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随笔 > 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5-1
ISBN:9787801096746
作者:衣俊卿
页数:356页

内容概要

衣俊卿,中央编译局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7月—1978年2月在黑龙江省虎林县迎春粮库青年点下乡,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获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求是学刊》主编,黑龙江大学副校长,黑龙江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7年3月起任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2007年4月起担任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2010年2月起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现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主要著作有:《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评》、《历史与乌托邦》、《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文化批判》、《文化哲学》、《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等。译著:《日常生活》和《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曾荣获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黑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书籍目录

序言 20世纪:文化焦虑的时代第一章
西方文化的危机和批判理论的兴起第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与批判指向第三章
意识形态批判第四章
技术理性批判第五章
大众文化批判 第六章
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第七章
现代国家批判第八章
现代性批判第九章
多维视野中的文化批判后记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书突破了传统哲学理解框架,不是用传统教科书哲学体系的物质观、辩证法观、认识论和唯物史的理解框架去剪裁和取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而是以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为背景,在基本理论定位和本质精神上把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为一种深刻的文化批判理论,并分别展示了其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批判、现代性批判、现代国家批判主题。可以断言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最为丰富、最为系统、最为深刻的文化批判理论之一,它对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20世纪人类的文化焦虑、文化危机和文化反抗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书封面


 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工业”可谓是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最为激进、激烈的批判。以霍克海默及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这里,我认为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的区别不大,几可以等同)持明显的消极态度。认为这样一个基于文化的机械化,大规模复制而极度匮乏文化自律性、自足性、自创性、自由性、自主性的模式难以托付文化本应该托付起的对于社会的批判否定,自由超越以及理想化的导向功能。然而霍克海默、阿多诺以及后来的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激进批判立场的学者们,显然低估了大众的智识水平。也悲观预估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在这些承袭着德国古典美学传统,优雅地把玩新古典主义美学立场的文化精英们看来,大众只是一群没有辨识力而被心怀不轨的上层们随意操纵与玩弄的没有名字、没有个性、只有以群体称之才得以存在的一类无意识阶层。甚而他们的仅剩的意识都来自外在的意识形态之笼罩而不自知。如今,意图不轨、拜物异化的经济操纵者们利用文化工业更彻底地操控大众。主客体逆转,人之主体性逐渐消失殆尽,批判性被抹杀几尽,理想化之导向更是前途未卜。大众彻底抛弃精神性的崇高而投入物质性的满足。但事实确实是如此吗?不要忘了,被控制与反控制,被意识与反意识,被操纵与反操纵,始终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此消彼长。也许在某一个时间段一方处于优势而另一方显疲,但其两种极端的可能的存在性是不容否认的,两个如跷跷板两端的极端保证了其交锋后的种种可能性。人总归是意识的动物。尽管有诸多的无意识与被意识,然而意识是存在的这一点不容置疑。那些对大众文化持激进批判立场的学者们是否预测过这样一种可能性:大众逐渐从被意识的云团中脱身,逐渐获得其主体性之认知。(我认为是有这种可能性的。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笼罩在现今不是牢不可破或是密不可窥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对于多元文化的冲击震荡融合与选择吸收有可能产生对意识笼罩之突围。)而大众作为文化工业的消费者,其身份不仅仅是一个被文化工业玩弄欺骗的对象,事实上,最为一种文化的消费者,便也潜在地具备了左右该文化走向的可能性。(此时文化作为商品,其被吸收是要以迎合消费者需要为前提的。)故大众同样也是文化的决定对象,上层正是出于对大众的成功操控而肆无忌惮地玩弄文化工业为循环敛金之有效手段。但是,当上层无法再继续这种意识笼罩呢?当被意识的大众们开始申述自己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倾向,反对单向度的倾灌,那么这样一个畸形的文化异化链便不攻自破——遵循市场经济之铁的规则,上层转而不得不适应大众消费的各种文化多元取向。文化走向随之而逆变。逆转赋予大众以更强的主体性,更多的选择权。而这样的逆转,是可操作的。就电影而言,商业大片《无极》的失败就证明了大众并不是无意识一味接受文化工业的灌输;而人们对于诸如《入殓师》、《朗读者》、《蝴蝶》等等电影的追爱则体现了其理性的文化诉求。就中国动漫而言,一部非商业性质的漫画《子不语》的成功也同样宣告了文化工业并不是了无祈望。而许多日本动漫,《秒速五厘米》、《振臂高挥》、《百变狸猫》……无不充满了对与现实的批判,对于理想化之未来的憧憬,对于自由的向往。而且,第二点我想指出的是,文化工作者们不仅生活在商业社会中,同样也生活在,而且是时时浸淫在自己的理念中。正如一个学法律的,有血气的,有耳目心知的人,绝对不甘心法律受到践踏,也不甘心法律成为权力的奴仆。只是每个人的脾气、思想、胆量不同,行事方式也不同。一个文化工作者也同样如此,文化作品是他们的心血,是他们的价值所在,自然会不甘心将其随意践踏,肆意兜售贩卖,只是每个人的境况,思想,胆量不同而已。作为一个乌托邦,能够自由地、自律地、有价值地创作,将自己的理念、自己的诉求、自己的批判实践之,表达之,公布之是每一位文化工作者的真实愿望。而问题只是社会是否承载得起这样一种乌托邦而已。有不同的思想,就有不同的可能。而可能,意味着希望与出路。文化工业,作为一个概念,我认为仅仅是一个中立的东西。其一开始的存在,并没有善,也没有恶。而仅仅是那些玩弄者们使其变得难堪尴尬。事实上,文化工业之性质的沦丧与升华全在意识操纵者们与被(反)操纵者们无尽的较量中被决定。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介绍性质
  •     当当是不是喜欢拿旧的东西糊弄顾客啊?我买的这本书太旧了,好像是从旧书摊上淘来的是的。希望能得到解释……
  •     作者们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有些建树的,虽然是文化批评的视角,但是可以作为西马的普及读物另:老衣也不能免俗,好好的黑龙江大学校长不当,非要当个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长,我靠,学而优则仕?
  •     引起了我对于西马的兴趣,其实马克思主义没那么枯燥,理论都来自于我们身边的现实
  •     很清楚的梳理
  •     2007年
  •     一本由一个博导署名的、一群博士复制粘贴拼凑而成的、看似很深刻其实就算不深刻也让正常人都看不懂的书。
  •     有深度,分主题讲授,思路清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