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文化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怀孕文化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5月
ISBN:9787301168523
作者:[英]克莱尔·汉森
页数:280页

章节摘录

插图:这些语言表明,阿德琳的心灵和身体经受了深深纠结的痛苦:她的身体言说了她的情感。她目击的这件“悲惨事件”严重打击了她,以至于她仅剩下回到格伦默里身边请求他和自己结婚的力气,之后她就毫无知觉地昏倒在地板上。但是,这时再想要避开这一“母性印记”的恶劣影响已经太晚了。在短暂地恢复意识之后,阿德琳再次陷入昏厥,庭院事件之后的第二天,她产下了一个死婴。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情节可能直接来源于产科教科书的劝诫和指导,它们警告不加约束的情绪会造成危险。这一情节同时也反映了占主导位置的意识形态,因为阿德琳的痛苦被认为是对她所犯罪恶的直接报应。假如她没有和格伦默里婚外同居,假如她对危险有所认知,孩子就不会死。阿德琳的第二次怀孕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观点,第二个孩子是格伦默里去世之后阿德琳新婚姻的结晶,这个孩子茁壮成长的故事听起来有些夸张,其甚至在天花中都存活下来了。奥佩的文本表露出很多矛盾的观点,尤其对婚姻问题持一种矛盾态度。她将阿德琳塑造成非常善良和亲切的角色,其唯一的过错只是(原则性很强地)拒绝和格伦默里结婚。小说的叙事将视角放在其他人对阿德琳的看法上,当以为她结了婚时,他们将她看成是贞洁善良的人,而一旦发现了真相,他们就说她品德败坏。这一叙事角度实际上提出了内在或天生的德行与宗教教条之间的关系问题。阿德琳没能结婚就必须被认为是绝对的罪孽吗?它同时还突出展现了偏见的致命危害:正如阿德琳自己所说,“就因为我没有在圣坛上举行一场无聊的仪式,我就容易被视作为品德败坏的女人。

前言

1791年10月,朱迪思·米尔班克(Judith Milbanke)写信给她的姑妈玛丽·诺埃尔(Mary Noel),告诉了她自己可能已经怀孕的消息,此时朱迪思已结婚15年,一直没有小孩,其间经历了两次流产。朱迪思的境遇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同寻常的。她的丈夫拉尔夫·米尔班克(Ralph Mibanke)是一位辉格党下院议员,和他在一起朱迪思生活得很快乐,他显然没有给她必须生育小孩以延续家族香火的压力。她积极地参与丈夫的政治生涯,过着忙碌的社会生活,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还十分富有。然而,尽管她拥有特权地位,怀孕这件事仍然使她陷入疑虑和不确定之中,这也是当时现实条件的必然伴生物。她姑妈的回信就生动地表明了这一时代的经验特征,即对怀孕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因为在这个时代,直到在产妇的分娩过程中孩子被真实地看见之前,人们都始终无法确诊是否怀孕。在给朱迪思的第一封回信中,姑妈表达了自己对朱迪思症状的兴奋之情和种种推测,并且吩咐她必须严守秘密以免希望落空而遭人嘲笑。在第二封回信中,姑妈告诉朱迪思自己就“哺乳妇女”的问题咨询了朋友,这些人和朱迪思一样有“饥饿感但没有恶心呕吐的症状”。

后记

去年秋天的时候,我接受了这部《怀孕文化史》的翻译任务。在此之前,北大出版社的编辑吴敏女士给我寄来了这本书的导言和目录,以让我决定是否能够参与此事。看完之后,我很快打电话回复了她的邀约。之所以决定翻译这本书,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对医疗文化史与社会史的兴趣,恰巧这本书里又涉及性别与医疗的问题,所以就欣然应允了。克莱尔·汉森教授的研究兴趣是探究文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战后英国的优生学思想有过专门的研究。在这本书当中,她选择“怀孕”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过去250年中英国社会在怀孕的文化“建构”方面所经历的变化。在她看来,怀孕显然不只是属于生理学或医学范畴的事物,更不是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东西,它是医学和文化共同塑造与建构的产物。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人们对怀孕的理解各不相同,这既归因于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更是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医学的发展不断改变人们对怀孕的理解,例如超声波扫描仪的使用、人工培育技术的发展等,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胎儿性别检测、婴儿监护权纠纷、母婴关系确定等方面的争论;另一方面,种族政治、殖民战争和优生学思想的盛行,又促使差异培育、人口控制等相关的生育观念成为社会讨论的中心话题。简言之,在“怀孕”这个场域,医学与文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塑造、相互强化的关系,它们共同建构了人们对“怀孕”的理解,影响了“怀孕”的实践。

内容概要

克莱尔·汉森(Clare Hanson),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英语系教授,她的其他著作还包括Hysterical Fictions: The Woman’s Novel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2000)等。
译者简介:章梅芳,清华大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

书籍目录

致谢 关于拼字法的一条说明 插图清单 导言 1 给女性的建议  怀孕代言:相互竞争的真理主张  兴奋性/敏感性和母性印记  评价怀孕  预成论、渐成论与《弗兰肯斯坦》 2 道德生理学  女性的本质  妊娠期精神病  “接住你的儿子吧,先生!” 3 生育种族  身体劣化与优生学女权主义  妇女权利与产前环境  分析怀孕 4 大规模生产  优生学与社会阶级  人工培育  国家政策  自然分娩 5 生育未来  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与人口生育  作为个体的胎儿,作为病人的胎儿  新的生育技术  生育选择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编辑推荐

《怀孕文化史:怀孕、医学和文化(1750-2000)》为同文馆·小历史系列。

作者简介

这不是一部传统内史意义上的医学史著作,而是在医学与文化的互动框架中解释“怀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史作品。本书利用英国两百五十年间妇产科文件、怀孕指导手册、文学作品、流行小说和视觉图像,涉及的话题包括母婴的相对权利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医疗介入对于怀孕是可接受的等关键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医学和社会变化对于怀孕的主体经验带来的影响等。

图书封面


 怀孕文化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还记得美术史老师说,这幅杨·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的新婚女子没有怀孕,这种富态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审美如此,另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条件还不错啦~~~《评论怀孕文化史》?!汗啊~~~把这幅画当封面还真有点不伦不类也~先不管内容了,我也没看过里面的东西,不过由这点上看,这书怎么有点装*的感觉啊~~~内容再好也打折扣了~~~还是英国人写的?想说是谁编辑的啊~~~
  •     《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10期作为一个曾经的孕妇,我与克莱尔•汉森所著的《怀孕文化史》相见恨晚——我只是随手一翻,便看到一段某孕妇的内心独白:如同我的房门大开着,陌生人走了进来,他们四处搜寻,……就好像我的身体里被植入了一个间谍,在它的详细审查面前,我有着负罪感和自觉意识。这段话如一艘救生船,打捞起我沉没于黢黑记忆之海的诸多经验:在陌生的医生们面前袒露肚腹,接受科学的测量、按触以及品头论足;努力记忆指导手册上列出的正确饮食、对胎儿无害的体操动作和睡觉姿势;因为偷喝了一杯咖啡而心生愧疚,或者因为早晨没有感受到胎动而惶惶不安。似乎谁都有资格批评我,而我从来没有像怀孕时期那样渴望“正确”。类似的个人经验——身体存在一个自己无法了解和言说的小小“他者”的同时,又变成一个谁都有可能指手画脚的、“像电话亭那样的公共空间”——是如此普遍,以至于这本书不得不运用英国250年间妇产科文件、手册、文学作品、流行小说和视觉图像来解释其形成。也许女性的身体从未在概念上“属于”她们自己,但孕妇的身体尤其具有多重性:作为社会人群复制自身的机制,怀孕绝不是一件私事,相反它关乎人口控制和优生学策略,关乎国家民族的实力,甚至关乎种族政治和殖民战争;在个体微观的层面,情况同样如此,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人们对怀孕的理解各不相同,母婴关系的界定、两者的相对权利以及医疗介入的程度与影响一直处于各种宗教、伦理、法律所争论的话题中心。在作者看来,怀孕显然不只是属于生理学或医学范畴的事物,更不是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东西,它是医学和文化共同塑造与建构的产物,它既是私人事件,更是公共事件;既是医学事件,更是文化事件。作者在导言中特别强调了怀孕的“文化属性”:一方面是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人们对怀孕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孕产科学的某些“发展”其实并非主要源于医学探索,而是“产生于一定的文化压力”,这些压力甚至造就了一些“疾病”,比如所谓的“妊娠期精神病”。 令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引用了大量以怀孕为主题的女性写作文本,包括女性自传、小说和女性主义理论写作。这些对怀孕主体经验的感性与理性认知都十分丰富的女性声音,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社会对女性的文化压力之“应力”而存在的。同为女性的作者耐心地倾听了这些声音:怀孕就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严酷考验:身体的分裂,自我和他者、自然和意识、生理和语言的分离与共存……怀孕就是一种被制度化、社会化和本质化的精神错乱”,不过,“怀孕和分娩也为女人同自己的母亲团聚并回归最初的同性纽带关系提供了可能性”(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因为女人与伟大的生命之树有着神秘的脐带联系,所以男人对“具有生育力的、孤雌生殖的母亲,即那种孕育万物的、古老而原始的人物形象有着潜在的恐惧与渴望”(芭芭拉•科瑞德);凭什么医生总是剥夺女性对怀孕的表达权利而替她代言?“你说你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熟悉你的声音,这没有用……医生会像你的恩人一般劝说这只是你的幻觉,告诉你女人总爱去想象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多丽丝•莱辛);“子宫里的胎儿或者怀抱里的小家伙能够停止时间。时间静止了,死神后退了……带着半分茫然,半分神秘,她感觉到她的生命之墙延长了,变薄了……从生命、时间和死亡中解脱出来,她已经步入了永恒”(伊妮德•巴格诺尔德)……我无法不被这些富于想象力和哲学深度、洞察性别政治的游戏规则却又不惮于与之狡黠抗辩的声音所吸引,并发出会心的微笑,但同时,我也觉得在社会性别与文化研究尚处“初级阶段”的中国,这类女性声音多少有些阳春白雪的气味,显得曲高而和寡。不过,在另一个层面上,中国又似乎是在时尚文化方面最愿意趋附欧美、最“全球化”的地方之一,它不仅为混搭了原始生命崇拜与外星异种生殖恐惧的《阿凡达》贡献了全球最高的票房,还在所有可能的犄角旮旯拼命追赶全球时尚——当然包括“怀孕时尚”。自从美国明星黛米•摩尔的怀孕裸照刊登在1991年的《名利场》杂志封面并“开辟了一个从魅力和渴望的角度诠释怀孕身体的新时代”以来,时尚界就出现了一类“怀孕偶像”,她们通过特定的衣服、配饰和专用消费品打造自己和胎儿的时尚感和优越感,“这赋予怀孕以相互竞争的消费激情”。我们的社会对这种消费激情几乎照单全收,曾经有个阶段我家的报箱被各种“孕妈咪艺术照”影楼广告、母婴商品邮购目录、各种进口奶粉试用装和打着“欧美标准”旗号的孕妇指导与早教培训班宣传册子塞得满满的。尽管我安慰自己说那些高端品牌孕妇专用品的实用性其实很可疑,但不能购买它们“仍然会产生一种普遍深入的失败感和被社会排斥的感受”——我甚至读到过一本充满赤裸裸暗示的孕期指导手册,它以真实家庭按照“科学指导”安排孕期生活的案例分析而著称,却把孕妇及其丈夫的年龄、职业、居住城市都详列其中:毫无疑问,他们都是生活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年轻白领、高级经理人以及商业成功人士。《怀孕文化史》的最后一句话是“在英国,怀孕依然是一个充满多样性和阶级差异的领域”。而在中国,这句话的注脚则是:把怀孕作为一个复杂多样的文化现象来进行反思的性别主体,只属于特定的阶级——尽管两性之间的权力博弈并不限于特定阶级和特定形式,尽管各个阶级的女性都有对身体经验的感知和诉说欲望,并且同样面临着社会对女性进行文化塑造的压力——人们思想与情感最敏锐的那根神经,依旧首先是被诸如毒奶粉、毒疫苗以及胎婴尸体曝露之类的公共事件挑动着,这些事件挑战着生命权利的底线,而在这一底线被不断突破之后,孕育生命的那一性别的经验与文化反思,难道还有立锥之地吗?恰如那句名言所说,“奥斯维辛之后无诗”。与那本早有赫赫声名的、苏珊•桑塔格写的《疾病的隐喻》一样,《怀孕文化史》同属“知识考古学”谱系,也同样以性别化的身体经验为思想契机。已经有学者注意到,文化的性别化建构/反建构,事实上是“知识考古学”思想脉络的内在有机部分。知识的考古者们活跃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激进政治运动业已偃旗息鼓之后的七、八十年代,即政治上所谓的“新保守主义”和经济上所谓的“自由市场”时代。像历史上所有中途受挫的政治激进运动一样,未完全耗尽的革命能量被迫转入文化象征领域的斗争。然而,隐身的革命者们很快发现,象征领域的斗争似乎远比街垒战更加大有可为和触及根本。他们把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做了巧妙修改,换成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模式,于是象征秩序被设想为权力秩序的基础。他们像鼹鼠一样在象征领域的历史地层深处打洞,啮噬权力等级制大树盘根错节的根茎,期待这大树因象征水分和合法性养分的枯竭而萎败。但也许由于性别政治的历史过于悠久、斗争范畴过于广泛,那些关注性别经验与现实、致力于拆解性别话语及其背后的权力格局的思想著作,比其他领域的作品更需要耐心、更需要洞察秋毫的眼力,也更容易失去具体的目标。我们很容易知道萨义德《东方学》的敌人是“东方主义”,但读了《怀孕文化史》,我们并不知道那些备受困扰的孕妇的敌人是谁,是让他们怀孕的男人?是医生、助产士?是国家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越来越精密的孕产技术和仪器?是她们所属的民族与阶级身份?做出回答不是这本书的职责所在,而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了解质询其敌人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了解那些局限这一质询行为的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恐怕是更为切近的目标吧。(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     近年少见的一本五星书,只看序言就能体会作者深厚的文化史功底。怀孕的妇女怎么了?你怀的是男是女?怀孕是病态还是正常态?是私人事件还是公共事件?作者引用克里斯蒂娃的说法回答我们——每个孕妇都有一个“二元异域空间”,“它(指怀孕)发生了,而我(孕妇)并不在那里”,现代医学对孕妇的监控具有令人不舒服的“侵略性”。想一下克莱尔的这些话,我会越来越毛骨悚然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
  •     非通俗读本,费劲
  •     中规中矩的文化史,梳理得满整齐但并没有提出什么独特的观点。
  •     怀孕,除却生理,还有文化。
  •     作者和译者都很用心,是本真诚严谨之作。只是作为学术书它稍浅,作为知识普及读本又稍嫌平淡。。。
  •     翻译不行
  •     性,权力,身体,移情
  •     怀孕到底是一件破坏女性身体的事情,分娩的过程是一种加速的消耗。我还是更倾向于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     封面设计君您好,您不知道您选的是油画版结婚照么?这是Jan Van Eyck的《阿尔诺芬尼的婚礼》。女主角只是把裙子提起来了而已,真跟怀孕没什么关系。。。
  •     之所以值得为心爱女人付出半生苦力,就因为孕期跟生产这两件无法想象的苦差事居然就被我们给天然豁免了。男人只有在想象中,偶尔能跨界思考一下诸如“子宫里的胎儿或者怀抱里的小家伙能够停止时间”的美妙体验。另外,这本书的封面……
  •     对各色史料的良好拿捏,且有深刻的critical thinking。是一部不错的译著。有错别字“与境”,实属不该。
  •     有趣的题目,可惜材料组织有点散漫,重点不突出,但依然大开眼界,关于18-19世纪英国社会对于女性和身体的各种“政治不正确”,到今日依然难以辩驳消除。
  •     有的人的说法是创见,有的则是桥梁,用来通过它找到更多创见,这本对我而言更多的是借鉴和参考再参考。
  •     为什么豆瓣评分还不到8,是不是我太无知了…第一次读这种感觉超级优雅有了新的角度看小说
  •     有主题的小历史最好看!
  •     研究问题的角度需要学习
  •     好强大的历史建构
  •     很有意思的视角…怀孕不仅是私人事件更是公共事件,也是医学和文化之间的互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