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随笔 > 随心集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108041425
作者:刘再复
页数:405页

章节摘录

  这是对我的批评,但我读后却感到惊喜。那时我的感觉是,在遥远的另一方,有一位认真的学者思想比我更开放,关于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比我表述得更为彻底。一九八一年,我虽然想通过对鲁迅的阐述以打破“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绝对尺度,但因为处于八十年代初期,自己还没有完全走出政治意识形态的阴影,所以在讲述“兴感怡悦”时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王世德先生则直截了当,单刀直入地表明:给人兴感怡悦,给人美感,正是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而不是和其他目的(如认识目的、教育目的等)并立的一种目的。王先生这一表述,在今天看来也许没什么,但在一九八一年年底的语境下,则是“空谷足音”,发周遭乃至全国所未发。我读了他的文章之后,不仅完全接受他的论点,而且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敬佩:竟有比我更先锋的学者在,我不能再“心有余悸”了,应当更坦白、更率性、更勇敢地表述自己想表述的一切。王世德先生的文章对于当时的我,重要的不是“启迪”,而是“鼓舞”,他在鼓动我努力往前思索与奋进。今天借作序的机会,我要向王先生表示感谢。  第二次切身感受发生在一九八六年。那时我正借着担任文学研究所所长的职务,把前一两年所倡导的“新方法”热推向高潮。在潮流中,我一方面感到革新的快乐,但同时又感到各种压力,包括政治上与学术上的压力。诗与数学可以互证吗?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自然科学方法可以引入人文科学研究吗?说可以的,歌颂我;说不可以的,嘲讽我。那个历史瞬间,我特别渴望支持。人毕竟是脆弱的,戴上“所长”的桂冠,仍然很脆弱。就在这个历史瞬间,我读了王世德先生的《美学新趋势》。此书于一九八六年九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两百多页的专著,在《后记》中声明说:  ……这一年来,全国出现了“新方法热”,有人称一九八五年为我国文艺理论界的“方法论年”。大家普遍关注和探求新方法。我在一九八五年秋天给八二级同学开的“美学”课中,增讲了一个月的“美学新趋势”。我在指导研究生的工作中,也鼓励他们学习新方法。为了改进教学工作,我在近一年来,学习了系统论、模糊数学和西方当代一些新的美学流派,并力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点探索新的方法论对于美学的启发,从两者的结合中,探求美学发展的新道路。

内容概要

  刘再复,一九四一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并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中央大学、东海大学等院校分别担任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与访问学者。著有《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文学的反思》、《放逐诸神》、《罪与文学》(合著)、《现代文学诸子论》、《传统与中国人》(合著)、《共鉴“五四”》、《李泽厚美学概论》、《刘再复散文诗合集》、《刘再复文论精选》、《人论二十五种》、《双典批判》、《师友纪事》、《人性诸相》、《漂流手记》十卷“红楼四书”等四十多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翻译成英、日、韩、法、德等多种文字。

书籍目录

自序:从“作文”时代到“随心”时代
第一辑 演讲录
《红楼梦》的哲学要点——在厦门大学九十周年校庆“走近大师”论坛上的演讲
《红楼梦》的存在论阅读——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创造中国的现代化自式——在厦门大学国学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告慰老师——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九十周年系庆会上的演讲
多元社会中的“群”、“己”权利界限——在韩国国际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全球化”刺激下的欲望疯狂病——在首尔檀国大学欢迎会上的演讲
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
文学艺术中的天才现象——在香港岭南大学及四川大学、安徽铜陵三中的演讲
第二人生的心灵走向——在丹佛美中交流协会第十一届年会上的演讲
第二辑 访谈录
八十年代学术环境——答《上海书评》盛韵问
回望八十年代——答华东师大《现代中文学刊》编者黄平问
我能嗅到心灵的芳香——答《华商报》王铮先生问
大洋彼岸说《红楼》——答《嘹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天问
从《双典批判》谈开去——答记者杨天二次问
我为什么不喜欢《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答韩国《朝鲜周刊》记者李东勋问
创造现代中国的文化自式——答《时代周报》李怀宇问
文化倾斜与文学自由——答《东方早报》贾霜霜问
一个启蒙者的期待——答《中国改革》周刊记者刘芳问
第三辑 对话录
彷徨无地后又站立于大地——与李泽厚对谈鲁迅为什么无与伦比
从“文化批判”到“返回古典——与汕头大学师生问答录
《红楼梦》真俗二谛的互补结构——与剑梅续谈《红楼梦》
鲁迅的”民族爱“形式与”普世性“内涵——与韩国朴宰雨教授对话后整理的文稿
第四辑 文录

作者简介

本书是2011年刘再复先生游历多国游学讲演、接受访谈、阅读思考所得文字的结集。出国后的刘再复,尤其是近几年来,其学问“不是走向概念,而是走向生命”;“不是走向学术的姿态,而是走向人生的深处”。他的学术思想再次进入收获的季节,虽不能臻于完美,但却日益炉火纯青。本书所收文章,为刘再复于2011年中,对当代中国的处境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处境所作的一些思想性质与哲学性质的回应。其特点是不作体系性的学术回应,而是作“明心见性”的思想回答,可读性极强,启发性颇深。

图书封面


 随心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这种感觉了,就这样倚在门框上翻着书页,完全沉浸在阅读的快感中不能自拔,连找把椅子坐下都顾不上了。手边正在阅读的书是刘再复的《随心集》。刘再复的书最近阅读也相隔10多年了,虽然近年来也零散读到过一些他的文章,也买了不少他的书,可如此无目的无压力地阅读他的书并有如此感觉还是第一次。所谓第一次并不意味近年来没有阅读。只是阅读主要来自大众传媒,只是一些碎片化的阅读。看起来这种阅读量好似苍山大海,风卷云舒,波光鳞鳞,蔚为大观,其实能收获一鳞一爪一枝一叶已经很不错了,一般剩下的也就是过眼烟云。一度时间,我感到没有了任何阅读兴趣,偶然拿起一本书,翻阅几页便随手放下,不久尘积其上。这种阅读肯定无法激起写作欲望,就像一潭死水上洒了些许面粉,不可能产生一丝微澜,最后沉下去积淀在那时里也就是一些垃圾。我以为自己再不会想去好好读书,再也没有写作欲望了,随他去吧!刘再复的《随心集》是在习惯冲动下购买的,没有特意想去买,买之前对此书也没有任何了解,更没有想到过去阅读。唯一有感觉的就是书名,因为一个人到了“随心”的境界是多么不容易啊。对“随心”可以有几种理解,一是刘再复在书中的解释:“我想到孔夫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我的解说里,‘从心所欲’即‘随心所欲’。”刘再复的‘随心所欲’按他举例的就是演讲是按照提纲上的逻辑“随心所欲”的发挥,随心是一种真实,只讲心中所想的一切,文字只是心灵的呈现。不逾矩即必须符合心灵原则与学术原则。当然这是一种自觉,是道德层面的自我纸约束。还有一种是老庄思想的发展,抛弃一切压力和目标,只是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有一种是没有任何理由的随心所欲,那是个性的自由释放。但无论是哪种理解,随心总是我的向往,估计这也是我购买此书的一种潜意识。当然是在无聊中,或者为了排遣什么的情形下翻开《随心集》的。只是不像以往翻几页又放回去,翻开了就合不起来了,就站在那时,完整地看完第一篇,接着是第二篇,……有时放下,极目远方,若有所思,稍顷接着往下读。这是一本年度演讲稿和部份文稿的合集。按惯例这类文集中的文章主题比较芜杂,可我感到,《随心集》的文章主题却相对集中,这个集中既表现在探讨的内容上,主要是对古典文学名著,尤其是《红楼梦》的研究上,也表现在研究的方法主要集中在“悟证”上,刘再复对此专门有解释,他认为,悟证是直觉的方法,禅宗“明心见性”的方法。悟证不可以证明,也不可以证伪,与考证和论证有很大不同。他以《红楼梦》为例,不再把《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作为生命的体认对象,即生命感悟对象。我感觉到,这个集中更体现在文字背后刘再复那颗火热的爱国之心。阅读此书,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受到这种挚热的情感。我想,所谓“随心”又不逾矩,是因为受到刘再复对这片土地深厚情感的制约。《随心集》中一些文章挖掘的非常深,但刘再复的表达却浅显晓畅,很好读。按照过去我读他文章的经验,印象最深的是文采斐然,这不仅表现在他的散文上,也体现在他的文论上。这次阅读我感到,《随心集》中变化的是多了平实和大白话,这是否是到了“随心”年代,还是因为看穿了一切而“洗净铅华也从容”呢。自然文集中相当部份是演讲稿,演讲稿自然是口语,可是其它文稿也有这个特色。这让我想到了胡适,当年我读胡适文章就有这种感觉。不过胡适当年写作时还很年轻,远未到“随心”的年龄。可是他无论文论还是创作都是大白话,这既是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身体力行,也因此成为一些人攻击的口实。相比之下,刘再复的平实口语还是要比胡适“文采”得多,是一种绚烂之后的平淡,其内在蕴含自然和胡适有所不同。阅读《随心集》印象最深的还是“悟证”的方法。这也许和我不自觉的意识有一定共鸣。我想,很多感受都是很个体的,我读一本书产生的感受就是我自己的,因为受到学识构成及环境影响,可能会出现“英雄所见略同”,或者出现类似于“救亡圧倒启蒙”的诱导,由此产生好像“人云亦云”现象,这也是个体感受与众不同的难度所在。还有一个难度是方法的问题,“考证”和“论证”因受客观的制约,尽管可能因时间的先后,掌握材料的多寡,研究切入途径不同而呈现百花争艳局面。但往往会“殊途同归”。可是“悟证”注重主观感受,更多是用自身经历去验证作品的精妙之处。只是“悟证”的难度也是最大的,不像“考证”和“论证”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而且如果自身经历不丰富,包括亲历和间接亲历(倾听和阅读),是很难获得既让人耳目一新,又能触动旁人心弦的结论。刘再复的《随心集》看似平实其实深刻的原因我想就在这里。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随心集文皆随心,处处真情处处暖意,发现与创造足迹相随。
  •     文类比较杂,访谈类的较可读。
  •     在成都西西弗书屋看到,然后网上买了,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
  •     读这本书就象与一个思想家对话。
  •     读此书,仿佛回到了30年前,享受那时的心境。
  •     很久就想买这本书了,这次正好有活动,果断出手。
  •     使我对水浒、三国有新认识
  •     刘再复随笔,文学必读书
  •     刘再复先生的书,值得珍藏来着。
  •     童心,拯救世界的也就是这个了吗?
  •     读了刘再复几本书,觉得刘有学识、见识,可总觉得书里少了点什么,今天恍悟:少了口精气。
  •     ★★★杂七杂八的集,有座谈,有短文,还有访谈。
  •     喜欢
  •     附庸风雅 估计她还没看,我也不知道内容咋样,但是看在作者是个老知识分子的份上给4分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