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近代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欧洲近代生活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1
ISBN:9787506017282
作者:里夏德・范迪尔门
页数:369页

章节摘录

书摘    创造“现代社会”的条件深深地影响着职员的和牧师的妻子们,决定她们的世界的是社会行政体制机构化的不断增强。由于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被分隔开,增强了家庭关系的融洽,这也给她们的生活打下了印记。职员的妻子所处的环境与其他女性所处的劳动环境截然不同。在近代早期社会里,再没有一种家政能像这里一样,男人和女人的世界是分隔开来的,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因为男人的工作场所被转移出去而被分开。这一方面意味着,妇女不仅在形式上——尽管有的职业场所仍然还是安置在家中——离开了男人的工作世界,而且对他的工作也完全不了解了;另一方面,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妇女完全被圈在了家里,就必然要在这里创造一个世界。在职业生活之后的丈夫可以在这个世界里放松,子女也可以在这里接受家庭希望他们成长所需要得到的教育。只要男女世界的这种分离还能给予男子“云雨之欢”和优势,住户家长制的结构仍然会增强,同时也促进了家庭关系的情感化,强化了妇女的道德伦理。前工业的家政首次为妇女提供了妇女社会平等的模式,当然它还不是一种生活的质量,虽然职员和牧师家庭还没有改变经济的从属关系,但却为伦理精神的解放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牧师的妻子们起了很特别的作用,她们不仅要操持一个大家庭,而且还要作为主妇是教团树立的典范,尤其是要协助丈夫履行社会的职责。当然也没有一个女人准备追求不受丈夫影响的利益。    妻子的角色在“整个”住户中无疑是无关紧要的,她从属于户主,她的职责没有限定在廉价劳动力这个职能范围里,她负责家政的秩序、生育子女,尤其是要生一个男性继承人。只有经济的观点就过于简单了。常常有人提到,农民认为他们的牲畜比他们的妻子更值钱,“牛死了是个大灾难,女人死了不是厄运”。这只是一半的事实,在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女人的家如同没有火的炉灶。”说明也还有一种积极的评价。在近代早期,肯定有很多关于妇女劳动方面的引入注意的评价。男子们对他们自己活动的评价总是很高,但仍然对妇女从事的家务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发表了意见。1745年,巴伐利亚的牧师约尔丹·封·瓦塞堡这样写道:    “农田里的劳动是男人的,女人要在家里认真地打理家务。这项劳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人敢说,女人应该忽视它,或者是放弃它。也没有人说,这只是无意义的小事,是在不必要地浪费时间。当然就是这样!如果没有女人织布、缝衣,清扫,洗衣、煮饭、烘制等等,男人穿什么、吃什么?”路德也这样说过:“女人是一个友好的、可爱的、短暂的生活伴侣。女人生育子女、抚育他们,管理家务,整理男人带回来的东西……因此,她们被称为是家庭婚姻的神圣灵魂,她们是家庭的荣誉、首饰和装饰品。    18世纪以后,那些受过教育的市民得到的社会地位不再是由出身决定的社会等级,而是基于他自己的成就。他可以谋求家族之外的职业,职业和家庭被严格地区分开。在受过教育的和富裕的市民中,对教育儿童的重点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的原则不再是参与整个住户的劳动,而是有意识地让女孩子和男孩子接受家庭的和学校的教育。也就是说,孩子们至少要帮助母亲做家务,当然主要是指女孩子,男孩子则从帮工中解脱出来。这完全符合市民家庭的教育理想。18世纪末,格拉夫就这样说过:“市民家庭教育儿子们的目的不同于教育女儿们的目的,对前者提出的要求是要勤劳和获利,对后者提出的要求是持家的能力和管理家务的能力。”    由于成人的世界和儿童的世界被严格地区分开,住户和街道之间也因此划出了清晰的界线,这样才能实施教育。与其他孩子们的交往也受到父母有意识的控制和监督,人们竭力地防止孩子们接受有害的影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儿童特有的世界。在这里,劳动和游戏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在学习和游戏的结合中准备过成年人的生活。父母们大多亲自进行教育,市民的孩子们最初都是跟自己的父母学习读和写,父母要为此倾注很大的耐心,投入很多的时间。据此可以推测出,在市民阶层不可能还存在着童工劳动,因为它会阻碍道德教育。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是纯教育的,是通过学校——学习和阅读在其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不是通过参加劳动,或者帮助父母的劳动。他们因此而失去了与周围世界的联系,所获得的是熟悉“抽象”生活领域的能力。这是形成公民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    很难评价学校的教育对儿童们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有多深刻。自宗教改革以后,教育制度首先是在城市里逐渐地普及,而且公众、教会和国家也都对此有所促进,但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差异相当大。没有强制要求农村居民送孩子们去上学,他们无法脱身,而且也不理解读和写的必要性。当然以前也一直有能读会写的农民,到了18世纪,有这种能力的人更多了。那些在社会上平步青云的人都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最基本的知识,父亲有意识地把孩子们送进学校。手工业者的兴趣也逐渐地增加,他们自己在读、写、算方面需要一些基础的教育,而且出于宗教的原因送他们的子女去上学,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在虔信派的社会领域里出现。知识和能力不是为了有助于提高社会的地位,而是在说明具有基督教方面的技能。长久以来,并不是所有的贵族都能读会写,但大多数贵族的子女都受过教育,通常不是在公共的教育机构里,而是在自己的府邸里有一个教书先生,只有那些市民社会的上层才让子女在学校里接受普通教育,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部分。家庭教育或是雇用家庭教师或由父亲自己负责,有时候是母亲给子女们上第一课。在这样的家庭里已经有了书籍,这些书籍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是它们吸引孩子们去阅读,引起了非宗教的兴趣。在手工业者的世界里正相反,他们大多只有一些宗教方面的书籍。歌德和他的姐姐就是这样接受基础教育,而且远远地超过了那个时代的一般程度。他们从未上过小学,歌德的父亲给了他内容丰富的教育,此后他直接进入大学学习。只有那些请不起家庭教师,父亲又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的家庭,才把他们的子女送去上学。18世纪末期之后,在家庭之外接受教育成为一种普遍的义务。    直到18世纪还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虽然城市、教会和国家都在管理和支持建立学校,然而只是在教育学得到发展,对受过教育的臣民的兴趣逐渐增大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一种具有体系的教育制度。这里主要是指所谓初级教育的制度,中学和大学很早就已经存在了,但既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也没有固定的教材或者是一定的机制。在小学里已经有了班级的建制,但大多不是按照年龄或者性别分班的。女孩子一般只上小学,不上中学,而且也缺少受过教育的师资:18世纪末期,学校的教师才作为一个“等级”出现。管理学校常常是作为一种副业,由手工业者或者是牧师,或者是他们的妻子承担:通常是在他们的家里开办学校。不论是新教的牧师,还是天主教的教土,一旦发现具有天赋的孩子,都会敦促其父母送他们去社区的或者教会的学校上学。在很多地区,到18世纪末期已有了真正的学校生活——然而根据那些平面图往往会给人们其他的印象,普鲁土费里德兰的克勒登这样生动地描写道:        “因为我不会写字,所以被送进了预备学校,由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妇人管教。她住在天主教教堂院内的一间破旧的小房子里,里面只有一个房间和走廊。房间的地上铺着砖,靠近房顶的地方有一扇不透明的窗户,看不见外面。在壁炉的旁边有一个用砖砌的炉子,老妇人整天坐在炉子前面编织着。旁边的小凳子上放着一把木制的勺子和一根鞭子,这是我能记得的惟一的教具。学生们,也就是男孩子们和女孩子们坐在按顺序摆放的三条长凳上,长凳没有扶手,是红色的,已经磨得很光了。坐在第一条长凳上的念字母,坐在第二条长凳上的读拼音,坐在第三条长凳上的开始读书。孩子们就是这样凑合着学会了读书。课程总是从唱一首固定的歌开始,因为反复地唱就记住了词和曲,还有一段简短的祈祷,也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孩子先背诵着哼唱出来,然后一个接着一个地往下传,一直传到编织的老妇人那里。她从初级课本里选出Hahn(公鸡)这个单词,让他们背诵它的字母,或者是‘a,b,ab’地背诵。老妇人很少说话,如果一个孩子出了错,她就把绒线团挪开,用一只手把孩子拉在怀里,用另一只手掀起上衣,抓起勺子或者鞭子打屁股,直到他通过为止。轮到的另一个孩子并不向前挪,他们安静懒散地坐在那里消磨着时间,课就是这样开始和结束的。”    这篇报道没有反映小学校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没有说明存在着统一的规章,它既不受世俗政府也不受教会的监督。有简陋的农村学校,也有捐建的或者是议会资助的城市学校,它们的质量主要是看世俗政府和教会的投入,仅靠学校的经费是无法维持一所学校的。    毋庸置疑,宗教的因素在这里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情感上的倾心是通过婚姻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不能将其归结为具有“浪漫”意义的绝对的感情投入的一类。    这四例婚姻生活涉及的都是那些社会地位较高的、能展示自己才华的人的个案,从他们与身上明显地看到了两种很普遍的倾向:其一,可以确定,对情感的感受在不断地增强,这就使性爱关系本身逐渐成为谈论的题目。虔信派和德国的教育运动为其开辟了多种途径。路德和保姆加特纳,他们与妻子之间几乎都没有谈到他们的性关系——他们的“情感”却在他们的言谈中,在分担日常事务的方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弗兰克和克洛普施托克以及他们的妻子则在描述相互关心对方的情感。这两对夫妻在常规之外相互找到了对方。其二,恋爱关系逐渐地世俗化,克洛普施托克夫妇表现得最为明显。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的不是义务,不是基督教的使命,而是共同的感情、幸福的感受,但路德、保姆加特纳和弗兰克依然把他们的婚姻,也就是他们的性关系与基督教联系在一起。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文版序非常高兴我写的这部著作被翻译成中文,这不仅说明,在逐步全球化的世界中各种各样的文化越来越频繁地相互碰撞,而且也在满足欧洲和中国想要相互接近的愿望。    面前的这部历史著作描述的是“近代早期的文化和日常生活”,它涉及的是德国历史学新开辟的文化学这个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文化史越来越重视探讨日常生活和人类学。虽然文化史是为大众而写,也就是说不是一般意义的专业教科书,但它也反映了当前的研究状况,既可以通过它了解人,也可以了解20年来文化史方面研究者和教学的情况。这里阐述和分析的是德国,更确切地说是近代早期“老帝国”时期的文化和日常生活,可以把这几卷书看做是欧洲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的一个模式:德国历史以其自己问题特有的方式代表了欧洲的发展,它促进了不同宗教教派生活方式的发展,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政治统治体系,促进了持续长久的法律制度的发展。这部文化史采用的是结构分析的方法,针对三个对近代史有着重要意义的体系进行分别研究。第一卷阐述了社会和情感意义上的家庭——住户从生到死的生活文化范畴;第二卷关注的是等级生活的世界,大多数人生活的这个等级世界在近代早期的村庄和城市社会中是怎样的形态,第三卷以宗教和巫术为题目,同时也论述了知识和启蒙运动,探讨了从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这个历史时期知识文化的总体发展过程。    在近代早期就已经确定了现代的发展方向,而且这种发展是开放的,这样对此后的发展过程的想象是有局限性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的矛盾心理,即工业时代初期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我是从欧洲的角度来写德国的历史,当世界这个大文化越来越靠拢、越来越相互认识的时候,希望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以和解的前景为中心的世界历史的到来。    衷心地感谢出版社和译者,希望中国的读者有一部有益的读物。                                              里夏德·范迪尔门                                                 2003年8月

内容概要

夏德·范迪尔门是德国萨尔兰德大学近代史教授。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住户与家庭
第一节 住户
第二节 家政与家庭的规模
……
第二章 儿童与青年
……
第三章 结婚与婚姻
……
第四章 老年与死亡
……
第五章 市民家庭的诞生:乌托邦还是现实
考察结语
注释
参考书目
插图出处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内容索引

作者简介

《欧洲近代生活(家与人)》内容简介:《欧洲近代生活》(三卷本)从文化的角度概述16-18世纪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家与人》的阐述城乡居民在居住范围内的生活:出生和童年、爱情和婚姻、年老和死亡。《村庄与城市》阐述村庄和城市的生活世界,形象生生动地描述了农民和商人、手工业者和他们的同业公会、庆典、习俗、公众的生活和国家的权力。
《宗教、巫术、启蒙运动》研究宗教改革这场伟大的宗教运动、巫术、迷信和18世纪启蒙运动这个巨大的精神转型的过程。探索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

图书封面


 欧洲近代生活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3本一套都买了。国人写的总感觉不给力。德国的史学家严谨是出名的
  •     内容应该是喜欢的,书还没来得及看,纸张和封面不够精致。
  •     书不错,内容挺充实的,看着也很有意思
  •     这才是“以人为本”地研究历史。
  •     可以很好的了解当时的欧洲百姓生活
  •     读过一遍,之后会再深入分析和阅读。第一遍印象是虽然有些结论我们都明白,但是论证和搜集分析的过程受用。另外近代人和现当代人在某些观念和事物上的差异和演变也很有意思
  •     一套书,三个方面,让近代早期的欧洲历史立体呈现。作者是德国历史界的泰斗,译者是国内重要的历史学家。值得信赖。
  •     很严谨有大量的数据论据,并且结合了文献及书画信件等资料对论述做辅助。很可贵的是平易近人的写作风格,没有过浓的学术范儿。适合通篇翻阅及重点查阅。
  •     期待阅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