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流亡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文化的流亡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010089829
作者:李工真
页数:459页

章节摘录

  德意志现代化教育体制以1810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柏林大学的创办为标志,发端于普鲁士的“大改革”时代。但这种现代化教育体制绝非德意志文化传统孤立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融合、吸收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教育法则以及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的基础上,由德意志人加以创造所产生的突破性成果。  自16世纪民族国家在欧洲兴起以来,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洗礼,特别是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欧洲的大学已开始朝着现代性大学的方向逐渐转化。由中世纪盛行的教会主义向近代现世主义的转变、由神学和古典学科向近代科学的发展、由教会操纵的机构向世俗化机构的过渡,标志着现代大学萌芽的产生。无论是1575年荷兰人设立的“第一所新教国立大学”的莱顿大学,还是1583年苏格兰人创办的“在学科和教学上走向专门化”的爱丁堡大学;无论是1694年普鲁士王室开办的“使哲学脱离神学”的哈勒大学,还是1737年汉诺威王室创建的“使科学研究得到大力鼓励和支持”的哥廷根大学,都体现了一种欧洲教育发展上的继承关系,都反映出欧洲大学不断强化的现代性方向。

前言

  1988年10月我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里尔大学留学时,认识了我的德国导师、著名历史学家库尔特·迪威尔(Kurt Duwell)教授。作为他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他开设的一门讨论课(seminar)《纳粹统治时期的犹太难民问题》。正是在这门讨论课中,我第一次真正领略到德国式的高等教育,也第一次接触到犹太人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学术界的德国史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德国的政治史,其学术性基本停留在一般通史的水平上,有关德国历史上的犹太人问题的专门性研究还没有出现在中国学者的思考之中。然而,在参加了这门讨论课后,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深入研究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历史,要揭示纳粹暴政的罪恶,就必须研究犹太人问题,因为希特勒的纳粹党是个典型的种族主义政党,这个政党是以反犹太主义作为它世界观的核心内容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犹太人问题的研究,能成为解开纳粹暴政之谜的一把钥匙。然而,要在这方面有所创新,不仅需要了解德意志的政治史和经济史,还必须了解德意志的宗教史、民族史、文化史、教育史、科学史和社会史。  对于希特勒纳粹党的反犹运动究竟给德国带来了什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人们很容易从欧洲600万犹太人遭到屠杀的结果中去寻找答案。这样的答案也无疑是正确的,但并不完整和全面,因为这只是从死亡数字中找到的答案,而问题在于,在纳粹统治时期的整个“德意志第三帝国”境内,即包括原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在内的整个中欧地区,还有50万讲德语的犹太人作为难民流亡出去了。

内容概要

李工真,1952年生,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1990年和2009—2010年曾两度留学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曾任央视《大国崛起》审读专家,香港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特邀嘉宾。还曾多次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20多所著名高等学府从事讲学活动,受到这些高校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着有《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德国现代史专题十三讲——从魏玛共和国到第三帝国》等书,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主持“文化的转移与接受一——纳粹统治时代的欧洲知识难民研究”(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和“战后西德意志社会研究(1945—19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曾多次获得国家及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书籍目录

序言
导论:国际学术界关于欧洲知识难民问题的研究
第一章 欧洲知识难民潮的由来
一、德意志浪漫主义的文化民族主义
二、德意志反犹主义的历史传统
三、现代化大学的发展与学者阶层的危机
四、“文化国际化”与“文化民族化”的对立
五、纳粹文化政策的目标与驱逐行动的动机
第二章 欧洲知识难民向美国的流亡
一、纳粹德国“文化清洗运动”及其规模
二、决定德国科学家流亡方向的基本因素
三、美国高校“对外来科学家的恐惧症
四、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方向的转变
五、美国民间援救组织的措施与行动
六、阿尔文·约翰逊与“流亡大学”的创办
第三章 流亡世界其他国家的欧洲知识难民
一、流亡瑞士的知识难民
二、流亡英国的知识难民
三、流亡加拿大的知识难民
四、流亡土耳其的知识难民
五、流亡拉丁美洲诸国的知识难民
六、流亡中国的知识难民
第四章 欧洲知识难民在美国的“失语性”问题
一、“失语性”问题:流亡经历中的共同问题
二、流亡作家的“失语性”问题
三、流亡人文科学家的“失语性”问题
四、流亡社会科学家的“失语性”问题
五、流亡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医学家的“失语性”问题
六、流亡艺术家的“失语性”问题
第五章 欧洲知识难民与美国社会的“一体化”问题
一、怀念老家乡与寻找新家乡
二、流亡记者与时事评论家的“美国化”道路
三、“法兰克福学派”与美国社会
四、“流亡大学”教授们的“美国化
第六章 欧洲知识难民对美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贡献
一、流亡物理学家与美国的物理学
二、流亡化学家与美国的化学
三、流亡数学家与美国的数学
四、流亡科学家与“曼哈顿工程”
五、流亡建筑学家与美国的建筑业
第七章 欧洲知识难民对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贡献
一、流亡艺术史专家与美国的艺术史学科
二、流亡音乐家与美国的音乐世界
三、保罗·F.拉萨斯菲尔德与美国的社会学
四、德意志“经济改革派”与罗斯福“新政
五、流亡法学家与美国的国际关系学
六、流亡社会科学家与纳粹主义研究
结束语: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洲际大转移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内容简介:1933年4月从德国大学校园中开始的“文化清洗运动”是纳粹主义“文化同质性要求”的真实体现,也是作为对犹太少数民族大迫害的第一个信号而出现的。2400多名有犹太血统、有民主进步思想的科学家以及上万名文化精英从纳粹德国的社会文化生活领域中被驱逐出去,不仅标志着纳粹主义者对1810年由洪堡创立起来的“自由、科学、理性”的大学原则的彻底抛弃,而且标志着多少世代以来犹太人对中欧文化的适应出现了一场痛苦的终结。当这样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知识精英被纳粹党内不学无术的党棍们替换掉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德国的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地位的失落。
美国文化知识界的领袖们看到了通过接收来自纳粹德国的知识难民来发展美国科学和文化的良机。他们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美国私人性资助团体一起,在“拯救科学和文化”的名义下采取了种种措施,化解了大萧条状况下美国高校中“对外来科学家的恐惧症”,从而为接收德国流亡科学家和文化精英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纳粹德国战前扩张政策的成功以及战争初期“闪电战”的速胜效应,制造出一种事关生死的威胁力,迫使绝大多数纳粹德国的知识难民彻底放弃了他们继续留在欧洲诸国的幻想,并与来自欧洲其他沦陷国家的知识难民一起,形成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向美国流亡的高文化素质的欧洲知识难民潮,从而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20世纪这场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最具历史意义的洲际大转移。

图书封面


 文化的流亡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把西方相关研究综合了,事情讲清楚,加上作者评论...原子弹研究部分感觉写的最薄弱,不过这已经是国内德国史研究最高水平了...别太高要求...德国史研究很难的
  •     大学时,听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现在买来他的书,看看写的一样精彩。
  •     近年来,文化大热,这是我国文明进步的表现。作者是在这个领域非常厉害的人物,精于分析文献,在充分掌握文献的基础上,作者写的非常好。
  •     很快性价比很高特划算,谢谢当当
  •     还没有看,不知如何
  •     李工真老师的书质量相当高,可惜&;lt;&;lt;德意志道路&;gt;&;gt;这本书当当缺货
  •     同一个人,一页甚至一段中经常出现两个不同的译名,也不知道怎么搞的。
  •     文学青年看看,挺不错的。
  •     主要看了拉萨斯菲尔德一段
  •     编辑略马虎。。。
  •     不忘李先生在我校的演讲,当时我坐最后一排,流了泪,不少。
  •     我们平素了解的纳粹都是杀人放火的累累恶行,学者们的研究往往都是纳粹给德国带来多少生命的损失,多少恐怖气氛。目光总是集中在道义上。但是这本书换了另一个角度,以文化视角考察纳粹对德国的影响。并且把德国的文化损失同欧美各国在文化上的进步联系起来,更能够突出文化对于德国的重要性。再反犹期间,大量的犹太学者流亡海外或者命丧德意志。而德国是个大师辈出的文化大国,欧美国家得到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大师们并没有一窝蜂地涌向美国,而是比较均匀地散布在欧洲大陆和美国,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