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随笔 >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2
ISBN:9787500432999
作者:资中筠
页数:326页

章节摘录

书摘    顾维钧(1888—1987)是近世中国名闻遐迩的外交家。和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中西文化的交汇点。16岁赴美留学,191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是我国早期极少数受过正规国际法教育的职业外交官之一。从辛亥革命第二年就在外交界任职,直到1956年辞去蒋政府“驻美大使”之职(1956—1966年顾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这一段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将近半个世纪。    顾维钧在获得学位之前就已得到政府的招聘,在美国导师的支持下,赶忙通过论文,完成毕业手续,于1912年回国到民国政府外交部任职,时年24岁。当时孙中山刚让大总统位于袁世凯,总理是唐绍仪,外交总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1916年,28岁时出任驻墨西哥公使,后任驻华盛顿兼古巴公使,可谓少年得志。他崭露头角是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作为资历最浅的代表,为中国收回山东领土表现了非凡的勇气、识见和才华,从此奠定他在外交界的声誉。应该说,他是近世中国罕见的外交高手,而又与有些诸于中国国情的“洋博士”不同,对内政处理圆熟,略无书生气,在派别斗争激烈、政府更替频仍以及人事关系复杂的中国政界能保持相对超脱的地位。历届执政者都要借助他的国际声誉和才干,从袁世凯到蒋介石都对他礼遇有加,委以重任:因此他作为外交官服务的政府之多,在职时间之长也是罕见的。他见证了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和北洋政府的频繁易手,经历了北伐、抗日和内战,还有两次世界大战。他在外交官生涯中与列强周旋,力保中国的合法权益,而且善于提出在当时客观条件下对我国最有利的方案,有时强硬,有时妥协,一般说来审时度势,进退有据。其特点是知己知彼,重实际而不凭意气,在内忧外患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可谓以其昭昭处其昏昏。他的自述《顾维钧回忆录》较之一般回忆录都客观、冷静而翔实。当然,整理者花了许多心血,功不可没。但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详记工作日记,或记忆如此清晰,对史实如数家珍,也不多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作风之严谨。这部《回忆录》是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珍贵参考资料自不待言。    顾维钧根据丰富的实践,总结出以下一些外交原则,在当时既有针对性,对后世也有普遍意义:    ——必须非常敏锐,遇事决不能想当然,不能仅看表面。必须非常谨慎,仔细观察,小心从事,并永远瞻前顾后,有进有退。   (有关事例是巴黎和会结束前正当中国代表竭力要求对山东问题保留,表示可能不签字时,代表团第一二把手应会议要求先交出了印章,造成准备签字的印象)。    ——需要知己知彼。这是针对“中国大多数军人,尤其是军阀,只想了解其对手及可能的敌人,而不知道本身的弱点,结果造成毫无根据的希望和野心”。    ——在外交上不能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原则,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能指望百分之百的成功,如果你想达到百分之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那就无法达成协议。……“人民外交”总是以百分之百为口号,那是永远成功不了的(指巴黎和会后国内群众运动的口号以及后来华盛顿会议时黄郛对有关山东铁路问题立即收回的主张)。    ——当办理重要交涉时,惟一影响你考虑的应当是民族利益,而不是党派和政治利益,更不应考虑个人政治上的得失,否则,要么是牺牲民族利益实现政治野心,要么使谈判完全破裂。如果一个外交家有了政治考虑,他的外交就很危险了。民国初期,不同的政治或军事派别依附某一外国势力来支撑其政治前程,就沦为某一外国的外交工具,难以向人民交代。五四以后,又以群众运动对外交代表团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后果①。    这些原则堪称深入浅出,貌似简单而内涵深厚,而且处处针对当时的中国国情和时弊,非时下一些故弄玄虚,空而无当的各种“理论”所能比。有这样的人才应是国家之幸。但是他所竺塑墨二尘塑苎委安、支离破碎的中国,所奉职的政府大多腐  ①《顾维钧回忆录》(以下省略书名),第l卷,395—400页败而软弱无能。作为后来的读者,回头看他的自述,大多数情况下事与愿违,往往客观上并不能起到真正维护中国人民利益的作用。他所遇到的困境,除了国力衰弱的大背景外,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后方政局动荡,内部矛盾重重,处处受到掣肘,无法放手对外;二是他所服务的政府及其政策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违,于是出现这样的悖论:他对外交涉越成功,客观上对中国越不利。顾维钧本人的爱国心、人品和忠于职守都是没有疑义的,若论个人名位和际遇,他没有中国多数知识分子常有的“怀才不遇”之叹,应算得幸运;而以真正为国为民成就的事业计,他却生不逢时,才能和心计多半空抛,甚至有害,到最后为蒋政权服务的10年,也违背了上述最后一条原则,实属不幸,这是一个悲剧。    仅根据《顾维钧回忆录》所提供的事实,从“悲剧”的角度,可以理出三种情况:(一)屈辱外交、(二)内部掣肘、(三)外交努力与中国的进步潮流相悖。(一)屈辱外交    顾维钧在袁世凯政府中最早接触的外交交涉是中英关于西藏和中俄关于蒙古的谈判。结果以中国对英国和俄国退让告终。紧接着是臭名昭著的与日本关于二十一条交涉。  二十一条  这是顾维钧在外交界奉职伊始参与了全过程的第一件重大交涉:1914年8月.袁世凯在得知日本突然在龙口登陆的消息后,仓促召集议事,顾与伍朝枢作为国际法专家与会,二人都认为根据国际法绝对不能默认,应坚决抵抗。其它在场者都支吾 袁问陆军总长段琪瑞,军队能抵抗多久,段日48小时。袁叹气说,他明白法学家的意见根据国际法我们应该怎么办,但是没有力量。国际法是人定的,中国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定自己的国际法。于是决定援日俄战争之例,在自己的领土上给他国划出“交战区”。顾被指定为此项屈辱性的政府声明三个起草人之一,尽管他自己不同意其内容。以后他被迫执行他本人不同意的政策和起草文件尚有多次。    日本迅速占领了德国租借地之后,得寸进尺,控制了青岛至济南的铁路。紧接着于1915年1月提出二十一条。袁为取得英、美等国支持,把顾包括进谈判代表团内,而又屈从日方坚持的意见,只由两国外长带一名秘书谈,把顾排斥在谈判之外,不过顾参加了全部幕后磋商。此时顾的意见和当局一致,就是尽量利用美、英在华利益,争取其制约日本。他负责与英、美公使馆保持接触,向他们透露情况,以打破日方保守秘密的要求。此一策略得到的结果是在英、美支持下拒绝日方提出的第五条。此时顾因病住院,起草复文却非他莫属。他的原稿中拒绝第五条的口气坚决,最后被改成他所不赞成的“容后再泌”。条约签字后顾主张立即发表声明说明谈判经过和拒绝第五条的原因,以给后世历史学家留下记录。这一声明的起草又落到他头上,当时他发着高烧,在医院中向澳大利亚记者端纳口授英文稿,再译成巾文①。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才奇缺,顾在业务上成为不可或缺之人,而意见却往往不见用。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自序这本小书收集了我自1996年以来断断续续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非学术性文章几十篇。与上一部《学海岸边》中的文章一样,都是业余即兴之作,是在写“大部头”的夹缝中草就。我有时羡慕有些文史界的学者,他们的随笔往往与专业相联系,有的是学术研究的副产品,有的就是介乎论文与随笔之间,都蔚然成章;我则平时思想驰骋所致而有意形诸笔墨的,与专业相去甚远,这种写作在注意力和时间上都与专业有矛盾,因此平均“年产量”少得可怜。本书的文字大多完成于退休之后。既然已经退休,原也无所谓“业余”之说,并没有人加于我非完成不可的任务。但是越是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有了相对的自由,就越痛切地感到来日无多,未酬的“壮志”真不少。于是自己“策划”出一些“课题”,陷于其中方知难度和规模远超出原来的估计,自讨苦吃,自套枷锁,但已是过河卒子,只有拼命向前。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兴之所致的文章都是在夹缝中写就。其实随时涌上心头的“灵感”,以及可写的人和事远不止这些,但由于尚未从枷锁中摆脱,仍然有待于继续从夹缝中挤出来了。    我的专业号称是“国际研究”,重点是美国。但近年来思考的问题离当前“国际形势”、“中美关系”之类越来越远,兴趣越来越杂。兴趣杂原是本性,现在也算是一种回归。这“杂”就反映在这本集子的题材和体裁上,有的接近论文,有的纯属随感,最长的近万字,最短的几百字。给这样一个集子起名颇伤脑筋。我原名之为《说东道西》,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拉拉杂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之谓;其二多少与本人的工作经历有关,见闻、读书和思考所及还是驰骋于东西方之间。同时对历史又情有独钟,喜与古人神交。从心情来讲,常有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所以曾想起名为

内容概要

资中筠
1930年出生,国际问题及美国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从50年代起从事国际活动,广泛接触各国人士,到过亚、非、拉、欧几十个国家。改革开放后专事学术研究,与美国学术界交流较多,除短期讲学、会议等来往外,曾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及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任研究员各一年。著有《追根溯源:美国对华政策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沉浮启示录》等,以及多篇学术论文。其研究和著述领域较宽,兼及中西历史文化、此外,常发表随笔散文。成集的有《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著)、《锦瑟无端》等。翻译出版英、法文学作品有《公务员》、《农民》(巴尔扎克)、《啊,拓荒者!》(薇拉・凯瑟)等。

书籍目录

自序
“平戎策’与“种树书”
――中国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
对大学生辩论竞赛质疑
――有感于宋朝汪藻的文才
想起了“咏絮才”
与师友同游水木清华
――《世纪清华》序二
有感于冯友兰先生的“反刍”
三联书店与当代学术文化
人格与国格孰先?
袁同礼
――中国现代图书馆的先驱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重读《顾维钧回忆录》有感
黄遵宪的《新别离》诗
信、望、美的追求
――《啊,拓荒者!》再版序
热潮退后话《廊桥》
五四运动与《列女传》的联想
男子中心社会的“语境”
食洋而化,惠及学子
――评《美国文化与文学选集》
雪泥鸿爪化作碑林
――《世纪肖像》影集
一定要“团圆”到皇帝身边吗?
怎么就没有“正好”过?
诺贝尔文学奖有世界意义吗?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与美国独立
忆海伦・斯诺
与保尔・罗伯逊同台演出
信誉能否靠良心来保证?
――美国大学中的“信誉规则”制
漫谈美国人的行为文明
东西方国家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鲍大可
――中美之间一座特殊的桥梁
本杰明・斯波克医生访华逸事
“成功为失败之母”
“台后流泪,台前显贵”
对呼唤蓝天的共鸣
煞风景谈
图书馆礼赞
何谓素质教育
――忆母校天津耀华中学
对好编辑的体验
闲话电话
弹不好有感
――不算乐评
讲和也需要英雄
――由拉宾之死想起的
外国问题与国际问题研究的困惑
爱国的坐标
关键在于立宪
――洋顾问古德诺与袁世凯称帝的再思考
老问题,新视角
――美国学者写义和团
跨世纪的中国人将何以自处?
日本为什么认罪这么难?
从方孝孺与布鲁诺之死看中西历史轨迹

作者简介

本书是资中筠先生的一部随笔作品集,其内容包括有感于中国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对大学生辩论竞赛质疑、一定要“团圆”到皇帝身边吗、人格与国格孰先、诺贝尔文学奖有世界意义吗等等。 本书所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文笔犀利,见解独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可读性,颇值得一读。

图书封面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资中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又是资老一本散文集。其实,看完才发现,主打这篇以及其他两三篇在《士人风骨》中有。看来读书多是白读,看完基本也不记得。说实话,这本有点太散太杂,水平亦参差,不如《士人风骨》和《坐观天下》整齐。但资老很好地代表了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因此必须要顶一下。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文人的可悲可怜之处与社会休戚相关,独立的人格、自尊需要宽容而民主的制度。
  •     随笔。启发。
  •     编纂比较杂,果然是杂文集。买《资中筠自选集》前解馋用。
  •     卓越啥时候才能有货!!!!
  •     出世与入世;说违心话时良心怎么样;眼睛瞎了会反刍吗?顾维钧的困境;美国人的工作热情;成功了,别让自己另一面失败了;外交的问题——中国的文化战略,国际关系研究的处境;爱国的坐标。
  •     被第一篇震撼之後,其他文章可作茶餘飯後之閱。
  •     部分洗脑
  •     常常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每每想起资老师的书中的话,慰藉良多
  •     : I267.1/3858
  •     收文过杂,自然未免泥沙俱下,但是一些文化随笔不错,特殊的经历,让她能够见到一些特殊的人,讲出一些旁人所不知的故事。外语专业背景以及所从事的外交事业,也让她有较广阔的视野,看到的自然是不同的。
  •      C52/120 百分之六七十的文章已收入自选集,不同的是此书会夹杂一些照片。
  •     算是一本随笔集,先生的文笔自是没的说,但是内容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     “他(李白)到晚年哀叹,‘何意百炼钢,竟成绕指柔!’,实在有锥心泣血之痛,关键是他太入世了”:散文如镜,与内心/经历印证契合,如逢知己。(附赞资中筠先生本人深得士大夫“养望”之妙义)
  •     zhide
  •     最喜欢的女学者,美国研究大家
  •     标题党
  •     资中筠随笔,但感觉不如斗室中的天下
  •     也许是书中收录的文章都是比较早的,如今看来,很多的立意并不新颖,而资中筠的文字也总没脱掉长年学术的气息,小心谨慎,平淡如水。像讲座一样,没什么意思。
  •     作者的家世、经历、学识,都让人佩服~
  •     知识分子要是肯说一些负责任的话,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到“天下”,小到“檐下”。
  •     幸亏没有冲动买广西师大出的文集
  •     @谈笑风生乃义务:键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     我是冲着书名去读的。
  •     虽然文人有迂腐、软弱的一面,但一定是最先醒悟的,做一个有风骨的读书人。
  •     不错看,资中筠先生对2000年以前的文章,评人评史评时事,文笔温和谦逊又有风骨,不抒情不自恋不卖弄,自省有之,期望有之。1.“为学在严,为人要正。”2.“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之”——写下来警醒自己。ps:陈乐民+资中筠真是贤伉俪。
  •     资中筠先生一直是年轻一代的楷模!
  •     虽然没明说,但皇帝那个大概就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一部吧。之前的随笔不失深刻,突然看到这个,愣了一下,嗷,资老也看电视剧。。。
  •     “中国知识分子得意时信孔孟,失意时信老庄” “中国知识分子的依附性决定他们无论有什么真知灼见只能借助掌握政权和军权之人来实现”
  •     虽然只读了几节,但被作者的思想所改变了一些看事的观点
  •     复杂的外交政策说明的如此简单深刻
  •     有些文章选入自选集,重复,仍非常值得一读。
  •     典型的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严肃、认真。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她的话也算是一剂醒药。个人倒是偏爱她对近代中国国际关系的那几篇论述,挺长见识的。
  •     这一代人作品里透出来的博古通今贯通东西非尔辈所能及,经历沧桑后的冷静思维也非一日之功力
  •     2011.诺奖文学确实无用。论沟通的不可能。204.226.流于平庸。
  •     资奶奶本行也许做的不错,可是不适合当公众知识分子,激情有余,说理不足。我还是喜欢章诒和的风格,但也只是风格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