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的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毛发的故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208061781
作者:(奥)迈耶(Mayr/D.F.)/(奥)迈耶(Mayr/K.O)/綦甲福/罗娜
页数:120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内容概要

作者:(奥)迈耶 (Mayr,D.F.) (奥)迈耶 (Mayr,K.O) 译者:綦甲福 罗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剃掉胡须  留胡须的左派  剃光胡须的右翼  统治者的胡子  刮脸的历史  野蛮人和伦巴德人  教会里的胡须  神圣的胡须  留胡须的神权国家  狼女  无谓的胡须之争第二章 追求光滑  刮除体毛的历史  洗浴文化  艺术史中光滑躯体的典范  眉毛  睫毛第三章 理发馆  理发师丑闻  第一个理发馆  澡堂中人  假发  电烫发型的产生  “生态型”理发  大头发第四章 红头发  红色的20世纪60年代  玛丽亚·斯图亚特和埃里奥侬·冯·阿齐塔尼  红发女巫第五章 头发的权力  帽子和面纱  头发的诱惑力  长发国王第六章 秃头的力量  假发的辉煌  对秃头的恐惧  莫·茂兰  好莱坞的光头明星  国家首脑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有关毛发的最有趣的书。
  路易十三因为不愿意每天秃着头上朝而引领了戴假发的时尚;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和叶卡捷琳娜大帝为了突出自己的权威地位,在定期举办的庆典舞会上,让男臣穿女装,自己则换上男装,并规定不论男女,都尽可能将自己身体裸露出来的部位的体毛剃除干净。
戴安娜、希拉里·克林顿、切莉·布莱尔的简单的发式倡导了新的审美观。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大头发”反映出她坚决、果断、永不退缩的性格,她的发型是整个民族状态的完美象征。
  贝克汉姆“鸡冠头”形象在世界杯上比英格兰国家队走得还远,被日本青少年竞相模仿。
  毛发式样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趋向,更同政治密不可分。一部毛发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历史的政治文化史……

图书封面


 毛发的故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怎样才能长胸毛,打圈有效激活毛囊,快速长胸毛胸毛通常是指生长在人类男性颈与下腹之间的毛发,通常是青春期后期才出现,属于第二性征。由于男性荷尔蒙的激发,有些男人在二十岁至三十岁才开始生长胸毛。同时,胸毛在昆虫学指躯体腹面基节内侧的刚毛。着生于中气门螨类胸板上的刚毛。在通常人的理解看,有胸毛就是荷尔蒙分泌旺盛。有报道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越来越多的白领男士选择涂抹 阿达琪 增毛精华露的方式,增添自己的男人味。阿达琪纯天然专业植物增毛精华富含纳米毛囊细胞生长因子,完全作用于肌肤深层毛囊角质及血管内皮细胞,有效的促进毛囊细胞的二次发育,快速浓密胸毛阿达琪增毛精华露官网:http://www.der-matech.com.cn/goods-3.html
  •     前几日,办公室里突然出现了一位光头的新同事,他目光炯炯,一副踌躇满志的模样。人们纷纷感到些许紧张。在《绝对挑战》开播的前几期,那个光头的葆旭东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7月结束的“颠峰营销特别节目”中他夺得了东风日产百万年薪的职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那些试图掩饰脱发的种种伎俩通常会加以揶揄和嘲讽,然而一旦将头彻底推光,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反而会引起人们心里的钦佩。纯粹的秃顶似乎蕴藏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毛发的故事》第六章里面就谈论到“秃头的力量”。“亚里士多德把秃头看作是男性能力的一种标志。”“中世纪修道院院长胡克巴尔特赞美秃顶男子自然拥有的领导能力,他们天生就是神职人员、国王、战士和学者。”即使这些赞美诗歌也不能改变人们对秃头的负面评价。“头发浓密程度和男人的性能力有着某种直接的关系,这一植根于大众观念之中又部分地被医生所强化的认识,使得一直到今天生发剂的男性顾客群仍然在不断地扩大——主要是对自己的能力不信任的男性。”“当然,今天的男人们期望拥有满头乌发,审美动机在这里也起了重要作用。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是永葆青春,美容外科则为秃头的男子打开了一条新道——植发。”“一些统计数据表明:在欧洲,几乎有 1/3的男性在30岁以前就受到脱发的折磨;仅在德国据估计大约就有1200万人。在欧洲,大约80%的男人或早或晚会变成秃头,而在非洲这个数据只有25%,亚洲则只有15%。”不过,大概在亚洲秃顶比例不高的情况下,脱发的人们更有理由为此忧心忡忡了。我见到身边很多男性为此而焦虑。一位三年没有见面的朋友电话里约见面时间时,颇为担心地说:“你到时看我头发会不会觉得少了啊? ”我哑然失笑,因为觉得他头发多少对于在我心中的魅力程度是不会有丝毫影响的,但还是颇为理解、体谅他的心情的。在嘲弄竞争对手时,打击对方的头发也是出恶气的极好手段,可惜就是有失厚道罢了。以前见到“地方支援中央”“地中海”的发型曾经很不宽容地嘲笑,现在非常理解当事人的心情了。只有在最后破釜沉舟,完全推成光头后,这些人才再也不会受脱发之累。可惜这个过程中的煎熬不是当事者不能体会。这本书中还提到红头发的女孩子代表着叛逆的心理;帽子和面纱的作用在于通过控制女性头发进而达到控制女性身体的目的;女性飘逸的长发和性吸引力的内在关系等等。十分有趣。正如在介绍页所阐述的那样:“毛发式样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趋向,更同政治密不可分。一部毛发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历史的政治文化史……”2006年8月17日伦敦雾附录:前几年的旧文:头发会泄露你的秘密:http://londonfogliz.bokee.com/1007303.html
  •     1699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从西欧返回俄国,领导俄国开始走向文化与政治的复兴,在一系列改革中,胡子也成为一个争议:他将胡子看作是保守的俄罗斯观念的标志,便下令对蓄胡须者征税。这种胡须税在各城市的城口严格地征收,较高纳税阶层的男人如果不想刮脸,得缴纳100卢布;农民则缴纳1戈比。从东正教分裂出去的拉斯尼基教派的信徒,非常不喜欢这项规定,他们宁可选择流亡到西伯利亚,也不愿意剃须。要等到1765年,叶卡捷琳娜大帝才废除了这项规定,但在大帝的宫庭里,臣仆们还得继续刮脸。政治偏好影响审美,在俄国历史上,彼得一世时是为数不多的西化的阶段,此后,俄国坚持着回到保守的斯拉夫主义的冲动。在该国的传统中,胡须被视同为男子汉,无胡须则视为女性化。著名的作家索尔仁尼琴,虽然年轻时是反共产主义的硬汉,但却具有我所不喜欢的斯拉夫主义立场,他一直攻击收留了他、给予他荣誉与尊严的西方社会,他自称是俄罗斯历史与精神的代表,当他从集中营被释放出来之后,就不再剃须,以此象征着回到保持着的俄罗斯人民的身体传统之中。留胡子,一向是左派的做法,在左派看来,胡子是反叛、另类的象征与符号,在与自由社会相抗衡的共产主义国家,在“斗争”的历史时期,都会留胡子,古巴的卡斯特罗不刮胡子,他曾经在回答巴西电台的一次采访中,说不剃胡子每年可以节省10天时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们在革命时期也不剃胡子,比如周恩来。德国的左派领导人都留着胡子,比如马克思。苏联左派也留胡子,比如列宁与斯大林。而同样极权或神权的伊斯兰国家,留胡子是必须的。今天那些愤青们或者艺术青年们,留胡子的也颇多。不留胡子则更多的是主流社会身份的人们。右派基本上不留胡子,剃光胡子意味着高效、能干、精明、打理事务。而在一些共产主义国家,领导人们得到统治权之后,便开始剃胡子,比如中国,1949之后的中共领导人极少有留胡子的,原来的美髯公周恩来在上台之后就没有留过胡子。在体毛方面呢?体毛同样也被社会化了,从古埃及起人们开始剃体毛,认为体毛暴露在公众视野中是不礼貌的,是失礼的。今天所看到的西方艺术品中,人物形象都是光洁的,没有体毛。直到上世纪电影兴起之后,到六七十年代,因为电影明星们的示范作用,体毛方又出现在银幕上与生活中。体毛也就被认为是性能力旺盛、体力很强的标志。事实上,体毛与这些无关,它只是社会观念与审美入侵身体的标志。头发与胡子一样,也成为政治化的战场。理发馆一般会被认为是传播流言蜚语的场所,第一家理发馆于公元300年在意大利半岛开张,从那以后,它一直被认为是大话、空话的集中地。与去掉头发相反的是假发,它的始作俑者是法国的路易十三,当时满头浓发被认为是男性的特征。英国王室也爱上了假发。直至今天,假发在英国与英国殖民地诸如香港仍然是社会最高层的着装:上议院的贵族、大法官、大律师、下议室的发言人,都会在相关时刻戴上假发,表明他们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国家。同样在英国,唱反调的清教徒却设计出了自己的发式,他们形成了“圆颅党”。在今天,长发还是生命力的代表,是主流社会的审美,假发则仪式化为某种有关国家的象征,光头则一向在文艺作品中意味着坏人、黑社会、匪徒、愤青、文青……所以要知道你的发型会暴露你的社会身份与政治立场。一个世纪以来的时尚界,长发与短发一直在各领风骚十来年,短发代表着精明、整洁、男孩子化,长发则代表性感、风情。金色头发一直是西方主流发色,红色则代表叛逆、性感、女权主义。19世纪末作为自由运动而反对生活制服化的妇女运动,在几十年后却设计了解种制服:20世纪60年代德语区争取妇女权利的女性都穿着淡紫色的工装裤,并把头发弄成引以豪的红色短发。其实红头发的起源是在埃及,它是司祭阶层的象征,在阴间,只有死神奥西里斯才是红发。英国的玛丽亚·斯图亚斯是红发,被称为红发人,认为她品德败坏;红毛王威廉二世也是个残暴者,中世纪法国享利二世的夫人阿齐塔尼也是红发,却是个坏女人;而红发现在也成了女巫的特征。头发一向是力量的象征,古希腊的神话中,散开的头发是危及生命的象征。后来,海妖塞壬总是披着蓬松、飘逸、红色的长发;罗累莱女妖坐在莱茵河畔一块高高的岩石上,梳着长长的头发,用歌声让船沉没;在犹太人的《旧约》中,德莉拉与狮子般强壮的西姆松上床后剪掉他的头发,才战胜了他。体毛,也就是身体上的毛发,它们不是你个人的所有,也不是你的想法的表露,它们不是私人性质的,而是政治与社会性质的,不同的政治立场、政治风向会决定体毛的性质,不同的社会道德与审美会决定体毛的存亡,体毛被政治化与社会会,也即是个人命运在历史上不可能得到自主的象征。只要我们不能如已所愿地处理我们的体毛,政治对个人身体的入侵便不会结束。正如《毛发的故事》结尾所言:实权决定了审美标准。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薄薄的小册子,轻松的睡前读物,一个晚上就翻完啦
  •     主题有趣,但翻译不能恭维。
  •     这是一本薄薄小书,捏起来大概就5毫米厚,纸质和印刷质量中上;原文可能是德文,有长句,文笔比较严谨,总的来说翻译的不错;主要是关于西方的毛发修剪风俗和发型胡须与政治的关系,对亚洲的这方面情况提及很少。是一本不错的茶余饭后消遣,从中可以体会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西方的中世纪以后毛发时尚变迁与政局变化有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
  •     好玩
  •     不错。。有时候比较难懂 翻译的原因 关于毛发的故事 但是和其他类似的书一样 像是通过过去事实来找出规律 但是 规律是否真的存在?这取决于这规律是否有了对未来的预见性。而事实上,不要说未来,对过去事实的例外的自圆其说也是勉强的。但毛发的文化反应确实是很有趣的。
  •     表述有点乱 看个大概 话题还是很吸引人的 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啊——鲁迅《头发的故事》
  •     胡须、体毛、眉毛、睫毛、头发...不仅仅是美容,更多的是那个特定时代的文化隐喻。
  •     看着挺乐的
  •     没看过原版,但这个翻译……就像一个高中生把阅读理解的文章按照语法词义逐句翻译一样汇成了这本书。
  •     欧洲有不少对“毛发”这样稀奇古怪的小东西感兴趣并深入研究、广征博引的学者,写出来的东西看着有好玩又长见识。每一本这样的小书都是一个小通史
  •     通过政治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头发的权力、理发馆文化和秃头的力量,从而探究头发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     有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