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4-12
ISBN:9787101035797
作者:[日] 谷川道雄
页数:335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社会与封建——有关学说史的探讨(四) 封建制说的动摇如上所述,1950年前后,由石母田、崛、仁井田等氏所推进的中国封建制说的最主要的依据是认为作为封建农奴制的佃户制的存在。然而,即使佃户制即农奴制即封建制的命题能够成立,还是存在一个问题,即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非只用这一命题就可以解释得了的。就像仅仅以奴隶制范畴对秦汉帝国的解释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一样。最困难的是,用这一学说难以说明中国独特的上层建筑即专制国家权力的问题。宋以后的国家君主专制的所谓中央集权性质特别浓厚的官僚制国家,究竟与作为农奴制佃户制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对此崛氏等人的学说是不能十分令人信服的。如果佃户制并未能产生出所谓封建的政治机构的话,那么佃户制是否具有农奴制的核心机制就值得探讨。总之,如何说明佃户制与集权国家形态之问的相互依存关系,对封建制说真是个进退维谷的难题。对此,仁井田氏认为,对宋以后的社会的基尔特、同族村落等的具有强烈封闭性的团体,不如视其为一种分权倾向更合适。但是,他对国家权力是否具有分权的封建性质,却未作任何探讨。正如再三所说到的那样,封建制说为了自圆其说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经济基础,还必须对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规定中产生出的社会的整体机构只能是封建结构这一点上作出证明。然而,这对于始倡于l950年前后的封建制说,是一个极大的难点。实际上,从那以后正是因此学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关于佃户制的问题,对周藤氏说宫崎市定氏提出了反论(《汉代以后的土地所有形式》,《东洋史研究》12-2,1952年)。堪称京都学派骁将的宫崎氏主张唐宋间的变革使中国社会从中世进入了近世,本论文也是这一主张的一环,认为佃户制是近世的佃作制。其论点为:(1)至唐代,中世的庄园已经具备了庞大的规模,宋以后由于所有权的分割,加剧了庄园区划的零散化。(2)其结果是地主在与佃户的关系中失去了领主的人格,二者的结合变成了经济的契约关系。(3)被认为是将佃户强制地束缚于土地的那些史料,或是为了防止佃户撕毁契约逃亡措施,或是人手不足的宽乡的地主为了确保劳力的行为,仅此而已。(4)南宋时代二重佃作权(地主——业主——种户)的存在标志着土地使用权利的确立。对以上观点周藤氏还曾有过反批判。关于对佃户制理解的争论我们暂时先放一放,无论如何,宫崎说的重大意义在于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作出了解释。

前言

日本的中国史研究,是与日本近代国家同步发展而来的。自古以来,日本就受到中国文化无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也在两千年之间蓄积,而产生了被称之为“汉学”的学术领域。“汉学”在前近代是作为知识分子所必须具备之教养的。可是,自从日本以明治维新为契机,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时候,就与近邻诸国(朝鲜、中国)开始了新的外交关系,由此产生了建立近代亚洲史学的必要性。迄今为止在日本所使用的“东洋史学”的名称,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它是将亚洲史作为与西洋史对等的学术领域来定义的概念。中国史研究也正是作为这种“东洋史学”的一环而发展起来的。以汉学这一传统学问为素养,采用西欧近代史学之方法,由此才形成了作为近代历史学的中国史学。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大约半个世纪中,如果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已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恐怕也不能算是过分自诩吧!在政治史、法制史、社会经济史、宗教史、文学史、思想史等各个领域,所达成的实证研究成果中,有许多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关于如何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史的课题,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内藤湖南(1866~1934)的时代区分说提出之后,时至今日其构想仍在学术界具有着经久不衰的巨大影响。到了三十年代,从唯物史观的立场探索中国社会结构的尝试,也接连不断地提了出来。

内容概要

作者:(日本)谷川道雄 译者:马彪

书籍目录

第一编  中国中世社会论序说
第一章 中国社会与封建制——有关学说史的探讨
一 战后的中国史研究与封建制说的展开
(一)通向封建制的两条道路
(二)中国封建制说的展开
(三)封建制说在理论上的矛盾
(四)封建制说的动摇
二 对单系统发展说批判的展开与封建制的问题
(一)“近代化”论与封建制的再评价问题
(二)欧美学界的封建制概念与中国专制社会
(三)亚细亚生产方式论的复活与封建制的问题
三结论
第二章 中国的中世——六朝隋唐社会与共同体
一 古代世界的超越
(一)殷周的原理及其崩溃
(二)秦汉帝国的构造与自律的世界
(三)帝国的终结与古代原理的超越
二 中世的共同体与贵族社会
(一)魏晋时期各集团的共同体结构
(二)六朝贵族的自律世界
(三)北朝、隋唐诸国家与共同体伦理
第二编 中国古代中世史研究的方法与课题
第一章 一个东洋史学者的现实与学问
第二章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论争
——从奴隶制到共同体
第三章 六朝贵族制社会的历史性质及其律令体制的形成
第四章 中国史研究的新课题
——兼论封建制的再评价问题
一 战后中国史研究的方向与挫折
二 关于封建制的再评价问题
三 对中国官僚制的认识方法
第三编 士大夫伦理与共同体及其国家
第一章 北朝贵族的生活伦理
一 士大夫社会的永久性
二 累世同居伦理的意义
三 乡党统治的构造
四 北朝政治史上的贵族
第二章 西魏“六条诏书”中的士大夫伦理
第三章 均田制的理念与大土地所有
第四编 六朝名望家统治的构想
第一章 六朝时代的名望家统治
一 名望家统治之赈恤意义
二 名望家的形成
三 关于名望家的人格
四 名望家统治与六朝国家
第二章 六朝时代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关系
——从山东贵族的居住地问题入手
一 “土民”崔、张的出身
二 山东贵族的村居生活
三 乡村的统合与城市生活
四 余论
第三章 六朝时代的宗族
——与近世宗族的比较
一 近世与六朝之比较的视点
二 祭祖、族人救济、修谱
三 六朝的家与宗族
四 结语

编辑推荐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世界汉学论丛。

作者简介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由12篇论文组成,分为4编。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日本中国史研究的理论问题的检讨与反思,一是对六朝具体历史的分析。书中所收论文集中反映了谷川先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思考,无论对于了解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还是具体认识中国中古历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日本的中国史研究,是与日本近代国家同步发展而来的。自古以来,日本就受到中国文化无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也在两千年之间蓄积,而产生了被称之为“汉学”的学术领域。“汉学”在前近代是作为知识分子所必须具备之教养的。可是,自从日本以明治维新为契机,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时候,就与近邻诸国(朝鲜、中国)开始了新的外交关系,由此产生了建立近代亚洲史学的必要性。迄今为止在日本所使用的“东洋史学”的名称,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它是将亚洲史作为与西洋史对等的学术领域来定义的概念。
中国史研究也正是作为这种“东洋史学”的一环而发展起来的。以汉学这一传统学问为素养,采用西欧近代史学之方法,由此才形成了作为近代历史学的中国史学。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大约半个世纪中,如果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已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恐怕也不能算是过分自诩吧!在政治史、法制史、社会经济史、宗教史、文学史、思想史等各个领域,所达成的实证研究成果中,有许多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关于如何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史的课题,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内藤湖南(1866-1934)的时代区分说提出之后,时至今日其构想仍在学术界具有着经久不衰的巨大影响。到了三十年代,从唯物史观的立场探索中国社会结构的尝试,也接连不断地提了出来。

图书封面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始终觉着有层隔膜
  •     匆匆浏览过,豪族共同体论的核心是贵族的人格精神,这一点是在令人费解,难道乱世之中流民依附豪族是因为豪族领袖崇高的道德和人格魅力?理论基础的论证比较薄弱。参见侯旭东所作的该书书评。
  •     买了
  •     贵族的身份构成 经济政治之外的社会伦理
  •     大四读的吧
  •     系统阐述了他的共同体理论
  •     精神导向的史观,解说汉末到唐初基层社会共同体围绕”游侠-豪族-贵族“结合的演变过程很清晰,认为背后的动力是仗义疏财、恤贫济孤的贵族精神。很多说法可以纠以往认识之偏,但有过分拘泥于史书官方说法之嫌,所用材料的代表性或许也还有问题。没重视这时期宗教奋兴的背景是个遗憾。
  •     没解决疑问,却招来了更多困惑
  •     https://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069505/
  •     难怪要被批判了。
  •     不如《隋唐帝国形成史论》,很多问题感觉隔靴搔痒,论述的有点浮光掠影。
  •     中国自殷商到汉末为古代,汉末三国进入中世纪。殷商之际与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化都是非本质性的,应将殷周革命理解为“原始氏族制社会的飞跃、发展的产物”其成立的原理是“在保持血缘秩序不变的前提下形成的政治秩序”。秦汉社会“基本上仍未能超脱这一原理的框架,甚至可以说不过是同一结构的再编、扩大”。汉末三国的士大夫,包括清流士大夫与逸民,从不同角度对汉政权加以抨击,开拓了超越帝国的思想立场。并在知识分子与民众间形成了精神的连带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产生了打倒王朝的政治运动,还孕育着超越中国古代世界成立原理的新时代的起点。三国以后的天灾、战乱成为日常化的时代中,人们为了生存而在自然的血缘关系之外结成新的共同体,由此形成与古代社会不同的基层社会结构。共同体结成的契机是对自身私欲的抑制,主要体现在士大夫身上。
  •     错别字一大堆,可怜堀敏一全成“崛敏一”
  •     偏重理论。
  •     今天上班比较闲,拿出这本书来读,发现很多是旧文(大概是我先读了他的另一本书的缘故吧),不过倒也体现出他从精神性、道德性力量切入中国史研究的学术路径吧。
  •     别样的贵族
  •     一本神奇的书
  •     本书前半部分可看作日本东洋史研究的综述,后半部分谷川先生多有自己的高论。不得不说,谷川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把握实在是太深刻了!
  •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是谷川道雄的重要代表作,提出共同体理论,为欧美学者所接受。。。。。
  •     “共同体”
  •     学术史梳理,并不是很鲜明地之间论证自己的论点。但对封建、家族等概念有个了解,可以参考。未全读,Mark.
  •     读日本人写的南北朝史书,都会感叹这丫是在写奇幻小说那~~
  •     没发现太大问题,保护的不错
  •     中世贵族发扬克己精神,与宗族乡党形成共同体,共同体支撑了贵族的地位,使得贵族独立于朝代变更而自立存在。
  •     論文集性質,不可避免地有重出的現象。前兩編基本是綜述,但半個世紀前的研究動向現在看來已經陳舊。谷川氏的研究方法和森正夫如出一轍,鉤沉史料,以小見大。新出土文獻中亦有可對其結論作增補者。可惜翻譯和校對問題極多。
  •     不简单啊
  •     难得保存的如此完好,已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最后一页有些多余的地方,我自己用剪子处理了一下。书是好书,主要讲六朝史,正好与讲北朝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结合看
  •     啰嗦……
  •     佶屈聱牙,价值不高。
  •     只有看过后三篇的内容,才能理解谷川道雄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因何被称之为日人治中国史的经典之作:因为他以寥寥数语,结合几则常见史料的梳理,就搭建起理解汉魏六朝至隋唐地方社会与宗族组织运作的理论框架。后人在此方面的研究,更多地是基于此的细节纠错和修正,却有破而无立。
  •     谷川是射手座
  •     前面两编基本是研究综述。。。全书四编
  •     书的内容就不用说了,是需要的。有一点折页。虽然下雨,但是到货很快。
  •     需要一定的社会学知识
  •     有几篇写的和哲学论文一样
  •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的著作
  •     一、2
  •     一点没看懂 翻了一遍罢了
  •     借这个风头标记一下。
  •     又一本看到脑仁儿疼的书......
  •     字比较大 适合阅读 正在拜读中 本作充分体现了谷川氏的中世豪族共同体的理论,论证严密,是学习中国古代史和魏晋南北朝史必须的理论性佳作。
  •     很不错,京都学派代表人物。
  •     补番
  •     才疏学浅只能观其大略了。
  •     - - 课上速读部分章节
  •     翻譯有點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