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权谋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
ISBN:9787542833136
作者:罗伯特·马克·弗里德曼
页数:434页

章节摘录

书摘在谈到这些问题和本书的主题之前,让我们略为回顾一下构成这段历史的一些事实和视角。首先,一些贯串本书的具体细节: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提名权仅限于特别指定的人。这些人可分成两类:有永久提名权的,和每年特别甄选的。有永久提名权的,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以下一般简称为皇科院)的瑞典籍院士和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和化学委员会的成员(他们不一定是皇科院的院士)、从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或化学奖的获奖人,及瑞典和其他北欧国家(丹麦、芬兰和挪威)1900年以前成立的大学中的物理教授和化学教授们。每年甄选的,则由委员会每年要求皇科院邀请至少6所国外大学的物理学和化学讲席教授,和不定数目的科学家提名。提名必须在每年2月1日以前收到。各项奖提名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作出评审,准备一份讨论各位候选人相对优点的报告,然后向皇科院提出建议,通常在初秋完成。皇科院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们投票,同意委员会的建议,或者提出他们自己的建议。最后,皇科院全体投票。在诺贝尔奖的前半个世纪,各委员会在9月投票,皇科院在11月中旬投票;后来这些日期都往前移了1个月。生理学/医学奖的运作大同小异。坐落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医学院及其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这个奖。足够的迹象显示,那些涉及医学奖的人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上是大致相同的。委员会的组成肯定是关键的;判断、偏好和利益都不免会介入委员会的工作。在对几位都有得奖资格的候选人作选择时,并没有一个明晰而公正的标准可循。卡罗林医学院在1950年所面临的一个极端混乱的情况,可以说明其困难的程度。它也许可作为一个象征,所有的诺贝尔委员会都面临着困难的选择:1950年,生理学/医学奖委员会在四轮投票之后仍然不能达成决议。虽然产生了3个主要候选人,可是在进入决定性的会议时,结局仍然在未定之天。当一位委员会的成员恳求另一位同事来开会时,他联想到最近发生在英国议会中的一个戏剧性的情况:要是某个人感冒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将会出现。瑞典科学家们在甄选获奖人和这个程序的形成上,有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在各个诺贝尔委员会上的职位,实际上保证了这个历程。了解委员会成员们在科学上的取向和优先,了解他们的专业训练、对外的接触和野心,对理解授奖的决定至关重要。委员们认为什么重要,就影响到物理学和化学中何种专业应该受到考虑;何种特定的工作应该予以授奖。这整个事业的基础和这段历史的起点,自然就是诺贝尔(Afired Nobel)的遗嘱。诺贝尔的遗嘱在1897年公布,当时它是一个谜。瑞典政府在1900年批准了诺贝尔奖的规章时,这些管理诺贝尔的财产和运作诺贝尔奖机构法律上的指导方针并没有解决所有原来的疑惑,其他较不显著的疑点随时问推移才出现。任何严肃的诺贝尔奖授奖史,必须包括对规章的解释与调和不同意见的历史。委员们在评审谁和什么样的成就应该得诺贝尔奖时,他们实际上在干什么?他们在作公正判断时能不能排除一切的顾虑和偏见?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肯定不”到“也许”,甚至一个有条件的“是”。要了解他们的行动,仅仅将委员们的科学趣味和智性上的爱好与候选人的成就作对比是不够的。要了解他们可能的动机、利益和偏见,及它们在这个程序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必须拓宽视野。科学世界不仅是一个思想和人物的世界,它也需要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对科学和对瑞典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将本书所讨论的这段历史整理出一个头绪。(P2-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幕后》直击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内幕的核心,使历史从错误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弗里德曼对这段历史的分析有其独到的深刻之处,他的结论发人深省。对诺贝尔奖真正有兴趣者,不可不读。——麦克劳德(Roy MacLeod),悉尼大学历史学教授弗里德曼轻巧地拉开帷幕,揭露了诺贝尔科学奖甄选过程中种种生动的,有时甚至极具感情色彩的权谋斗争。对所有有兴趣于科学和历史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书。——卡根(Robert H.Kargon),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谢泼德(Willis K.Shepard)科学史教授

内容概要

罗伯特·马克·弗里德曼(Robert  Marc  Friedman,1949—),科学史家,首屈一指的诺贝尔科学史研究权威学者。自1980年开始,潜心研究诺贝尔档案20余年,通过发掘与评奖当事人有关的大量书信、日记、评审报告等素材,撰著了《权谋》这部“将诺贝尔奖请下神坛”的惊世之作

书籍目录

前言作者说明及致谢引言 非凡的优异  1 诺贝尔奖和它的历史  2 作为一种建制的科学  3 访问外国:一个介绍第一篇  每一次颁奖都会引起无休止的争羰 1897-1914年,诺贝尔奖的开始  第一章  我所能想得出来的使用一份遗产的最愚蠢方式!    保持诺贝尔的理想    1.1 诺贝尔的遗产    1.2 帮助梦想者还是阴谋者?    1.3 把零星碎片拼起来    1.4 谈判的遗产    1.5 谁在负责?  第二章  分崩离析   不顾一切地追求化学上的共识    2.1 团结就是力量    2.2 摆平老前辈    2.3 干掉彼此的侯选人  第三章  与我自己专业密切相关者优先   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偏见    3.1 物理学中的实验主义偏见    3.2 烦恼和悲伤:一种斗争文化  第四章  每个诺贝尔奖都可比拟为一面瑞典国籍   皇科院的特权——选优    4.1 把标准降到……连我们自己的人都能得奖    4.2 皇家瑞典的皇室和大排档的国家第二篇  难道瑞典科学院……对一切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浑然不知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偏向的中立和诺贝尔梦想的终结  第五章  诺贝尔奖在战时应该照常颁发吗?   1914-1915年,中立之文化政治    5.1 1914年:利已的中立?    5.2 1915年:一个立场的选定  第六章  伤口仍在滴血的时候!   诺贝尔的激情:1916-1919年,保卫文化    6.1 确定诺贝尔的新角色    6.2 1917年:试目以待    6.3 1918年:为战后作准备    6.4 1919年:开始的终了    6.5 诺贝尔奖和皇科院蒙羞第三篇  乌普萨拉的小教皇们  第七章  绝不能让爱因斯坦得诺贝尔奖  第八章  坐在诺贝尔委员会上,犹如坐在流沙上纪律和不满  第九章  皇科院中的喧嚣第四篇  别杀弹钢琴的,他正尽力而为  第十章  十足心胸狭窄之人进入委员会  第十一章  三思而行第五篇  可耻的交易  第十二章  让人眩惑的方言  第十三章  完全缺乏一个明晰而客观的标准  第十四章  圣殿骑士们结语 深入的反思附录一 1901-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化学奖获奖人附录二 1900-1951年委员会成员附录三 奖金金额注释译后记

作者简介

诺贝尔奖的历史不仅是那些获奖的科学“英雄”的历史,也是评奖人的历史。诺奖由一个地方性的科学奖励成为全世界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目标,体现了那些评奖人通过获奖者来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甚至左右科学发展的方向的过程。而如果把竞争诺奖比作科学的“奥运会”,那么,本书讲述的是“裁判”的故事。

本书是针对一般读者的,并满足许多科学家的好奇心,同时也希望获得科学史同行们的认可。一切作者都必须在材料的取舍间作此折衷,否则他们的理想作品只能永远是个美丽的理想。在将多年辛苦研究成果转化成一本可读的书时,我不得不对学术专著进行更多的简化、压缩,将许多资料留在卡片上和数据库中。
本书的正文是一个完整的叙述;档案资料、分析所根据的文献的细节以及专家学者们可能有兴趣的更多的细节,都安排在书末的注释中。
本书的重心是讨论负责颁奖的人物,讨论他们选择获奖人的程序。对获奖者更全面的传记资料和他们的重要工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不是这个题目的盖棺之作;它的目的在于,引起对诺贝尔奖及其意义、价值的新的思考和讨论。

图书封面


 权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解诺贝尔症之必备良药。
  •     从一个更广阔、更深度的层次叙述与分析了NOBEL奖的含义,可以使专业者和对此奖有兴趣者多一个视觉。译者杨建军先生的水平中文英文都可能是母语。
  •     有点假。。不太喜,但是它有些部分写得很详细。不知是陈述历史还是依靠典籍等杜撰了过去,以讹传讹?
  •     诺贝尔的氛围里的外国人写的,自然有我们看不到的风景。很值得看看。
  •     书籍装帧精美,将司空见惯的文字融入耳目一新的情感和理性化的秩序驾驭,从外表到内文,从天头到地脚,三百六十度的全方位渗透,从视觉效果到触觉感受……始终追求“秩序之美”的设计理念把握,并能赋予读者一种文字和形色之外的享受和满足,开本大小很合适,充满活力的字体不仅根据书籍的体 裁、风格、特点而定*字体的排列,而且还让读者感受受第一瞬间刺激,而更可以长时间地品味个中意韵。从秩序有臻的理性结构中引伸出更深层更广瀚的知识源,创游一番想像空间,排列也很准确,图像选择有规矩,构成格式、版面排列、准确的图像选择、有规矩的构成格式、到位的色彩配置、个性化的纸张运用,毫厘不差的制作工艺……近似在演出一部静态的戏剧。插图也十分好,书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图形*包括插图和图案*有写实的、有抽象的、还有写意的。具备了科学性、准确性和感人的说明力,使读者能够意会到其中的含义*得到精神感受。封面色设计虽然只是书刊装帧中的一部分但这个书设计彩鲜艳夺目、协调统一,设计出来的画面,显得比较丰富不会给人看一眼就产生没有看头的感觉,只留下不可缺少的书名。 说明文(出版意图、丛书的目录、作者简 介)责任编辑、装帧设计者名、书号定价等*有机地融入画面结构中*参与各种排 列组合和分割*产生趣味新颖的形式*让人感 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设计以及纸张很干净都是自己的美术设计,体旋律,铺垫节奏起伏,用知性去设置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有人说,读者层次与素质不同*“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影响发行量。那么请看,甘肃的《读者》发行至今,从未设计过这类低俗封面,何以1991年发行150万,1994年上升至390万,雄居全国16开杂志之首;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杨东平的《城市季风》都不是依靠封面的广告诱惑而令“洛阳纸贵”的。尽管它们的装帧设计并不十分前卫和十分理想,但它们在流俗面前的洁身自好是值得倡导的。还有一本被尘封20多年的学术著作《顾准文集》,封而极其朴素,出版不久即在北京脱销。由此可见,封面的广告作用不是左右发行量的唯一因素,内容的精萃才是一本书的最出色的广告!作为一个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读者买书是看内容不是看你的封面!”等等歪曲书装设计功能的压力下挣扎过来的装帧工作者,无论从专业上、理论上、感情上都无意贬低书装设计的作用,而唯有更强烈的呼唤—本好书必须有一个好的装帧设计!要尊重那些好书,善待那些好书,为它们创造出独特的有意味的书的艺术形象是我们的责任。 曲高未必和寡。沉沦污浊争相媚俗的封面今天或许还有市场,明天就会被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人们所厌弃。正像近年来一些园林景区原有的熊猫**桶被那些与环境和谐的树根**箱取代一样。“听音乐的耳朵是音乐创造的”,书籍艺术工作者的使命在于创造懂得欣赏美的大众,使广大读者时时接触情趣高超、形式优美的文化环境,使图书市场逐步过渡成一个美育的课堂。
  •     作者弗里德曼是著名的科学史学家、诺贝尔奖研究专家,该书是作者潜心研究十余年的杰作,它可以引导人们看到在光鲜亮丽客观无疑的诺贝尔奖背后隐藏的也许并不那么光鲜但更真实的故事。对于理解科学奖励及科学活动的社会意义具有启发价值。强烈推荐!
  •     写得太学术
  •     内容应该是好的,但是我还是看不下去。就算是再熟悉不过的爱因斯坦的例子也没有看完整。
  •     果然是8年前的书,书页发黄,封面落满灰尘。
  •     一本很好的书,作者用大量的资料文献,将诺贝尔奖请下神坛的。让我们看到了全面的诺贝尔奖
  •     虽然物理、化学是可以完全量化的学科,但是评价科研人员在这两个领域中的贡献,是另外一回事。让几个人评价这两个领域中过去一年谁的贡献最大、对人类最有福祉,根本不是一两个人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因此妥协、扯皮、尔虞我诈在所难免。况且纵观人类历史,想让科学完全不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因素影响,完全不可能,如果这个东西再跟大量金钱产生关系,就更难。如何正确、客观地看待诺贝尔科学奖的意义,不只是对普通大众、对科研人员也非常重要。谨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     有人的地方便有阴暗,别老看不起中国,动不动便什么劣根性。
  •     读过,选了一些篇章来看。有收获。愈发对历史类的书籍感兴趣了,这是一个令人欣慰,很好的趋势。
  •     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