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民俗文化 > 节令

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图书发行有限公司(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536678262
作者:黎亮
页数:186页

章节摘录

书摘中国古代的节日大多是根据节气来安排的。农耕时代,农民依靠自然物候识别节气。寒暑易节、河水定期泛滥、鸟兽应时迁徙、草木春发而秋陨,一年一个轮回。游牧民族以牧草荣枯记岁时,一青为一年,称几岁为“几草”或“草青几度”;农耕社会则以“五谷皆熟日有年,大熟日大有年”,可见与节令相关的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一年当中四季的变化,变换了寒暑,为农民生活带来了秩序,这个秩序又提供着生存的保障。有人分析甲骨文中春夏秋冬四字:“春”像枝木条达;“夏”像蝉,亦像草木繁茂;“秋”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形如收藏谷物于仓廪之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个次序是错不得的。正如《淮南子·天文训》所载:    季春三月,风隆乃出。以将其雨。至秋三月。地气下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行十=时之气。以至于仲春二月之夕,乃收其藏而闭其寒。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孟夏之月,以熟谷禾,雄鸠长鸣,为帝候岁。    风雨雷电本是自然现象,大概是它们对谷物生长太重要了吧,古人只愿它们由通情达理的神仙管理。春天的第三个月,掌管雨的雨师风隆,他来到人间施与甘露。而秋天的第三个月,天地收藏和气,露出肃杀之象,万物都躲藏在洞穴,这个时候,人们也应该紧闭门户守在家中,因为青女就要出来,霜雪就要降临了。待到来年春天,上天收回寒霜,司生长的女夷鼓歌,催促着百谷禽鸟草木长大。夏天来到之后,谷物开始成熟,听得到布谷鸟长鸣,人们以为这是在为他们守望年岁了。    古人观察到许多事物都与季节的变化、谷物的生长有关。比如,每每到了春夏,某家便有燕子来檐下筑巢,每年燕子来时,正值桃花开,久而久之人们自然把燕子来、桃花开当做舂的信息了。宋人陆游在《鸟啼》诗中写道:    野人无日历,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    闻鸟啼而知时节,见花开亦如此。一年当中,每个月都可见花开花落,一种花司一个月,那个月便以此花为命。比如,二月杏花开则为杏月,三月桃花红则为桃月,四月槐满枝为槐月,五月榴花绽为榴月,六月荷花满池为荷月,八月桂花香为桂月,九月菊花傍篱生为菊月,十一月蒹葭苍苍为葭月。这些花每月如期而至,在某些时段里,每隔五日便花开一种。古人以十五天为一个节气,又将每个节气划分为三,以五日为一候。从小寒至谷雨共八节气二十四候,每一候开一种花,花开时吹来的风传播花的信息,命为“花信风”。人们在每一候中挑选花期最准的植物,称其为这一候的花信风,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小寒第一候梅花,第二候山茶,第三候水仙大寒第一候瑞香,第二候兰花,第三候山帆;立春第一候迎春,第二候樱桃,第三候望春;雨水第一候菜花,第二候杏花,第三候李花;惊蛰第一候桃花,第二候棣棠,第三候蔷薇;春分第一候海棠,第二候梨花,第三候木兰;清明第一候桐花,第二候麦花,第三候柳花;谷雨第一候牡丹花,第二候荼縻花,第三候栋花。P2-4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岁月悠悠话节令    诗意与生存    官方授时与古代的历法    节令的发生一一季节与田园第二章 立春:桑问濮上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    耕读传家    男耕女织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又看春社里,渺渺戏舞    萝卜、春盘和春酒第三章 清明:踏青与事鬼    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    蹴鞠屡过飞乌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人生能得几清明    七月半,河灯与目连戏    十月一,送寒衣第四章 端阳    龙舟竞渡与呼风唤雨    屈原、介子推与伍子胥    孝女曹娥    驱邪避毒    采药斗草,调教八哥与榴花解酒第五章 六月六:生活的气息    曝晒节    洗浴    回娘家    虫王生日    过半年第六章 七夕与中秋:天阶夜色凉如水    七夕,天上人间的浪漫爱情与男耕女织的生活理想乞巧    诗词曲中的七夕,文人的浪漫爱情,城市里的情人节    “花”“月”中秋,诗意的节日    皎皎明月光,荧荧古诗魄,千里寄相思    嫦娥奔月的几种可能,以及月宫神话的悲怆意义    中秋节物话团圆第七章 佳节又重阳    魏晋风度和重阳典故中的名士风流    渊明采菊,雅俗文化的合流    重阳登高和文人诗思    菊花、茱萸和酒,重阳风物与养生之道第八章 冬至大于年    冬至之日,阴阳交替,天时人事互相影响    冬至大干年    冬至故事,中国古代的人伦价值观和处世哲学    冬至开始“数九”第九章 春节:神仙、年关与乡土     举头三尺有神明    从“年关”到“贺春”    栖居在大地上附录 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歌    节日一节令    二十四节令歌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不通过时间,人将被抛人宇宙星云之混沌。时间唤起了清晰的存在之感,岁时节令体现了时间的循环和传统的反复,象征着生命的继承和绵延,人类学家称之为生命的再生和能量的积累。  《节令》讲述和岁时有关的节日,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在记录气候自然的变化环节的同时,讲述民间故事和习俗,时间、生活、生命,人时、人世、人情,叙述世间万象。包括自然和人。内容丰富,层次较多,有很多知识点、民间故事、民间传统以及文人对节令的诗词寄情,有俗、有雅。

作者简介

丛书以中国的人物、阶层、古迹、风物、世俗生活等人文现象为选题,在高度视觉化的图文形式中再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传统文化因子,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述,都力求打破雅俗的限界,在吸纳最高等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力求保持阅读的趣味性,全面解读中国文化,可谓是雅俗共赏的经典图文读本。

图书封面


 节令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其实这本书我还没有完全看完,但是初一开头就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他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是朴质、直白地将节气的故事婉转道来。 相对于那些冗长华丽的品评,他更能让你拨开云雾去触及中国传统节令的真相,从最早的由来,到之后的演变,这是一段抛却了浮杂的传统故事。 作者的知识很丰富,特别喜欢里面的一些诗词、历史、民俗之类的小短注,给本书增添了许多乐趣。 如果想要了解中国的节令,这是一本不错的书,绝对不会是晦涩的说明文。
  •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民间对节气都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有关。传统的岁时节令是中华民族传统生活长期积淀的一种民俗事象。每逢一个节令的到来,人们常用一种或数种饮食来庆祝或纪念,从而形成了极具特点的岁时节令食俗。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节日大多数是根据节气来安排的,也正好给了很多离家人回乡相聚的理由。一年当中四季变化,变换了寒暑。古人观察到许多事物都与季节的变化、谷物的生长有关,尤其是人的身体健康变化。而,食疗是中国自古就推崇的养生之道。更有一些,是与中华上下五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底蕴有关。人们借时令来或祈福,或还愿,以达到心灵上的慰藉。春立春立有开始之意,立春也预示着一年的开始。中国历来有在立春时“咬春”的习俗,即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这一天重在一个“咬”字。现在,人们备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饼时随意夹入饼内。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雨水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 “罐罐肉”。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惊蛰山西民间在惊蛰日要吃梨,即使十里不同俗的城市乡村皆然。旧说,因惊蛰之期百虫待出,梨有祛热清毒之效。春分民间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清明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谷雨北方有谷雨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夏立夏宁波习俗要吃“脚骨笋”,说吃了能“脚骨健”(身体康健)。再是吃软菜(君踏菜),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小满小满前后也是吃苦菜的时节,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苦菜有清热,凉血,解毒,明目,和胃,止咳,防治疔肿、疳积等功效芒种在芒种期间有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端午节的代表性食品是粽子。最广泛的说法是纪念屈原大夫。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名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这一天最有代表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在温州地区,还有吃薄饼的习俗。在四川地区,每逢端午节家家炖药根吃。药根包括党参、刺乌甲、牛蒡、茯苓、黑根药、茴香根等。芒种时节还有煮梅的习俗。夏至此日民间行面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旧时无论家里多穷,夏至也要吃捞面条,俗谓“可咬富,一年不受穷”。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现在的无锡人,夏至这天,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故有民谚:“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小暑旧时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俗。这是古时六月伏日吃面的演变。最迟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盛行。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因藕有生津祛热的功效。过去民间还有“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大暑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鲁南地区,鲁南人“喝暑羊”(即喝羊肉汤)是一种传统食俗。以暑攻暑。秋立秋江南一带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总之,都和这一时期多发的腹泻、痢疾有关。老北京讲究在立秋当日吃酱肘子,来为自己和家人补充营养。贴秋膘的习俗来源于“苦夏”。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 “上秤”,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以肉贴膘”,首选酱肘子。处暑处暑前后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民间节日——中元节。中元节期间,在山西五台山一带,家家都捏“面人”宴客,并互相馈赠。而且赠人宴客均有讲究,晚辈敬长辈,多系梨、桃,以祝健康长寿;大人送小孩,多系虎、鱼,表示长命百岁;同辈互赠,多系羊、瓜,目的是增进友情;恋人相送,多系鸳鸯、石榴,暗藏求亲、允婚之意。白露在浙江的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以煨乌骨白毛鸡,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祛风气。秋分秋分过后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了,中秋节最重要的食品当属月饼了。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起义军杀敌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敌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寒露寒露前后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一重阳节。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主要吃食之一,我国南北方此食俗均十分盛行。北方以面粉制糕为多,南方以糯米粉制糕为多。重阳馍:用白面蒸成圆塔形的馍,馍上插茱萸、艾草叶等花革。重阳馍多为我国西北地区重阳节的吃食。霜降此时,菜蔬经霜打之后,肥嫩而结实,家家户户都趁这时腌冬菜,以备冬日缺菜之时食用。此外一些地区还有吃兔肉的习俗。主要是兔肉性温。冬立冬在北方,立冬吃饺子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饺子有“交子之时”的意义,除夕夜吃饺子代表着新旧两年的交替,立冬则是秋冬季节的交替,所以也有了吃饺子的风俗。津市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则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小雪小雪节气后,扬州人有冬腊风腌的习俗。陕南秦巴山区从小雪开始就要制作腊肉了。陕南宰杀的猪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大雪我国北方均有食糖的习俗。旧时食糖多为饴糖,由于是冬季,故俗称“冬糖”。冬至北方在这一天多吃饺子、馄饨。南方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发“胙肉”的古老食俗。在江南一带,吃糯米粉做的冬至团、汤圆、赤豆糯米饭。冬至也是客家酿酒的时期。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小寒寒节气前后有一个传统节日就是“腊八节”。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腊月初八过后不久,腊月十六则是我国台湾地区人民的“尾牙”日子。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大寒大寒前后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春节。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山东东部,煮的饺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几个,但不能说破、碎、烂等忌语,而要说“挣”了或“涨”了。因饺子内有莱,菜谐音“财”,故饺子“挣”了,是“挣财”,图个吉利,讨个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欢乐气氛。中国人自古行事图个吉利的彩头,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也是一种行事的动力。每年二十四个节令,不多不少的把一年365天平均分了。人们也可以每隔一小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好彩头,一个好预兆,以为下面的日子做铺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B
  •     满心欢喜的买了,但是觉得印刷质量很差,内容还行,不爽。
  •     其实这本书我还没有完全看完,但是初一开头就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他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是朴质、直白地将节气的故事婉转道来。 相对于那些冗长华丽的品评,他更能让你拨开云雾去触及中国传统节令的真相,从最早的由来,到之后的演变,这是一段抛却了浮杂的传统故事。 作者的知识很丰富,特别喜欢里面的一些诗词、历史、民俗之类的小短注,给本书增添了许多乐趣。 如果想要了解中国的节令,这是一本不错的书,绝对不会是晦涩的说明文。
  •     多少人还能背得清24节气
  •     文笔不错。 还是古人懂得生活:顺时而动
  •     很详实的介绍了关于节气的文化和历史
  •     所有已知中的无限未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