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阐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反对阐释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
ISBN:9787532732371
作者:苏珊.桑塔格
页数:360页

章节摘录

  如今,透明是艺术——也是批评——中最高、最具解放性的价值。透明是指体验事物自身的那种明晰,或体验事物之本来画目的那种明晰。这正是诸如布勒松、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和雷诺阿的《游戏规则》一类的艺术作品的伟大之处。  曾几何时(例如,对但丁来说),为使艺术作品能够在不同层面上被体验而对艺术作品进行谋篇布局,想必是一种革命性、创造性的举措。现在它不再是革命性和创造性的了。它只不过强化了作为现代生活主要苦恼的那种冗余原则。  曾几何时(高级艺术稀缺的时代),阐释艺术作品,想必是一个革命性、创造性的举措。现在不是这样了。我们现在需要的决不是进一步将艺术同化于思想,或者(更糟)将艺术同化于文化。  阐释视艺术作品的感性体验为理所当然之物而不予重视,并从这一点出发。现在,这种体验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了。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耳闻目睹的艺术作品的纯粹复制吧,我们的感官本来就遭受着城市环境的彼此冲突的趣味、气息和景象的轰炸,现在又添上了艺术作品的大量复制。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基于过剩、基于过度生产的文化;其结果是,我们感性体验中的那种敏锐感正在逐步丧失。现代生活的所有状况——其物质的丰饶、其拥挤不堪——纠合在一起,钝化了我们的感觉功能。要确立批评家的任务,必须根据我们自身的感觉、我们自身的感知力(而不是另一个时代的感觉和感知力)的状况。  现在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我们必须学会去更多地看,更多地听,更多地感觉。  我们的任务不是在艺术作品中去发现最大量的内容,也不是已经清楚明了的作品中榨取更多的内容。我们的任务是削弱内容,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作品本身。  现今所有艺术评论的目标,是应该使艺术作品——以及,依此类推,我们自身的体验——对我们来说更真实,而不是更不真实。批评的功能应该是显示它如何是这样,甚至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显示它意味着什么。  艺术是意志在某物品或某表演中的客观化,是意志的激发或振奋。从艺术家的视角看,艺术是意志力的客观化;从观赏者的视角看,艺术是为意志创造出来的想象性装饰品。  的确,种种不同艺术的全部历史可以被改写为对待意志的种种不同态度的历史。尼采和斯宾格勒就这一主题写出了开山之作。在让·斯塔罗宾斯基的著作《自由的发明》中,可以看到一种最新的可贵的尝试,该书主要涉及十八世纪的绘画和建筑。斯塔罗宾斯根据那时新涌现的关于自我主宰和主宰世界的那些思想来审视这一时期的

内容概要

桑塔格
桑塔格 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并获得2003年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书籍目录

英国版自序
致谢


反对阐释
论风格


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
西蒙娜・韦伊
加缪的《日记》
米歇尔・莱里斯的《男子气概》
作为英雄的人类学家
乔治・卢卡奇的文学批评
萨特的《圣热内》
纳塔丽・萨洛特与小说


尤内斯库
论《代表》
悲剧的消亡
剧场纪事
马拉 / 萨德 / 阿尔托


罗贝尔・布勒松电影中的宗教风格
戈达尔的《随心所欲》
对灾难的想象
杰克・史密斯的《淫奴》
雷乃的《慕里埃尔》
关于小说和电影的一则札记


没有内容的虔诚
精神分析与诺曼・O・布朗的《生与死的对抗》
事件剧:一种级端并置的艺术
关于“坎普”的札记
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

后记:三十年后……

译后记

编辑推荐

  《反对阐释》是苏珊·桑塔格奠定其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的奠基作,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集中体现了“新知识分子”“反对阐释”与以“新感受力”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

作者简介

《反对阐述》是苏珊·桑塔格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也正是它奠定桑塔格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今天读者来重温这部将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的论文集,一定能从中汲取积极有益的东西,这些与自己的艺术细胞相碰撞,很可能会有新的灵感火花。

图书封面


 反对阐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5条)

  •     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其实源于自己从小学到现在,一直埋藏在心里,无法得以解答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在我们大大小小无数的语文测验的阅读题里,总要求我们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摘取出来片言字句进行阐释,并强迫我们要与那么一个标准答案无限地接近,甚至是相一致。我常常在想,这些“标准答案”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就真的那么标准?真的就是原文作者的真正意图吗?不是说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为什么我们要被迫地趋同,而不是求异呢?在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里,我似乎找到了对此的合理解释。我们试卷上的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不过是文艺理论界的一种主流看法,是一把“权威者”的声音。正如桑塔格以艺术作为例子对此进行的解释,阐释指的是从作品整体中抽取一系列的因素(X,Y,Z,等等),阐释者说,瞧,你没看见X其实是——或者其实意味着——A?Y其实是B?Z其实是C?因此,桑塔格认为,阐释文本实际上是在改动文本,但不论阐释者对文本的改动有多大,他们都必定声称自己只是读出了原本就存在于文本中的那种意义,而不是这种意义。正是因为“权威者”声音的一直的存在,只能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自以为是姿态的介入,使得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便止步不前了。就拿我们的语文测试为例,因为既然有那个一个标准答案在那里,而且已经规定死了,只有向它靠齐才能得分,试问还有哪位学生会去思考,会去表达自己的不同声音呢?其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人为的沉默螺旋,人为地制造大多数人的意见,使得少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少,舆论的主导方向不断发展壮大。到最后,多元的声音被一元的所取代,百花齐放的争鸣为专制的话语所代替。其实,读到最后,我们可以便发现,桑塔格并不是要反对阐释本身,因为她所写的一篇篇论文,正是对一个个问题的诠释。如果要真是这样的话,她自己不就自相矛盾了吗?所以事实上,桑塔格提出的是不要以一种“官方或者主流”的解释来阐明某个艺术品,某部文艺作品真正的涵义,或者说,任何一件艺术品,一部作品的涵义都不是明确唯一的,对某幅画,某个雕像或者某个小说的理解并不正确与错误之分(当然,这只是针对艺术而言,并非针对逻辑而言)。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注重审美的快感,而非沉溺于文本,苦苦寻觅所谓的意义。最后的一点思考,权威的阐释是不是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呢?然而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还是渴望要被带领的,需要一种“主流”来引导,那么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去对待“权威”与“个人”的声音呢?怎么样做才能在“标准化”与“个人化”中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呢?其实引申下去,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的本专业——新闻,在新闻的话语报道里?做到既“阐释”又“反对阐释”呢?
  •     其实只是书摘。因为对于苏珊桑塔格,书摘就好。她已经把自己阐述得很清楚。无需在评论。pp52 关于帕韦哲"如司汤达当初一样,帕韦哲再度发现爱情本质上是虚构;这并不是说爱情有时导致错误,而是爱情本质上就是一个错误。被人们当作是对另一个人的爱慕之情的东西,揭去其伪装的话,其实是孤独自我的又一次舞蹈。...然而,只要人们把世界当作是(用帕韦哲的话说)一个“自利的丛林”,那这个错误仍是一个必要的错误。孤独自我永远在受难。“生命是痛苦,而情爱享受是一帧麻醉剂”。一个人的庄严性,是由他躲避或超越困难的惩罚的能力来衡量的,是由他获得宁静和均衡的能力所衡量的。...两千年来,在基督徒和犹太人中间,受难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精神时尚。因而,我们予以高度评价的,不是情爱,而是受难——更确切地说,是受难带来的精神上的价值和好处。"pp56 关于西蒙娜.韦伊"我们之所以阅读这些具有如此犀利的原创性的作家,是因为他们的个人威望,是因为他们堪称典范的严肃性,是因为他们献身于自己的真理的明显意愿,以外——只不过零碎地——因为他们的“观点”。...热爱生活的人,没有谁希望去模仿她(指西蒙娜.韦伊)对磨难的献身精神,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或自己所爱的任何人去模仿。但只要我们既热爱严肃性,又热爱生活,那我们就会为严肃性所感动,为他所滋养。在我们对这样的生活表示的敬意中,我们意识到世界中存在神秘——而神秘正是对真理、对客观真理的可靠把握所要否定的东西。在这种意识上,所有的真理都是肤浅的;对真理的某些歪曲(但不是全部歪曲),某些疯狂(但不是全部疯狂),某些病态(但不是全部的病态),对生活的某些弃绝(但不是全部的弃绝),是能提供真理、带来正常、塑造健康和促进生活的。"pp61 加缪"卡夫卡唤起的是怜悯和恐惧,乔伊斯唤起的是钦佩,普鲁斯特和纪德唤起的是敬意,但除了加缪以外,我想不起还有其他现代作家能唤起爱。...加缪的小说是图解性的、哲理性的。它并不十分关注于它的人物,如它关于无知与罪孽、责任感与虚无主义的冷漠这些问题一样。...在加缪那里,既找不到最高质量的艺术,也找不到最高质量的思想。能够解释他的作品的非同寻常的吸引力的,是另一种类型的美,即道德之美。...不幸的是,艺术中的道德美,是极其容易消失的。...充当公共良知的作家需要非同一般的神经和敏锐的直觉。过了不久,这些直觉能力势必衰退。以外,他也必须在情感上坚韧一些。加缪没有那么坚韧,不像萨特那么坚韧。"pp72 米歇尔.莱里斯"法国的大作家们独一无二地一直致力于不动声色地表现私密情感,尤其是那些与性和野心有关的情感。以诚实的名义,并以自传体和小说体的形式,法国作家们一直在冷静地发掘自己的色情癖好,并琢磨着不动声色的写作技巧。正是这种由来已久的对诚实的执着——即不掺进感情的表达——赋予了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大多数作品一种朴质色彩,甚至是某种古典风格。...法国文学中所有其他的忏悔类作品都源自于自爱,并怀有一个清晰的目的,即为自己辩护或开脱。来里斯厌恶自己,既不会为自己辩护,也不会为自己开脱。《男子气概》是一部名为自传、实为伤风败俗的书——是怯弱、病态、被损毁的性情的一连串自我暴露。"pp108 萨特的《圣热内》"使这本书变得越来越长的原因,是哲学家萨特情不自禁地(不管他如何恭敬)想显得比诗人热内更高明。...此外,哲学的困境也能说明该书何以如此冗长——以及何以如此沉闷。萨特明白,一切思想都倾向于普遍化。而萨特想做得具体。他阐发热内,并不只是想活动活动自己不知疲倦的智能而已。但他做不到具体。他的雄心勃勃的计划,从根本上说就不可能。他抓不住真实的热内;他老是溜回到“弃婴”、“小偷”、“同性恋者”、“自由而明智的个人”、“作家”这些范畴。萨特大概看到了这一点,而这使他烦恼不已。《圣热内》冗长的篇幅、无情的语调,其实是智力痛苦的产物。这痛苦来自于这位哲学家执意赋予行为以意义。自由,这个存在主义的核心观念,在《圣热内》里,甚至比在《存在于虚无》里,更清晰地显示为一种指派意义的强迫行为,一种对世界的自在状态的拒绝。......“萨德侯爵梦想着以他的精液来浇灭埃特纳火山上的火,”萨特说,“热内颇有尊严感的疯狂比这走得更远:他替宇宙手淫。”替宇宙手淫,这或许是一切哲学、一切抽象思想关切的东西:此乃一种强烈的、不那么大众化的快感,得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温。"pp117 纳塔丽.萨洛特与小说"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某种关于何为高雅、何为粗野的不言自明的标准——唯独小说除外。它可以容纳任何层次的语言、任何情节、任何想法、任何信息。当然,也正式这一点,使小说最终难以成为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迟早会有一天,不要再指望那些有辨识力的读者还会对那些把若干私人生活展示给他们看的慢条斯理的“故事”感兴趣(他们发现电影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且更为自如,更为生动)。当音乐、雕塑艺术和诗歌依靠其对艺术进步论的热情献身和对新风格、新材料的狂热要求,千辛万难地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不合时宜的教条中挣脱出来时,小说却证明自己无力吸收以其名义盛行于二十世纪的任何一种真诚品格和精神追求。它降格而为一种深深地(如果不说无可挽回地)为中庸之道所拖累的艺术形式。......小说放弃浅显易懂的形式和不再固守一套老掉牙的美学理论,无疑将导致大量的既乏味又做作的作品;人们或许非常盼望那种古老的非自我意识能够重新回来。然而,必须付出代价才行。...因为直到我们拥有了一个连贯的严肃“现代”小说传统,那些大胆探索的小说家才不会再真空中工作。......萨洛特反对现实主义的理由,令人信服。现实并不是如此清楚明白的;生活并不是如此栩栩如生的。大多数小说中的逼真性所引起的那种不假思索、对号入座的现实感,是令人怀疑的,也应该被怀疑。...她对传统小说中一些因素的反对,我完全赞同。...我不能忍受那种无所不知的作者向我展示生活是怎么一回事,赚取我的同情和眼泪,不能忍受他的肆无忌惮的热嘲热讽,他的那种对他的人物无所不知的神秘的神气,不能忍受他试图让我感到我自己也对这些人物了如指掌。我不再信任那些使我的求知欲获得完全满足的小说。..."pp131 尤内斯库哈哈哈哈,谁能受得住桑塔格的批评?她对不好的作品,和没有洞见的写作者,批评起来真是毫不留情。"一位在自己最好的作品中把陈腐之词奉若神明的剧作家,就戏剧问题编纂了一本充满陈腐之词的书,倒是颇为相宜。...人们怎样来理解一种如此玄虚同时又如此平庸的观点呢?似乎还嫌不够似的,尤内斯库在文集中又塞满了纯属多余的自辩之词以及令人起腻的自负之语。...尤内斯库注意到,任何悲剧只要节奏被加快,就变成了喜剧,于是就致力于具有强烈喜剧色彩的戏剧。...他的戏剧领域是“家”的平庸性和压抑性。...尤内斯库试图说明,在循规蹈矩的生活形式下面,潜藏着疯狂,即个性的泯灭。...尤内斯库偶然获得的一个有原创性的艺术见解,是发现了平庸的诗意。...与布莱希特、热内和贝克特比起来,尤内斯库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一个次一等的剧作家。他的作品缺乏与他们的作品相同的分量,相同的活力,相同的高贵感和紧凑感。"pp142 论《代表》对于艾希曼的审判"大量的有关灭绝犹太人的事实被记录在案,历史创痛的呼号亦被笔之于书。不用说,无法以严格的法律的方式来进行公正的审判。这场审判所起的作用像是悲剧所起的那种作用:在审判和惩罚之外进行的情感宣泄。......霍赫胡特说,正因为有些德国人做出了选择,我们才有权力指责因不可宽恕的怯弱而拒绝作出选择、拒绝仗义执言的其他人。"pp151 悲剧的消亡"尼采在《悲剧的诞生》这部实际上是谈论悲剧的死亡的著作中,把知识和自觉的理智所获得的这种全新的影响力归咎为本能和现实感的衰退,正是这种衰退使悲剧不再可能出现。...他(阿贝尔)说:“不认可某些不变价值是真实的,那一个人就无法创作悲剧。从整体上说,西方的想象力是自由的,是具有怀疑色彩的;它倾向于把一切不变价值都视作谬误。”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即使它是对的,也是表面的。...如西蒙娜.韦伊所言,《伊利亚特》谈论的是世界的虚无和反复无常,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最终毫无意义,是死亡和非人类力量的令人恐惧的通知。如果说俄狄浦斯的命运被再现为、体验为悲剧,这并不是因为他或者他的观众相信“不变价值”,恰恰是因为一场危机突然降临于这些价值。悲剧所展现的并不是“价值”的不变性,而是世界的不变性。...悲剧是虚无主义的一种幻象,是虚无主义的一种充满英雄气概的或高贵色彩的幻象。"pp160 剧场纪事"最好的现代剧作是那些致力于发掘私人的而非公共的苦难经历的剧作。当今戏剧中的公共声音是粗糙的、嘶哑的,而且经常是优柔寡断的。......自我暴露只有具备了能让人从中学会看待自身的那种品性和复杂性时,它在艺术上才值得赞赏。在该剧(《堕落之后》)中,米勒的自我暴露只不过是自我沉溺。...近来的这些戏剧演出,又一次表明美国戏剧受制于那种对理智方面简单化倾向的非同寻常的、难以遏制的热情。每一种思想都可被缩减为一句陈词滥调,而陈词滥调的功用在于阉割思想。"pp189 马拉/萨德/阿尔托"我对《马拉/萨德》的钦佩几乎无所保留,而且我从该剧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在我看来,在这些对布鲁克执导上演的韦斯剧作的极为吹毛求疵的评论中,似乎潜藏着三个老一套的观念。第一个观念有关戏剧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老一套的观念是:戏剧作品是文学的一个分支。而事实上,一些戏剧作品可判定为主要是文学作品,但另一些则不然。...该剧是对一个二流剧作的一流表演。...第二个观念有关戏剧与心理描绘的关系。老一套的观念是:戏剧由对性格的揭示构成,建立在具有现实可信性的那些动机的冲突基础上。但最令人感兴趣的现代戏剧是那些超越了心理描绘的戏剧。第三个观念有关戏剧与思想的关系。老一套的观念是:艺术作品被认为是“关于”某个“思想”的,或是对它的再现,或是对它的辩护。正因如此,一个艺术作品所包含的思想的价值就成了评价该艺术作品的固有标准,不论这些思想的表达是否具有清晰性和连贯性。"pp353 三十年后。。。(写在1996年再版的时候)桑塔格三十年后之后再回首当年的这本书。写下了如下文字。"我所信奉的那种自由不羁,我所提倡的那股闯劲,在我当时看来——亦在如今看来——并无新意。我把自己看作是一场古老的战役中一位皮挂着一身簇新铠甲登场的武士:这是一场对抗平庸、对抗伦理上和美学上的浅薄和冷漠的战斗。...它们(纽约和巴黎)恰好是我当初所想象的那个样子——充满了发现、灵感以及种种可能性的感觉。我关心其作品的那些艺术家的献身精神、大胆冒险以及毫无私心,似乎正是本该如此的样子。...我想我在凌空高飞,把一切尽收眼底,有时则俯冲而下,以便看的清楚些。...作为一个哲学和文学的年轻学者,我不过把我从尼采、佩特、王尔德、奥特迦(《艺术的非人化》时期的奥特加)以及詹姆斯.乔伊斯作品中所接受过来的那种唯美派观点引申到一些新的材料上而已。...我是一个好战的唯美主义者,还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离的道德家。...我写作这些文章时的那个世界已经不复存在。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乌托邦的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每种理想皆被体验为终结——更确切地说,已越过终结点——的时代。(因此也是文化终结的时代:如果没有利他主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三十年后,严肃标准几乎悉数土崩瓦解,而占据优势的是这么一种文化,其最浅显易懂、最有说服力的价值来自娱乐业。"
  •     没看过她的书,但会去看的。给我们上文学课的教授研究的就是她,貌似对她相当崇拜。她还有一本很出名的书《恩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文本針對性強,所以很多篇目都看不了。而且因為年代久遠所以觀點的啓示性也未有很強。
  •     内容四星,女神光环加一星。 此书让我永远对道德性审美保持警惕。
  •     阐释无处不在而又恍若无形,阻塞了我们的感官,它们试图用虚妄的概念代替真实的体验,让我们远离作品本身。现在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更多地看,更多地听,更多地感觉。削弱内容,关注形式,回归作品本身。
  •     susan sontag is an intriguing insights generator
  •     “高级”的艺术品或“严肃的”美学标准,是一种如博物馆般宏大绚丽且充满安全感的场所;然而我却无法膜拜反对阐释的姿态
  •     (读完英文版居然为了中文presentation要再读一次中文QWQ)翻译蛮好w
  •     苏珊·桑塔格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女性作家往往会陷于为自我身份摇旗呐喊的尴尬之中,而在她的身上我感觉到的是男性女性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因为在人性的层面上,我们根本无需去要求女性地位的上升,在承认了无差别之后,我们需要的是个体能量的充沛展现,是非常有力量的。
  •     感受力!
  •     新感受力
  •     多读点干货
  •     讨论艺术时,除了它的内容,我们还说些什么
  •     全书大意我能体会到的是,反对过分对艺术作品(文学、电影为主)进行阐释,至于那些阐释的途径,批评的依据,我实在是有点读不懂,每次都看得我昏昏欲睡。毕竟,太小众了,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
  •     永远不要相信讲故事的人,要相信故事。
  •     有几篇相当好! 桑塔格不反对阐释本身,而是反对唯一的的一种阐释,即通过把世界纳入既定体系导致真实世界日益贫瘠的阐释行为。正如她对王尔德的喜爱,开篇引用"世界之隐秘是可见之物,而非不可见之物"。
  •     有趣读物。
  •     Sensibility. #2016年看完的第85本#
  •     为发扬艺术色情学而奋斗。
  •     娓娓道来,评论即创作
  •     特写喜欢她的语气,特别喜欢她那句“为取代艺术阐释学,我们需要一门艺术色情学”2333~
  •     解构主义的一次猛攻,对所有牵强附会的元点轰击。
  •     读者阅读的都是自己。
  •     比起《疾病的隐喻》更喜欢这本书。
  •     说到我心里了
  •     犹记得05年在青岛,装逼范似的用黄记号笔在书中打横;束处好奇地翻开,惊叫道,你是真的在看这书啊?!有记号啊。。。后来,束之高阁了。。。
  •     桑塔格反对的是绝对的阐释 霸权的阐释 她所赞成的是回归艺术本身 保持艺术的【透明】 同时 她希望在物质丰饶 文化膨胀的现代 人们能够恢复感觉 不受教育框架和绝对阐释的束缚
  •     内容四颗星,文笔再加一颗星
  •     对于“感受力”丧失的忧惧,是桑塔格“反对阐释”的源动力——在她看来,阐释不仅无助于人理解文艺的内涵,反倒是在对艺术品执行蛮不讲理的阉割。虽然有些话不见得都对,可这种批判精神毕竟是值得留给我们今人继承的宝贵遗产。桑塔格的气场非常强大,读她的文字随时都能让我联想到戴爷,这人格魅力也真是没得说,读她写影评的那一辑感觉更是强烈。我没有能力从学理上对她的这些文艺批评做深入的“阐释”,为了尊重作者,我还是只表达自己“感受力”所及之处罢。
  •     不置可否,读完有点生气,桑塔格说真正的艺术让人紧张不安,那这就对了
  •     桑塔格的文化批评,最大的意义在于一种预见性。这种预见性,来源于敏锐的感受力与深刻的洞察力。这使她有信心也有能力作为一个现行观点的怀疑者。译序中说:“她那时三十四岁,寓居纽约,出入纽约的反文化圈子和前卫艺术家圈子,合力与以莱昂内尔·特里林夫妇为核心的学院派‘高级文化’唱对台戏。”文化保守派致力于审美体系的等级建构,进而形成审美趣味与文化理想的潮流,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内在的意识形态阶层性被掩盖住,而以一种普世主义的面貌出现,就不能不引起警惕与质疑。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的号角,是响在大众文化与先锋派艺术的基础之上的。理论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理论本身的鲜明与响亮,更在于这种理论有着现实的根基,捕捉到了文化潮流的气味,并能做出精当的描述与预测。
  •     新感受。今天看阿铎的残酷戏剧理论,桑塔格说:“欧美近代所有严肃剧场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阿铎之前”和“阿铎之后”。”
  •     终于知道饭桌上某些人一些所谓自我观点的引文出处了,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共鸣。
  •     最爱的书之一
  •     这文化批评手记做的也是没谁了,刀刀到肉。
  •     文人安身立命,无非才、学、识三个字,才是天生的,怎么教也教不出来的。学是后天努力的,只消勤奋一点就行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唯有识,是最为要紧的。做文学研究也罢,做其他思想学问也罢,没有见识,就等于白做了。”
  •     为取代艺术阐释学,我们需要一门艺术色情学。
  •     桑塔格的文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给人一种阅读的愉悦。//有一种将桑塔格塑造成“坎普文化”推手的说法,是我之前极其怀疑和困惑的的。//桑塔格直指的问题是,艺术究竟是什么,美究竟是什么,无论她的观点如何又带有何种时代的激情,不断重提对美或者艺术品的专注地感受是永不过时的。而“高级”的艺术品或“严肃的”美学标准,是一种如博物馆般宏大绚丽且充满安全感的场所,桑塔格则警醒我们,即便如此“博物馆”的大门永远对着现时开放。《三十年后……》作为后记,它透露出一种普遍的担忧:不仅不再有人关心和感受艺术品的本质(无论“高级”还是“低级”的),娱乐业早就娴熟地掌握了从内容到形式上的趣味的并且将其作为自身工业化的美丽包装。那么永远不要忘记这一句话,关注“据以作出这些评判的价值”。
  •     读的太痛苦了…真的受不了这种文风,看一段忘一段。我就是那种被高手碾压后,躺在地上继续晒太阳的懒汉…
  •     苏珊桑塔格没有真正的美学感受力。很多观点都浅薄甚至是错的。以反对阐释为书名,自己却不断在阐释。这书可以将只知其表面而未见过世面的底层文青骗得头头是道。
  •     “阐释不是(如许多人所设想的一般)一种绝对的价值,不是内在于潜能这个没有时间概念的领域的一种心理表意行为。阐释本身必须在人类意识的一种历史观中来加以评估。在某些文化语境中,阐释是一种解放的行为。它是改写和重估死去的过去的一种手段,是从死去的过去逃脱的一种手段。在另一些文化语境中,它是反动的、荒谬的、怯懦的和僵化的”
  •     “世界,我们的世界,已足够贫瘠了,足够枯竭了。要去除对世界的一切复制,直到我们能够更直接地再度体验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28.03.2016
  •     开篇的反对阐释真的非常赞,后面的好多文章都看不太懂,毕竟自己的文学修养还不足以支撑这么多人名和作品。最惊喜的是译者的注释,好多都记下了,比如被失踪,让热内等等。推荐悲剧的消亡、没有内容的虔诚、对灾难的想象,关于坎普的札记。
  •     过度阐释是我在人文学科中最痛苦的事,我喜欢多元的分析,喜欢发现文本更深和更广的意义,但是我讨厌那种自以为乐,小圈子里的娱乐活动似的文本分析,桑塔格的书也许确实如她所说只是把她从王尔德等人身上学到的美学观点嫁接到新的材料上缺依然让我觉得激动,我们怎样朴实地去思考问题,怎么怀着热情避免自己陷入套话、陈词滥调和陈腐的思维,那些新的观念和产生这些观念的根本价值都值得我们学习。
  •     毫无疑问桑塔格是站在后现代的早期的,看到了其朝气蓬勃的新力量而没有体验到它的种种frustration。在今天的我看来是幸运的
  •     苏珊・桑塔格特有的洞察力、批判性和不可小觑的煽动性。其实,所谓的思想都是片面的深刻。
  •     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可以这么理解 如果戈达尔是个品牌 桑塔格就起了推手的作用 他们的成功不可复制并且将生态位占住了 真正值得做的还是挖掘自己的时代 摸索自己的风格 跳进红海里创业不是找死吗
  •     过于强调内容,反复阐释,保持幻觉。
  •     423
  •     对style的论述简直不能更赞同,摆脱语言的阐释这一点跟中国古代文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     六十年代的反文化精神
  •     桑塔格的文学和电影评论写得漂亮极了,堪称典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