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与端午文化构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民族文化 > 民族精神与端午文化构建

出版社:都春屏 贵州大学出版社 (2011-07出版)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811262261
作者:都春屏
页数:26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章 端午的历史渊源 文化保存的规律是,古老的文化经不起时间的洗刷而灰飞烟灭。战国诸子之一的杨朱曾经慨叹“太古之事”的湮灭,他说:“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三王之事,或隐或显,亿不识一。”文化消亡规律使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历史,并不是其最初的源头,端午的起源也不例外。 端午节起源于屈原,但是通过文献考证及分析,我们发现屈原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在端午习俗中,或者说,端午习俗是早于屈原而存在,它起源于以北方为主但全国广泛存在的五月五日岁时忌日。为方便表述,我们姑且将有屈原出现前的端午节称定义为早期端午节。 我们将从端午民俗重要的符号——“五月五日”及其习俗;端午的文化内涵;端午的日期三方面来梳理出早期端午习俗的面貌,探寻其与屈原的关系。 第一节 先于屈原而存在的早期五月五日习俗 端午节在阴历五月五日,或者说五月五日就是端午节,这已经成为我们民俗生活的集体无意识。但是,这是千百年民俗流变的结果。在先秦时期,端午节的名称还未广泛流传,但作为端午节重要民俗符号的五月五日却是一个民间普遍存在、有着丰富节事内容的重要日历,已经具备了民俗节日的雏形。本文把先秦发生在五月五日的事件,统称为五月五日习俗。 一、民间的“五月不吉” 20世纪70年代在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代竹简中已经有五月不吉的记载,《日书》甲种的《玄戈》篇说:“五月,东井、七星大凶,胃、参致死。”东井、胃、参,都是星宿名。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因在玉井之东,故名。《汉书•地理志》:“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秦地在天文学上属于东井、舆鬼星。五月观念也见于楚国,1943年从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楚帛书《丙篇》:“曰□(皋)……不见,月在□□,不可以□(祭)祀,凶,取(娶)□□为臣妾。”□(皋),依《尔雅》应该是皋月,即楚国五月的月名。

内容概要

都春屏,女,1973年2月出生,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及高等教育研究,曾参与国家级研究项目1项;主持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三峡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屈原故里端午民俗研究”、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楚地端午民俗的历史流变与形成过程研究”等湖北省教育厅及科技厅项目7项;参与的“三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被湖北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屈原与五月五日:端午的渊源及意义》、《屈原求索精神及其现代解读》等文章被广泛引用。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端午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先于屈原而存在的早期五月五日习俗
第二节 箭剁式文化景观——端午传说
第三节 丰富复杂的符号系统——端午习俗
第四节 端午与宗教
第五节 不固定的早期端午节日期
第六节 早期五月五日端午节俗的特点
第二章 屈原与端午:端午节的历史整合
第一节 与端午有关的历史人物
第二节 屈原成为端午节的文化符号
第三节 端午节文化整合的历史过程
第三章 栖息于端午民俗中的民族精神
第一节 屈原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第二节 屈原文学创造对民族精神传播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民族精神与端午文化构建
第四章 从屈原与端午的结合看民俗发展流变的规律及启示
第一节 民俗主体的选择是民俗流变的决定力量
第二节 人性主题是民俗流变的必然选择
第三节 符合历史规律是民俗流变的过程哲学
第四节 悲剧力量是民俗流变中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考察
第一节 秭归端午的源与流
第二节 秭归端午习俗实录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民族精神与端午文化构建》编辑推荐:屈原能成为端午节的文化符号,是因为他所具有的爱国主义和理想精神符合了中华民族精神,因为他具有超越时空的先进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屈原前无古人的文学创作也对其精神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民族精神与端午文化构建》分端午的历史渊源、屈原与端午:端午节的历史整合、栖息于端午民俗中的民族精神、从屈原与端午的结合看民俗发展流变的规律及启示、屈原故里端午民俗考察共五章。《民族精神与端午文化构建》讲述了端午节要从早期地域性强、形态分散的民间节俗发展成为全国民众普遍认同的传统国家节日,客观上提出了民间习俗内容从分散走向集中,文化意义从纷繁芜杂到凝炼统一的要求。这种要求正是通过“屈原”这一文化符号来实现的。

图书封面


 民族精神与端午文化构建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