不关心了。”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颜回。正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精神生活,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这使他们很容易对他人的感受表示体谅。所以中国人特别的注重礼仪。而这种礼仪——心灵的礼仪——是和日本的形式上的礼仪完全不同的。
       中国人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缺少精确,显然易见,这也是拜“中国人过着精神生活”所赐。“所以就纯粹的智力生活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抑制了发展的”。
       中国人过着精神的生活,所以直到今天中国人还是单纯而幼稚的。但,“中国人最奇妙的特性,是当他过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时,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这是中世纪的基督徒或其他任何原始的民族所没有的。”
       所以,“真正的中国人,就是一个有孩童般的精神世界的成熟理智的人。即有着孩童般的精神和成就头脑的人。”
       说到中国人的精神就不得不说中国传统文化,而要说中国的文化就不得不谈孔子的儒家常说即类似于西方的宗教。那么一个问题是儒家常说是不是宗教?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为什么会有宗教,或者说为什么无论什么民族什么时代总会有宗教的存在。显而易见,“宗教与思考无关”——尚未开智的非洲原始部落也有宗教。人类感觉需要宗教的原因,和需要科学、艺术及哲学的原因相同。“这个原因就是,人是有灵魂的,因为他有灵魂,他才不仅观察现在,也探索过去和未来——不像动物那样只生活在现在——并感受到需要了解他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神秘。除非人类理解了自然的某些规律和用途,看清了世界万物的发展方向,否则他们就像黑屋里的孩子,感到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不安全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人类需要科学、艺术和哲学,与他们需要宗教都出于同样的原因,就是为了减轻这种神秘带来的负担。”所以说诗人、哲学家、科学家等等不需要宗教,但对于不是诗人、哲学家、科学家的大众来说,他们惟有通过宗教才能减轻这种负担。而宗教是通过给众生心安全感、永恒感和对来生的信仰来减轻这种负担的。“因此,除非你能找到一种可以给众生以同样的和平的东西,一种像宗教一样能够提供给他们安全感和永恒感的东西,否则众生会一直感到需要宗教的存在。”
       那么直接地,中国究竟有没有宗教。“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毫无疑问,中国的多数老百姓根本不重视宗教。中国的道教和佛教,其寺庙、仪式和典礼的消遣娱乐的意味超过了教诲和启迪;可以说,它们触动了中国人审美的感觉,胜于触动他们的道德感和宗教感。”“不过,与其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不如说中国人不想要宗教或许更为正确,他们没有感到对宗教的需求。”而这正是儒家的伟大所在,“儒家学说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宗教,但能取代宗教,它能够使人不再需要宗教。”
       “儒家学说虽不是宗教却能代替宗教。因此,在儒家学说里一定有什么东西,能给予众生同样的安全感和永恒感,就像宗教提供给他们的一样。”“这种东西就是孔子赋予中华民族的他所倡导的国家宗教里效忠皇帝的神圣责任。”“对皇帝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卓越的、全能的权力的信仰,给予中国人民、给予中国的众生同样的安全感,就像在其他国家对神、对宗教的信仰能给予众生的一样。”而对皇帝的绝对信仰保证了在中国老百姓头脑中国家的绝对稳定性和持久性。“这种社会的无限持续和永恒最终保证了在中国老百姓的头脑中种族的不朽。”“相信民族不朽带给了中国人、中国的民众生存的永恒感,就像在其他国家里,对来生的宗教信仰给予众生的一样。”简而言之,“就是忠君的绝对责任的原则,是孔子在他给中华民族的国家宗教里教导的被称为名分大义的荣誉法典。”所以说儒家学说能够代替宗教,其不是宗教而胜似宗教。
       “儒家学说的教义,真正包含的只有两个东西:对皇帝的忠诚和对父母的孝顺——就是忠孝。”
       但是宗教的价值在于它授予人类权力,甚至能够让没有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的民众严格地遵循和服从道德行为准则。不过,宗教是通过什么方法、怎样使人们能够做到这点呢?人们想象宗教通过教导人们信仰神而使人们服从道德行为准则。然而,对神的信仰只能有助于让人们服从道德行为的准则。真正的使人们服从道德律或道德行为的准则的唯一权威是道德感,他们心中的君子之法。
       “世界上所有伟大宗教的价值,都在于他们有一个必要的组织来唤醒、激发人的这种灵感或者强烈的情感,使他们遵从道德行为的准则(君子之法)。在世界上,所有伟大宗教里的这种组织,被称为教会。”教会的真正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教导信仰,一种让人们服从那些准则的强烈情感。
       “在中国,在儒家学说的国家宗教里,这种组织就是——学校。在中国,学校是孔子的国家宗教里的教会。事实上,因为中国的教会是学校,宗教对中国人就意味着教育,意味着文化。”所以说中国的宗教和文化是合二为一的,就如呼吸对于人一样的普通和习以为常,所以在部分的中国人也意识不到宗教的存在。更为准确地,“在中国,在孔子的国家宗教里,能够确切地与其他国家的教会宗教的教会相对应的真正组织是——家族。真正的教会——不样仅仅是它的一个附属物——每一个家族都有祝祖先的牌位或者祠堂。”儒家学说的本质就是孝心和忠君。
  •       才隐隐记起历史书上有辜鸿铭这么一号人物,就一副深知大儒文化圈的样子,拜读起《春秋大义》<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这就是我等不求甚解的小辈。
      
      辜老先生说了很多中国人的好话,我觉得自己根本不能妄加评断,但有一句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他说:“The real Chinaman may be vulgar,but there is no aggressiveness,no blatancy in his vulgarity.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没有好斗和嚣张。”
      
      粗俗却不好斗,我怎么觉得好窝囊啊。
  •     看得很快,很多观点确实第一次听闻,以为很契合中国梦的大环境,应该推荐给国人看看,只是看到后来发现很多篇章都是一家之言,有失偏颇,但是大观点和大方向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当然是对统治者来说,屁民看了应该会生气,暴民,群氓,希望自己能成为优雅的中国人
  •     "唐吉坷德"……其实就算是现在的中国作家也很有多是这样的额,谁知道到底是辜鸿铭还是这些当代作家在做最后挣扎……
  •       首先,大师的英文水平不敢恭维,总是重复前面说过的话,难道不修改自己的文章吗?这种低级的缺点遍地都是,在任何一个写作课上最多也就是个B+而已。 以前读钱钟书和林语堂的英文还是很佩服的,辜大师的英文与那两位差远了,但名气似乎倒在那两位之上,what a hype! !
      
      其次,文章几乎没有说理论证,只是作者自己一厢情愿的观点,opinion, that is,的罗列。分析根本没有说服力,作为中国人我都看不下去前面说的什么这个国家的人不够deep,那个国家不够broad之类,至少举个例子也行啊。考虑到辜大师从小在英国长大,更加怀疑他对中国人和中国精神的认识了。
  •       以那个时代而言,辜鸿铭等中国文人精英内心其实是及其痛苦悲哀的。他们懂得中华文明的精髓,也知道其中的糟粕,爱之深,痛之切,悲观的自杀了(王国维),积极的图救国,狂人如辜鸿铭者,极力维护祖宗的尊严讥讽西洋文化的同时,不免言行乖张,为世人所不解。唉,现实何尝又不是如此,只是没了这样的精英。
  •     怪才
  •     to nina苹果。我赞同你说的,生活没有尽头,而是过程~~ 享受生活,不执著但是也不懒惰。
    “ 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保持沉默”
  •     我觉得“自由民主”是一种很难给与定义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可能差别很大。就我个人而言,完全的“自由民主”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不合理的。社会的总资源有限,要达到整体利益的最优,就必然对个体的行为有所束缚,“自由”自然有限。不同人的对世界的理解有深有浅,为保证社会运行的效率和方向,“民主”自然也不可能绝对。现在的中国,“自由民主”的程度还不够,但并不是没有。
  •     辜鸿铭素有博学、怪才之名。本书对西方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的批判颇为尖刻,对“民主”的另一面也有揭露。然而在对国学的维护上,辩护的成分远大于论证,而国学粉最容易陷入的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的怪圈,老先生也未能免俗。但至少,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辜还是坚定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有风骨的人物!
  •     标记这本书 豆友圈里肯定又有人要说我大国民主义了 可是你给我找一个不大民族主义的国家来呗 除了到现在还没形成民族的某些新兴国家外 书中之论固有其不尽之处 但是恐怕那些指责中国文化落后 唯西是好的论调也是一般 甚至不如远甚吧 恨不生逢其时 看辜老如何㨯尔曹的嘴巴
  •     老先生的巨作
  •     个人比较推荐英文版的,写得很漂亮,比中文翻译的顺畅漂亮。
  •       以前只是影影绰绰的知道辜鸿铭是清末的一个“怪才”,是有名的铁杆“保皇派”;便想当然的以为他不过是个腐朽的封建遗老,能背点四书五经,吟那么一首两首的风月诗词;历史的洪流把他抛弃,将他所有的言论都擦个干干净净,也应当不会有任何遗憾处。读了他的《中国人的精神》,才意识到自己是何等的莽撞和浅薄无知。
      
      当然并不是要认同他的早就脱离潮流的主张--在当今世界,应该没有人会把‘君权神授’的皇帝制度当作严肃的政治制度之备选。但他对于中国儒家文化的洞见确实是发人深省的;而即便是他的保皇,如果仔细想来,也有他的深具逻辑的道理,并不全然是既得利益者维护自己权益的不真诚的主张。
      
      中国社会从来不是宗教社会,中国人也从来没有像西方基督教那样大规模的组织严密的宗教信仰,这一点实际上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知道他生下来就是要死的,那么,如果不给他一点存活的意义,赋予他的生活一定的实在感和永恒感,这样的生活就将是一件虚无的让人恐惧的事情。宗教是件便利的工具,通过人格化的神的存在,解决了死后的难题:今生在此,为的是敬好上帝,以待死后进入天国,永享那里的美好。但在中国的文化里,尽管也有多神的存在,但并不特别严肃的认定来世的价值。相反的,我们有比较独特的祖先崇拜的习俗,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信仰。儒家的传统事实上是用了一种颇为符合进化论的解说来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我们崇拜祖先,他们是我们的来源;我们重视子女后代,他们是我们的归宿--祖先、我们、后代,现世的我们在中间,串起了这整个的过程,使得我们生活的意义存在于使这个链条无穷无尽的延续下去上。即便我们死了,我们知道我们熟悉的一切都还在我们的后代身上延续下去,这样也就能死的心安了。所以,按照辜鸿铭的说法,儒学(或称儒教)大致的是介于柏拉图式的哲学和真正的宗教之间。柏拉图的哲学是学者的学问,不能推之到大众;宗教则需要人格化的神来满足大众的需要。儒教不需要额外的假设便有效的解决了人存活意义的难题,算是中国人高明的创造。
      
      这样的儒教使得我们不鼓励变化,崇古,尊老爱幼,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大的链条。社会的基本存在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和宗族。与之相反的,西方人的救赎要靠自己在上帝前的表现,与自己之外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本质的关联,所以西方的社会要由单个的人作为其基本单位。如果进而推广之,这应当是西方的自由和民主思想的来源,而这些价值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是不可想象的。
      
      这样以来,中国与西方在社会组织形态上的不同也就完全可以理解。儒教所教给的,是一套完整的社会规范,“仁义礼智信”构成了儒教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人在社会中应当处于合适的位置做合适的事情,强调应当对社会对他人所承担的责任;与之相对应,个人主义的西方则发展了自由权利民主这些基本价值观,只要不影响他人,个人有权利有自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因为每个人都有如此的权利自由,则民主协商成为社会组织的必须。按照辜鸿铭的说法,儒教所传授的,是“做好公民的律法”,而基督教所要求的,是“做好人的律法”--当然,这里对“公民”的理解可能与我们现在的理解并不相同,大致的是“社会中的人”的意思吧。
      
      很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辜鸿铭由此推断出儒教文化的优点,提出当时处在战争中的欧洲各国应当来学习中华文明。这个建议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似乎是有些武断,甚至是荒谬,但如果仔细想来,有让人思考的地方。尽管现在大多认定自由、权利、民主这些可以算作是普世的价值观,但在一百年前,决绝的这样认为还是需要些勇气的。事实上,那个时候的欧洲,处于极端个人化的经济、政治等行为所带来的种种丑恶当中;尽管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但贫富分化、道德恶化、战争等等的丑恶让人怀疑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正当性。反推中国,虽然贫弱,但道德上并不比千年以前差多少。这样说来,学贯中西并非思想狭隘的辜鸿铭认定儒教文化反而优胜,也并不是不可理喻的事情。事实上,如果不是以自由权利民主这些外来的价值观为基础,而只是考虑以何样的文化可以维持一个道德上更加正义的社会,辜鸿铭所谓的“崇尚忠诚”的儒教文化倒真的应当是他眼光中的唯一之选。
      
      另外辜鸿铭也谈及了对中国妇女的看法。他是支持“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当然,这是个很大的靶子,让他的论述放到现在的话就没法看。不过应当注意的是这个主张背后的逻辑。他认为,妻子当完全效忠他的丈夫,这是她在社会上的责任;而同时,社会并不那么简单的男尊女卑,作为男人,也需要承担他对于宗族对于皇帝的义务。是男女双方都对自己应尽的义务做良好的承担,社会才会完美的运行好。
      
      如果我们把整个社会的运行良好作为第一重要的目标,那么儒教实际上是为了这个目标为每个人设计了一套复杂的行为规范。而西方文明则是以简单的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为基础,并不对这个运行做特别的设计。现在的这个世界似乎是表明了,人类有目的的设计似乎并不特别有效,反而是放任一些的有了更好的结果。
      
      辜鸿铭死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我不知道如果他活到现在,他对中国人的看法是否会有改变。但就算不变化,也许并不需要太过吃惊。文化和社会究竟是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很多时候很难看出其中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我们现在认为普世真理的一些东西,放到一两百年前可能就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同时,也总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我们现在觉得完全正确的东西,也许会被一两百年后的人嘲笑。慎重一点谦虚一点才会让人稍微心安一点吧。
      
  •        也许是书名的原因,原本让我期待能从这位学富五车的大家口中将“中国人的精神”抽丝剥茧,痛痛快快地阐述一顿。不过,相信大多数人是和我一样失望了吧?
      
       作为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对于国人的许多陋习都避而不谈,倒是不停地对西方种种现象进行批判,这种在现代人看来近乎幼稚的“爱国主义”情怀,让许多人一时难以接受。
      
       实话实话,书中关于中国人的精神多有失真,且挖掘得并不深刻,辜鸿铭的许多论述早已经过时,许多观点幼稚得近乎可笑,在论述过程中也多有逻辑错误,他在“中国的女性”一章中,他说道:“与其说在中国丈夫因纳妾而无法真正地爱他的妻子,不如说正是因为在中国丈夫如此真心地爱他的妻子骂他才有纳妾的自由,而不必担心滥用这种特权和自由”。(且不说这句话翻译的多么变扭)从下文的论据来看,竟是通过引用一首唐诗进行反驳,作为一个大家,通过选择个体案例否定概念的做法让人难以理解。
      
       然后,我们必须记得,文学隶属于大的文化网络,任何文字都深深地根植于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作为一个清末的文化大家,你不能要求他在当时社会思想正发生着激烈变革的时候写出符合现代人理性批判思想的文字。
      
       事实上,当时的中国社会都弥漫着一股非常奇怪的氛围,一方面,被打开过门的中国人第一次遭受了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从内心产生的抗拒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隔阂,每一个来到中国的西方人都被不客气地称作蛮夷,另一方面,现实的落差又让自己在与这些“蛮夷”默默的比较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自卑心理。好奇、愤怒、羡慕和自卑,当这些扭曲的心理参杂在一起时,极端情怀便有了巨大的市场,当时多数的“公知”都将西方的船坚炮利、西方的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将西方的文明作为国家变革的楷模,在这样的环境下,辜鸿铭更像是一个独自与风车战斗的“唐吉柯德”正如同当时他对学生说的: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蛮夷之邦。”这些话也许他自己内心深处也不见得相信,当时的清帝国正无可挽回地向衰落奔去,作为他而言,想必也一定是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的。
      
       我们不妨将《中国人的精神》当成他作为一个顽固的“保守派”做出的最后挣扎,在国家的弥留之际,他依旧倔强地向西方世界努力地推销着中国的文化与理想。无论字里行间有多少意气用事,那种傻的可爱,却又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依旧能闯过重重阻碍扑面而来。
  •     百年之后,感慨尤甚
  •     我们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明确的认清自己。而这本书,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化怪杰对中国人自己的一些评述。虽然可能某些观点不为世人所接受,但完全可以作为另一种层面上的参考。
  •     世人逃脱不了人心,若一百前的生活依旧是现在的生活,我们还会有这么多因物质而生的烦恼吗? 这一百年,我们变成了什么样……
  •     辜老先生 很富传奇色彩很个性的老头子。
  •     第一次因为看了一本书而特别讨厌一位 大家
  •       越来越觉得媒体“识读”的重要性。
      我承认辜鸿铭是一位很牛逼的汉语言学家,他精通9国语言,对儒家文化的认知几乎到达顶峰,学贯中西、博览群书,对中华文化有进行了很透彻的剖析。他文字功底雄厚,文风犀利,对所谓的“汉学家”进行了批判,对中华民族有着一腔热血的追捧。
      可是,不可否认,他在灌输一种思想,他的作品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他鼓吹中国人的良民宗教意识,他尊崇皇权,主张平民对统治者的绝对忠诚和责任意识,他为专制独权辩护,他为纳妾、祭祖、古代妇女的三从四德做出最好的诠释,他认为是良民的恐惧带来了战争,他为统治者、外交官、军人进行合理的辩护,他认为世界民族都应该学习真正的中国人身上的温顺的良民宗教意识,他认为《忠诚大宪章》会带来世界的和平。
      这些思想,我并不认同,我也热爱中国古代文化,我也崇敬深厚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但是现代社会,进步是历史趋势,盲目的忠诚于统治者,只会让民众变得更加愚昧,思想更加僵化,容易失去自我。
      不管看什么书,不要被任何人的观点所影响,要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要敢于辩证、批判的识读。
  •       一提起辜鸿铭,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拖在身后的小辫子、以及一个茶壶配N个茶碗的一夫多妻理论,而他对中国人性的研究和这些研究对中国当下有哪些借鉴意义恐怕就很少有人理会了。德国莱比锡大学已经把他的著作定为必读书,我们却依然习惯把他归到落后一方,来与同时代那些先进人物做对比,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还要从他所处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那场革命说起。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几乎是不可逆转地走上革命之路,革命是激情的,人处在激情中,头脑是热的,选择也是单向的求新求变,于是温和的怀旧派、认真研究传统文化的学术派,只要沾上“旧”和“传统”的,统统成了非主流,一代大师辜鸿铭就是因逆 “革命潮流”而被无情地拍在历史的沙滩上了。
      
       可是,随着革命浪潮的退去,经历一两百年的洗刷之后,国人再回望那片历史的沙滩时,会意外地发现一粒儿金沙,那就是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
      
       如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般总结中国人人性的书籍很多,但在这些书里作者们只是大量呈现现象;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呈现的却是现象背后的本质,以及这些本质会给中国甚至世界带来什么。
      
       中国人最大的特质是什么?辜鸿铭说:真正的中国人从不野蛮、不残忍、也不凶恶,借用一个应用于动物的术语,真正的中国人是被驯化了的动物。一个真正的旧式中国人很少令人厌恶,甚至最低等的阶层也是如此。中国式的人性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他的温顺,温顺到无以言表的程度。这种温顺是两种品质结合的产物,即同情心和智慧。而智慧不是来源于本能,也不是来自推理,而是来自同情心,来自一种爱和依恋的感觉。
      
       因此,外国人在中国居住时间越长,对中国人的喜爱就会与日俱增,在中国人身上有种无法形容的东西,不管他们多么缺乏清洁的习惯和文雅的举止,不管他们心灵和性格上有多少缺点,他们依然比其他任何民族更能赢得外国人的喜爱。这种无法形容的东西,就是他的温顺。
      
       辜鸿铭特意举一个他外国朋友的例子来说明:我在海关的一个苏格兰朋友告诉我,他曾经有一个中国仆人,是个彻头彻尾的流氓,他撒谎、敲诈,总是赌博,但是当我的朋友在一个偏远的港口患了伤寒病倒了,身边没有一个外国朋友照顾他时,正是这个糟糕的流氓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连他亲密的朋友和亲属都做不到。
      
       也正是这种温顺品质,使得国人即使在面对强权、压迫到无法生存的时候,也不轻易攻击他人和社会。
      
       辜鸿铭在总结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后说:中国人过着一种精神生活,孩童般的生活,对抽象科学没有兴趣,因为精神和情感并不作用于这些领域。这让我产生了一个联想:如同一个智慧老人(如孔子等)设计了一个游戏,儿童们(传统中国人)在其中“乐此不疲”,可局外人(西方人)只看到了表面的“喧嚣、吵闹和不公平”,却很难能够体会到身在其中人的简单和快乐。这个游戏一旦被打破、游戏中的人一旦被提醒,游戏就再也无法继续下去,要想再有这样一个如此稳定的游戏,可能需要下一个智慧老人的出现。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就正处在游戏有点玩不下去了的状态。
      
       辜鸿铭认为真正的中国人,是无价的文明财富,因为他是一个不需要社会付出多少代价就能遵守秩序的人。因此,他只需要一个小成本的政府即可安居乐业。对于世界人民来说,他不会轻易发动战争、不会拥兵自重。
      
       但是,辜鸿铭预言:如果欧洲人和美国人成功地毁灭了真正的“中国人”,毁灭了中国式的人性,成功地把中国人变成需要军人保持秩序的欧洲人或者美国人,那么确定无疑的是,他们会使世界的军国主义负担增加,而这种负担的增加,会成为文明和人性的一个威胁。这个预言似乎逐渐地在被历史所验证。
      
       《中国人的精神》是先用“显微镜”解剖当时的人性成因及本质,又用“望远镜”对未来做了远景分析。只有认清国民性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在建立一个全新的、仿西方的社会秩序时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多问题和阻力,而不能一味地归咎于管理者和体制。这本书对于认清我们自己和社会,对于怎样建立起一个符合中国国民性的社会新秩序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     辜鸿铭认为真正的中国人就是那种骨子里带有温文儒雅的人,当然,那是之前的那几代人了。就作者本人而言,他还是相当喜欢那种旧社会时对女性压抑的一些教条的,比如三从四德认为女性应该是为丈夫及其整个家族而活,真是不可理喻
  •     我只简单看了几个好评与差评,差评的一直在强调辜的文字啰嗦。我不愿意进行攻击,虽然语言阅读上的美感挺重要的,但我更看重的语言中透露出的独立思考态度,以及思考角度的新颖性。感谢作者的文字。下面是我摘抄这个书评的句子:
    “人道并不是最高衡量标准”
    “人类一直在通过变形和扭曲自己的身体来承载某种集体文化”
    “为了阐明一个原理,你必须夸大很多事情而又略去很多事情”
    “逻辑性并不是衡量文化的唯一标准”
  •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是觉得辜鸿铭说的挺有道理的,感觉还是有在他那个时代的超前意识。但是月读下去,就觉得开始有一种“不知所言”的感觉,我不知道是翻译者的问题还是作者本身的思想不够有严谨的逻辑。最后,我终于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放弃了。
      现在想起来,发觉其实辜鸿铭有一种想法是,他在说中国人的时候,其实暗地里在宣扬孔子的纲常伦理。抵抗西方文明对中国儒教的冲击。这一点,我并不是很认同,辜鸿铭毕竟带有旧派人的思想,尽管他的英语水平很好。
  •     不懂你说的女权主义的意思啊??
    关于科学,我也不那么了解,只是我看到一些所谓的科学家那么脑残,我本能就会去反科学,不过现在也好点。或许是这样吧:科学式没错的,就像宗教或者艺术,但是有些人会把这些东西用的过度或者用错 ~ 我这里的反科学只是一种情结或者偶尔的态度,我本身是蛮喜欢自然学科的,也很欣赏和敬佩一部分科学家。
  •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清末怪才”。
      一生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一个怪杰,号称清朝最后一根辫子,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大学》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他,睿智,博学,高傲,爱国,自尊,狂放,偏执,能言善辩,机智,幽默。
      当西方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
      辜鸿铭反驳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工夫。”
      也很喜欢他对中国人所具备优秀的精神特质的阐述,深沉deep、博大broad、纯朴simple、灵敏delicacy。
  •       作者是辜鸿铭,民国十杰之一,精通十几个国家的语言。
      民国的人都很牛,没精通一两门外语都不好意思出门。当然这是夸张了。我一直很好奇,他们在那样一个信息闭塞的环境下,究竟是什么方法让他们掌握了这么对语言。现在我们学习一门外语都觉得难以掌握,而他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书中,辜鸿铭提到了中国人为什么比外国人记忆力好,其原因就是中国人记之以心,而非记之以脑。我觉得这个也应该就是他们学习的一个方法了。
      其实这本书原版是英文的,而且是写给那些“崇洋媚外”之人的。中文是有中国人翻译的,可能是由于辜鸿铭英文很好,很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特色,所以要翻译出那种味道,也只有用文言文了。但这个给翻译者提出了难题,也让读者觉得阅读困难。
      回到书中的议题,中国人的精神。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这是辜老要交代给大家的。他提出一词“温良”英文“gentlemen”可表达。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感觉自己对自身文化的陌生。
      我一直强调,我不是一个中国人。因为我不具备中国人的精神。虽然我说着中国话,写着中国字,成长在中国家庭,接受中国教育。但是,我很难从我身上中国人精神的存在。这是很可悲的,也是之所以我读此书的时候不时感到痛心。
      文化,又可称宗教。不仅是我们中国人忘得差不多了,欧洲人也差不多。能传达出中文的深刻意义的语言是拉丁文,其次是法文,德语,最后才是英文。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会有精神的缺失。
      所有的翻译都变成解释,所有的解释最后都成了误读。这话是我老师告诉我的。因此精通世界各个国家的语言成了理解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总之,文化没有东西差别。他至始至终都似乎存在遥远的过去。但似乎又触手可及。
  •     只看到了局限性
  •        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是意图向西方人宣扬中国人的良民精神以及说明儒家作为“类似宗教”对统治者的种种好处。在那个国家积弱的时代,先生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敬佩,从西方归来的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易令我等晚辈汗颜。
       文章的整体构架非常具有逻辑性,一环套一环,但是在很多关键的推理过程中逻辑不甚严密,举证不够有说服力,且行文略显啰嗦(或许是西人对中国的不了解,因此需要多次强调,这点可以理解)。作为一个理工科的青年,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给我的印象是作者人文哲学方面见识极广,但是叙事论证过程逻辑有些牵强,有诡辩的形式在里面。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先生的《中国学》这篇文章,先生揪出来很多所谓的著名“汉学家”,然后用自己浑厚的中西文化功底挨个批点,有理有据,让人大快人心!我想,外国学者对中国的介绍或者描述是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给我们来来一些新的关于本族文化的思考角度。但是我们必须用极为严肃谨慎的态度来观察“汉学家”们的言论或者书籍,毕竟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会切身感受到我们自己的文化,因此我们要有这种对本族文化理解的这种自信。若一味接受所谓的“著名汉学家”们的论断,那就太没脑子了,我想这是先生的这篇《中国学》的意义所在。
       老先生在附录中的那篇《乌合之众崇拜教或战争及其出路》中提到的所谓的《忠诚大宪章》体现了先生对群体意识的不够了解,或者缺乏对社会底层群众的认识。这种让群众赋予政府以无限大权利并且不得有任何异议的大宪章,是在正常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的,除非在极度高压的社会(比如希特勒时的德国,以及WG时期的中国)才有可能出现。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选择与外斗也不愿意文革式的内斗。老先生似乎对群众心理认识有所偏差(可能是当代的群众比较麻木无反抗精神),或许是一直接触的是精英阶层的缘故。这正是很多人常犯的一种错误,误以为中国人就是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中高层阶级,而不知道其实有更多的无产阶级社会底层群众的存在,而且他们才是整个社会的主要力量。共产D单正是依靠这股社会底层的力量才会击败代表精英阶层的国民党政府。惜乎现在依然还有很多人向往民国时期的“自由民主”的时光,殊不知大多人在民国时期连生存都困难,更别提自由民主了。那时的“自由民主”不是是上层社会极少数精英的自由民主的表象罢了。那些现在向往民国自由民主社会的人向往的并不是那个社会,只是希望自己成为那个社会的上流贵族精英而已!这和现代逐名求利的人没有差别,只不过多了一块“自由民主”的遮羞布罢了!
  •     可以吧
  •     太太太太太儒了
  •     嗯,精通N多国的语言,好崇拜。他写的蛮有意思的,我赞同他的一些观点,比如对中国人的感受能力的描写,虽然有点片面,但是我觉得中国古代的一部分人真是有这样超脱的感受和灵性的,而相比之下西方人是比较线性逻辑的。他对女性的看法我也不是很赞同,不过他写的东西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对于有些有受虐倾向和不太独立的女人,男人就是应该带领她,甚至控制她,这样她就不会迷茫,会有一种被征服的幸福。当然这个只是在一定情况下,只对部分女人适用吧
  •     无意之中得到的一本书,从开头到结尾,先是对老先生的佩服(其论证逻辑的严谨,文学知识的深厚功底)到对他的不满(中国妇女那章节-迂腐而守旧)最后又回到敬佩的情绪变化。不得不佩服他的深厚的知识文化,最后发现他的可爱,以一种我们不能够深度理解的方式解读并奉之行动的儒家文化,点赞
  •     好嘞!有好资料@我咯~我去百科下下
  •     只想说辜鸿铭真的是天才,看此书直接感受其思维深度宽度速度,锻炼心力!
  •     以对比分析的视角,阐述了中国的儒教与西方的宗教有何不同?作为公民法则的儒教是如何作用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关于西方暴民崇拜的战争是如何形成?而战争的出路又该去向何处?逻辑思路严谨,环环相扣,不知不觉便浸淫其中。推荐阅读
  •       傻瓜们冲进了那天使都不敢涉足的地方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读完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和《清流传》之后,不说是百感交集,至少也是五味杂陈。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然而,以我疏浅的才学,委实不知从何谈起。只能信马由缰,笔随心至了。正如辜氏引用亚历山大•蒲柏的诗自嘲道:傻瓜们喜欢冲进天使都不敢涉足的地方。
       辜氏是腐儒,对传统中国的许多文化几乎毫无保留地大加褒扬。这是他为人所诟病之处,如他是这样谈论中国妇女的:一个女人……腼腆和羞涩的品质越突出,她就越具有女性气质,事实上,她离一个完美的或者理想的女人的目标也就越近(《中国人的精神》P64)。这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他喜欢裹脚的女人,很多人喜欢用这一点来证明辜氏的腐朽、麻木甚至变态。
       然而,我想说的是,女人裹足虽然是不人道的,然而在人类文化里,人道并不是最高衡量标准。芭蕾舞演员的脚也会变形,但是我们认为那些舞蹈很美;体育运动员的身体也有各种变形和扭曲,但是我们认为他们彰显了人类的力量和速度。我们对芭蕾舞演员和体育明星大声赞扬的时候,难道同明清的中国男人们赞扬女人的小脚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吗?事实上,人类一直在通过变形和扭曲自己的身体来承载某种集体文化,如割礼、挂带饰物(鼻钉、耳环等)、整容、隆胸……
       另外,辜氏极力推崇一夫一妻多妾制,在《中国的妇女》一文中,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一个真正的君子,没有经过妻子的同意,是决不会纳妾的,而一个真正的的贤妇或淑女,只要她的丈夫有纳妾的正当理由,是决不会反对的。”(同上,P53)“与其说在中国丈夫因纳妾而无法真正地爱他的妻子,不如说正是因为在中国丈夫如此真心地爱他的妻子,他才有纳妾的特权和自由。”(同上,P54)
       同样,了解人类学的人,也不会觉得辜鸿铭的这一观点有多离经叛道。一夫一妻制是当今现代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但是一夫一妻制在人类历史上并非一直占绝对优势。事实上,虽然法律上规定一夫一妻,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只不过妾没有了合法地位,变成了“二奶”和“小三”。在我看来,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二奶”和“小三”的问题,最起码,在这种制度下,伤心欲绝的女人会少得多。
       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并不赞同裹小脚,也不主张多妾制。我只是在强调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果说这种现象是奇怪的、变态的,它也并不比人类文化史中的其它现象来得更奇怪更变态。因此,有人赞同甚至喜爱这种文化现象,也并不奇怪或者变态。
      
       辜鸿铭有一个倾向是在我目前的知识体系框架内所不能接受的,那就是他对满族的忠诚和热爱。他是这样评价满族的:“满族人即便带着他们现在所有的缺点,仍不失为一个没有狡诈、心地质朴的民族”(《评德龄著<在紫禁城的两年>》)“在满族的统治下,中国成为一个美丽的花园式的国度。”(《雅各宾派的中国》);评价慈禧太后:“如果说这世界上还具有一个既具有高尚灵魂,又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的女性,那么就非……皇太后莫属了。”(评德龄著<在紫禁城的两年>》);评价慈禧太后的功绩:“当她首次开始统治这一中华帝国的遗产时,这一帝国不仅正处于一片无政府主义、混乱和痛苦中,而且几乎丧失在帝国主义手中。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她不仅恢复了帝国的所有遗产,而且把它转变成一个秩序良好甚至是繁荣的政府。”因此,慈禧太后不愿意看到她的侄子光绪帝漫不经心地毁掉她终其一生都在试图去保存的祖先遗产。
       在这里,辜鸿铭似乎完全忘了满族对汉族的压迫统治(清初的大屠杀以及伴随清朝始终的文字狱)。即使抛开这一点不谈,认为一个民族必然高贵于另一民族,在我看来,亦是不可取的观点。
      
      ——————————————————————————————
       以上所论,其实还完全没有涉及辜鸿铭学说的精华之处。
       退一万步讲,在我看来,一个精通9门语言,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的人,是不可能满嘴胡言论语的。事实上,辜鸿铭有很多论述都是十分精彩和到位的。如:
      
      1.真正的中国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中国人的精神》P2)
      
      2.中国人最奇妙的特性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熟民族,作为一个具有成熟理智的民族,它到今天仍然能够过着孩童般的生活——一种精神的生活。(同上,P8)
      
      3.儒家学说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是宗教,但能取代宗教,它能够使人不再需要宗教……与其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不如说中国不想要宗教或许更为正确,他们没有感到对宗教的需求。(同上,P10-11)
      
      4.中文难学,是由于它是一种用简单的语句来表达深刻感情的语言……中文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同上,P71)
      
      5.在中国,战争是意外,而在欧洲,战争已成为需要……困扰欧洲人的问题并非是战争的爆发,而是不断武装他们自身的必要性,即运用物质力量来保护他们自身的绝对必要性。(同上,P3《绪论》)
      
       诚然,辜鸿铭的观点有很多偏颇之处。但是这是一种高贵的偏颇。在我看来,没有人能站在全人类的观点来讨论问题,一个伟大的理论家在论述他的理论的时候,他不可能不是片面的。正如白芝浩(Bagehot)所言:“为了阐明一个原理,你必须夸大很多事情而又略去很多事情”。惟有片面,才能深刻。一个声称自己顾及到了问题所有方面的学说极有可能是一个平庸、乏味、毫无洞见的学说,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在辜鸿铭偏颇的观点里,我最欣赏的有四点:
      
      1.观点虽偏激,但并不武断。他的论述跟英美的分析哲学家相比,自然是没有多少逻辑性可言的。然而,逻辑性并不是衡量文化的唯一标准。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像那些独断论者(最典型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一样通篇使用“必然”“绝对”“唯一”,而是更多地使用“也许”“可能”“说不定”。毕希纳(Karl Büchner)说:“必须”是一个应该受到诅咒的字眼,人不应该拿这个词给自己洗礼。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如今,在高喊着改革、启蒙或革命的人群里,有几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连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还谈什么改造国民性,谈什么引进民主和自由?
      
      3.崇尚美丽温馨,抗拒丑陋粗鄙。正如辜氏所言:“我们在感情上倾向于美丽温馨,抗拒丑陋粗鄙。基于此,我们对许多未竟事业深深怀念,而对种种成功的运动心存抵触。”(《清流传》P18)这也是辜鸿铭极力维护满族贵族的初衷。经过辛亥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中国,已毫无美丽温馨可言,放眼中华,唯有丑陋粗鄙。这是让人不得不扼腕叹息的。我们原本可以生活得更美丽温馨的。
      
      4.乐观的精神。一个彻底陷入悲观或虚无主义的人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正如辜氏所言,“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悲观主义肯定是才智不健全或才智缺乏抑或才智底下的明确标志。”(《清流传》P54)这种乐观不是高喊口号式的乐观,而是在深刻洞察自身的优劣之后,对自身所蕴含的美好的力量的肯定和自信。
      辜鸿铭曾对前去拜访他的英国作家毛姆说:“你们有什么理由认为你们的东西就比我们的好?你们在艺术或文学上超过了我们吗?我们的思想家没有你们的博大精深吗?我们的文明不如你们的完整,全面,优秀吗?……你知不知道我们曾进行过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实验?我们曾寻求用智慧,而不是武力来治理这个伟大的国家。而且在许多个世纪里我们是成功了的。可是你们白种人为什么瞧不起我们黄种人?需要我来告诉你吗?就是因为你们发明了机关枪。这是你们的优势。我们是一个不设防的民族,你们可以靠武力把我们这个种族灭绝。我们的哲学家曾有过用法律和秩序治理国家的梦想,你们却用枪炮把这一梦想打得粉碎。现在你们又来向我们的青年人传输你们的经验。你们将你们邪恶的发明强加给我们。可是你们难道不知道我们是一个对机械有著天赋的民族吗?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拥有四万万世界上最讲实效,最为勤奋的人们吗?难道你们真的认为我们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学会你们的技术吗?当黄种人也可以制造出同样精良的枪炮并迎面向你们开火时,你们白种人还会剩下什么优势吗?你们求助于机关枪,可是到最终你们将在枪口下接受审判。”(毛姆《在中国的屏风上》)在我看来,这段质问里是闪烁着真知灼见的,也是充满激昂和自信的。
      
      ——————————————————————————————
       辜鸿铭以及他所象征的那个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了,但我们现在又在某种程度上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依然面临着选择,但选择的难度似乎更大。我们依然向往美好和温馨,但美好和温馨已被粗鄙和丑陋破坏殆尽。
       如今在以往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挤满了人头攒动的愚民。
       辜鸿铭预见了一些可怕的事,但已发生的可怕的事远远超过他的想象,我不知道如果他知道他所尊敬的张之洞的尸体在文革期间被挖出来游行示众,他还会不会继续乐观下去。
       然而,我觉得,我们活下来的人依然是需要保持乐观的。资质平庸如我辈者,依然坚信希望的存在。至少我们还是能看到残留下来的美好和温馨,正如丁尼生(Tennyson)所言:
      
       太多已经丧失,但留下的却足矣。
       Though much is taken,much abides.
      
      参考资料:
      1.《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著 李晨曦译 上海三联书店
      2.《清流传》辜鸿铭著 语桥译 江苏文艺出版社
      3.《文化人类学》威廉•哈维兰著 瞿铁鹏译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4.《中国通史》吕思勉著 中华书局
      5.《在中国的屏风上》毛姆著 唐建清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6. 维基百科
  •     这本书在我本科推荐书目上, 我大二时就看了,怎奈我就是典型的不求甚解型,对内容理解不深, 如今都忘记了, 只是他那男权的思想的确令人瞠目。不过看他的书倒是可以提高英文,辜先生的语言造诣高到令英语本土作家也称绝。
  •     女权主义应该在对应的事件上讲,科学也是如此。如果某件事物是诉诸科学的,那就可以用科学的逻辑去分析,我认为科学并不可以当信仰,科学可以作为形成可靠信仰的一种程序,但有时科学的这种可以通过适当的程序获得可靠的信念的方式可以当作信仰。科学比其他方式得到信仰更可靠,但不意味着其他方式就是不对的,而是同一件事物,我用科学的程序得到的,应该比非科学可靠性更高。女权主义也是应该在对应事件中可以得到我们的赞同,如果在与男女平等无关的方面谈女权主义就有点牵强了。
  •       这本书,如果有兴趣一定要看英文版,我是没有耐心,所以先看的中文版,然后简单浏览了英文版。看这本书,不用看介绍,也能体会到作者是一个绝顶聪明、才智卓绝的学者,如果稍微有点了解,就知道辜鸿铭是个多么学士渊博的老顽童。林语堂说“他是个怪物,但不令人讨厌,因为他是具备一流才智的人,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有见识和深度”,“他挑战性的观念、目空一切的性格,那种令人想起马修·阿诺德的泰然自若,有条理地展示他的观念和重复申说某些话的风格,再加上托马斯·卡莱尔的戏剧性的大言,以及海涅的隽秀”,“像是料理中国人文主义大餐前的一杯红葡萄酒”(《从异教徒到基督徒》)。看这本书不得不承认自己极端的才疏学浅,辜老先生对中国人、中国妇女和中国语言的阐释很精辟,也很到位,但是关于纳妾等的辩护还是让人想笑。
      书里关于中国的儒学做了很详细的阐释,我很同意儒学为何不是宗教而在中国却能体现宗教的解释。我也不否认,儒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尽管其中有些封建思想学不得,但大部分教一个人名分大义的内容都需要中国人好好研究。只是,对于现代中国,连大学里都没有语文课的现象,连我这种还是在历史书中背下来四书五经为何却全然不知内容为何的研究生,我想辜老先生如果知道了,会被气活的吧!虽然我看过《儒家文明》,但知道的也仅限于中学背过的几句《论语》以及孟子的文章。当然,我也反问自己,大学这几年我都做什么了,连这么经典的书都不看,连中国自己的文化都不学?
      我想,认识到不足总是好的,作为中国人,一定要对中国的文化有最起码的了解才行。
  •     部分观点放到现在不太适用了吧
  •       中国人信奉的,是可以让人类社会延续的更可能长久,同时让人的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同时又与世间万物和谐共处的规则。也就是所谓的道。所以,信封天人合一的我们,不会总关心死后的问题,而更认同作息——生时劳作,死后休息。一阴一阳的道,让孔子不敢轻言鬼怪之事,同样形而上的世界也不是普通百姓的关心了。那些被符号化了的各路神灵,与其说是宗教的归属感,不如说更像是道德自我约束力了。
      
      对比如今科学圣器被极度权威化的今天,辜鸿铭老先生的书,的确值得大多数中国人认真读读。
  •     黄兴涛老师译。辜鸿铭的思想还需吾辈日后慢慢斟酌
  •     有些观点太过时啦
  •     思想和论证确有其狭隘和偏激之处,但是放在当时的中国和欧洲社会背景下绝对是不一样的引人深思的声音。深沉,博大,淳朴,灵敏,此乃中国人之精神。
  •     往大里说,当今世界,只有中国堪当大国。英法德国土小,没那个心劲儿;美国历史短,没那个积淀;俄国人口少,没那个厚重;印度有点儿乱,没那个心情。
  •     有意思的人老头(绝对没有不尊敬的意思!) 哈哈 听不同的声音会感觉世界更开阔,听“老古董”聊聊中国也挺好的~
  •       知天命,懂责任,持忠诚,发孝心,修己身。
      人能提高道德律的标准,男女之间的爱,孕育了君子之法。
      如果你像一个孝子和良民那样生活,你就拥有了信仰
      
      何为孝,色难!
      
      宗教真正的价值,传达其灵感或情感
      
  •        辜鸿铭可谓是中国文化界的奇葩。他从10岁起就求学西洋,通晓九国语言,熟读西方文学著作,学贯中西。然而在那个全民革命,靠“西药“解救中国的20世纪初,他却是难得的中国文化的坚持拥护者。他更是致力于在西方宣传东方文化,将中国文化誉为将欧洲文明从毁灭中拯救出来的良药。
       初读《中国人的精神》,难免会为将灵魂和智慧完美结合的中国人的精神感到自豪。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累计下来的是以宗族社会核心机构,儒家思想为支撑的和谐社会,通过“义”与“礼”等国家宗教道德准则(而非西方的某些社会道德准则)约束国民行为,使得家庭、社会和公民秩序乃至中国整个国家的稳固。根据辜鸿铭先生的阐述,祖先信仰和宗族社会的完善代替宗教给予民众安全感和永恒感。同时,儒学在私塾中的传播替代宗教机构,传授民众一系列的道德标准,教人明辨是非、成为好人。中华文明拥有足够替代西方宗教,并且比西方宗教更加普世的社会结构,因此中国并不需要宗教信仰。辜先生的论述足以让人信服。即使如此,那为何当下我们总是听到如“中国人缺乏信仰!”这般的指责呢?
       归根究底,这还是因为在传统社会中支撑着中国人儒家信仰的机构在现代化(modernization)的过程中逐渐衰弱。宗族这一中国独创的社会机构在当今中国的许多地方,例如许多一线城市,早已不复存在。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指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模式)作为最能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家庭结构,已经成为中国许多现代化城市的标志。大多数中国人也不再祭祀祖先。在另一方面,中国的学校也不再以传播儒家思想为己任。科学和洋文占据了义务制教育的大半边江山。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国家宗教的奔溃。除此以外,中国人还需要面对西方现代思想,甚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冲击。
       当代中国最大的悲哀是中国人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定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兼具资本开放的三不像社会体制中,中国人很难认清中国人该有什么样的精神。你要是宣扬儒学,你就是封建主义思想;你要是宣扬资本主义,你就是崇洋媚外不切实际;你要是宣扬共产主义,你就是不够改革开放。无奈之下,迷茫之中,中国人除了金钱,除了强权,又该相信什么的?于是民众纷纷向钱看齐,向物质看齐。好像人生的意义就是读好书,转好钱,买房买车买名牌。你要不能赚点钱,你就是失败者。这难道不就是辜先生曾批评西方的群氓主义吗?难道这就是中国的崛起之路吗?
       辜鸿铭是一个矛盾体,他即是中国通晓西方文化的第一人,却又是一个极端保守派人士。他自身即映射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他的保守主义让许多认对他不置可否,但在中国人的精神逐渐消失的当下,有必要重读辜先生的著作,重新思考如何调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化的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
       辜鸿铭在北大任职演讲时曾说道:"我的辫子长在脑袋后面,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里面。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诸君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你的心中是否还有无形的辫子呢?
      
      
  •     辜鸿铭所以为的能够拯救彼时欧洲动乱的中国人“好公民”习性,以及文化传承中精华的一面,似乎都只能在书本里才能看到了。
  •     夏夏,凸^-^凸,推荐你看一下证伪主义的资料。
  •     多年前,第一次看,基本看不懂。知道现在也是似懂非懂。
  •     老先生掷地有声的观点让你不敢赞同也不敢否定。
  •     文化之跨国比较,作者实一代大家,学贯中西,方能有发言的本钱与力度。观点或有极端,但是论述所涉及的论据却扎实厚重,体现了学者的功力深厚。推荐!
  •     你真的是在做学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