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208062542
作者:埃里克·沃尔夫
页数:561页

章节摘录

插图:早在公元初年,一个受到中国和印度模式的双重影响,同时又有水稻业做后盾的国家模式,就已在湄公河三角洲上崛起了。不过,在第一个千年里,邻近地区和岛屿上的水利中心的形成,却遵循着印度原型。在这其中是吴哥高棉王国和爪哇中部及锡兰诸王国。在印度,印度河流域一个更早的核心区域曾经支撑着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的国家体系;但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这些国家都灭亡了,可能是由于印欧人的入侵。从此,干旱的印度河谷再也没能重拾它往昔的关键角色,而只能充当来自中亚地区的入侵者的一个补充地。从那以后,当国家形成时,它们都起源于恒河河谷,尤其是比哈尔和孟买地区。稻米是这里的主要作物,当年降雨量只有40-80英寸时,稻米种植就要辅以灌溉,而如果年降雨量超过了80英寸,就要修筑堤坝防洪。在东亚和南亚,因灌溉农业较为发达,这对那些并不实行集约耕作的人群十分不利。在印度,集约农耕民一直压迫着那些实行刀耕火种农业的山地部落,如比哈尔的蒙达人和奥朗人。在中国,汉人始终将他们的历史认同归结到公元前700年后在灌溉农业基础上形成的政治经济。在他们的南部,是非汉人的“蛮族”——“猫”(苗)、莫徭(瑶)以及傣语族。当汉人越过长江进入“蛮族”地区后,他们用自己的文化和政治模式将其中某些群体统一起来,同时又把刀耕火种种植者驱赶到更边远的、更荒凉的地区。在其他地方,迁移的种植者为了减轻他们建立在亲属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勒索的压力而不得不向后退缩。其结果是,从12和13世纪之后,非汉人的少数民族的剩余人群只生存于中国东南部和邻近的缅甸、泰国、老挝以及越南的山区。同样的过程也在更小的层次上重复着,灌溉农业在低地地区发展起来,而山地民则采取粗放耕作,在山地和难以进入的腹地进行耕种。

前言

在1968年,我曾这样写道,人类学要发现历史,这种历史能够解释现代世界的社会体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以分析的眼光来理解所有的社会,包括我们自己的社会。我认为,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分析的历史来抵制形式理性在人文科学中的势头,这种理性不再探求人类行动的动因,而只满足于以技术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我们使用的方法越来越复杂,而获得的结果却越来越流于平庸。我认为,为了防止流于琐碎,我们应该从过去中追寻现在的原因。惟其如此,我们方有可能理解那些驱使着所有社会和文化的动力。本书就是基于诸如此类的信念而写成的。我从一开始就清醒地意识到,这样一种分析的历史是无法从对于单一文化或民族、单一的文化区域甚至一个某一时段的大陆的研究中发展出来的。我们有必要重返一种旧式人类学曾经有过的洞见,并重新获得曾经引导着克鲁伯(Alfred Kroeber)和林顿(Ralph Linton)等人类学家努力建构一种全球性文化史的灵感。我们已经忘了,在他们看来,人类是在相互的关系中而不是孤立地营造他们各自的文化的。不过,那种旧式人类学很少关注1492年以来不同文化相互作用的主要动力——这些动力驱使欧洲迈入了商业扩张和工业资本主义。而这些人类学家试图勾勒的文化关联只有在其政治和经济情境中才能比较清晰。因而,惟有在一种新的、历史取向的政治经济学当中才能重新赢得人类学的洞见。

内容概要

埃里克·沃尔夫(1923-1999):出生于维也纳,1940年到美国,进入纽约王后学院求学,二战爆发后曾参军入伍。1946年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在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任教。主要兴趣点是人类学中的宏观研究和历史解释,主要著作包括:Anthropology(1964);Peasants(1966);Peasant W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1969)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联系
第1章 导论
第2章 1400年的世界
第3章 生产方式
第4章 欧洲,扩张的序幕
第二部分 寻找财富
第5章 美洲的伊比利亚人
第6章 皮货贸易
第7章 奴隶贸易
第8章 在东方的贸易与征服
第三部分 资本主义
第9章 工业革命
第10章 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分化
第11章 商品的流通
第12章 新劳工
余论
文献注释
参考文献
专有名词对照

作者简介

本书选取1400年这个时间作为究的参照点在那结点上,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欧洲作为一种新变化趋势的心力量迅速崛起,欧洲大陆以外的其他不同来源的社会组和族群逐被卷入到这个全球性联结的整体中。作者秉承了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和劳动价值学说的基本观念,以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在各大洲之间扩展为核心,考察了不同文化、政治和社会环境的人群对这一巨大变化所做出的回应。

图书封面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Sahlins是现存不多的人类学理论家,他的很多文章都值得一读,但老头儿也有雷人的评论。比如他说Eric Wolf的这本书:虽然以恢复“没有历史”的人的“历史”为目标,但所表现的依然是西方主导的近代世界史。我坚信老头儿写下这番话的时候一定是一脸坏笑:这么多年的老哥们儿了,总算让我逮着釜底抽薪的机会了。但。是。大爷,您真的雷到我了,按Mujun同志的著名形容:里嫩外焦的。这不是个学术问题,这NM是个逻辑问题。如果有一个命题:A没有历史,B有历史,A的历史是被B发现的。你该怎么反驳?Sahlins的答案是:不,A应该也是有历史的,A不是被发现的。Wolf的答案是:错,没有单独的A或者B可以单独支撑1400年以后的世界史,历史叙述的单位不再是“XX人”,而是你我加起来的总体。这才是世。界。体。系。显然,狼大爷赢了。真正的挑战不是把硬币反过来,而是在硬币中间穿个孔。Wolf在书里从不随便提“文化”这个词,我想他大概比所有人都清楚:从这以后,很难再说XX文化,XX历史了。那是1982年,Writing Culture那帮坏小子还在暗地里准备使坏。但Wolf已经比他们更早的拆掉了人类学言之凿凿的叙事基础。我不知道他结尾的那一刻,会不会有隐约的担心或忧伤,毕竟,这不是《二十世纪农民战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品。作为当年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棋手,Wolf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自己的书的意义。但狼大爷显然多虑了。Prasenjit Duara来中文大学的时候,在我们吴老板办公室里闲聊,说起Globalization这门课用的读物。说起这本书的时候,Du哥一脸不屑的说:我从来不看那本书,想都能想到那里面多少史实错误。是,从这个意义上说,Wolf极其不自量力:人类学家怎么可能写世界史?就像当年陈寅恪在Party上故意站在雷海宗身边说:有些人不自量力,还开中国通史!有时候你发现,“就事论事”,或“多看别人的优点”这种从我爹他们那时候的思想品德课上就一直强调的“美德”,真的很少有人拥有。看后现代的人精们说:中国XX即是反市场的,又是市场主导的;既是反权威的,又是重塑权威的;既是自上而下的,又是自下而上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市场!每当遇到这种奇文,我都深深地怀念狼大爷。并。且。低。声。对。那。个。作。者。说。滚。
  •     翻的不怎么好作者好像持的是老马的劳动价值论,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的剥削论(从书名也可以看出来),至少可以对移民史(比如巴西为什么会有意大利人,以梳理欧洲足坛,欧洲南美双重国籍的一些人物的成因),和一些经济作物(可可,橡胶等)的在全球的种植史角度还是没见过的(大概是我看过的书还不多)对非历史叙述的理论部分没有细看,还需再读一遍。
  •     我只读了皮货贸易一章,感觉翻译上应该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只发现两个小地方:一是P187最后一行“……发运到伏尔加河大拐弯处的保加利亚”,伏尔加河不流经保加利亚,我觉得作者不会搞错,很可能是翻译错了;二是这一部分中经常提到海狸,此外还有河狸、水獭、海獭,我上网查了一下,海狸这个名字用得很随意,其实海狸更正规的叫法是河狸,它生活在内陆河流处而非海中。原来我看文中经常提到深入内陆猎取海狸总觉得很纳闷。海獭生活在海中,“西北海岸”一节中的翻译是对的。水獭也生活在内陆河湖处,但与河狸不是同种生物,我觉得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尾巴,河狸的尾巴是扁平的,水獭的尾巴是细长的。所以P189的插图很明显是河狸,却译作水獭。因为没有原文和其他译本对照,所以很多错误隐蔽难找。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 K5/3125
  •     历史重在记录统治阶级;18世纪之前西方没有资本主义,只有基于colonalism的纳贡制度; three modes of production: capitalist, kin-ordered, and tributary;秘鲁-中国;Parian,马尼拉的中国居民区;北美皮毛生意;奴隶贸易;华工贸易
  •     對於世界1400年的分析很有意思,游牧民族穆斯林那麼如今那麼瘋狂應該是其自身歷史上徘徊不定沒有安全感造成的好斗和統治階級為了統治部落而形成的宗教崇拜的獨一性。
  •     我其实是想通一遍欧洲史但捧着厚厚的欧洲史读不下去。看这个标题比较轻松点才看。
  •     如果你想了解历史,读这本。如果你不想细看历史,别耗在这么多文字中迷乱。
  •     我是读的原文,不知道译文质量如何,但认为仍然值得推荐
  •     欧罗巴的遐想
  •     Eric Wolf要和Sahlins一起读!
  •     没概念 看的乏味
  •     历史串烧
  •     从唐毛处厚颜夺之。
  •     反现代性写的那么好
  •     前几次看历史相关,都拿我的”切糕历史模型“来想象,这本提供了一个新模型,台球游戏模型,重点在流动与碰撞。台球游戏更宏观,但是单靠1400年的人类学家写的史实无法让所有人信服啊
  •     读这本书的时候同时也在读《瑞典史》,非常有趣的对比
  •     对人类学家写的世界史果然没什么兴趣。PS:附录很有用!
  •     大而不当。不是历史,也不是经济学著作。导言提出了宏伟的构架, 可惜作者的功力并未在书中完成其目的。 另外, 这本书大部分篇幅在18-19世纪, 而不是扉页上说的1400年这个片段。这是让我坐不高兴的一点。
  •     人类学。这本是结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沃尔夫的立论和论证几乎完美,唯一遗憾的是他在有关东方国家的一些史料细节上错误太大,不过依旧是值得推荐的一本逻辑严密结论惊人的著作。
  •     也许是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号称以批判精神见长的人类学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学科自身,对民族志可靠性的怀疑、对田野调查中权力关系和个人因素的强调、对人类学研究是否能洞察文化的真实意义甚至对研究本身的合法性都展开了强烈的自我批判。当然,批判本身是有意义的,但这一人类学的自我内卷化过程却使得人类学研究丧失了与外部真实世界的联系而将注意力专注于马文哈里斯所嘲讽的“人类学家自己的肚脐眼”,着迷于人类学自身或是所谓社会文化的边缘如性、性别、认同、自我等问题之上,是否令人类学者失去了对社会主体或人类历史进程主要问题的关注呢?
    在这一背景下,《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的出现恰恰给人类学研究带来了历史的维度以及更重要的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整体视野。在这一视野的关注之下,各民族各文化的历史进程都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扩张及对此加以回应的大历史背景之下得到关注。那些原来被视为孤立或原生态乃至原始的文化在这一背景下得到更好的理解——它们与它们的创造者都并非原始,更非孤立——令本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乃是沃尔夫所指出的,利奇笔下徘徊在贡萨和贡老制度之间的克钦人并非由于某种心血来潮才在两种制度间摇摆,恰恰是近代鸦片贸易在东南亚受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刺激兴盛,才促使克钦人为适应乃至应对这一外部世界强加于其身的怪物发展出变异的社会结构,简言之,鸦片为钟摆提供了动力,而这一内在的联系,如无整体的全球化的视野,则无法发现。当然,这并非否认族群认同、宇宙观、人观乃至社会文化能动性的作用,而是说必须在某种整体的框架内将生态-技术-经济与政治-权利和社会结构与观念体系加以考量,这种整体的框架不仅应用于某一社会文化内部诸元素之间,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不同社会文化在具体历史进程中如何将各自联系起来从而将世界连接为整体。
    当然,沃尔夫将自身关注点放在了对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批判上,也许对非西方文化所具有的能动性与独立性强调不够,但这也正突显了他所具有的道德勇气,因为我们所处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这一体系所塑造,忽视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忽视了这个世界上大多数苦难尤其是对边缘人群而言的苦难的根源。
  •     不难懂但很枯燥,要是有本附带的地图册就好了
  •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史上的潜力
  •     本书的中心论题是,人类世界是一个由诸多彼此关联的过程组成的复合体和整体,这就意味着,如果把这个整体分解成彼此不相干的部分,其结局必然是将之重组成虚假的现实。诸如民族、社会和文化等概念只指名部分,其危险在于有可能变名为实。唯有将这些命名理解为一丛丛的关系,并重新放入它们被抽象出来的场景中,我们方有希望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并增加我们共同的理解。P7 作者希望能够勾勒出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一般过程,同时也关注这些过程对民族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的小群体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材料很丰富
  •     就是翻译得不太好。
  •     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     intro是写得最好的。与frank是一路,这一路应该已经成了一个流派或者传统了吧。与scott是貌合神离。
  •     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代表作。
  •     应该算是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历史人类学,更像一本世界史,以生产方式的发展为脉络展开的欧洲扩张历程,世界如何因之被卷入被裹挟,地域间的各种联系如何得以建立,而又如何牵一发动全身。人逐利而动,奴役、压迫、战争,于是有了所谓的进步和现代,守着得到的果,却忘了之前的血。借了马克思的一些视角,论证很细
  •     欧洲的崛起在于其之前的穷困。而整个世界从1400年开始就开始在欧洲世界贸易的带动下从局部联系发展到更大的范围之上。也促动了所谓那些没有历史的人民的他们的社会变革。
  •     书的质量很好啦,对这个方面感兴趣的朋友基本都要有的。买了一本送同学。
  •     印刷档次再怎么高也掩盖不了译者文化知识的匮乏,马六甲译成马拉卡,奥斯曼译成奥托曼
  •     此书对我来说显然太过专业而乏味,但并不能因此贬低作者在专业上的功底和贡献。其实我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对西伯利亚和北美的皮货贸易好奇,不过草草翻完此书我也没能了解更多。
  •     变动才是文化的主题……
  •     补记,很早读过的,很享受阅读的过程,更赞这本书的译者~
  •     “没有历史的人民”并非没有历史
  •     在有兴趣读的部分,这是一部不那么目的论的目的论历史人类学著作
  •     史料极为有趣
  •     我们需要的是分析的历史,来理解所有的社会。每一个用来分析社会的工具,也要加以审视。每一个接近研究单位的步奏也需要被审察。
  •     还发了书评呢
  •     感觉到马克思主义旗下的宏观研究和历史、民族志近乎无法沟通,比如埃里克这种把论断建立在魏特夫的研究之上的,和杜赞奇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     历史的眼光,无所谓“没有历史的人民”,当看到非洲头人帮忙买卖奴隶时,眼泪都快下来了
  •     欧洲不只是世界历史的主体,也是世界历史的产物。“处在世界历史之外的民族”并不是在消极地等待欧洲将它们带入世界历史,也在积极地创造世界历史。因为复数的文化概念,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它们处于不断的相互影响之中,正是依靠这种文化间的流动,世界才被凝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沃尔夫引入了“文化丛”这个概念,强调居于文化丛中的各种文化在社会联系的多重作用下,处于不断的建构、解构和重建之中。没有哪种社会或文化是既定的,依靠内部的本质统合在一起。因此,“固定的、统一的和有界限的文化概念必须让位于文化丛的可流动性和可渗透性观念。”文化之间的流动、混合与影响并不是一种抽象行为,它只有借助生态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互动才会发生。文化必须被置于变化着的、多重的社会联合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     原著的标题是带问号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     此书先在台湾麦田出版
  •     只读了第一章
  •     G2
  •     我们不能再将社会看作孤立的、自足的系统。
  •     书还不错,保护得很好,就是没看到发票
  •     平安夜就着哈啤和“老奶奶”花生读完这本书后,回忆起当年政治课上背过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老马说的对
  •     创意又被人抢先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