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经典常谈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8-09
ISBN:9787108012036
作者:朱自清
页数:142页

章节摘录

  说解文字第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地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  ……

前言

  这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在六十多年前写的。  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家、诗人,也是研究古典文学的著名学者。他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为自清,字佩弦。曾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病殁于北京。  此书写于1942年,1946年由文光书店刊行。1980年三联书店重刊,叶圣陶先生专门新写了篇重印序,序中说到:“朱先生所说的经典,指的是我们文化遗产中用文字写记下来的东西。假如把准备接触这些文化遗产的人比做参观岩洞的游客,他就是给他们当个向导,先在洞外讲说一番,让他们心中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边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因而能够按真际讲说。”六十多年来,这本小书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  朱自清先生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训练是一般人文化教育的必要内容,但我国古代典籍浩繁艰深,为帮助一般人了解古书,他在本书中用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他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以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用亲切自然、切实而浅明的文字娓娓道来。朱自清先生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叶圣陶先生还认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全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历史不能割断,文化遗产跟当今各条战线上的工作有直接或者间接的牵连,所以谁都一样,能够跟经典有所接触总比完全不接触好。”现在,我们再次郑重向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推荐这本书。与此同时,也为的是给大家介绍好文风的典范之作。

内容概要

朱自清(1898―1948)生于江苏东海。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此书写于1942年,1946年由文光书店刊行,1980年三联书店重刊。

书籍目录

目录
重印《经典常谈》序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编辑推荐

  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但《诗》、《文》两篇,却还只能叙述源流;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的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局部的,随处分别注明。也有袭用成说而没有注出的,那是为了节省读者的注意力;一般的读物和考据的著作不同,是无需乎那样严格的。

作者简介

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作者认定,“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训练是一般人文化教育的必要内容。但我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为使一般人有兴趣去接近它,作者用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菁华。常谈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读来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可见出一种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作者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图书封面


 经典常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最喜欢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时代:一个是春秋战国,一个是民国,都是思想开放,能人辈出的时代,民国时期的那一辈把西方的思想引进,而他们同时自身也受过传统的教育;春秋战国则真正引领了中国文化,经典的作品大多产生于这个时代,随后将近二千年的时间都是在这基础上折腾,一代一代的聪明人都把才智耗费在钻研,注释这些作品了,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我本人古文学得不怎么样,不过有机会还是想读一下其中的几部作品,特别是史记和汉书。这本书是一本很浅显易懂的介绍,对国学感兴趣的还是值得读一下的。第一次知道“尚书”是“记言”的史书。中国人的传统是厚古薄今,有时候为了发表对时事的看法还需要借助古事,这个传统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连孔子都尊崇古人。文中提到孟子好辩,尊为“亚圣”,而孔子比较温润,才是“圣人”风范,这大概也是传统中国对人性格的尊崇?是否按照西方人的眼光,孟子才比较有个性,擅长表达自己?这种态度是否也影响了后世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性格相对还是含蓄内敛,不似某些西方文化孕育出来的热情奔放。
  •        从许慎的《说文》到明清八股,朱先生用了十三章的篇幅介绍了《周易》,四书,楚辞唐诗等中国文学史学的经典。文章的受众是大中学生或具有相当程度的民众,著书的目的是是读者对这些经典的来历,价值和基本内容有一个概略而又准确的了解。本书行文流畅,笔法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和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给予我们的浪漫自由的感受不同,本书给人的印象却是相当严谨的,没有证据的话,不论是多么的符合逻辑,也不会说的言之凿凿。但这绝不是说本书的语言死板,正相反,作者高超的文学素养在这本书里体现的十分充分,不论是语言和句式都很吸引人。每一篇都是谈论日常似的开始,而最后的评价性结论往往又是明确有力的。对今天的我们而言,本书最可贵的是对经典的定位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至少是相当客观的,既不把中华经典斥之为“孔家店里的糟粕”,也不回任意拔高,说成是什么根治东方乃至世界文明的“疾病”的仙丹妙药。在评价这些文史精华的时候,字里行间都透露者作者的谨慎态度。很多人评价这本书都会说是不愧为“大家写小文章”,而在孤陋寡闻的我看来,不是每一个大家都写得出这样的小文章。            ==================书评和废话之间的分割线====================             之所以我说“对今天的我们而言”,是因为说实话,这本书如果是放在当时,它的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他的文笔上而不是认识水平上。换句话说,至少在当时的知识界,人们对客观的评价中国古代的典籍的文化价值和现世意义已经或多或少达成了共识。中国古代许多典籍(真书或伪书)在明清之前,几千年的文明历程里逐渐被披上了神秘而神圣的面纱,经学博士们说是为圣人传道,说实话不过是为今上立言,尤其程朱理学粉墨登场后,这种风气更是占据了统治性地位。然而晚明以来直到清末的学者却对一些典籍的真实性提出了怀疑,这其中的杰出者用了相当科学而细致的方法,证明了许多所谓的“先圣之言”不过是后世伪书。即使是那些确为先秦之人所做,三代之王所言的,其最初的意义也和那些卫道士们对它们的解释大相径庭。换句话说,那些腐儒所鼓吹的“微言大义”很多不过是无中生有罢了。这些明清学者可以说是为中华新文化的开拓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二十世纪以来,新的研究方法(西方的或是中国人后来创造的方法)开始为中国知识界所认同和掌握,尽管还有很多所谓的“顽固派”依然存在,然而也已经只是日薄西山的残兵寡将了(说实话他们对传统的执着也有其积极的意义)。虽然我还没有特别有说服力的证据,但我还是妄自揣测般的相信,到了朱自清先生著书的四十年代初期,不仅是那些先进分子,而是中国知识阶层中的大部分都能较为严谨客观的看待我们的文化典籍了。       然而(嗯嗯,必然会有这个然而),紧接着而来的是号称“史书万卷脚下踩”(贺敬之语)的伟大光荣正确。他们将大部分古代文化典籍称为“毒草麻药”(之所以说“大部分”是因为大救星本人还是对三李诗,《红楼梦》等有所称赞,虽然别人要是称赞这些非被挂牌游街不可),而宣称需要对其进行彻底的批判继而扫灭一空。既然大救星的自我定位是“马克思加秦始皇”,当然得学始皇帝的样子来个“以今非古”,并坚决防止“以古非今”不可。       不知是幸或不幸,万岁万岁万万岁本人终究没这些险些被他彻底埋葬的典籍活得久,接着而来的是所谓的“拨乱反正”。然而八十年代是怎么样的我不敢妄说,至少如今的中国的经典传播是弄得我一头雾水。对传统文献的庸俗化和神圣化令人不解地似乎是同时涌来的。一方面,《论语》《庄子》成了“心灵鸡汤”和成功学一类的东西,“百家”们又把二十四史说的像单口相声;另一方面,四书,老庄乃至“三百千”又被披上了“深不可测”的外衣,动辄被说成“XX之谜”,更有甚者,这些著作被吹捧为“东方文明”领先世界的证明,甚至或者说它们是新世纪全世界人民行为的真正正确的指导方针。各种西方人热衷学习“汉学”的言论令中国学界和民间兴奋不已(我听过一次关于《道德经》在西方如何如何NB讲座,囧……)。尤其在后一点上,官方(我认为这个用词还是比较符合事实的)和许多国人陷入了相当矛盾可笑的境地,一面声称“西方的”价值观不值得我们效仿,一方面又用西方人的称赞证明我们的东西是多么有价值。在行事上,简直就像一个高喊怀有祖传神药可以百病非诚勿扰而却又急不可待的把这药方逢人就送的大夫。       事情是如何变得如此的我是不得而知的,就算有些诛心之论又怎敢胡言乱语呢?但明乎其然的事实是,他们不喜欢说“世界的,中国的”而喜欢说“中国的,世界的”,然而他们的货色是不是“世界的”我不知道,但他们所鼓吹的“中国的”不过是“他们的”。       当然,说他们的工作是“去粗取精”而非“去实言虚”也无不可,毕竟古典文化也不都是理所应当被接受的。不然,诸如地震、日食、大旱、“屋自坏”等所谓“灾像”,按传统观点都是统治不德的征兆,却在今年纷纷发生在我们和谐盛世的祖国,这种错误落后的观念,不正是需要上面发文加以“妥善应对”的吗?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入门读物!经典就是经典!按照我们家朱先生的要求做就好!
  •     就是后面几章感觉太文学了
  •     久遠以前讀過!
  •     其实还是三联80年版0.34元的书,图书馆里借出来,旧旧的感觉,叶圣陶有趣的题字
  •     所谓深入浅出
  •     朱自清写东西很细腻
  •     朱自清学者的一面。
  •     这本书,我买了三种:三联的“三联精选”系列,上海古籍的“蓬莱阁”系列,还有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系列。可还是忘了这书讲了些什么。
  •     中国经典简易指南
  •     看不进去
  •     20110226购得。20110319读完。
  •     语言通俗易懂,层次分明,逐层递进,文章深入浅出解析经典的美(哎,有点像在答高考题了,不过书的确写得是如此)。先前觉得古文美则美矣不好亲近(畏难止步的笨蛋),这本书在解析经典时举例有趣韵味足,对古文经典的兴趣也被提起了。特别有意思的是《史记》《汉书》优劣之辨,真像看了一场辩论赛。中学时学习其散文不喜欢他的文风,想不到他竟是一个蛮有趣的人。可为什么没有谈到词曲?我还想看看他怎么评说词曲。
  •     三联的这一套小书都挺好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