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简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药物简史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
ISBN:9787563355174
作者:恩斯特·博伊姆勒
页数:432页

翻译毁了这本书

很好的一本书,翻译的一塌糊涂,译者还是北大的教授,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不要为了钱随便拿住一本书就翻译出版,翻译的原则“信达雅”你知不知道到?没有相关医学背景就不要拿着相关专业的书翻译,看的我纠结啊,唉,错误一大堆,读起来很多地方不通畅,无语。生气啊!

值得一看

我看了看还不错哦,有的地方也加了批注,比如说跟咱们国家有关的人士,药物研究确实不容易,对于咱们药学类的名校也是无限崇拜。看样子应该是个医药行业的翻译给翻译的,我觉得学药的大学生应该看一下了解一下,有些外企的历史真是……

知白守黑:药之联想

帕斯卡曾说:“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这话是不错的。尽管人类战胜了地球上最庞大的动物和猛兽,但一群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却可以致他于死地。这些有历史为证。这些微生物构成的传染病已经将人类折腾了至少两千年之久。中国的东汉、金元、清代就是有代表性的时期,西方则从中世纪到现代,鼠疫、天花、结核、流感等先后流行。一次大战的时候,流感夺去了全球四千万人的生命,比一战战场上的死亡人数还要多。这几年又出现了SARS和尚未过去的禽流感,人们仍然惊魂未定。这些病毒已经令世界损失了上千亿美元,大批的家禽遭到宰杀和隔离,大量的专款也为救助而设立。这愈加使人怀疑人类是否比以前更为进步,还是变得愈加脆弱?如果这些病毒是上帝为考验人类而产生,那么真不禁令人想起米兰•昆德拉那句话,只不过要换个词儿为:“流感一流行,上帝就发笑”。所有这些都源于人类对付疾病时无药可治的尴尬局面。幸好,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历史逐渐在改写。人们从束手无策到有病可治,有药可医。不仅大部分的传染病能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而且一些慢性病的克治和缓解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须知,这些成就是在短短不到150年的时间内取得的,虽然它们往往建立在更早的基础之上。西方近代以来的狂飙突进令我震撼,而近代药物的发展史便是其中很精彩的一部分,其中蕴藏了一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它不是平坦流淌的,而是波折起伏的,有时又令人深思。这些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但并未流逝,而是被幸运地保存在德国人写的一本《药物简史》中。广西师大出版社在几个月前出了它的翻译本,使得这些故事又能呈现在国人面前,叙说着一些连专业者也鲜知的药物的开发经历。它不仅通俗地描述了一些药物治病的原理,而且勾勒出十数家制药业巨头的成长经历,展现出一幅科技、人文与社会交相互动的精彩画卷。然而遗憾的是,它的首期印数只有7000册。这令人感到悲哀。难道是人们囿于所谓艰深而不敢去阅读,或者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才使得印数如此之低么?我想,可能二者兼而有之。事实上,这本书专为大众而写,即使原先对医药不太了解,也不妨碍对本书的阅读。而各章之下又分设许多小题目,作者、译者文笔又很漂亮,充满悬念,可读性极强,俨然是一部短篇小说。而对于后者,我必须澄清这是一个误解。看上去药物和每个健康人之间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药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其中既包括一些重要人物的健康对整个社会举足轻重的影响,也包括药物对社会其它方方面面的影响。例如魏晋时,社会上普遍流行服食五石散的风气,这种烈性药对人的思想性格,对当时政治文化显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在这之后,东西方的炼金术士们则垄断了很长时间内的化学史。他们不仅希望点石成金,而且长生不老。丹药虽然没炼出来,但化学却得到相当的发展。在中国,甚至六朝怪谈的风气也与方士的炼丹思想紧密相关。而在这之后,唐朝有五个皇帝就因服食丹药中毒而亡,从而政治史因这些丹药而改写。到现代一次大战的时候,研制青霉素被认为是高度的国家机密,因为它与治疗伤口感染相关,从而战场上的伤员救治、兵员恢复成为制约战争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这使人联想到两千多年前就在《庄子》中写到的:“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虽为寓言,却也并非没有一分道理。而到现在,制药业以及相关的美容保健等越来越成为对国家经济有重要影响的行业。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健康经济学等分支的出现表明,人们越来越对健康医疗保健有更多的重视。而药物就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药物简史》恰好对渴望了解制药业的过去、并关注它的未来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快捷全面的读本。我对这部书的发现是很偶然的。那时我正为制药业的发展感到困惑,写有《魔弹》一文。不经意间却发现德国的博伊姆勒曾著有《寻找魔弹》一书,还有他92年写的《药物简史》。我对之感到惊讶,因为以前听说过医学史,化学史,却从来没听说过药学史。博伊姆勒的书弥补了这一空白。况且还写得这样生动有趣,讲述了很多闻所未闻的故事,虽然我最感兴趣的不是药物治病的原理,而是它背后的人文与社会。这仍然是与我对制药业的困惑分不开的。现在研制一个新药,动辄要上亿美元,周期上十年,还不一定保证最后的成功。即使研制出来,有的药每月要化上万元,有效率的却在50%以下。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什么因素决定一个新药是否要被研制?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以为这些问题无可回避,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比如艾滋病药物的研制,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真正在这方面去做。他们认为这种病在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才流行,而相关药物的研制不仅存在高风险,而且即使研制出来后第三世界国家的患者也大部分买不起,所以他们宁可袖手旁观。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药的研制已经成为一种垄断。由于它的高风险,高投入,一般的公司根本没实力去做,而这种能力只存在于大型的跨国制药集团中。而由于它可能存在的高回报,在研发过程中的种种技术和发现又成为一种高度机密而不许泄露,这种科学交流的封闭反过来妨碍了自身的发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到它自身发展的历史上找原因和答案。《药物简史》正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它揭示出药物学的发展决不仅仅依赖其自身,而更依赖于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而这些条件是多方面的。比如没有一位富人的遗孀为保罗•欧立希捐款建研究所,欧立希决没有可能研制出俗称606的治疗梅毒的砷剂。没有美国默克公司的支持,青霉素的开发也不可能非常顺利。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显然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支持的。制药业的高风险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据说每6000种新合成的化合物中,才会有一种合乎标准。它要求既有很好的疗效,又有较低的副作用。在漫长而繁冗的筛选中,这种灵光一现十分难得。606就是在第606号化合物试验时出现比较满意的结果,这已经十分幸运了。值得一提的是,发现青霉素的英国人弗莱明曾对欧立希的606顶礼膜拜,而为自己未能提炼出纯的青霉素感到遗憾。谁知在几十年后,他所发现的青霉素在治疗梅毒上已经完全取代了606。如果今日弗莱明地下有知,不知他会对此作何感想。药物学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盼望出现一种“魔弹”。它能直追体内无可逃逸的病原,使之一招毙命,而又没有什么副作用。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是药三分毒”,“药补不如食补”。但尽管有副作用,有药治仍然比没药治要好,只不过人们希望副作用要小一些,于是这就需要增加药物的选择性。“魔弹”一名,既是对过去有效药物的一种称呼,也是对将来理想药物的一种憧憬,而人类正是在这种跌跌撞撞中前行。一部近代药物史,也正是一部充满着偶然、意外、难过与惊喜的历史。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这部历史,了解它所凝结的人类智慧和付出的艰辛努力。文·孔筱龙@【读品】

作为一名译者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不要以为认识单词就懂了意思

强烈同意第二位的评论,这本书的原文绝对是一本好书,很值得一看,而且也会让人大有收获。但确实翻译者没有医学基本理论知识,有的部分的翻译极其生硬,完全是字面翻译,这样大大降低了这本书的价值。确实是被译者毁伤颇大。以前一直以为自己学校的医学英语专业没有实际意义,现在才发现,专业性的翻译人才真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一本不能只看字面的书

 常言说,久病成良医,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问家母书中的这种药如何如何,那种药如何如何,跟着母亲的话,对照着书中对某种药的描述,更多的感觉是佩服母亲的对药物的了解能力,要借此验证书中的描述是否正确。   书的翻译真的很糟糕,我不是学医的,也不会去验证作者是否很有水平之类的,但是一本书就这么被翻译者给毁了,太可惜了。译者似乎只专注于准确翻译药物,人物和化学的名称。   太可惜了,这笔翻译费真好赚。。。。


 药物简史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