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与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随笔 > 泰戈尔与中国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7
ISBN:9787563353729
作者:孙宜学
页数:163页

章节摘录

书摘1861年5月7日,在印度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大家庭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印度近代最伟大的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泰戈尔家族原先属于婆罗门教,后来因违反教规,受到排斥,17世纪90年代,一个叫彭乔农·库查利的族人领着家属来到恒河岸边的一个小渔村定居,这个小渔村就是后来繁华的加尔各答市。到泰戈尔的祖父达尔加纳德这一代,泰戈尔家族达到了最兴盛时代。泰戈尔的祖父共有三个儿子,泰戈尔的父亲是他的长子。祖父是当地著名的企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改革家,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泰戈尔家族中人。泰戈尔的父亲是一个早年生活奢侈腐化,后来转而追求真理,积极从事宗教改革的开明人物。他和妻子共生有15个子女,由于他的影响,这些子女中不乏在印度近代史上留名的人物,如大儿子是哲学家,还进行过诗歌革新实验;次子是个梵文学者,可以用英文和孟加拉文写作;三子是个教育家;五子在诗歌、戏剧、音乐、绘画方面都很有作为;五女是孟加拉历史上第一个女作家。泰戈尔是他的第十四个孩子,第八个儿子。    由于父亲不理家务,泰戈尔出生时,他们家已经不大富裕了,什么马呀,车呀,只是名义上存在着罢了,而能在早餐时“吃面包和香蕉叶子包着的黄油”,对泰戈尔来说已经是“登了天”的享受了。(《我的童年》)因为家里子女多,母亲无法亲自照顾这个儿子,所以童年的泰戈尔并没能享受多少母爱,而是主要和仆人们在一起。这些仆人多才多艺,有的能念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有的会编民歌,泰戈尔文学的启蒙,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但也有些仆人又懒又谗。有个仆人为了去喝酒,就用粉笔在地下画个圆圈,让泰戈尔站在里面,然后吓唬他说,这是魔法圈,如果走出去,就会招来灾祸。泰戈尔就乖乖地站在里面,始终不敢走出去,只好望着远处的榕树出神。    事实上,泰戈尔和家里的其他孩子们是不允许走出家门的,连走遍屋子的自由都没有,他有时只好隔着栅栏窥视外面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在心里想像着这神秘的自然中包含的秘密,他像一只渴望自由却被关在鸟笼里的鸟一样痛苦。关于童年的光阴,他最常想到的是那充满在生活与世界中的神秘:“梦想不到的事物到处潜伏着,每天最先浮上心头的疑问是:什么时候!啊,什么时候我们能碰到它呢?就像自然把一些东西握在拳头里,微笑着问我们说:‘你猜这里面是什么?’”(《回忆录》)    泰戈尔要上学了。在这之前,有一次他看见比自己年长的哥哥去学校,他曾哭着说:“我也要去,我也要去。”家庭教师严厉地警告他说:“你现在哭着要去学校,将来有一天恐怕你要哭着离开学校呢!”这话果然应验了。泰戈尔后来幽默地说,他平生没有听到过比这更准确的预言!关于学校,他的印象中就只有枯燥乏味,不论是孟加拉学校,还是英国的学校,他都同样感到机械、沉闷,再加上苛苦的体罚,让小泰戈尔无法忍受,终于在14岁时退学了。家里人很失望,但也无可奈何。    但童年的泰戈尔并非没有快乐的时光。一是他在8岁的时候第一次按照韵律做诗:“立刻一朵十四音诗句的莲花就开放了,而且就有了蜜蜂飞了上来。诗人与我之间的距离开始消逝了,从那时起就一直消逝了下去。”(《我的童年》)二是他在12岁时父亲亲自为他主持的成人式;三是和父亲一起畅游喜马拉雅山,并在途中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诗剧。    泰戈尔自己说,从16岁到23岁之间,他的生活是极端放浪的。泰戈尔成长为一个艺术家的幸运,首先是他处于当时孟加拉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而他的家庭又是这个中心的中心。适宜的艺术土壤加上他自己的灵性,他心中的缪斯终于放声歌唱了。1876年2月,在加尔各答一年一度的印度节上。15岁的泰戈尔当众朗诵了一首爱国诗,大受欢迎,后来这首诗又发表在一家用孟加拉文和英文同时出版的周刊上。诗人由此受到鼓励,不久又发表了一首长篇故事诗《野花》,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但也是在这一年,诗人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痛苦,这一年的3月8日,他母亲去世了。他感到自己生命中的某种美好的东西永远失去了。    对泰戈尔来说,1877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泰戈尔的创作在这一年获得了第一个丰收。他在这一年先后创作了短篇小说《女乞丐》,一篇未完成的小说《怜悯》,一部无韵历史诗剧《鲁德尔昌德》,一部长篇无韵故事诗《诗人的故事》,一组古歌《太阳组歌》,还有一些诗歌、散文、论文等。这些作品贯穿着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热爱,只不过他这时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模仿的痕迹很重。    泰戈尔这时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诗人了,但在当时的印度,文学创作尚不能成为一种职业,鉴于此,诗人的二哥建议他到英国去留学,这样将来或许能当个文官,或者律师,父亲也同意。1878年9月,泰戈尔途经意大利、巴黎到达伦敦,进伦敦大学学习,广泛阅读了英国和欧洲的文学作品,并写了不少文学研究论文。然而,当他刚刚摆脱对伦敦恶劣气候的不良印象时,他的二哥要回国了,家里人因为不放心他一个人在伦敦,就让他也回国。1880年2月,他不得不结束自己17个月的海外生活,返回印度。对这段生活,他后来总结说:“我在大学里只念了三个月,我的外国的知识差不多全是靠同人接触得来的。”(《我的童年》)P1-3

内容概要

孙宜学,1968年生,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04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英文系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人合著)、《外国文学专题研究》(与人合著)、《中外浪漫主义文学导引》、《浪漫的精神行旅――走近文学大师莫洛亚》等;译著:《狱中记》、《文学的哲学》、《法国现代批评大师》、《卢梭与浪漫主义》、《美国的文明》、《尼采在西方》等;主编大型学术丛书“三剑客丛书”、“中国大论坛丛书”、“西方经典书架系列”等。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

书籍目录

序:令人惋惜的一次文化交流
泰戈尔小传
初识诗人真面目
翘首以盼
好事多磨
扬帆东渡
西湖泛舟
诗情在鲜花与掌声中荡漾
北上途中
抵达北京
畅游北海
“觐见”中国末代皇帝
对北京学界第一次公开演讲
赠名盛典
“我们为什么反对泰戈尔”
告别北京
依依惜别
在中国的最后日子
欢迎者的态度
批判者的态度
不了解的欢迎与不了解的驱逐
第二次访华
国际大学里的中国学院
泰戈尔与中国的抗日战争
附录一:中国翻译的泰戈尔作品目录(1900―1949)
附录二:中国关于泰戈尔的介绍、研究论文、著作目录(1900―1949)
后记

作者简介

泰戈尔1924年的访华对中印两国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抱着沟通两国文化的目的而来,客观上使早就中断的中印文化交流重新焕发了活力,也使中国人在当时几乎令人绝望的社会环境中看到了另一种具有可比性且可以参照的文化传统。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以及泰戈尔对这种环境的不了解,最终使这次难得的文化交流变成了不欢而散的聚会,在鲜花和荆棘的双重簇拥下,这位印度诗哲默然离去,至今令人深感惋惜。
《泰戈尔与中国》是一本学术著作。书中以翔实的材料,梳理了泰戈尔的思想学术在中国的传播经过,以及他本人在中国的游历和中国思想文化界对他来华的不同反应。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把握和分析既符合历史事实,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充满喧哗与躁动的今天,这是一部泰戈尔研究的难得之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图书封面


 泰戈尔与中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泰戈尔上世纪20年代,受讲学社邀请到中国访问,众多人欢迎,众多人反讽。《泰戈尔与中国》一书,虽多为泰戈尔此行的行程记录,但该书所述各方态度,及态度背后的原因,对了解中国当时历史,对今天我们如何对待成就卓著的名人,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正如书中所说,五四以来的中国东西文化之争,本来就不是什么真正的文化之争,而是在论争什么样的文化可以强国。泰戈尔来华,很多人希望他能带来救中国于苦难之中的良策,但结果是他没带来救过良策,而只是大力倡导东方文明。而这就是众多人,一直不解,一直攻击他的理由吧。“不了解的欢迎和不了解的驱逐”,孙宜学先生道出了泰戈尔在中国遭天地之别境遇的原因。人们当时追逐泰戈尔就像今天赶时髦一样,不问青红皂白,皆以追逐泰戈尔为荣,彷佛追逐获奖诗人,可以给自己添光曾彩一样……而当时反对者也大是反对他在中国多次演讲的言论,即反对他倡导东方文明贬斥西方物质文明的说法。有人说他是有产阶级,“怡然自得地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其实,泰戈尔只是一个搞文学的,希望他能成为救世主,未免负担太重。但这也可以理解,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外辱不断,人们希望这么一个诗学泰斗能给中国开出药方,也合情合理。但泰戈尔终不是万能的神,如何解救中国于苦难之中呢?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救自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恰巧看了许鞍华的《千言万语》,千言万语中众多理想追求者的最后结局令人心凉。但绝食多日的小甘,传达着一重含义,即没有人救得了另一个人,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苦难,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因此,我们对于一个外人,对于一个搞文学的人,要求何必那么高呢?我们读读他的诗,便是他最大的价值了。我们也不必因他获诺贝尔奖而加诸众多荣誉,进而乱了他的本质内涵,他仅仅是一个诗人罢了,不能提出救国良策,又何必责其无能呢?鲁迅说的好,“如果我们的诗人诸公不将他(泰戈尔)制成一个活神仙,青年们对于他是不至于如此隔膜的。”的确,我们没必要捧高获得耀眼成就的人,也没必要认为有成就的人就是救世主,或许最实在的好处便是——有空,多读读他所写的东西吧。
  •     书还不错,虽说趣味性和深度都不具备,不过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泰戈尔与中国的因缘,很可一看。不过书内的插图实在是不太妙,多有因放大而颗粒毕现者,且所引之图似乎大多是熟脸常片,没什么新鲜处。在此该批评那个代为查图的研究生同学才是,嘿嘿。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文献功夫做得很扎实,对相关研究者很具参考价值。
  •     多年前。2009年8月28日在北大图书馆偶遇此书。内容尚不及河北人民版。且贵。不好。
  •     从一开始接触泰戈尔的诗文,我就对这位遥远的印度诗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对我来说,读泰戈尔的诗歌,就象小时候看安徒生的童话,除了惊讶于那博大的思想和优美的旋律之外,更有一种心意上的相通!林语堂对于读书有这样的见解:读书譬如找情人,必须用心专一,倾注自己的全部感受,当你在和你心意相通的作家有了一段时间上的耳濡目染之后,他的思想自然会对你产生影响,而后当你对这一个情人失去感觉的时候,就会努力去寻求下一个.如此有了两三个你的文学知己之后,你的文学修养就会大有长进.生活中不乏夸夸其谈的读书者,他们自以为什么书都可以拿来读,如此泛而不精的读法,是学不到真学问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表示怀疑,这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诚哉,斯言。泰戈尔的诗歌世界充满了对世间一切生灵,生物的爱.这种爱是他诗歌的生命力所在.在我看来,一个不懂得去爱这个大自然,爱自己的父母,以及朋友甚至自己的人,是空虚的,不完善的.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因为缺乏爱的真诚,由此产生种种的不快乐.在我短暂的生命中,在许多生命中的某个瞬间,是那么轻微的一些言语,在多年后再来细细地咀嚼,依然感到让人的心灵有些颤栗的快乐。“Wecomenearesttothegreatwhenwearegreatinhumility.”(当我们极谦卑时,则几近于伟大。)
  •     多少有些史料堆砌的痕迹,文学性不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