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个封闭的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打开一个封闭的世界

出版社:花城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36050273
作者:夏榆
页数:272页

章节摘录

插图:波兰纪从哥本哈根转乘北欧航空公司的小型飞机,在降临到格但斯克城市上空的时候,因为回旋的气流而抖动。我看见机舱正中的视频信号中断,一片纷飞的雪花。机身在巨大的颠簸中下降,轰响的声音使耳膜闭塞。瞬间的晕眩之后,随着巨大的震荡飞机落在地面。从舷窗我看见机轮制动杆伸出,机轮在触到机场跑道时电光飞溅。2006年5月30日至6月6日,应波兰外交部邀请,我赴波兰访问,感受这个古老的欧洲国家在1990年代之后的历史演进和时代变迁。午夜中,格但斯克的瓦文萨国际机场,因为天空飘落的微雨,因为静谧璀璨的灯火,也因为北,临波罗的海温润清凉的空气而具有美感。前来接机的是一个越南裔的波兰女孩,穿着黑色风衣的安娜·多米尼克,瘦小而单薄,黑亮的短发,黑亮的眼睛,白皙的肤色,使她看上去聪明而灵敏。我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眼瓦文萨国际机场就被接机的的士载走,汽车在格但斯克城区幽静而起伏的道路行驶,从车窗向外看着远处海岸CM的灯火,夜色中泊在港口的舰船的剪影,我觉得我是触到了这座城市的面影。按照波兰外交部的安排,我住到格但斯克市郊的“音乐家旅馆”。铺着蓝色地毯的长廊两壁悬挂着各种乐器的铜雕造型,大提琴、小提琴、长号等等,在灯光映照之下颇具情调。格但斯克的午夜是北京的清晨,回到房间的时候,我没有睡意,透过开在脚边的小窗眺望午夜中格但斯克空旷的街道。在1978年和1989年的格但斯克,街道上拥满汹涌的人流,那些人身穿满身油污的工作服,神情疲倦而亢奋,他们脚上落满尘土的工鞋踩踏着城市的道路。那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就是为寻访它而来,我将访问这历史的书写者——莱赫·瓦文萨。我打开电脑,再次熟悉一下做好的访问瓦文萨的提纲。我18岁的时候,第一次知道瓦文萨,那时候他是被世界瞩目的风云人物,他昂起的头,浓密的八字胡髭,当时波兰的劳工把他当做精神领袖,波兰政府视他为敌人、街头捣乱者,美国看他是意识形态的变革者。在“音乐家旅馆”,我想象着这个昔日被视为英雄的人。因为担心时差而延误第二天的采访,我开了悬在半空的电视,波兰的房屋,窗是开在天顶的,我望着天窗之上波兰的夜空,难以入睡。天亮的时候,虽然我的生物钟是临睡的状态,可我还是起床,收拾出去采访的工具。然后出门,在安娜-多米尼克到来之前走出旅馆,看格但斯克早晨的景象。那些铺着石头的街道,工厂的厂房,厂房响起的汽笛,远处奔驰而过的火车,还有那些赶着上班的神色匆匆的男女,这些景象是我在东欧电影里看到过的,现在就在眼前。格但斯克造船厂是我们将要看到的第一个遗址。在距离“音乐家旅馆”不到二十分钟的路程,就是那个造船厂。那是让我心动的一个地方。1978年那一次席卷波兰全境的工潮使格但斯克造船厂成为世界瞩目的一个焦点。现在我看到那广次罢工的遗迹。在一块石头上雕刻着那次罢工的死难者的名字。那里摆满鲜花,教皇保罗二世的巨幅肖像立在厂房门口。由此开始我进入格但斯克的历史,进入波兰的历史,进入东欧的历史。按照我的愿望,由多米尼克做向导和翻译,我马不停蹄地去寻找波兰历史具有标志性的遗迹,马不停蹄地访问那些令我尊敬的人。

前言

行于真,坐于实夏榆见到瓦文萨是在他的书房。落座之前,瓦文萨打开摆在沙发边的白色花型地灯。炽亮的灯照耀着瓦文萨的红脸膛,照耀着他银色的白发,银色的胡髭。瓦文萨穿着黑色衬衣、黑色皮马甲,他的红色领带印有白色“W”手书,“W”已经是瓦文萨的个人标记。现在我能清晰记起瓦文萨挥舞着手臂说话的神情。他的语速很快,语词从他的口齿间出来的时候节奏分明,起伏跌宕,在兴致处会爆声大笑。口才的功力依赖于瓦文萨当年在街头演讲的训练。那时候他跳上街垒、断墙、沙包,一切的高地,面对那些衣服油腻脏污面容疲倦又难掩兴奋的劳工。他挥舞着手臂激情四溢的演讲姿态被世界所熟知,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之间具有象征意义。那时候在波兰一种制度正在取代另一种制度,而瓦文萨所在的时刻就是这个制度转换和交接的前夜。2006年6月,我在波兰访问。临行之前波兰外交部预约了访问瓦文萨的时间。瓦文萨的办公室位于波兰格但斯克市长街25号,从他办公室敞开的落地窗可以看见街景。长街两侧城堡高耸,造型奇崛,繁华而绚丽。长街上游人涌动,鸽群在人的脚下栖落,时有高大威猛毛色光亮的马匹由车夫驾驭穿街而过,马匹的铁蹄踏在卵石路的声音清脆回响。我对瓦文萨的关注除了他作为前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还在于他是一个为劳工说话的人。在我行走在格但斯克城镇的时候,到处可见瓦文萨的印迹:瓦文萨国际机场、团结工会纪念广场、当年实施戒严的坦克车和停驶的火车,都还陈列在当年的风起之地。我把瓦文萨看成是英雄。1986年,我还是一个穷小子的时候认识了瓦文萨。那时我生活在矿区,在那里天空布满烟尘,山峦河流树木甚至连麻雀的身上都是黑色的。我在矿区做工,每天穿行在幽深曲折阴湿的巷道,跟满脸满身炭黑的矿工在一起。那些矿工除了牙齿是白的,全身上下都是炭黑。那时,死亡和伤残成为我所见的日常景观。我在工余的时间乘坐颠簸的公交车进城,在一家书店看到的一本《世界之窗》杂志,我发现印有瓦文萨照片的那一页,由此我认识了这个留着八字胡髭,眼神犀利而容貌英俊的波兰人。我觉得那些在黑暗的矿场里,在阴湿的车间里,甚至在田野劳作的人都应该有他们的领袖,就是真正能够代表他们的利益,真正为维护他们的权力并矢志为社会正义奋斗的人。瓦文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1967年,瓦文萨在格但斯克船厂做电工,汽车技工。其间他被从工厂开除,靠打零工过活。1980年8月的一天,在席卷波兰的工潮中,瓦文萨翻过格但斯克船厂的钢铁栅栏,拿起了麦克风,就是在那个时刻起,他成为波兰团结运动的领导人。1983年10月,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瓦文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公告说:“委员会考虑到了瓦文萨以相当的个人牺牲,为保证工人创建他们自己组织的权利所作的贡献。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这一贡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保障普遍的组织起来的自由,是联合国规定的一项人权。在一个缓和与和平解决冲突较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时代,莱赫一瓦文萨的贡献既富有启发,也是一个范例。”2006年6月1日,在我与瓦文萨相对而坐的时候,他重温了那个光荣的时刻。他说:“那个时候,我和我的人民分享了这个时代的磨难。”挪威诺贝尔和平奖评选委员会举行授奖典礼时,瓦文萨还在一个遥远地方的农村小屋中被软禁。妻子达努塔代替瓦文萨在奥斯陆市政厅发表答谢辞。她说:“每一个国家都有着和平与正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两者就如同面包和盐对于人类。让这些话成为我们表达兄弟情谊与希望的信息。”瓦文萨是在格但斯克被软禁的农庄里从收音机聆听了他妻子的声音。这位来自格但斯克的电工,来自维斯特拉山谷的木匠的儿子由于激动而流下热泪。就个人而言,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开始过着别样的生活。2000年前,我的生活是书斋里的,是缅想和冥思的;2000年之后,我开始行走、观察和聆听。阅历中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之间的生存;穿行于世界不同纬度,不同疆界,不同国土,以及不同种族之间的生活。观察与体验,聆听与表达成为我在这个期间基本的职业状态。这样的经历让我看见了人在世间的各种生存,各种生活;看见人的各种肤色,各种语言、文化、思想及意识。包括对自己的国度的认识,也是因为这种被打开的封闭而获得全新的认知。写作是我行走生活的跟随。行于真,坐于实,被我看成是生活的原则,也被我看成是写作的原则。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感觉到真与实的重要。它们成为我的依靠,成为我内心判断人事的尺度。因为早年生活在矿区的经历,因为早年作为矿工的生涯,我觉得黑暗成为沉积在我内心和精神的一种颜色。成年以后,我是带着这种深潜在我内心里的黑暗生活。我行在城乡之间,走在尘世当中,经常的情形是阳光普照,空气清明,然而黑暗跟随着我。这种黑暗有时候是我的,有时候是他人的。写作,对我而言,更多地像是某种清洗行为。我试图通过写作清洗生活和境遇施加给我内心和精神中的黑暗,以回复我作为人的本性的光亮;通过写作我清洗虚假的知识和伪饰的逻辑带给我的非真实感,让自己行于真,坐于实是我给自己的生活要求。写作在这个时候是个人的。它跟我的生活,我的内心,我的生命休戚相关。我觉得文学写作也是我的镜像。通过写作认识自己,通过写作认识生活,当然也通过写作认识世界。我走的地方越多,看见的事物越多,这种认识越深入。这种看见是我的宝藏和财富。它成为我观察、检测、辨析、透视人世生活的工具。写作在这个时候也是公共的,它跟广大而浩瀚的人群产生某种精神和血脉的联结。这个世界,有很多的生活,我们不能到达就不能看见。与真实的生活比,我们的行走是有限的,看见是有限的。与真实的生活比,我们的写作所显示的力量是微弱的。然而,没有这样的行走,没有这样的看见,没有这样的写作,真实的生活终将是沉默的,那些广大而浩瀚的人群终将是喑哑的。精神式的记录和人世的证据。这是我现在给写作找到的理由。或者也完全不需要理由,它已经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写作行为日益体制化市场化流行化风雅化嬉皮化甚而粗鄙化的时代,我设想有一种写作的质地和面貌就是石头——河流中的礁石。我让自己靠近那样的写作。面对永恒存在,也面对当下生活;面对历史现场,也面对现实境遇;面对生命,也面对精神。这是我理解的写作。由此产生的尊严感和价值感是简朴的写作生活给我的馈赠。它们同时使我精神自足,因独立而获自由。2007.11.25

后记

记者的生涯做久了会有倦怠的感觉。不仅仅是体力,还有精神。对我而言精神的倦怠是主要的。这是某种境遇的施加。然而我也不能过纯文人式的作家生活。走的地方多了,看的事情多了,做人就不能再简白,躲在象牙之塔做文已不符合我的志趣。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这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所谓的道德就是不被奴化,拒绝役使。这是我经由生活的教育确立的个人的道德。我的纸里包着火。这是我熟悉的一个诗句。这个句子让我感觉到良知未能泯灭的暖意。这些散失的文字能被收集起来,这些被肢解的表达能再度恢复,对我而言是一个意外。这个意外让我感觉到久违的快乐。感谢我服务的《南方周末》,它在极其困难的境遇中坚持着自己的良知、信念,坚持着自己的表达。它让我内心怀有不灭的荣光。感谢花城出版社,我知道在长久的时间里,它有自己的抱负,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历史感与现实性。在出版普遍沦为机器的时候,我看见花城还跳动着它坚强而勇敢的思想之心。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文珍女士,是她持久的耐心和不熄的热忱使我克服怠惰,使这部书稿的顺利和完美出版成为现实。感谢陈明洋和向阳先生,他们是我在孤绝时刻的精神援助者。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些文字。感谢林贤治先生,我的恩师,我永久的提醒者。他的存在是我看见的最稀有也最珍贵的风景。感谢我的母亲,我的先逝的父亲,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生命,更没有我的眼睛和心灵。感谢我的太太和我的女儿,她们是我幸福的源头和归处,是我思想的动力和源泉。作者谨记。2008.1.3

内容概要

夏榆,记者,作家。1960年代中期出生于大同矿区,1970年代到1980年代,在矿区接受初中教育,中途辍学做矿工。1990年代末迁徒北京,成为“漂流一族”。著有长篇小说《隐忍的心》及中短篇小说、随笔若干。现供职于南方周末北京新闻中心,担任文化记者。

书籍目录

行于真,坐于实(代序)波兰纪 渔夫瓦文萨 瓦文萨:我和人民分享了时代的考验和磨难 亚当·米奇尼克:对真理、准确性和诚实的追求黑夜的遗产 奥斯维辛之后的写作与影像 睡着醒着都是梦,噩梦柏林墙 墙倒之后:1989年之后的德国文学 伊利亚·特罗亚诺夫:世界很大,拯救遍地兵荒马乱的中东 伊斯兰作家的爱与痛 以色列炮火下的黎巴嫩 阴影在叙以边境盘旋 为什么中东永远动荡? 生活在以色列的火山口下阿尔伯特·伦敦 关注世界的伤口半岛纪  半岛,被神化还是妖魔化? 意见与异见 伊扎特:CNN是中东的半岛电视台离乡的米沃什 米沃什肖像 你这个诗人,坐在圣约翰大教堂做什么?多面人艾柯  看那!艾柯这个人 我是一个经常被误读的人影像中的德里达 德里达:我很难对一致性感到激动他们的鲁迅 李泳禧:“韩国鲁迅”的鲁迅 竹内好的鲁迅 鲁迅:在东亚的天空下鲜花与刀锋 大江健三郎:“用粪弄脏自己巢的鸟” 平山郁夫:核时代的救赎 矶崎新:未来城市是废墟 日本的秘密与耻辱贴身诺贝尔 斯图尔·阿兰:世界上每个人的趣味都不一样 马悦然:诺贝尔与中国作家“有仇”?新约诺贝尔 他的名字叫帕慕克 “少壮派”的“合谋”诺贝尔时间 200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实况 埃斯普马克:鲁迅拒绝了我们 伦德斯诺德:和平就是暴力的缺席诺贝尔和平奖2007年现场 全球性的紧急状态后记

编辑推荐

《打开一个封闭的世界:我的异域听与写》为我们了解异域文化、社会与政治提供一个具体而感性的范例。作者同时兼具作家和文化记者的双重身份,这双重身份带给他一个别样的角度。正如他所说,2000年以前生活在书斋里,2000年以后他开始行走、观察和聆听。《打开一个封闭的世界:我的异域听与写》是作者在多年对各国文化人士的采访结集,包括波兰的瓦文萨、德国的伊利亚·特罗亚诺夫、日本的大江健三郎等等。既有对话,也有作家在异国他乡的所思所想,更有对文化事件细致入微的记录。从一个作家和一个文化记者的角度出发,《打开一个封闭的世界:我的异域听与写》的确可以做到“打开一个封闭的世界”。

作者简介

本书是对异域社会和文化的一种深度视察,悉心倾听和访问。透过与多名国际文化风云人物的现场访问,呈现一个我们经验和视界之外的生活
。互文萨·米奇尼克,呈现出东欧剧变之后的社会现实;苏珊·桑塔格、德里达,传达出一代知汉精英,社会良心的精神向度。马悦然、斯图尔·阿兰、埃斯蕾马克,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贴身采访和洋备观察,使读者可以切近了辞一个百年文学大奖的历史脉络和现实意义

本书为我们了解异域文化、社会与政治提供一个具体而感性的范例。
行于真,坐于实(代序)/夏榆
波兰纪
渔夫瓦文萨
瓦文萨:我和人民分享了时代的考验和磨难
亚当?米奇尼克:对真理、准确性和诚实的追求
黑夜的遗产
奥斯维辛之后的写作与影像
睡着醒着都是梦,噩梦
柏林墙
墙倒之后:1989年之后的德国文学
伊利亚?特罗亚诺夫:世界很大,拯救遍地
兵荒马乱的中东
伊斯兰作家的爱与痛
以色列炮火下的黎巴嫩
阴影在叙以边境盘旋
为什么中东永远动荡?
生活在以色列的火山口下
阿尔伯特?伦敦
关注世界的伤口
半岛纪
半岛,被神化还是妖魔化?
意见与异见
伊扎特:CNN是中东的半岛电视台
离乡的米沃什
米沃什肖像
你这个诗人,坐在圣约翰大教堂做什么?
多面人艾柯
看那!艾柯这个人
我是一个经常被误读的人
影像中的德里达
德里达:我很难对一致性感到激动
他们的鲁迅
李泳禧:“韩国鲁迅”的鲁迅
竹内好的鲁迅
鲁迅:在东亚的天空下
鲜花与刀锋
大江健三郎:“用粪弄脏自己巢的鸟”
平山郁夫:核时代的救赎
矶崎新:未来城市是废墟
日本的秘密与耻辱
贴身诺贝尔
斯图尔?阿兰:世界上每个人的趣味都不一样
马悦然:诺贝尔与中国作家“有仇”?
新约诺贝尔
他的名字叫帕慕克
“少壮派”的“合谋”
诺贝尔时间
200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实况
埃斯普马克:鲁迅拒绝了我们
伦德斯诺德:和平就是暴力的缺席
诺贝尔和平奖2007年现场
全球性的紧急状态
后记/夏榆

图书封面


 打开一个封闭的世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打开一个封闭的世界》:追寻真实的世界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身裹厚厚的天蓝色羽绒服,头戴一顶黑色大皮帽,手持鱼竿静坐河边垂钓,或者站立在积雪上面对电视观众侃侃而谈垂钓诸要,细至鱼竿式样和鱼的品种。这是一个与常人无异的邻家阿翁,你会在街头巷尾与他照面,打声招呼,莞尔一笑。这一幕是波兰格但斯克省电视台的一个谈话节目,如果不是嘉宾在钓鱼的同时与你一道回顾四十年政治风云的沧桑剧变,这样的节目在中国都是稀疏平常、随处可见,但这则吸引世上多少眼球的节目名曰《与瓦文萨钓鱼》。换个场景,同样是在波兰的天空下,位于华沙海尔姆大街的《选举报》大楼是一幢黑色的巨大的报业大楼,老板的办公室里遍地是书,多到走路时举步维艰。老板身材魁梧、穿着洗旧的蓝色牛仔衬衣,坐在一把小型的电镀办公椅上,一手烟,一手打火机,喷云吐雾不停片刻。这位大亨也有着牵动过一个时代的名字——亚当•米奇尼克。仅仅看到以上两个名字,难道还不足以让你丢魂动心吗?在风起云涌的转型年代风光无限的瓦文萨曾当选为波兰共和国首任总统,1995年竞选失败,2000年再度惨败,遂退隐江湖多年,在时光的静静流逝中遭人无情而势必地淡忘,在极权下抗争的峥嵘岁月已化为历史烟尘,格但斯克船厂、团结工会和圆桌会议也成为了历史,供人缅怀,或供人遗忘,尽取决于各人在多元生活目标的奔跑之路上。尽管为民主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瓦文萨最终壮志为酬,但这就是游戏规则成熟的体现,拥有选票的民众并不过分看重候选人在宏伟语境中闪现过的历史意义,受难受迫害并未成为政治资本,民众是务实低调的,步入生活正轨短短几年后,政治激情消褪在日常生活的尺寸得失中,这时候,施政成绩才是硬道理。瓦文萨显然不是一个宪政体制下的成功选手,他的理想主义色彩太过浓厚黏稠,改革目标严密恢弘导致了权力集中下的人治气息有压倒制度运行的隐患,个人野心有冲击权力分配框架的危险,即瓦文萨停滞在革命前现代意义的认识上。所以连亲密朋友米奇尼克最终也与他分道扬镳,而米奇尼克的伟大在于他始终远离权力中心,单枪匹马地关心公共生活,这样的知识分子,我们也有过,比如胡适先生。此书实质上是《南方周末》记者夏榆几年来的一本采访录,记者无国界羁绊,在夏榆行走异域的职业生涯里,有幸编织成了一串豪华奢侈的访谈名单。生于六十年代中期的夏榆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矿工经历,同样是花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他的随笔集《白天遇见黑暗》。在被无边黑暗吞噬的地底深处,他在一盏矿灯的映照之下坚持阅读,那时候,他被隔离在世界之外,隔离他的是一种被屏蔽的生活。他认为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俱是为了世间的真相所准备着,一旦感官器官与真相相接,悲伤与幸福双重袭来。“我的悲伤是因为我竟然长久地跟那些真实的声音互相隔绝,幸福是因为我还能找到那些真实的声音,还能遇见世间的那些真相。”就这么马不停蹄地行走尘世,阅读写作救赎了自己的灵魂,抗拒虚无,使其远离形而上形而下并存的黑暗。在新书前言里,夏榆依然坚持昔日的理想不改,“行于真,坐于实”是他生活和写作的原则,追求真相,回归真实,夏榆依然是那个夏榆。他以持续不断的读写打开这个封闭的世界,不能到达的生活永远看不见,唯有以行走和写作去深入探幽这个真实世界的无限风光。那么听听哈维尔的话吧——“生活在真实中”。成稿于08-07-08夏榆《打开一个封闭的世界——我的异域听与写》花城出版社2008年1月版
  •     本书是对异域社会和文化的一种深度视察,悉心倾听和访问。透过与多名国际文化风云人物的现场访问,呈现一个我们经验和视界之外的生活 。互文萨·米奇尼克,呈现出东欧剧变之后的社会现实;苏珊·桑塔格、德里达,传达出一代知汉精英,社会良心的精神向度。马悦然、斯图尔·阿兰、埃斯蕾马克,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贴身采访和洋备观察,使读者可以切近了辞一个百年文学大奖的历史脉络和现实意义 。 本书为我们了解异域文化、社会与政治提供一个具体而感性的范例。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这本书还算不错,但是就是内容都是大家太过熟悉的,只是进行了深度挖掘,除了第一篇东欧巨变里面的瓦文萨我不是很清楚以外其他的都有了解,不过整本书的基调是非常客观的,我不知道关于鲁迅的那一篇章会不会引发自大的民族主义情绪,但是作者的用意很明显是将鲁迅化为了东亚价值观的一个部分,这本书字斟句酌,很客观,独立,但是就是内容太少,其实可以再出“我的异域听与写2”,一直出,我不介意这本好书赚我的钱,没有给“非常喜欢”的原因就是因为内容太少了。
  •     因为认识作者,所以买了这本书。文字功底没有可挑剔的,能沉下心来,对文学有一定了解的人可能会喜欢这本书。
  •     一直收藏夏榆在当当所能搜得到的所有作品 一直缺货 当无意看到有货了 毫不犹豫的买下来

    夏榆 淡淡的文字 却是那样的悲凉 真实很伤感的让自己 扼腕叹息!
  •     觉得每个国家,每种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咋这么大呢

    也许是利益所趋吧
  •     没有细致的读,需要自我补充的内容太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