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菊与刀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564028565
作者:露丝·本尼狄克特
页数:226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任务:日本研究  美国曾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发现日军与自己迥然不同。在与其他任何强敌的战争中,从来没必要考虑其如此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和沙皇俄国在我们之前(1905年)所遭遇的一样,我们与之战斗的日本是一个全民皆兵且训练有素的国家,这不属于西方的文化传统。西方国家业已接受的符合实际人性的那些战争惯例,对日本人显然不存在。这使太平洋上的美日战争不仅仅是一系列岛屿滩头的登陆和无法克服的后勤补给问题。我们得明白他们的行为方式,从而对付他们。  这很难。自从日本封闭的大门被打开来的75年间,人们描写日本人时用的是“但是”和“也”之类的词汇;当这些词汇被用来描写其他任何国家时,会显得荒谬无比。一个严肃的观察家在描写其他非日本民族时,不会在说了他们前所未有地彬彬有礼之后,再加上这样一句,“可是,也很傲慢、专横。”当他说该民族在为人处世上无比顽固后,不会再加上这样一句,“但是他们乐意调整自己,去适应极端的革新。”当他说某个民族温顺时,不会同时解释说,可他们不轻易服上级的控制。当他说,他们忠诚和宽厚时,他不会声称,“但他们也有背叛和怨恨。”当他说他们生来勇敢时,他不会又细数他们的怯懦。当他说他们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时,他不会继而说,他们的心胸真宽广。当他描写他们的军队如何像机器一样训练时,不会继而描写那支军队的士兵如何像马咬着嚼子一样不服管教,甚至反抗上司。当他描写一个民族如何满怀激情地投入西方学术时,他不会渲染他们狂热的保守主义。当他写书论述一个国家具有普遍的审美崇拜,如何给予演员和艺术家很高的荣誉,如何在菊花栽培的技艺上愿意费时费力时,一般而言,他不会另写一书补充说,那个民族也崇拜刀,并把最高的声望献给武士。  然而,所有这些矛盾的论述都是关于日本的书籍的核心。的确如此,刀与菊都是这一画面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有礼,既顽固又能适应,既驯顺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既忠诚又背叛,既勇敢又懦怯,既保守又好新。这些特点全都有极端的表现。他们十分在乎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但是,当别人对他们的劣迹一无所知时,他们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士兵既被彻底驯服,也会反抗上级。  美国要了解日本。当这一点变得极为重要时,我们就无法把这些矛盾以及许多其他同样闹得让人心神不宁的矛盾推向一边。危机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日本人打算干吗?如果不进攻日本本土他们会投降吗?我们该不该轰炸皇宫?我们对日军战俘能有什么期待?为了挽救美国人的生命,同时削弱日本那种宣誓要战斗到最后的决心,对日本军队和日本国民,在宣传上我们该说些什么?在那些精通日本的人士中,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一旦和平来临,为了维持秩序,是否需要对他们实施永久性的军事管制?我们的士兵是否得准备在日本的每一座山头的每一个要塞与  那些顽抗到底的亡命之徒展开激战?在国际和平可能到来之前,日本会不会步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之后尘,发生一场革命?谁会领导这场革命?日本民族只有灭亡?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判断,所导致的后果将迥然不同。  1944年6月,我被委任进行日本研究。我被要求以文化人类学家的身份,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手段,一一说出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在那年夏初,我们对日本的大规模反攻刚刚开始显示其实力。美国人还在说,对日战争将持续三年,也许十年,或更长。在日本,人们说,它将持续一百年。日本人说,美国人虽然取得某些局部的胜利,但是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离他们的岛国尚有数干英里。日本的公报几乎不承认海军的失利,所以日本人还自以为是胜利者。  然而,到了6月,情况出现了变化。盟军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两年半来,最高司令部给予欧洲战场的军事优先权已经见效。对德战争的结局已经可以预见。而在太平洋战场,我们的军队在塞班岛登陆,这场大规模军事行动预示着日本最终的失败。打那之后,我们的士兵经常与日本短兵相接。通过在新几内亚、瓜达尔卡纳尔、缅甸、塔拉瓦和比亚克等的战役,我们深知自己已深陷与劲敌的对抗。  于是,在1944年6月,要回答许多关于我们的敌人——日本的问题,变得十分重要。不管这是军事问题还是外交问题,也不管提出这问题关乎高层决策,还是关乎将要撒在日军前线阵地的传单,重要的是要有洞见。日本在进行的是一场全面战争,我们要知道的,不仅是东京的当权派的目标和动机,也不仅是日本的漫长的历史,甚至不仅是经济与军事的统计数字,还包括他们的政府能从他们的人民那儿取得哪些期待。我们得力图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感情的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所落入的套路。我们还得知道支持这些行为和观念的背后的因素。我们得暂时把我们作为美国人的行为前提抛在一边,而且得尽可能不要轻易地、武断地下结论——在某种情形下,我们会做的事,他们也会那样做。  我的任务很难完成。美日正在交战。在战时,进行大规模的谴责是容易的,但是,力图要弄明白你的敌人是如何通过他自己的眼睛看待生活的,就难多了。不过,我必须完成这个任务。问题是:日本人将如何行动,而不是假如我们处于他们的境况将如何行动。我得努力把日本人在战争中的行为当做有助于了解他们的有利条件,而不是不利条件。我得观察他们打仗的方式,暂时不把它看做军事问题,而是文化问题。在战争中与在和平中一样,日本人的行为都有其特点。在处理战争事务的方式中,他们留下了什么样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迹象呢?他们的领导人鼓舞士气、打消迷惑者的疑虑和在疆场上调兵遣将,所有这些方式展现他们自己认为的可资利用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我得跟踪战争的细节,以弄明白日本人是如何逐步展露他们自己的。  然而,我们两国正在交战,这一事实不可避免地意味着严重的不利因素,即,我不得不放弃文化人类学家最重要的手段:实地考察。我无法到日本去,住在日本人的家里,观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倾向和压力,用我自己的眼睛去辨别哪些是至关重要的,哪些不是那么重要。我无法观察他们在做出决定时的复杂情况。我无法看着他们的孩子成长。约翰?F.安布雷所著的《须惠村》是一个人类学家对一个日本村庄进行实地研究的成果。可是,在安布雷撰写那部专著时,我们在1944年面对的许多关于日本的问题都没有被提及。  作为一名文化人类学家,尽管有这些不小的困难,但是,我相信那些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条件。人类学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研究对象面对面的接触。至少,我可以不放弃这样的接触。在美国,有许多生长于日本的日本人;我可以就他们亲身经历的具体事情向他们提问,弄清楚他们是如何判断那些事情的,并且用他们的描述填补我们知识上的许多空白。作为人类学家,我相信,对于我们理解任何文化,那样的知识都具有本质的意义。其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在研究日本时,往往利用图书馆、分析过去的事件或统计资料,以及跟踪书面或口头的日本宣传品在字里行间的演变情况。我相信,他们所索求的许多问题都隐藏于日本文化的种种规则和价值,通过那些真正生活于其中的人来探究那种文化,会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这并不意味着我不读书,或者我不感谢那些曾经生活在日本的西方人。关于日本的文献汗牛充栋,曾经生活在日本的优秀西方观察家也数不胜数;这是我的优势。有些人类学家前往亚马逊河源头或新几内亚高原去研究没有文字的部落,他们全都没有我的这一优势。由于没有文字,这些部落从未曾在纸上显露自己。西方人关于那些部落的介绍又少又肤浅。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历史。实地调查者必须在没有前辈学者的任何帮助下,发现那些部落的经济生活是如何运行的,社会是如何分层的以及宗教生活中至高无上的是什么。在日本研究界,我是许多学者的继承人。在好古者的笔下藏匿着对生活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欧美人民记下了他们活生生的经历,日本人自己也曾写下了许多不寻常的自我记录。跟许多东方人不一样,日本人热衷于把自己写出来。他们既写生活琐事,也写在全世界扩张的计划。他们的率真让人感到迷惑。当然,他们并没有将计划的和盘托出。没有人会那样做。日本人在写日本时,会略去一些真正重要的东西,那些东西像呼吸的空气一样,习而不察了。美国人在写美国时也是这样。尽管如此,日本人仍然喜欢自我表露。  我阅读这些文献,如同达尔文在创立物种起源理论时所读的文献,即特别注意那些无法了解的事情。为了弄懂国会演说中那些并列在一起的观念,我需要了解什么?他们会为某个看起来无可厚非的议案猛烈声讨,而轻而易举就接受了某个看起来令人难以容忍的议案。那隐藏在他们的态度后面的会是什么?我读着,一直在问:这样的情景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了弄懂它,我需要了解什么?

内容概要

露丝·本尼狄克特(1887-1948),美国民族学家、女诗人,美国人类历史学派开创人。代表作《文化模式》(1934)、《菊与刀》(1946)、《祖尼印第安人的神话学》(1935)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狄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进行调研。《菊与刀》即为这次调研报告。

书籍目录

致谢
第一章 任务:日本研究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就其位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债务人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 “最难承受”是报答
第八章 洗清名声
第九章 人之常情
第十章 美德:进退两难
第十一章 自我修炼
第十二章 童蒙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编辑推荐

  《菊与刀:日本文化面面观》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之书,二战后美国分析日本、改造日本的指导书。

作者简介

《菊与刀:日本文化面面观》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使我们可直接、准确地把握日本人的“根性”。“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象征。

图书封面


 菊与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也许是习惯用“与”来做一篇文章的题目,纠结了很久还是选用了原书的名字《菊与刀》。文章中好多观点都依照了原书,有些确实“不爱国”,但是并不代表我不喜欢和平,不信仰真善美。和上一篇书评一样,我们也以一个相似的问题来开始这次对日本民族性的探究。你如何评价日本人?如果你对它的了解仅存在于二战和钓鱼岛争端之中,我想你可以果断的说他们残暴、极端、偏激、有严重的军国主义倾向。对之我不反对,而且还要补充一下。日本的大和民族是一个复杂的民族,他们既尚武又崇礼、既忠诚又易怒、既保守又好新,这些特征极端而矛盾,我们能理解一方就很难再去明白另一面。所以对于日本不可像分析美国那样简单论述一下他们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理想的关系就可以对之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同根同组,美国人难以琢磨的文化缩影,我们却可以轻松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探究一个与我们有很多相似的文化比有诸多对立的文化就更加简单。柴静说把一杯水从桌子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准确移动一毫米却是要花更多时间和更多力气的,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相似意味着差异的微妙,而这种微妙的差异或许就处在我们理解的盲区,这种不解就可能成为我们了解的瓶颈。比如对于中国的“面子”和日本的“情义”的区分,对仁义的不同理解。但是即便这么艰难和严谨,我们也不可放弃去尝试。因为完全依赖于一个民族自己去解释清楚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是不可能的。他们会认为好多事情都是理所当然、不言自明的,而这些极有可能就是微妙之所在。日本文化和民族性复杂而又矛盾,并不是一篇文章和一本书就可以解释清楚的,我也和本尼迪克特一样从两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一是战争中的日本人,也可以理解为对外政策方面,二是日常生活的中日本人。其实这两者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可寻,至少在文化和意识方面都是基于忠诚、情义、报恩、人之常情等等的一些观念和习惯。在不同环境当中,日本人会以不同的行动来诠释他们的信仰,并且常常是矛盾的、转变迅速的。战争中日本人残忍到令人发指,忠诚到令人感动,而我们的理解也莫过于就是残暴、冷酷、甚至、、、、、其实我们的战争观就是建立在他们这些行为之上的,这些从抗战时的宣传口号和标语中能看到,正义的 反帝反封建的旗帜随处可见。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们也会认为这是非正义的侵略,恰恰相反,他们有一套完美的措辞和观念来证明战争是正义的。那就是让日本人痴迷一世的等级制(各就其位)和荣誉,同时他们也喜欢用这种眼光来看待国际关系。1940年,德意日签订的三方协约前言就是“使世界各国各就其位,乃长久和平之先决条件”,天皇也再度表达了这层意思。所以尽管他们的战争失败了,但是他们没有在道义上抛弃‘大东亚’这一理想,甚至将所以国家都安置在一个国际等级秩序当中,形成世界统一的局面。对于中国,日本人从来不认为这是一种侵略,而是对中国的扶持和对等级制的维护。记得有网友评论《悲惨世界》时说“一个社会无法通过努力去摆脱社会对他原本的身份,我想这大概就是悲惨世界最可悲之处了”。我经常会想日本如果有类似的一本书,一定会让以之而自豪的法国人汗颜,因为日本人很难摆脱他们原本的身份。在整个历史上,日本一直是一个阶级分明等级森严的社会。在幕府时代,社会阶层被分为:士农工商,每个人的地位都由世袭固定,不同阶层的人不可随意涉入另一等级的生活,属于最高层的武士可以对不敬的商人和庶民斩立决,但绝不可去从事属于庶民的工作。俸禄定额和土地世袭有效限制了士和农的家庭人数,从而使他们不可能壮大,扰乱社会稳定。这些制度持续数百年,期间从来没有因战事中断,并且社会结构也从未被撕碎,所以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就产生了对等级制最高级的信仰和信任。他们不会怀疑道义上的错误,只会认为是战略和行为上的失败。就如战后他们的报社所宣传的“我们必须牢记军事的失败与日本的文化的价值没有关系”。对于荣誉,我们是可能是最熟悉的。在战争中视死如归、拒绝投降、有意减少救援、以及切腹自杀等极端行为让我们感到吃惊,而他们却淡然的认为这是忠于天皇、让天皇宽心,维护荣誉、清偿他们对世界和历史的债务。宁可让人们在神社缅怀也不愿被俘,也不愿让臭名传回国内使全家受辱,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但是并不是说每个战俘都会教条不化,许多失去知觉的战俘被俘后会快速转入和盟军积极认真的合作当中,甚至陪着盟军的飞行员去轰炸他们的故土。这种180度的大转变不符合我们的原则,也与他们的忠诚似乎是矛盾的。然而他们不这样理解,就和战后的日本积极配合盟军重建家园一样,没有一丝反抗,只有热情。对于以前的生活而言,他已经“死”了,失去了荣誉,作为日本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只有投身于新的生活,忠于新的上司,才能重塑他们荣誉,才能得到世人的尊敬。对于整个国家,他们认为,既然失败了,就要抛弃这项方针,因为没有必要追求失败的方针,应该以一种新的态度扎根于国际合作和爱好和平当中去,也只有这样的姿态才能赢得世界是尊重和荣誉。过去他们想得到世界的仰慕,走上了自以为是唯一的这条军国主义道路,并且愿意为之牺牲所有。皇宣布投降时,他们看到了真正的强大,就欣然接受了这件事所意味的一切。希望重新在这个世界的等级制中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正如本尼迪克特预言的,如果有一天他们发现其他国家践约了这种等级制,他们可能会再次点燃好战的热情,炫耀他们能为之所作出的贡献。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这种被点燃的亮光。二战后的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之下,工业和科技快速发展,很快整个国家就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创造了很多个世界之最,可是近年来受老龄化和中国崛起的影响,经济发展有所减缓,以至于内部政局不稳、钓鱼岛争端尖锐。或许他们还是想再次团结和凝聚民众的狂热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等级制中寻求更高我位置。日本人的等级制观念不仅存在于战事时,也存在于生活的点滴当中,并且在整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从未中断过。早在公元7世纪,他们派使团来访中国十几次,系统学习了让他们大开眼界的中国文化,但是日本从一开始就没有复制中国没有等级制的社会组织。在中国官爵通过科举制而获得,在日本官爵颁给了世袭贵族和封建领主。记得以前某本书中批判科举制时就以此为例,说日本正因为没有复制科举制才造就了今天的兴盛。但事实上日本贵族领主的制度类似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园门阀封官进爵的制度,而这种制度最终被起于隋兴于唐传承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所替代。这样看来当时的这种政治体制还是很有优越性的,至少对于日本来说。日本借鉴了中国道德体系中的忠、孝、仁等等,但是这些在他们的文化中都发生的变化。在中国美德是不拘于等级制的,有条件的,如有不仁,可以揭竿而起、大义灭亲,在日本美德是无条件的,只是存在于下级对上级之间。我想从无条件的忠与孝这个角度来理解日本人对于靖国神社和二战的态度,就会有更多的启发。对于‘仁’的理解可能就是中日对于靖国神社的态度能否达成共识的关键所在。他们的内心就从来没有产生过对与错的概念,只有服从和忠孝。正如他们的战俘说,对于这场战争他们只知道这是天皇的命令,所以他们战争到听到天皇在电台中宣布投降的那一刻才肯停息,即使当时前线和故土已经受到大规模的攻击和创伤,战线已经溃败。在中国“忠孝两难全”不知是多少能人贤士的悲歌,同样在日本也有这样的考验。但是当报恩和忠诚过度到天皇身上时,就不难选择了,因为对于天皇的恩与忠永远是无限的。对于家族的的报恩和忠诚,我们可以理解为孝道,日本的孝道不包括几百年前的列祖列宗和庞大的家庭,他们只崇拜晚近的先辈。但是他们的孝道也和我们一样包括对于家庭的等级制的遵守和责任,对于后代的抚养(不孝有三….)等,只是比我们更加强烈而已。对于恩的文化他们似乎更加特殊。如果我告诉你在中国和日本老人跌倒了都不要去扶,因为都是危险的,你可能会觉的在重礼的日本人面前这是不适合的,可是在日本袖手旁观和少管闲事是他们的共识,与他们的重礼文化并不矛盾。一个人在没有得到对方的授权而冒昧去帮助别人是会被理解为为了谋取个人利益,陷别人于不义,是对别人的侮辱,这可比中国扶老人危险多了。即便恩德这样危险,每个社会还是要引进这种伦理体制,当然也包括日本。因为它是道德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日本,等级制要求每个人都各负其责,求助于别人和助于别人都是不可原谅的,是可耻。对于你的大恩大德他们经常不是以死为报就是恩将仇报,来洗清自己的罪名。我们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事实上对于我们这只是维护现行道德体系的一句口号,很多情况下采用的还是得一斤报八两的平衡方式。可是在日本恩德往往预示着要‘报恩于万一’,尤其是对于皇恩和亲恩。在日本不仅有很难承受的恩德还有最难承受的情义。对于情义在中西方很难找到相对应的概念来理解它,不过我们可以将它类似的理解为面子、人情。情义可分为对社会的情义和对自己的情义,前者之中融合着忠孝,后者之中融合着荣誉和义务。而当情义和天皇之外的忠诚发生冲突时,他们会选择情义,并且是荣耀的。对于自己的情义,他们似乎是矛盾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他们可能会杀人或者自杀,同时又要在某些方面保持极度的克制,比如、受到侮辱和剧痛等等。有时这种矛盾很难去调和,必须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那就是自杀,这常被日本人认为是最荣耀最完美的方式了,因为它会给伦理体系中每一方都有所交代。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的自杀率高居世界第一,也不难理解二战中日本近似于自杀式的对外侵略来赢得大国的尊重和荣誉。因为在他们的价值观上这是正确的,自杀意味着荣耀。今天日本作为文化输出国,许多文化产物走向了世界,有的人认为他们在利用他们的文化麻痹和侵蚀我们的思想,这是一种阴谋。我并不想去评价和猜测这种观点。只是觉得没有必要站在在某一个立场上,不赞美、不责难,只求了解认识而已。首先说性文化,日本人将其定性为人之长情,性开放的尺度让以浪漫著称的欧美人都吃惊。等级制给予男人更高的权利,包括他们随意保养情妇、出入妓院,有时这些事情妻子还要为之操心和买单。在他们看来肉欲的世界和沉重的伦理世界是分开的、不矛盾的。他们很愿意在肉欲之中解脱世俗,这和吃饭睡觉一样正常。或许对于我们来说这完全是有背于他们的耻感文化的,但是他们会认为对于人之常情的追求和对荣誉的追求一样同样是神圣的、不必克制的。这几年由于国际舆论的谴责,日本人认识到在文化频繁碰撞的今天,不能过于自我,所以才有所克制。再来说说他们的修身文化。对于“罪孽”二字常见于禅语和宗教之中,人们忏悔自己的错误、救赎自己的内心时会被提及,而在日本似乎没有这样的说法(当然也可能是以前传教士被封建自闭的他们挡到门外的缘故)。强势的集体主义(有人也称这种强势的集体主义是一种高度共识和契合的个人主义)要求弱化个人意志和思想,所以他们没有必要去忏悔和救赎。只要内心存在强烈的耻感,外界强加耻感,一切都会变得合理。在日本生活中,对于规则的不遵守,对于伦理的不尊重,就定会被别人看低。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首先要看公众的评价,如果不是公众所期待和认同的,就是可耻的,这对于日本人来说也是致命的,有时就唯有利用自杀这种方式才能清洗。这些自身的拘束和伦理体系的矛盾使日本人在自我克制的同时不得不勤于自我修炼,以期更合这种生活。从印度和中国引进的佛教形成的禅就是最好的方式,自我、观我、妨我的分离就是修炼的最高境界了。同时也衍生出了茶道、艺伎、樱花、菊花等“很文艺“的修炼的方式。但是对于刀,他们认为是自我的象征,可以饰美,可以获取自由,发亮的刀是修炼境界的代表,也是荣耀的代表。当然,只是参考这本1946年出版的书来了解日本是不够的,并不是我们的视野太陈旧,而是不够陈旧。本尼迪克特没有将日本的历史作为一个核心来介绍分析,也算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吧。李泽厚说年代久远的古典陈绩为何能在今世仍能让人激动和感染,或许就是因为这些作品的情理结构积淀于人类的心理结构之中了,沉积了理性和感性(往往感性的积淀难于理性),所以探究过去似乎就是理解未来的最好方式。这种探究最难做到或许就是客观和理性了。对于侵华战争,有的人不愿再去触碰那个伤疤,有的人只站在民族大义的至高点以点概面,我想这些都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柴静在文中提到崔永元和钱钢退出新闻去追寻历史,我想这并不违背作为传媒人的信条,因为每个人对历史都有这样的使命。我们文化和日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并且中国文化中似乎有很多条件和原则使之更加人性,比如“仁”是忠孝的前提。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看质量就凭时间都会使那些年轻的文明侧目。但是我们也是不幸的,每一次揭竿而起、大义灭亲都是整个国家陷入水生火热当中,而日本的社会结构从未被撕碎过,甚至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改朝换代。先秦、魏晋、初唐等这些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都是充满了血和火,从民国初到文革这一段时期也可以看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中华文明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得来的,只是拿来炫耀和继承是不够的。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我们现在已无法考量真正继承了多少,或许去了解其他文化,重新认识自己的优劣是一种很好的挽救方法。从盛唐向中国学习到明治维新向欧美学习,日本这个骄傲的民族都是真诚的,并且我们也看到了真诚后的强大和傲慢。所以我们只有对于过去不掩饰不狡辩,对于现实客观真实,整个文化和社会才会真诚理性。一个一直自满的的民族注定是要为这种骄傲付出代价的,包括日本,也包括我们。以前喜欢理科,喜欢逻辑思维,现在却开始有意弱化这一点,因为我觉得逻辑没有建立在客观的认识之上是注定是大智真愚。不会辨别信息是否真实客观,不会辨别法律条文符合人性道义,不会辨别政治思想是否民主先进,再深入的逻辑和思考都是没有价值的。只有虚心的了解和接触一样的思想和文化,才能刺激我们更好的重(chong)视的自己。所以了解了美国和日本,回头看我们自己,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这一段时间看了一些社科类的书,三观不断被颠覆又被重建很是痛苦,但是我想那一次成长不伴随着痛苦啊。或许今天写在这里的观点明天就可能被自己推翻,或许这些建立在书本之上的观念过于理想和偏激,但我相信它不会被生活彻底洗刷干净。所以这不能不算做是一种成长,或许它还是最好的。开始写文章时我告诫自己绝不可上升到过高的层次,因为自己的认识其实很肤浅,可是后面却写了很多,只能说是以前的训练和阅读让我已经习惯了这一点。日本的政治体制没有单独拉出来单独分析,因为我觉得了解他们的文化,对于政治体制的分析就没有必要了。托克维尔写《论美国民主》时对于美国的民主社会感叹到:历史的未来必将走向这种民主和平等。对于日本最终是否会放弃他们的等级制走向美国那样的民主和平等,我们就无法猜测了。
  •     看《菊与刀》这本书是因为最近有朋友推荐深圳今年的读书月中提到的《日本边境论》,是关于日本国民性的,我觉得,欲了解日本国民性,《菊与刀》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之外还有《拥抱战败》,后面这本书我也在看。之前看过一本关于日本历史的通俗读物《一本书看透日本》,记得那本书的介绍特别提到说日本是个暧昧的民族,对这种说法我是认可的,但那本书的内容的确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日本的这一特点,而在这本书,我看到了。看这本书,一个总体的印象是,日本,中国文化的底色+岛国的特殊地理环境=中国文化的岛国版=》人与人之间的强约束+个人生活的强自我。一个日本人(主要是男人)一生都在‘忠的圈子’‘孝的圈子’‘情义的圈子’‘仁的圈子’‘人之常情的圈子’中抉择,这些圈子类似中国的人情,但约束力更强,日本的电影和文学作品,其核心都是在描写这种纠结。日本文化的根基是人际关系,日本人很重视别人的看法,重视荣誉,当一旦受到侮辱而无力反抗时,日本人就会转向折磨自己,比如自杀(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在上述圈子之间纠结且无路可去而选择自杀),当遇到真正让他信服的强者,日本人也懂得及时转向,但目的仍然是为了维护荣誉,比如脱亚入欧,比如战后对美国的拥抱。同时,在日本哲学中,肉体无罪恶,精神和肉体不是宇宙中相互对立的两种力量,享受可能的肉体快乐也无罪,对性的快乐不需要进行道德约束,但感官享乐只限于消遣,不与上述其他圈子中的约束力相冲突。明白了这些,再回头看日本文化中的暧昧,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P15,等级秩序,“适得其所”:对二战,日本的设想建立是以日本为主导的大东亚共荣圈,与美开战,“把自己领地内的其他外来者赶走”,这就像两只头狼之间的对决。P16,精神>物质:“神风特攻队”。P19,切尽在掌握:美军开始轰炸日本本土,日本广播说这一切均已在日本的计划之中,其实不是,但日本民众需要这个心理。P20,别人怎么看?“世界的眼睛注视着我们”。P21,天皇总是对的:苦战到底的人说是“贯彻天皇的意志”,厌战的人说“天皇被东条骗了”。P25,“置之死地而后生”:军队里没用安置受过训练的救援小组,在战争的前线、在后方,都没用医疗系统,甚至在远离前线的地方,也没用康复医院。P26,“被浮是可耻的”。P26,面子,可以偷着做,但不能当面。P29,美国人未曾料到战俘们会有这样180度的转弯(指由顽强战斗到接受失败)。第三章:各就其位P34,不敬远祖: “‘孝道’局限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家庭成员之间”,没有大家族观念;敬“神社”;“忠诚的对象不是一大帮亲戚,而是某个封建领主”。“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婆媳关系类似中国的过去。P43,轻商制度:“商人阶级总要破坏封建制度。一旦商人变得受人尊敬而且家庭富裕,封建制度就式微了”。德川幕府“缴刀令”,解除农民们的武装,不让武士参与农工商。P46,在各个藩的边界设置关卡,对“出入入炮”行为进行严密监视。P48,对越级控诉,“控诉这本人会有危险,但控诉行为会得到赞许”。P49,“日本等级限制有一定的变通性(印度等级制则没有)”,比如通婚,收养,入赘。P50,士商联盟:“日本的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没有阶级斗争的任何痕迹”,“推翻衰老的将军政治的就是商人、金融人士和武士扈从之间的联盟”。P51,德川政府晚期,“人口众多、不事生产的阶级和规模巨大、习惯性的官僚开支已经无法维持”。德川晚期,“日本,这个没有革命的国家,看不出有一丁点改弦易张、顺应西方模式的可能,也看不出50年后它居然在西方世界与列强竞争”。第四章 明治维新P55,宪法的制定者伊藤博文派人到英国向“赫伯特.斯宾塞”咨询,保留等级制。P56,“国会下议院由选举产生,上议院由任命产生”。P57,每个人都有档案。——中国后来如此是否学习了日本?P58,“社区对学校、警察和法院没有地方自治权”——大船法则,吃水线以下,自治方式。P59,“在最高决策层,‘舆论’是没有地位的,政府要求的只是‘大家的支持’”,“在美国,人们普遍感到,中央政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魔鬼,而在日本人眼里,在所有国内职能上,中央政府都不是这样的形象,而是近乎至善”。——大船法则,吃水线以上,假定的善。“国家管辖的信仰领域是国家神道”,“不是宗教”“可以进入学校课程”。P62,在军队,“连、排等单位也是由来自同一地区的乡邻组成,和平时期服兵役是在离家很近的地方”。P63,在工业领域,“他们不仅谋划,而且用政府的钱建立并资助他们认定他们所需要的企业”——中国的国企策略?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债务人P67,“在日本,正直取决于个人在宏大社会网络中的位置认可,大家互相欠债,既欠祖上的,也欠同辈的”。P71,“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明确的授权而去帮助另一个,那么他将被怀疑在谋取不正当的利益”。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P83,“中国的伦理把‘仁’用做所有人际关系的试金石。”“日本人从未曾接受中国的这一基本伦理准则”。P86,“对孩子的照顾,西方人把它说成是母亲的本能和父亲的责任使然,而东方人则说那是出于对祖先的孝敬。日本的观点:一个人给祖先报恩的方式,是把他自己曾受的照顾转移到孩子身上”——中国现在已经不是这样,日本恐怕也不是了。P91,“日本文化的根基是人际关系”第七章 “最难承受”是报答P94,“情义”——正道,人应该遵循之道;不情愿做而又要做的事,以免日后因为不做这事而付出更多。——类似中国的人情,但更重,更极端。第八章 清洗名声P113 “谋杀犯:是杀害某人肉体的人,嘲笑者:是杀害别人的灵魂和心灵的人,灵魂和心灵比肉体珍贵得多”。P115 “洗掉别人仍到你身上的污泥,只要有一丁点污泥粘在你身上,你就不可能是贞洁的”。P116 “日本人很容易因为失败、受辱和被排斥而受伤,这使他们动不动就折磨自己,而不是迁怒他人”P121 “在日本,持之以恒的目标是荣誉,受人尊重是必要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日本人所采取的手段是拿得起,也能放得下,由周遭环境而定。一旦形势有变,日本人就会改变他们的方向,把自己调整到新的轨道上。西方人认为,多变涉及道德问题;而日本人却并不这么认为。”P122 “战败时,日本人会从这一面转到另一面。显然,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样做对自己的心理压力。目标仍然是他们的名誉。”P124,“现代日本作家和政治评论家从情义的各项义务中,选出了一批呈现给西方读者,称其为‘武士道崇拜’,其字面意思就是‘武士道’,这是一种误解”。第九章 人之常情P125 “日本人的准则对物管的享乐非常宽容,尽管事实上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国家之一”,但“日本人因为培养感官快乐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艰辛,于是,他们订立了一条准则,规定感官享乐不得作为一种严肃的生活方式,不得沉溺其中”P129 “对性的快乐不需要进行道德约束”P130 “他们把属于妻子的范围和属于色情的范围隔开,两个范围同样是众所周知、正大光明”,包括对妻子及家人。P132 “沉迷于同性恋游戏,也属于传统的‘人之常情’”P133 “在日本哲学中,肉体无罪恶,享受可能的肉体快乐也无罪。精神和肉体不是宇宙中相互对立的两种力量。”P134 “他们相信,每个人有两个灵魂,但不是相互斗争的善的冲动与恶的冲动,而是‘温和’的灵魂和‘粗暴’的灵魂。。。两者都是善良的。”P135 “他们(日本自己人)说,日本人的天性善良,值得信赖,不需要跟恶的一半做斗争,只需要清洁灵魂的窗户,在各个不同场合,举止得体即可。如果它由着自己变‘脏’,杂质也很容易被去除,人的善良本性将再度发光”——这听起来似乎很符合佛教中关于‘真我’的教义,但我理解在日本的世俗规则中,这里所谓的“善”其实是现实制约下的一种权衡。第十章 美德:进退两难P138 “用他们(日本自然人)的话说,一个人的生活包括‘忠的圈子’‘孝的圈子’‘情义的圈子’‘仁的圈子’‘人之常情的圈子’。。。每个圈子都有特定的具体的规则;判断一个人不会说他整体人格有问题,而会说他在某个‘圈子’有问题。”P140 “日本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的道德规则恰好正面中国人缺乏那种道德,从而证明中国人的劣根性”P159 “日本人——除了一些了解印度经书的僧侣——都不太熟悉轮回观念。。。除了一些受过很好的基督教育的皈依者,他们不承认死后的报答和惩罚,也不承认天堂和地狱”“他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要求他们去相信:只有依赖于别人的认可,才是安全的。”第十一章 自我修炼在日本,人们进行神秘主义修炼所追求的回报不是至上的神秘体验,而是被武士用来训练自己进行短兵相接的战斗。在“圆通”的境界中,在人和他的行为之间,连一根头发那样的空隙都不会有。——意思是不需要有意识地去思考。圆通的一种状态就是“虽生犹死”,死人不再需要“报恩”,他们自由了,“我的精力和注意力可以自由地用来实现我自己的目标”。根据他们的哲学,人心深处是善良的,如果他的内心冲动能直接表现在行动中,那他的新闻就会既善良又轻松。第十二章 童蒙在日本,人生弧线与美国相反,这是一根U形曲线,两头大,底部浅,允许幼儿和老人享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和任性。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感觉外国人写日本,就像外国人写中国一样,有时就觉得很片面……
  •     20151213,在阅读的过程中时时提醒自己这本书写于1945年,不知道现在的日本人变了没有。日本人说中国人劣根性,中国人说日本人是蛮夷之邦,哈哈。
  •     译的较差。
  •     推过来推过去的一本书,看起来挺累的。
  •     中国人看着美国人研究日本人,日本人仗着美国人叫板中国人。结论:美国是干中介的。
  •     真的很精彩!把日本人的人性分析地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从侧面看到了日本人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多么的可笑,自以为是的价值观还妄想着普及全世界?可笑!实话跟你说吧:日本人,对于中华文明你们只学到了皮毛,精髓之处却被你们自己抛弃了。
  •     感觉亚洲人在很多根源上的理念还是相对比较好理解的。从出版到现在已经过了几十年,在外来的普世价值观的冲击下,总觉得日本的这些传统也在不断地接受着冲击……没接触过几个日本人,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接触到,到时候再看这本书可能会有更深的感受吧…… 好希望看看外国人这样剖析中国的东西啊……
  •     不应该仅仅因为好奇而阅读。。
  •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     可以了解日本的文化哦
  •     与天朝历史课本和语文课本里讲的很不一样, 算是客观审视了日本民族. 但也有明显的西方国家的倾向.
  •     日本人太神奇了。整个一偏执狂版本的中国人。
  •     这本书能解释很多我曾经的困惑,如果不曾去了解日本,就不能妄加评断,推荐希望了解日本的朋友读这本书。
  •     “耻感文化”。童年经验和成年经验导致的性格的两面性。“在这古怪的伦理之中也能发现其可爱之处。”——其实我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它的写作逻辑……
  •     总算看完了...
  •     好书。值得细读。
  •     封面舒服,纸质手感好,内容排版新颖看着不易疲劳!!
  •     讲了日本的各种矛盾性,等级制度,各就其位,恩情等方面
  •     这本书读了好久,今天再看到确实有点意外,美国人对日本人的论述确实比较深刻。
  •     内容不充实,语言不吸引人,不知道是翻译的不好还是作者写的不好。几个关键词:分裂,矛盾,耻,等级,恩,忠,复仇。
  •     封面很好看,内容很清晰,纸张看着也舒服
  •     执念
  •     美国人视觉的日本人,好多东方文化是美国人理解不了的
  •     日本人具有双重性,我只记得这个。
  •     美国你赢了。
  •     了解日本的不错的书,写的很好,值得收藏
  •     是一本好书,但是好没耐心看啊。。。。。。。
  •     图书馆翻到这个版本,美国人对日本人的论述的确超出了我想象。
  •     日本人是怪胎 我知道作者快疯了
  •     断断续续看了好久,今天终于看完。日本的确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伦理系统。他们通过几条准则,例如“忠”、“人情”、“名誉”等,把行为限定到“合适”的范围,并把它们推向极致而不设底线。这是他们在处理某些问题时经常触及到“舍弃生命”这条线。大多数时候是自我牺牲,必要的时候会指向他人。
  •     因为要写作业才买的。值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