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五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民俗文化 > 岭南五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5-12
ISBN:9787108023414
作者:张国雄
页数:217页

内容概要

张国雄 江苏宜兴人、1955年出生于重庆、上山下乡三年、“文革”后恢复高考当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学习。直到取得博士学位。1992年在北京大学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55年南下广东,现任教于五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华侨华人史、侨乡文化、乡土地理。著有《五邑文化源流》、《五邑华侨华人史》、《赤坎古镇》、《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等。
李玉祥,1962年8月出生,江苏南京市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视觉艺术硕士,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为自由撰稿人。出版有《老房子》系列图集。作品多次在海内外展出刊载。

书籍目录

前言
壹  从四邑到五邑
贰  三位学术宗师
叁  闯世界的“金山客”
肆  侨乡古村落
伍  乡村洋楼
陆  开平碉楼
染  欧陆商镇与集市广场
捌  乡党莫如齿
玖  消失的文化
拾  延续的传统
尾声 天涯处处系乡情

作者简介

新会的历史在岭南五邑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中央王朝在这里设置行政建制是在东汉末年,* 初叫"平夷县",可见当时的族群状况和经济、文化落 后的情景。大致在南北朝的刘宋时期,改名升格为" 新会郡",从此新会之名沿用至今,已有一千九百多 年了。那时的新会,管辖的地域比今天要宽广得多。
从明朝中期开始直到清初,为了海防和经济开发、社 会治安的需要,新会县陆续一分为四,先后划分出台 山县(明弘治十二年,1499)、开平县(清顺治六年, 1649)和鹤山县(清雍正十年,1732)。
有意思的是,虽然鹤山也是从新会分出,然而从 19世纪中期以来,海外的台山、开平、新会的乡亲在 心理上长期不认同鹤山,华侨社会中流行的"四邑"并 不包括鹤山,反而是在行政上一直隶属粤西的恩平县 被拉了进来。
恩平县在古新会县的西边,处于珠江三角洲与粤 西丘陵山地的交界地带,其设县的时间与古新会同时 ,但是长期以来政区与新会两属。
这种行政区划与民众心理区划的矛盾,是地理和 文化、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鹤山民众喝的是西 江水,而流经开平、新会、台山、恩平的则是另一条 河流,四县同饮一江水,自然在文化、习俗、语言诸 方面就要相近得多。清朝雍正年间设置鹤山县,主要 是为了安置粤东的客家移民,至今当地的方言中还有 不少客家话的痕迹,而另外四个县的方言则比较一致 ,说"四邑话"。咸丰、同治年间,在今天的五邑地区 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土客械斗",前后长达十二年,亲 痛仇快,*后分布在台山、开平、新会、恩平的客家 人被强制迁出,只有鹤山的客家人基本守住了自己的 家园。这一事件成为拉大鹤山与新会、台山等四县民 众心理距离的助推力,历史的恩怨影响到了后来人。

图书封面


 岭南五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昨天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一口气看完了。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很全面的书,里头对五邑的历史、人文、建筑都做了介绍,讲大历史同时也讲小人物的情怀,且引经据典,每段历史和故事都非常经得起推敲。也许对于对此地陌生的人来说,这本书有些地方还是比较学术,例如对开平碉楼的描述上就用了不少建筑与艺术上的名词进行描述,这并不是一本茶余饭后的娱乐之书。然而,对于生于此长于此的我来说,此书给我了太多感动,它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这就是我的根。每个人都有他的家乡,他的根,而同时,每个人对他的家乡其实都会有不同的复杂的情感。不知为何,从小我会有一种卑微感,一直觉得自己是来自于不知名小城镇的人。也许是因为小时候跟着亲戚去了大城市,报上自家名号直接被讥笑为是来自乡下的孩子;也许是因为当从电视台里听到被采访的群众说着的满口家乡话,才发现自己每天用以交流的语言真的上了台面原来这么难听……初中的时候,家乡新会被原来附属于它的小地方江门反吞为区,尽管心里不舒服,但到广州上大学以后我也慢慢地在各种场合介绍自己为江门人。也许,只是觉得总比新会二字来得多人认识吧。所以当找到此书时我确实有点意外。我不知道还会有这么好的学者和出版社愿为我这不知名的家乡作传。但看完,才知道,原来真正看轻了自己家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看轻了自己的家乡,也就是看轻了自己。五邑即新会、开平、恩平、台山和鹤山。新会的历史很久远,古时便一直是一大郡县,其历史远远久于现在的江门市区。而且人杰地灵。说得最多的便是梁启超。其实不仅仅梁启超,还有二陈,陈献章和陈桓,都是近代有名的学者。虽然去过梁启超故居很多遍,但我依然觉得这些传说中的人物离我很远,甚至我无法想象这位伟人说着新会话的样子。距离很远的其中一个原因,正是我觉得现在新会已经出不来什么牛人了,最好的高中,一年出不了一个清华北大,新会的经济也停滞不前。但其实这并不奇怪,用一句玩笑话说是,厉害的人都走掉了,所以家乡就不剩什么了。五邑尽是侨乡,华侨遍世界。书中考究说,每五个香港人或每两个澳门人,其中一个便是五邑人;前几年江门办了场活动,请了祖籍是五邑的香港艺人回来演出,简直是亮瞎眼的阵容,梁朝伟刘德华曾志伟黄百鸣……这台地方节目最后直接被TVB转播到黄金时段;我爸跟我说,他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偷渡到港澳,如果他那时候稍微大一点,也会去偷渡……然而,几多荣耀几多辛酸,书中说太多女孩嫁给了远在他方的丈夫,的确穿金戴银,可是丈夫客死异乡,女孩也就守着一辈子没见过的老公的活寡到最后。这并不是罕见的故事,我奶奶的爸爸,也就一辈子在新加坡,回乡不过几次,留给他妻子的,也就只是两个孩子、钱和无尽的孤独。虽说后来广东的经济开始腾飞,偷渡或出国的人都少了,但家乡二字,对于生于侨乡的我们来说,依然有着复杂的意义。我从小喜欢看历史看文物,喜欢体会这些古物背后承载的故事。我很喜欢广州,也很喜欢香港澳门,喜欢那些老街道老房子,它们总是给我一种熟悉的感觉,后来才慢慢知道这些情怀都是融化在血脉里的。但是比起这些异乡,家乡反而已经很少这样的建筑了,一场场改革一次次跃进,旧的东西总被淘汰,家乡的根,反而要在家乡人曾经漂泊过的异乡找到,不知道是不是也是一种悲哀。五邑现在保存得比较好的,也许就只有开平碉楼那些地方。碉楼作为过去有钱人的一种象征,目前也都只成为了侨民荒废离弃的破败之物,如果不是被定为文化遗产,它们将永远这么寂寞地矗立在这无主之地。广州也好,港澳也罢,它们是把这些历史融进发展之中的,所以,我们总是可以在这些古老的美好底下,喝一顿老派的早茶吃一份地道的小吃。但在家乡,没有经济和人流支撑下的老建筑们,总是给人一种悲凉感。同样悲凉的是,为求自身的发展,后代的我们也只能选择远离家乡。我很久之前就想好了,毕业以后不会回去家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舍弃自己的根。这些年有过机会,去国外去上海,但我更愿意留在广州,也许正是因为喜欢这里相似的气息。我只愿在寻找人生理想的时候,依然能够不丢了自己的根。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岭南五邑
  •     多年之功不及我百度十天之效
  •     书本还不错,发货速度很好
  •     很好的表现了传统地方风情。
  •     闲请逸志之选
  •     一本家乡文化的通俗读物。
  •     对于省外的朋友来讲,广东给他们的印象就只有广州东莞深圳,甚至有时候连广州和广东的概念都分不清楚。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广州东莞深圳这些城市由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一方面促进了各地人员的交流,但是本地的岭南文化却是逐渐被冲淡。
    五邑地区由于外来人口较少,本地文化得以保存。因为作者又是外省人,对岭南文化必然有一个强烈对比,相信会比广东本土作家会有更加敏锐的捕捉。
  •     江门就在珠海隔壁,但我直到今年才去了一次。那里离我的家乡数千里之遥,景色也与家乡的苍茫辽阔迥异,我似乎不该感到有什么乡愁,但"乡土"二字却在我看见江门城中那条河时瞬间蹦了出来
  •     对于理论研究有些许帮助,总的来说比较通俗易懂,记录比较全面,照片很漂亮
  •     很快读完,文字不错。也算图文并茂吧,对于首次了解五邑的人,感觉还不错。
  •     文化气息很浓的一套作品。
  •     了解岭南文化。
  •     广东岭南文化。图文并茂。写的很好。
  •     学校老师出得书 自己又身在五邑地区 看着特别感动
  •     可能因为去过开平的缘故吧~觉得很亲切。碉楼也有很不好看的防御功能见长的,比如中坚楼,简直就是一个碉堡。也有很美好的,比如马降龙,原来这个字应该读作xiang呀~配上周围荷叶田田,很美。
  •     2016,4.3。清明时节读毕。以珠江西岸的江门市为例,讲述乡土中国与近代开放世界的交融,封面的碉楼就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侨乡是很重视祭祀的。《论语》记载,子之所慎:斋、战、疾。斋戒就是为了祭祀。安土重迁一定也与祭祀有关吧。如今是没有办法重视祭祀了。
  •     2016年冬去广东前读。岭南五邑地区华侨文化、宗族文化、建筑人情等留下较深印象。
  •     还蛮有意思的
  •     正在收集中。。。。。
  •     岭南人本地理介绍,看看涨涨知识
  •     内容上,很多五邑的特点没写到;装帧上,里面的彩页全部都脱页了。
  •     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好《让子弹飞》上映。。。汀江圩(梅家大院)。。。
  •     很喜欢这本书,对我来说帮助很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