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300087443
作者:雅克·杜加斯特
页数:309页

章节摘录

1.1900年欧洲的文化地理“场地条件”从文化地图这一术语的最宽泛意义上讲,1900年的欧洲大陆是一个差异性很大的混合体。虽然1871年后德意志各国和意大利完成了民族统一,但国家的数量仍然很多,它们在规模上和各自政治体制的性质上很不相同。语言的隔阂、文化普及和学校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宗教的多样性、每种宗教与政治当局之间的关系之性质、同一国家之内地方主义的表现,这些都在很多地方有利于突出艺术和文学创作方面、普遍的文化生活方面的多样性状况。事实上,在1900年,组成欧洲的各个国家生活在十分不同的政治体制之下,这些体制是漫长的历史的结果,其中整个19世纪的历史进程是复杂而且经常是纷乱的。拿破仑帝国于1815年覆灭后,维也纳和会的组织者们试图确立一个极大地改变欧洲各国地图的新空间布局。一些从前享有王国地位的领地当时被合并于各主要大国,或被某几个大国瓜分。于是,波兰被俄国、普鲁士和哈布斯堡帝国再次瓜分,只有克拉科夫一城享有自由共和国的地位。从1809年起,芬兰的监护

前言

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文明的演进,动力何在?我们认为主要在于形形色色的人类群体及其文化的相互碰撞或交往。而自从有了整体的、真正的世界历史之后,人类社会林林总总的交往类型中最具关键意义的,大概就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往了。所以作为东方人的我们,需要了解西方文化。对于我们来说,西方人或西方文化是“另类”,是“他者”,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是何为“西方”?我们知道,这个概念不是一下子就能说得清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说到西方,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欧洲。当然,也有可能同时想到北美,想到澳洲。但那些地方曾经都是欧洲人的殖民地,是欧洲移民建立起来的社会,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只是欧洲社会的一种延伸,其文化老根还是在欧洲的。更何况后来还有大量的非欧洲人流入,再加上还有不少本土的原住民存在,以至于那些地方“世界民族杂居”的特点一直就比较突出,而且还在变得越来越突出。至于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族群能否在这些地方真正组合成关系和睦的“世界民族大家庭”,并在此基础上为我们这个地球村打造出一个共同“世界文化”的样板,这事现在还说不准,但这些地方的“西方”特性已远不如欧洲那样纯粹或典型,却是很显见的。所以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应该说只有欧洲这一块地方——而这个“欧洲”,常常还只能特指西欧:因为东欧,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在很多方面都和西欧有着本质的差别,很难扯到一起去。事实上,“西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指的也就是欧洲,而且主要是西欧(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说的西方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就因为这里在18世纪和19世纪里突然发达起来了,发展出了一种本质上迥异于以往各个时代的“现代”型生活方式,并从此开始引领世界历史新潮流,滥觞了一场至今仍方兴未艾的世界现代化运动——一当然这首先是一个“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过程,其.间发生过(而且至今还在经常发生)许多令广大“东方”民族难堪不平的事情。所以东方各民族要自立,要奋发图强,要彻底摆脱对于“西方”的从属状态,就必须深入了解西方,了解西方崛起的历史及其根本缘由。简言之,欧洲既是西方文明的老根之所在,也是现代文明的老根之所在——这就是我们把目光锁定到欧洲(尤其是西欧)的主要理由之一。此外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欧洲这片土地现在有一种特别的重要性。在20世纪上半叶,欧洲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欧洲本身也因此惨遭蹂躏,几近万劫不复。但经过战后数十年的改革调整,欧洲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一体化程度极高、囊括了25个主权国家的超国家组织——欧洲联盟,从而有可能彻底告别其数千年战乱不断的历史。欧洲的这一变化,无疑能为人类解决有史以来一直在困扰着自己的战争与和平问题,提供很多有益的启迪。不仅如此,作为世界之一极而又坚持多元民主原则的欧盟的出现,还在当今的国际事务中注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健康因素,让世界在抵制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保障和平发展乃至促进国际政治民主化等方面,增添了不少希望。现代欧洲何以能有如此作为?广大非欧洲的民族和国家应该怎样协调与欧洲的关系以推动一种健康的国际新秩序的建设?这类问题也是时下人们不能不经常考虑到的,而我们编译这套书的目的之一,也就是希望能为这种思考做一点资料上的贡献。接下来就该说说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关注欧洲的“社会文化史”了。毋庸赘言,要了解西方或欧洲的文明,就不能不了解欧洲的历史,而了解欧洲历史的第一步工作,通常都是读欧洲人自己写的欧洲历史书——只有读到一定数量、悟出一定道理了,才能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视角,然后才谈得上做我们自己的研究。可是,欧洲人写的欧洲史著作很多,为何要独重“社会文化史”这一个领域?这里主要有两个理由。首先,“社会文化史”是当今欧洲史学最前沿的领域,也是最近二三十年来欧洲史学界最新潮的学问。我们知道欧洲人的欧洲史研究,至少从18世纪(尤其是19世纪)以来就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风气常新,能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和流行的研究方法总是变动不居。这一情况当然并不难理解:史学潮流的变化速率归根结底是社会发展速率的反映。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顺应时代的史学创新实际上折射着史学界对社会进步的敏感,代表着史学界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而重新认识历史的努力,或者说是史学界在新形势下对历史内涵的一种带有现实关怀的刻意发掘,它既体现了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史学研究的一种发展或深化。显然,目前正盛行于欧洲的社会文化史研究就具有这样的品质,因而是我们在今天译介欧洲人的欧洲史学作品时不能不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其次,“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内容,对于我们了解欧洲文明的本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价值。所谓“社会文化史”,其实也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依我所见它属于广义的文化史范畴,只是在论述中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之类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关的因素有所侧重。既然是一种文化史,那它就可能比我们以往比较熟悉的欧洲的政治史或经济一社会史更能深刻地反映欧洲各民族的特性,因为按法国年鉴学派(该学派在20世纪的一大半时间里一直在引导着西方史学的主流)的著名理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传统的惰性领域,它具有抗拒变化的特征,演变速率极为缓慢,但也正因如此,它能对这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起到极为深沉有力的制约作用。严格说来,这种“社会文化史”也并不是今天的欧洲人发明的,实际上它非常古老,甚至可以一直上溯到欧洲的“史学之父”希罗多德那里,在他的那部《历史》中就能找到不少社会文化史的成分。在后来欧洲历史编纂学的流变历程中,也一直并存着文化史和政治史这两股大的传统,而文化史那一脉还曾在18世纪经由伏尔泰的史学实践大大地风光过一阵。只是随着19世纪下半叶实证主义的勃兴,偏重阐释的文化史学才跌入低谷,出现了偏重史实叙述的政治史学叱咤史坛的局面。不过时过不久,到20世纪初叶就发生了“新史学”对所谓实证主义“传统史学”的反叛,政治史趋于衰落,一种包括文化史在内的总体史开始复兴。但在20世纪中期,“新史学”由于片面注重物质层面的社会一经济史研究,不仅完全排斥政治史,而且还出现了忽视文化史的倾向,逐渐走入“见物不见人”的死胡同,结果又引起了一场新的“反叛”,由此既促成了政治史、叙述史的复归,也唤起了对文化史的重新关注。然而,由于这场造反运动是在以年鉴学派为先导的西方史学主流内部发生的,而且很多造反者本身就是年鉴学派的核心成员,他们反对的只是领袖布罗代尔的上述那种“物化”历史的片面倾向,而无意于触动该学派关于历史时间可以划分为长、中、短三个时段以及长时段因素具有最终决定意义这些根本信念,故而他们所倡导的政治史或叙述史以及文化史都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也就是都有意识地把不同时段的因素结合起来加以考察,都很注意分析各时段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以这个时候的政治史和文化史其实都是“新”的:从政治史方面来说,由于掺入了对各种长时段的、而且主要是文化的因素的考量,结果兴起的实际上是一种崭新的“政治文化史学”;而从文化史方面来看,由于和短时段因素相关的“叙述史”兴趣的复兴,以往长期被忽视的人物活动以及与此密切相连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交往活动,也都进入了文化史研究的领域,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正在关注的这股“社会文化史学”的新潮流。由此看来,我们这套译丛的推出不仅有可能增进国内读书界对西方文化的深层次了解,同时还有可能为我国的欧洲史研究——乃至一般意义上的历史研究,甚至包括所有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研究——的发展和深化,提供特别的助力。当然这还仅仅只是我们的希望。我们深知,要做好这样一个开放性的译丛,绝非易事。首先,要获得足够多和足够好的选题,就绝不是仅靠一两个编者就能做到的。因此,我们诚恳期望所有关心这套丛书的读者朋友都能来参与她的建设,企盼你们积极提供西方出版界相关的好书讯息,并随时提出你们的宝贵批评与建议——让这套丛书成为我们共同的事业。高毅写于北京八大处

后记

本书作者雅克•杜加斯特系法国雷恩第二大学比较文学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史和文学批评方面的研究。除了本书之外,还著有《1945年之后法国的文化状况》,另有关于夏多布里昂和施尼茨勒等人的专门研究。本书论述的内容涉及19—20世纪欧洲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范围很广,因而书中的人名和其他专有名词很多,译者尝试着做了一些注释,但较为知名的和过于生僻的人物则没有作注,一来是因为这样做可能不胜其烦,二则是个人能力所限;当然这其中的标准完全是依据译者个人的判断,肯定有很多不妥之处,而且注释内容也未必准确,敬请读者谅解指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书末的索引。赵挹彬女士认真校对了译稿,指出了不少错误和疏漏之处;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张旭鹏博士对本书的翻译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译者在此谨表示衷心的谢意。黄艳红2007年9月

内容概要

作者:(法国)雅克•杜加斯特 译者:黄艳红

书籍目录

导言1.1900年欧洲的文化地理  “场地条件”     技术变革及其文化冲击   色彩斑驳的文化图像  文化圣地  新的文化生活中心  北欧各国的文化生活  南欧半岛  1890~1910年之间欧洲各文化生活中心的文学形象2.国际文化交往 法国与日耳曼世界之间的交往 英国和欧洲 斯堪的纳维亚和欧洲 俄国和欧洲 中欧的文化交往及各民族形象   德国人和俄国人   日耳曼人和捷克人  法国人和意大利人    比利时一奥地利轴心  维也纳,“文化共同体”(奥斯卡·柯柯什卡) 巴黎在欧洲的声誉  杂志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3.新的文化行为  新的娱乐方式    咖啡馆文化    酒馆、带歌舞表演的咖啡馆、杂耍歌舞场    街头表演和游乐园  当体育成为表演时  旅行  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大型展览会  风靡一时的轻歌剧  时尚的艺术  印刷品的出版和传播    青少年读物    新杂志4.追求统一性 走向文化共同体 边界的消失 艺术家的村落 各类艺术表现形式之界限的消失 次要艺术地位的上升 欧洲的音乐文化:一种跨国的统一语言 ……5.文化病态6.新的语言,新的视野人名索引译后记

编辑推荐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通过对欧洲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的回顾与阐述,再现欧洲那些早已沉寂了的暴风骤雨,以及那些早已化为尘土的伟大历史人物。让我们走近那些遥远的瀑布,在那汹涌翻滚的浪花中,在那震耳欲聋的喧哗中,再次贪图与我们亚洲有巨大时空间隔的、生活在早已逝去的时代的那些欧洲人的高远的努力,勇敢的希望,执著的信仰和骄人的光荣,以及他们惨痛的失败,无助的绝望,痛苦的迷惘和伤心的无奈。当然还有这一切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反响。
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光荣与梦想,有着对高贵与卓越的追求,甚至意欲独步天下,称雄环宇,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于是便有了仇恨与斗争,暴力与杀戮。称王者响彻云霄的颂歌和被压迫生灵的吧息与哀号此起彼伏。然而,这些喧哗都将最终沉寂在时间的永恒静穆之中,锋如一座座遥远的瀑布,尽管有飞流直下三千尽的雄伟,但因时间的距离和阻隔,使人们难以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与壮观。再现这些存在与壮观,正是写作《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的目的。

图书封面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随便翻翻,解闷的。
  •     集体异化危机的时代
  •     本书最初在台湾地区以繁体字版本出版,去年在我们的市场上发行,一直在观望中。总体上,从本书的写作思路上看,反映了法国人做学问的一般特点,深入不够,是为遗憾!
  •     这一套书的特点就是,你想读到的东西从来都不会出现在书里面
  •     我就想了解下当时欧洲人是怎么生活的
  •     大致描述了歐洲各國的主要城市在各領域的背景和概況
  •     其实是一本比较文化书籍,书中的视角都是概括的、鸟瞰的,譬如讲电影,他不描写人们看电影的盛况,只说受欢迎。总之这不是一本我需要的书,但是书中有价值的内容依然不少。
  •     特价入,正版,非常满意
  •     浦东图书馆借。
  •     没什么新意,观点不突出
  •     图书馆遇到,解闷的
  •     好无聊啊这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