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没落(全二卷)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10
ISBN:9787542623799
作者:[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页数:1004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导言  一  在这本书中,我第一次做出大胆的尝试,想去预断历史,想在一种文化的命运中去追踪尚未被人涉足过的各个阶段,尤其是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星球上那唯一实际上已处于完成状态的文化的各个阶段,那就是西欧及美洲文化。迄今为止,解决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的可能性显然还从未被人看到过,即使有人看到了,解决它的方法或者是完全未被怀疑,或者是——至多——利用得还不够充分。  历史存在逻辑吗?在各自分离的事件的一切偶然的和难以数计的因素之外,是不是还有一种我们可称之为历史之人性的形而上结构,一种本质上独立于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的诸外部形式——社会的、精神的和政治的——的东西?这种种的现实性果真不是次要的或由上述东西派生出来的吗?世界历史(world-history)是不是会经常把某些重大特征呈现在的肉眼之前,以充分的持久性来证明某些结论?如果是这样,那从这类前提出发所做的推论,又能达到何等限度?  我们有可能在生命本身之中找到一系列必须经历、且必须按照某一强制性的必要顺序去经历的阶段吗?因为人类历史原本就是一些强有力的生命历程的总和,而这些生命历程,在习惯的思维和表达中,通过冠以诸如“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或“现代文明”这些高级实体之名,而被赋予了自我和人格的特征。对于一切有机的东西来说,诞生、死亡、青年、老年、生命期等概念皆是根本性的,这些概念在这一领域是不是也具有至今还没有被人抽取出来的严肃意义呢?简而言之,是否所有的历史都奠基于一般的传记性原型(biographi carchetypes)之上呢?  西方的没落,乍看起来,就像相应的古典文化的没落一样,乃是限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现象;可现在,在理解了它全部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认为,它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本身就包含了有关存在(Being)的每一重大问题。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发现西方文化的命运将以何种形式来完成,我们首先就应当弄清楚:文化是什么?它与可见的历史、生命、心灵、自然及心智之间有何种关系?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这些形式——民族、语言和划时代、战争和观念、国家和神祗、艺术和工艺品、科学、法律、经济类型和世界观、伟大的人物和重大的事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当作象征来接受和看待?  用来指认死形式的方法是数学定律(Mathematical Law),而用来理解活生生的形式的方法是类比(Analogy)。借助这些方法,我们便能区分世界上的极性(polarity)和周期性(periodicity)。  一直以来,一个知识上的问题是,世界历史的表现形式在数量上是有限的;纪元、划时代、情境、人物等一再依照其类型重复出现。人们在讨论拿破仑(Napoleon)时很少不旁及恺撒(Caesar)和亚历山大(Alexander)——我们将看到,从形态学的角度说,在这两个类比中,第一个很难被接受,第二个则是正确的——而拿破仑本人则认为自己的处境和查理曼(Charlemagne)的处境相类似。法国“革命会议”(Revolutionary Convention)提到迦太基(Carthage)1时,常常指的是英格兰;雅各宾党人则自称是罗马人。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这是20世纪的一部力作,它迟早会为所有迷思于存在之谜的人所阅读,这是一部真正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既以其悲观主义令我们祖丧,又以其对我们的已有观念的有力挑战而令我们振奋。                                          ——阿瑟·盖耶:《论坛报》    自尼采对欧洲思想留下其不可抹除的印记以来,在德国或欧洲其他任何国家,还没有一部哲学著作在其重要性、卓越性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上堪与《西方的没落》相媲美。                                                ——恩斯特·波亚德:《独立报》    由于他的方法、他的挑战、他的描绘文明形态学的尝试、他的对想象的热烈渴望,任何想要在黄昏或黎明的薄雾中摸索前行的人,都应当阅读斯宾格勒。                                     ——查尔斯·比尔德:《纽约先驱论坛报》    当我读着这些充满历史洞见之光的篇章时,我首次怀疑,我的整个探讨,在问题提出之前(更不用说找到答案了)就早已被斯宾格勒处理过了,这一想法在我的脑海中充分明朗起来。                              ——汤因比:《文明经受考验》

内容概要

斯宾格勒原先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因《西方的没落》一书一举成名,挤身于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之列。

书籍目录

译者导言
第一版序言
修订版序言
第一章 导言
著作的范围
世界历史的形态学
一种新哲学
历史为谁而写?
古典人与印度人的非历史
埃及的数字与死者的火葬
世界历史的常规框架(古代、中古、近代)
它的源头
它的破产
欧洲不是重心
唯一的历史方法就是歌德的方法
我们自己与罗马人
尼采与蒙森
文明的问题
组后的阶段帝国主义
我们的基本观念的必然性和范围
它与当代哲学的关系
哲学的最后任务
本书的成因
第二章 数字的意义
基本概念
数字作 规定范围的记号
每一文化皆有共自身的数学
古典世界中数字作为度量
阿里斯塔库斯
丢番图与阿拉伯数字
西方文化中数字作为函数
世界恐惧与世图渴望
几何学与算术
有限的观念
对视觉范围的超越象征性的空间世界
最后的或然性
第三章 世界历史的问题(A)观相的与系统的
哥白尼方法
历史与自然
形式与定律
观相的与系统的
文化作为有机体
内在形式、发展速度、绵延期
同源
“同时代”的意思
第四章 世界历史的问题(B)命运观念与因果原则
逻辑的、有机的和无机的
……
第五章 大宇宙(A)世界图像的象征主义与空间问题
第六章 大宇宙(B)阿波罗式、浮士德式与麻葛式的心灵
第七章 音乐与雕塑(A)形式的艺术
第八章 音乐与雕塑(B)裸像与肖像
第九章 心灵意象与生命感(A)论心灵的形式
第十章 心灵意象与生命感(B)佛教、斯多葛主义与社会主义
第十一章 浮士德式与阿波罗式的自然知识
历史比较形态学图表
索引
人名索引

作者简介

斯宾格勒,这个现代德国心灵的重要表征,把歌德式的观相方法和尼采式的批判精神结合在一起,从宏大的文化比较形态学的角度,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精神逻辑和时代症状的描述,预言西方文化终将走向没落。自他以后,这一末世启示录的论调就犹如一个原始的创伤,深深地刻印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路程中,其先知般的声音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仍可唤起一种自省的激情。
《西方的没落》是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1880-1936)的历史哲学著作。本书的第一卷于1918年出版,第二卷于1922年出版。
斯宾格勒青年时代就读于哈雷、慕尼黑、柏林等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一所中学。本书就是他在中学教书时写成的。作者说他于1911年已构思此书,当时他已感觉到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大战的爆发和进展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憾,促使他深深地思考现时代人类的生活,尤其是西方文化与历史的命运。
在《西方的没落》的一书中,斯宾格勒大胆地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这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土壤中所能产生的唯一的新哲学,从这一世界历史形态学的观点出发,可以很好地审视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为现时代的文化定位,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斯宾格勒认为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各个文化的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只能是研究各个文化的历史。每种文化都有其基本的个性特征,这些基本物征作为文化的灵魂从文化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是互不理解的。因而,研究世界历史必须采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从贯穿于每一文化的基本的个性特征去把握其形态。把握各个文化的基本特征不能靠自然科学的方法,要靠本能和直觉去理解。
比较文化形态学认为,历史是有逻辑的,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结构贯穿于人类历史中。具体地说,人类历史是一个有机体,每种文化都具有相同的生命周期,历经青春、生长、成熟和衰败四个阶段,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一样。各个文化中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只要属于文化形态学中的同一阶段,就是同时代的。
尽管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中仍然存在着“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但他确实是比较早地、比较自学地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西方著名学者。他例举了人类历史上的八大文化,即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认为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并不比其它文化优越。他把“西欧中心论”问的世界史观视为“历史的托勒密体系”,认为它应该被他的哥白尼式的世界观所代替。不过,在他看来,除了西方文化,其它文化都已经死亡,只是一种无历史、无生气的存在。只剩下西方文化还处于文明发展的“战国时期”,虽然他也讲西方的没落。
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特别强调历史的宿命.他明确地说,《西方的没落》是他对历史和有关宿命的哲学的一种新的看法。由这种宿命的历史观所决定,虽然他也感叹西方的没落,却还是认为不论人类是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改变历史的宿命.他的希望只是,这本书能打动他的读者,从而委身于技术、海洋、政治,而不是抒情诗、画笔、认识论,他认为人们只能适应这个技术的、物质的、政治的社会要求。
《西方的没落》一书问世以来,其影响是很复杂的。它既对汤因比这样的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又被纳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们今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进行批判的思考。建议重点阅读导言部分。

图书封面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国家和历史抽象的正义观念充斥于那些在精神上高尚而有力,可血气上软弱的人的心灵和著作中,充斥于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中——但是,历史的事实世界只知道胜利,它把强者的法律转变成所有人的法律。它毫不留情地无视理想的存在,如果曾经有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为了坚持正义而否决当时的权力——那么, 他或它的理论声望一定会在思想和真理这另一种世界中得到确认, 但 是 ,同样可以确认的是,这样的一个时刻也必将到来,那就是:那种理论声望必将屈服于另一能更好地理解现实的生命力量。在历史世界中,根本没有理想,而只有事实——没有真理,而只有事实。没有理性、没有诚实、没有平等、没有终极目标,而只有事实。谁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他最好去写写书谈论政治——可千万不要去从事政治。在现实的世界里,根本没有按照理想建立起来的国家,而只有成长起来的国家,并且这些国家不过是“合乎形式”的活生生的民族。毫无疑问,这是“生活自身所展现的盖有印记的形式”,但是,这印记不过是存在的血统和节律的印记,它整个地是本能的和不自觉的;至于展现,如果它有政治高手做指导,它就会采取血统所固有的方向;如果是理想主义者做指导,那它就会采用理想家自己的信念所规定的方向——换句话说,即虚无的道路。这就是与那些纸上谈兵的迂腐之辈心目中的国家形成鲜明对照的现实国家的组织。仰仗设想是不可能实现最好的、真正的、公正的国家的。历史上出现的每一个国家,按其本来样子都只能存在一时片刻;接下来它就立马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不论其法律-宪法的外壳有多么的坚硬。因此,诸如“共和国”、“绝对主义”、“民主制”这些字眼,在每一情况下意指的东西是不同的,那使它们变成口号的,不过是哲学家和思想家要用它们当作确定的概念而已。国家的历史,是观相的,而非体系的。这一观相的任务,不是要说明“人性”如何向着获得永恒的权利前进,向着自由和平等前进,向着一个至为明智、至为公正的国家的进化前进,而是要描述在事实世界里真正存在的政治单位,描述它们是如何成长、繁荣和消亡的,描述它们何以实际上不过是“合乎形式”的现实生命。文明中的伟大概念的历史作用十分不同于设想它们的空想家心目中所呈现的样子。一个真理的效果总是与它的倾向大相径庭。在事实的世界中,真理不过是手段,它们之所以有效,只是因为它们支配着精神因此也决定着行动。决定其历史地位的,不是它们是否深刻、是否正确,甚或是否符合逻辑,而是它们是否说了什么。生命必须要成为强者,才能是伟大的;只允许它在胜利与毁灭之间进行选择,而不允许它在战争与和平之间进行选择;要赢得胜利,就要敢于做胜利的牺牲品。因为只有文学——书面的、意念中的或者活的文学——才会在事件的旁边兜圈子,一味抱怨和嫉妒,它不过是迷失于运动着的、纷杂的事实之中的真理而已。历史从来不屑注意这些主张。事物的逻辑现在所允许我们的唯一道德, 就是攀崖者面对峭壁时的道德——只要有刹那的软弱,就前功尽弃。今天,所有的“哲学”无非是一种精神的放弃和放任,或者说是一种想借神秘主义来逃避现实的怯懦的希望。政治的哲学伟大的政治家惯于雷厉风行、立即行动,并以对事实的可靠嗅觉为行动的基础。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以致他们从来不会想到去对其行动的基本的一般原则——假定这些原则确实存在的——进行反思。在所有的时代,他们都知道他们应当做什么,而有关这一知识的任何学说,对于他们的能力和趣味来说,都是陌生的。但是,那些关注于人的既成事实(faits accomplis)的职业思想家,在精神上是如此之远离这些行动,以致他们只是为自己编织了一个抽象观念的网络——偏好于诸如正义、德行、自由等这样的抽象物的神话——并进而将它们作为准则运用于过去,尤其是运用于未来的历史事变。因而结果,他们忘记了概念只是概念,并由概念引出这样的结论:存在一种政治科学,我们由此可依据一个理想的处方来描画世界的进程。当我们称人类的存在川流是运动时,它们就叫作历史,当我们称其是运动着的对象时,它们就叫作家族、等级、民族、邦族。政治是这个涌动的存在借以维持自身、成长、战胜其他生命之流的路径。在本能的每一特征上,在最深的本质上,一切活生生的东西都是政治。我们现今喜欢称作生命能量(生命力)的东西,我们身上的那个不顾一切努力向前、向上的“彼物”,那个渴望有效性和权力、同时仍是植物性的和种族性的盲目的宇宙冲动,是与大地、与地“基”联系着的;方向性,即实现的需要——在每一高级人类中作为其政治生活出现的,正是这种东西,这种政治生活自然而然地、不可避免地要寻求伟大的决断,以决定人类是将成为一种命运还是将遭受一种命运。因为人类要么是生长,要么就死亡;没有第三种可能。战争是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的原始的政治, 因此, 在深层的意义上 说 ,战斗和生活是一回事,存在和追求战斗的意志是共生共灭的。 在事变之流中赋予节律的,不是体系、法律或谋划,而常常是一种生命。世上只有个人的历史,因而也只有个人的政治。斗争的是个人而不是原则,是种族品质而不是理想,因为执政的权力就是一切。宗教从不曾改变过一种生存的风格。宗教渗透于醒觉意识中,渗透于智性的人的身上,它对另一个世界给出新的解释,它通过博爱、舍弃和决绝的忍受而创造出无比的幸福感,但对于生命的力量,它无能为力。在生命的领域,只有伟大的品格——那个“彼物”、种族性、宇宙力量是与这种品格相关联的——才能具有创造力(不是塑造的力量,而是培育和训练的力量) ,能够有力地矫正整个阶级和民族的类型。能称得上是事实的,不是“那种”真理、“那种”善良或“那种”正直,而是“那种”罗马人、“那种”清教徒或“那种”普鲁士人。荣誉和义务、纪律、决断的总和,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而是在存在之流中通过活生生的典范所唤醒的。政治是关于可能的艺术。园丁从种子得到一种植物,或者他改良那植物的品种。他能使隐藏在植物里面的倾向、它的生长和颜色、它的花和果,发展出来,让它盛开或使它凋谢。植物的完成、它的力量、它的整个命运,皆有赖于园丁对各种可能性——因而各种必然性—— 的眼力。但是,其存在的基本形式和方向,它由此而来的阶段、速度及方向,都不是园丁所能掌控的。植物必须自己完成这些事项,然后枯萎凋谢,这对于我们称作“文化”的巨大植物和与其形式世界相关联的人类家族的存在之流也是一样的。伟大的政治家即是一个民族的园丁。在政治领域中,那些公开的、可见的外部形式并不是本质的形式,而仅仅是伪装,因而可以被改变、被理性化、被写成宪法的条文——而它的现实性并不必因此受到一丁点的影响——故而,一切革命者的野心得以在历史的表面上玩弄权利、原则和选举权的游戏。我们发现自己正处在一个无限相信理性万能的时代。自由、正义、博爱、进步,这些伟大的一般观念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伟大的理论即是福音书。而这些理论的说服力, 并不是仰赖于逻辑前提——因为一个政党的群众既不具有批判能力, 也不具有脱除影 响 、严肃地验证理论的超脱能力——而是仰赖于它们的关键词所具有的神秘本质。货币
  •     这是一本与超验主义(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而人类世界的一切不过只是宇宙的一个缩影。换句简单的话来讲,就是说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心灵认识一切)有些思想共鸣的、属于斯宾格勒个人的文化历史漫游记。生加入超验主义这个词纯属个人感觉,至于超验主义的提出者爱默生及本书作者斯宾格勒之间的历史前后关系,不在考虑之列。我只关注一种思想和另外一种思想的联系。在这个实证主义,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超验主义早就过时了。不过和周国平一样,我同意这种哲学对于塑造柔软而细腻的灵魂的作用,特别是在人文主义极其缺乏的时候,特别是现在。本书的目的是预断历史,斯宾格勒将文化(一种最大意义上的文化,可以看成是人类历史中的一切)看成一种生命有机体,有着从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必然历史,通过这种必然,他得出了西方(西欧、北美)的“没落”的结论。不过现在来看这本书(本书出版于1918年,时值一战尾声),我疑心这首为西方世界所唱的挽歌,更有其世界意义。 刚开始看到“斯宾格勒”关于“预断历史”、“预断文化”命运的豪言时,我的态度是不屑的。这正是我的矛盾所在:我相信理想、心灵的力量,却一直不停为了现实、物质而改变。这种矛盾贯穿着我这二十余年生活,这种自我改造,让我处于一种尴尬之中。扯远了。总之,我的态度是矛盾的。我惴惴不安地质问斯宾格勒:去哪里找文化的显微镜?去哪里找历史的手术刀?斯宾格勒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用心灵。对,是心灵,而不是被实证主义无往不胜的利器——理智。心灵是属于个人的。所以我称本书为“斯宾格勒个人的文化历史漫游记”。用心灵去认识文化需要一种艺术的方法,一种审美的方法来引导的,这需要灵感,需要智慧。斯宾格勒给出的具体方法是:观象。简单的来说就是相面。“相”文化的“面”,通过与其他同源(同发展阶段)文化的对比,为文化进行诊断。也正因为如此,斯宾格勒称之为文化比较形态学。斯宾格勒的这一理论有趣之处在于,文化被看成是生命的象征形式,表现形式,它是生命的各种表达。因此我们还可以从特别细小文化细节中进行观象,比如绘画、音乐、建筑,比如我的锅碗瓢盆等等。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原始象征,而这些原始象征就体现在所有我们能见的文化表征中。当然,这对心灵的要求就更高了。斯宾格勒认为,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有其产生、发展、成熟、消亡的必然过程。斯宾格勒用春天、秋天、夏天、冬天来进行了富有诗意的比喻。对于这种划分较学术的划分是:前文化阶段、文化或高级文化阶段(又分为早期、晚期)、文明阶段。前文化阶段:对应人类尚未从自然完全分离出来的混沌状态。文化早期:对应的是人类乡村时代,我们有对土地依恋,我们和谐的生活在自然之中。文化晚期:城市开始挑战乡村,挑战土地,挑战自然。文明阶段:城市否定乡村,自然景观消灭殆尽。金钱至上。虚假外表的民主。世界城市的出现。仿造自然。“抽象的概念取代了活生生的生命世界”。“机器和技术统治人类”。文明阶段意味着人类的醒觉意识到达了顶点,一种文化形态已经完成了其外在(物质),内在(意识)上的绽放。文明最终将走向一种斯宾格勒所谓的“凯撒主义”或帝国主义。政治成为“金钱”的独占范围。独裁式的通知、冲突,最终走向战争,然后灰飞烟灭。人类开始新一轮的文化循环。而之所以说“西方的没落”,是因为作者认为西方以及处于这一轮文化循环即将终结的部分。而得出这个观点的方法就是通过与其他已经或正在走向没落的文化的对比。斯宾格勒因为这种观点备受指责,“历史悲观论”是最大的罪名。斯宾格勒个人强调,真正明白自己的人绝对不会认为这是悲观论调。“不悲观”?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其一,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管什么文化终结不终结,到时我估计早都没了。所以不用悲观。其二,历史中总有一些智者、贤人善做“悲观论”,其意在提醒。抱着矫枉必须过正的态度。其三,把文化生命体的循环看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过程,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这自然就不能悲观了。对于斯宾格勒,或许应该是第三种。这本书我没看完,时间上已经不允许。只能就我所涉及的部分谈谈自己的想法。但我期待下次再会。如果可能的话,我更期待自己的观象,在文化历史中漫游。
  •     没落是从混沌到有序的完成,是从无机到有机的进化。但这代表书中说的,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少年、青年、中年、老牛的过度?我看来没落有机化的预言式的存在;否定了人存在的价值。一个人的成熟,表现为其语言举止的坚毅、严肃、稳定、沉稳,越是这样的形式越代表人的自信;同理:一种文化的成熟,表现为其形式语言的刚毅、严律、强度、结构,越是这样的形式越具有文化的自信。文化是一种有机体,但应该是一种很庞大的噬菌体,拥有吞噬、分解、包容、并蓄,绝不可能没落。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斯宾格勒这本大作,从所谓的历史观相学角度对人类历史做出立体式的解读,这种方式是前所未有的,也是直接影响了后来英国史学大家汤因比的。内容稍显抽象,翻译略显不足(这也可能是德国学术著作严谨晦涩的特点)。很难想象作者是如何掌握巨幅史料和数据的,堪称是对世界文明历史做百科全书式的解读。虽然还没读完,但是觉得非常赞!!! 与梁漱溟先生认为的“未来是中国文化复兴并统治世界的观点”不同,斯宾格勒不认为中国文化将来会复兴并引领世界,相反,他认为中国文明自秦汉以来已经开始没落,而且西方文明也是自法国大革命以后逐步走向了下坡路,当全世界笼罩在达尔文进化论以及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下时,能够提出这种观点需要很大的勇气,这一点而言,就非常值得尊敬。
  •     该书从文化的角度说明了人类文明的没落。
  •     审美 艺术 尼玛!
  •     印刷很差,希望能有更好地版本
  •     怎麼又想到熊十力了……對各個領域裡具有詩性氣質的作者和作品表示喜聞樂見(づ ̄3 ̄)づ
  •     1009
  •     奥斯瓦尔德 斯宾格勒的这本书很不错 分析全面 值得读者购买
  •     2015.7.27 终于走出了这一步 2016.6.5 煌煌二卷阅毕,在观相的长河中沐浴良久,回到彼岸,该是自我命运的象征时刻
  •     從尼采那裡只撿取了無我的酒神精神;布克哈特的自由與偉人都被否定了,但文化史考察的方法被保留下來,便根本上不同於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斯賓格勒的哲學依然處於生活與歷史之間,同時把這一探求高抬為西方人的命運。但在鄙棄教化之後,哲學又有何價值自詡為命運?拒斥精神的失意文人倒是更容易嚮往黃巢、洪秀全。海德格在這裡抄了太多,又把問題移回黑格爾的老路上。但教化、獨立與經驗接連被排除之後,剩下來的生活又是什麼?
  •     太难读了。
  •     没看。。。。
  •     技术员攻击手册2
  •     150万字的篇幅,要坚持下来不容易呀。有些章节引起我的共鸣,甚至看得热血沸腾,但是有些我不熟悉的话题则不知所云
  •     《西方的没落》素有“历史博物馆”之称,是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的力作。在本书中,斯宾格勒认为,当西方以物质文明为主的时代兴起,以精神文化为主的时代也就逐渐衰落了。并以此为出发点,斯宾格勒称:中国是从秦汉时代开始没落的,印度是从阿育王时代开始没落的,希腊是从亚历山大大帝时代开始没落的,中东是从穆罕默德时代开始没落的,西方是从拿破仑时代开始没落的……斯宾格勒的史学观点,既对汤因比这样的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又被纳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们今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进行批判的思考。
      斯宾格勒,这个现代德国心灵的重要表征,把歌德式的观相方法和尼采式的批判精神结合在一起,从宏大的文化比较形态学的角度,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精神逻辑和时代症状的描述,预言西方文化终将走向没落。自他以后,这一末世启示录的论调就犹如一个原始的创伤,深深地刻印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路程中,其先知般的声音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仍可唤起一种自省的激情。
  •     古典哲学融入历史之后的结果
  •     第一卷完成!音乐、建筑、雕塑、数学、哲学、文学;亨利米勒大大推崇的书,有一些不懂。但是很厉害。第二卷完成。2015.8.9
  •     西方是基督教文明的辉煌之处,而今却在经济、文明、道德等方面没落,到底是基督教的问题,还是西方人改变了对基督教的态度而造成的呢?相信看完该书,你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     太厚了.....每次看不到十页就犯困....
  •        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以生物生长过程的观念进行历史研究,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文化,细致考察其各个时期的不同现象,揭示其共同具有的产生、发展、衰亡及其毁灭的过程。斯宾格勒对文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革新,他对每一种文化的现象采取“观相式”的直觉把握,以某些基本象征来揭示这种文化的全貌,他称之为“文化的形态学”。《西方的没落》一书的主要目的不是复述已经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掌握事实的真相,以便更好地应付将来。斯宾格勒说,大多数文化都经历了一个生命的周期,西方文化也不例外。西方已经走过了文化的创造阶段,正通过反省物质享受而迈向无可挽回的没落。历史学家不仅要重建过去,更重要的是预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西方历史尚未完结的各阶段的思想方式、时间长短、节奏、意义和结果”。正因为如此,《西方的没落》也被很多人称为一部未来之书,而斯宾格勒也被称为“西方历史的先知”。《西方的没落》具有很大有魅力,这一方面来源于它思想的独特和深刻,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其行文的丰富多彩。斯宾格勒文笔栩栩如生,他善于取譬设喻,善于描绘历史人物的性格,并以此衬托出某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其叙事、议论,都收放自如,缓急适度,而节奏适宜,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读《西方的没落》,即使不同意斯宾格勒的思想,也不得不折服于他的文体。
  •     厚。好看
  •     西方的没落、全译本 全二卷
  •     很有名的书。 冗长的文章,博物馆式的展现了西方文化,但如果没有西方文化基础的话读起来就很费劲,没有耐心的话就读不下去了。
  •     还要细读。
  •     ”然而幻想整个欧洲回归到艺术里,不是对尼采的一种误解吗?”
  •     书籍很好,就是贵啊,关于西方的历史,关于西方的文化,这本书籍是个很好的了解窗口,
  •     书本印刷质量精细,快递包装特别好,还有用空气袋来反正书本晃动。书本内容是关于斯宾格勒关于西方文明衰落的学说,是属于文明社会史学的奠基者。
  •     真正的道德是有血性的,没有血性的道德只是伪善
  •     一部西方历史的经典巨著,不能不读
  •     《西方的没落》素有“历史博物馆”之称,是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的力作。在本书中,斯宾格勒认为,当西方以物质文明为主的时代兴起,以精神文化为主的时代也就逐渐衰落了。并以此为出发点,斯宾格勒称:中国是从秦汉时代开始没落的,印度是从阿育王时代开始没落的,希腊是从亚历山大大帝时代开始没落的,中东是从穆罕默德时代开始没落的,西方是从拿破仑时代开始没落的……斯宾格勒的史学观点,既对汤因比这样的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又被纳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们今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进行批判的思考。
      斯宾格勒,这个现代德国心灵的重要表征,把歌德式的观相方法和尼采式的批判精神结合在一起,从宏大的文化比较形态学的角度,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精神逻辑和时代症状的描述,预言西方文化终将走向没落。自他以后,这一末世启示录的论调就犹如一个原始的创伤,深深地刻印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路程中,其先知般的声音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仍可唤起一种自省的激情。
  •     相当不错,斯宾格勒之佳品
  •     《西方的没落》是一部深刻、丰富的书,它不仅包含着对历史深刻的洞见,而且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思想上也做出了非常**的贡献,在现代西方产生了复杂、广泛的影响。
  •     虽然知道是好书,第一遍时真的啥都没看懂,自己的知识还是太过狭隘了……
  •     你可以不同意他的历史观,没关系,你可以把它当做散文来读。在史学著作里面,这本书如果说是文笔第二,可能没人敢说第一。对不起,我读书不多,请原谅。
  •     其实,看看他的前言和附录表格,向人吹牛就足够了
  •     有关西方文化的书,有空可以看看
  •     一般
  •     西方的没落、全译本 全二卷。这个版本,从页面上看,字体较乱,内容还很不错。值得阅读。
  •     西方的没落、全译本 全二卷。早有购买意愿,但没有货。有时间慢慢读
  •     大师之作告诉我们西方何以没落,但没有告诉我们东方何以崛起。后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深思。
  •     坐等打脸
  •     深刻的反思了西方的历史~
  •     了解西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经典之作。
  •     早先读过章学诚《文史通义 书教下》开始不能理解章氏所谓方以智,圆而神的解读。读了《西方的没落》,真正理解什么叫圆而神。观相的方法真的很深,很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书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就是斯宾格勒对西方文明的预言,这是一种先知式的预言,是一种上帝的视野。
  •     相当厚重的两大本,纸质装帧印刷则只属一般。德国人的智慧,是能照亮全球的。书中用歌德和尼采来赞颂斯宾格勒,其实,从思维的严谨,和对人类思想的贡献上来说,则用黑格尔、用马克思来称颂他,可能更具体,更易理解。不过,从译者的介绍来看,他是从英文转译,这有点令人遗憾!
  •     斯宾格勒对待历史的看法以及哲学的思想值得一读,但请一定要忽略这本书里涉及到自然科学的部分……
  •     要理解斯宾格勒在想些什么,他对于人类的理解以及人类历史的理解,绝非易事。
  •     用生命周期视野全景考察西方文化,有独到见解,值得细读。
  •     西方的没落应是两卷本一套,只给我发了第二卷,投诉了也没人理我。
  •     具体内容是什么早忘了光记得那会一直感叹作者真能写啊(。-_-。)
  •     吴琼译笔老到,目测智商很高,他干嘛不学个德语从德文原文翻译呢?另,老汉我寻思着,搞一个这书的接受史或许极有意思。不过这书废话实在有点多。。。
  •     双十一读完上卷。1129读完。阿姨学源头。
  •     粗糙地扫了一遍。斯宾格勒借助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认为文明也有一个由生至死的过程,西方如此,非西方亦然。无疑,斯宾格勒对于历史整体的把握有一种超然的直觉,很多时候创造性即植根于此,而非循规蹈矩地陷入故纸堆。然而,直觉只是一味好的药引,如果仅仅是停留于表面的浮光掠影,那么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根本无法撼动作者所批评的传统的系统性研究。与此同时,要正确地把握宽泛的史料或是思想是无比困难的,稍不谨慎,便会陷于全然的主观安排与随意评判。有时,斯宾诺莎的文字所涌动着的更多是一种挑刺般的情绪,全然不见他人所作出的有益成果,而事实上,不完美性并不影响巨人成其为巨人。
  •     斯宾格勒作为左翼学者,他的批判代表了西方左派的激进观点。此书也是国内新左知识人的思想源泉之一。但国内新左必须学习西方左派的根本性态度——对权力保持距离。这样才会对社会进行真正有益的思考,而不是为某些利益集团张目。
  •     西方没落了吗?答案确定以及肯定的是没有,东方没落了吗?答案显而易见。西方文化多元和自由造就了不同的声音,而不同的声音恰恰是一个民族自我警醒,自我反思,自我纠偏的最好的提示。什么叫批评与自我批评,看完本书就会体会到,而不是我们所谓的口号!
  •     历史哲学书,还是挺不好读的,终于读了一半放弃了,要求的史学功底太深厚
  •     反思精神
  •     翻了一下 上册,感觉作者对各种艺术形式的评价非常有启发性,就是读起来太累了。
  •     读的脑袋几近炸裂 一边读一边感叹果然牛逼 不愧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     历史如若真是拥有生命,你我有责任帮助其重生@斯宾格勒
  •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其特定的地位。西方的没落以一种忧患意识启迪着我们!
  •     印刷质量不错,有厚重之感。读之前先拜读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两者配合阅读,能对西方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此书内容颇丰,素有“历史博物馆”之称,实属斯宾格勒的经典之作!
  •     阿姨学
  •     技术统治将带来悲惨的没落!好书!
  •     这是世界史的经典,“没落”一词并不代表作者的悲观,而是理性地看待西方文明的历史,可以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相媲美!
  •     所谓没落,不是不可救药,只是发展的速度已经变慢或者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倒退。但是,现今西方的科技和危机意识远比我们强,没有强大的过去有何来没落一说呢?
  •     总得来说,西方文明从希腊化时代就开始没落了,当然是理性和精神上的,但文艺复兴却重燃了人文主义精神。
  •     学习西方史学史的时候老师讲过,自己看的时候有点难,内容有点偏哲学,但是是作者开辟了另一个看世界的角度,值得推荐。
  •     西方的没落、全译本 全二卷。没落是一种趋势。但新生才是希望。
  •     终于看完了。。斯宾格勒是个天才史家,但是不是严格的“史学家”。他有令人极其赞叹的理论建构,俗话说“一套一套”的,但一个核心还是历史规律论,宿命论。我还是坚信历史的不确定性,当然斯宾格勒很厉害一点就是进入地方史学,对20世纪史学发展影响很大。比如亨廷顿的文明论,福山历史终结等。
  •     看了书以后才明白西方的这个概念其实是很脆弱的,思想太深刻了.
  •     《西方的没落》素有“历史博物馆”之称,是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的力作。
  •     : K01/4834-2
  •     书名和内容没太大关系,别被误导了。提供了一套理解世界的观察角度和方法,尤其对东方人理解欧洲文化历史很有帮助。是一位伟大的老师。
  •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斯宾格勒
  •     西方的历史学家头大都也是哲学家
  •     发人深省的一本书,写的大气磅礴!
  •     了解一下西方兴衰.没落.起源
  •     不明觉厉……不好意思标了呜o>_
  •     文明季候论
  •     在许多年前一个神奇的夏天或者冬天,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在一家破旧的新华书店淘到一本书,《南回归线》,恩,封面很色情,亨利米勒,我的偶像。施本格勒是我的偶像的偶像,我的偶像深深地影响我,我的偶像的偶像深深地影响了他。于是乎施本格勒在我心中形成了神秘感,多少年一直萦绕我心中。曾经在一家书店看到过《西方的没落》六本,远方出版社的,纸质和出版社都不是我能够接受的类型所以忍住没买。这次虽然对译者没有了解,但是我信任这家出版社,毫不犹豫,买下。可是收到书后却有点不爽,原因在于纸质。这么崇高的书,这么好的出版社,这样的纸质。有点想哭哭。
  •     除非你相信,否则你不能理解。刚刚写了好多关于本书的评论,一下刷新给美了。痛啊!世界文明史教授给推荐的,我用来写读书笔记了,很好的一本书,看了我半个学期,表示没有深厚的世界历史的文化知识看起来会很困难的,翻译也是按西方人的思维给直译过来,所以更加不易理解。但斯宾格勒的观点总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而你自己却永远也不会想到,更不会以文字的方式陈述给大家。
  •     西方的没落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     看了这本大部头,你会真的感觉到斯宾格勒已经走火入魔。
    在西方哲学家中,他是最牵强又最顽强的。为了证明自己的哲学理念,他可以研究全世界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成果,精神可嘉,行为可耻。
    不论怎样,我还是非常佩服这位哲学家,至少我们在做学问的时候,没有勇气去完成如此浩瀚的一个工程,也没有勇气去面对世界的流言蜚语。
    同情又痛苦,同时佩服又敬仰。。。。
  •     失眠症患者福音。
  •     本书的标题引人眼球,但那种内省自观的视角,才是值得镜鉴的历史方法。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更应该深入文明核心去摸索她的存亡之道,“西方的没落”并不必然预示“东方的崛起”,人类必须站在更高望向更远,追求一种全球文明的新愿景。另外,这个本子的的翻译,在目前来说也无出其右。
  •     Then what??
  •     标题党的楷模,但是没有读懂,只是选取了关于城市与乡村的一些观点。作者还是采用的传统两分法,比如出现了城市与乡村,文明与文化,麻葛式与浮士德式等等术语
  •     振聋发聩,若干思想竟与钱穆晚年相通
  •     书绝对是好书我们在读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困难,这不是书的问题不是译者的问题。是我们的问题,缺少阅读此书所需的基础知识,还是再读一些有关西方的经典著作后在读此书比较好
  •     他其实是一个哲学家,而且是一个分析哲学家,可惜的是,他选择了将语言图像付出现实,和那些缺乏天赋,迷信宗教的直觉主义的小丑为伍,我想这是他保守拘谨的一生中最差的选择了吧
  •     这套书对于了解西方文化和其状况,都很有帮助。
  •     表示没怎么看通,很烦这种晦涩、啰嗦的大部头
  •     斯宾格勒的 西方的没落 值得一读 在读
  •     这是本很不错的书,早些年看过齐世荣的译本。这次拿到手比先前看过的多了太多的内容,才知道先前看的只是这个译本的一半(后半部分)。推荐此书,愿你用的慧眼透视西方没落后的精神逻辑,用耐心去思索这预言背后之隐意!
  •     究竟怎样的心智才能写出这惊世之作!
  •     西方的没落,没落的西方。真的吗?
  •     很好的书,西方历史全览
  •     西方的没落:全译本.第一卷,形式与现实 2007-7-16 18:59:48借书 西方的没落:全译本.第二卷,世界历史的透视 2007-7-15 20:56:17借书
  •     所谓”西方的没落“更可说是”理性的没落“。 ps:此版本翻译一般,印刷质量也不敢恭维,但也无奈是市面上仅有的版本了...
  •     其中的观相学,和整体历史形态的分析很好。
  •     我一直很欣赏德国人的气质,斯宾格勒是日耳曼人的典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