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文本专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民族文化 > 雷山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文本专辑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811089301
作者:雷山县文化体育局 编
页数:206页

章节摘录

  西江千户苗寨形状各异的吊脚楼,形式上富于活力,为天人合一式建筑结构。苗家人迁入当地后,为了留下更多平地用做耕种田,也为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使本民族繁衍生息,在建造居所时,大都选在30°-70°的斜坡陡坎上,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简单,稳固性强。它以柱、枋为基本构件,通过穿斗形成完整空间。二是充分利用当地木材及其强度。由于采用的是穿斗结构,可以用小材盖大房。三是既节约了耕地,又适应于山地斜坡建屋,并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为典型的天人合一式住房。  房子框架皆由榫卯衔接。一栋房子的柱子、屋梁、穿枋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20世纪60年代以前多为汉文盲)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斧头、凿子、锯子和各种成竹在胸的方案,便能使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使一栋栋3层木楼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上,足见苗族民居建筑工匠的工艺水平。  不识汉文的苗族木匠在建造民居中,常常运用高深的力学建筑原理和普通的几何图形。吊脚楼的造型从宏观上看,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是稳定而庄重的普通几何图形,给人以一种既有典雅灵秀之美又有挺拔健劲之美的感觉。无论柱、枋、梁、檩,皆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从而奠定了长方形结构的基础,然后再逐个延展组合而成整个屋体。屋面由于排水的需要,必须是两面或多面的,这样就确定了其最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从横向上看,房屋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各由一个三棱体和两个长方体组成。这样的建构,除了使结构上的稳定得到保障之外,在艺术感觉上也显得端庄、稳重。  吊脚楼在虚实对比关系上,显现了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断面纤巧的木结构穿斗式构架极为轻灵,苗居半边吊脚楼突出了“轻”的效果。“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对比强烈。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房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宗教色彩,如在备料、发墨、上梁时都要进行祭祀,而且有很多禁忌。  六、主要价值  西江苗族吊脚楼是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式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的逐步完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载体。在民居建筑中,吊脚木楼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位,而且它是苗族等少数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西江千户苗寨规模之大,气势之恢弘,是自然环境、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综合体,对研究苗族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对苗族人民来说,它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是其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它以传承的物质形态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西江苗寨吊脚楼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书籍目录

雷山县和县域内的苗族概况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营造工艺雷山苗族鼓藏节雷山苗年节雷山苗族芦笙制作工艺雷山苗族服饰刺绣制作工艺(苗族刺绣) 雷山苗族织锦雷山苗族银饰锻造工艺雷山苗族芦笙舞雷山苗族铜鼓舞雷山苗族飞歌雷山苗族医药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雷山苗族酒礼歌雷山苗族《嘎别福》雷山苗族爬坡节雷山苗族吃新节雷山苗族招龙雷山苗族扫寨已完成申遗文本的项目雷山苗族起活路雷山苗族婚姻习俗雷山苗族巫词雷山苗族鼓社制度后记

作者简介

《雷山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文本专辑》内容简介:雷山县是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之一,有苗族12.5 万人,苗寨300余座,遍布全县9个乡镇。雷山县的苗族,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定居于雷公山周围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了非常厚重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雷山苗族文化按内容划分,有农耕文化、建筑文化、节日文化、歌舞文化、娱乐文化、体育文化、器乐文化、婚嫁文化、丧葬文化、巫文化、宗教崇拜文化、习惯法文化、服饰文化、银饰文化、医药文化等。对上述文化类别,如果再进行细分,则每类文化又有若干分支。如苗族的歌咏文化,就包括苗族古歌、飞歌、情歌、酒礼歌、婚嫁歌、丧葬歌、建筑起造歌、儿歌等10多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涵盖内容来说,上述多类文化,均属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图书封面


 雷山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文本专辑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