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上海(黄浦卷)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民俗文化 > 民俗上海(黄浦卷)

出版社:上海文化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807401650
作者:尹继佐
页数:10342页

章节摘录

老城厢是上海城市文化的根基所在,也是黄浦区最富有传统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方。不了解老城厢的历史文化,就难以了解黄浦区乃至整个上海市今天的民俗文化状况。[一]老城厢的历史沿革黄浦区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已经成陆,以后逐渐有居民在这里耕作打鱼。唐天宝十年(751)华亭县成立,本区处于华亭县东北部。北宋熙宁年间,始在区境南部设官方机构上海务。南宋咸淳年间设上海镇,仍属华亭县管辖。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上海设市舶司(位于今光启路西、方浜路南),为全国七大市舶司之一。至元二十八年(1291),上海县建立,属松江府管辖,黄浦区南部即为上海县城所在地,县衙位于原市舶司旧合。到明代,上海县城商铺酒楼林立,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县城本来没有城墙,明嘉靖年间,倭寇屡次从海上窜犯上海,县城损失惨重。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防御倭寇骚扰,全城官民齐心协力筑城,经三月而告竣。古人受“天圆地方”观念的影响,筑城多取方形,但上海城墙却呈椭圆形,颇具特色。城垣周围近10里,高8米,四周开设10扇陆门,4扇水门。城内河浜纵横,方浜在小东门附近流人,薛家浜通过水门与黄浦江相连。城墙上有雉堞3600个,箭台20所,敌楼4座,城池面积1.6平方公里。城墙给人以安全庇护,附近不少富贵人家纷纷迁入城内居住。此后倭寇曾两度围攻上海,均被军民依托城墙击退。倭寇之患平息后,万历年间,百姓分别在城垣的四座箭台上建成四座庙:制胜台上建观音阁,振武台上造真武庙,万军台上修丹凤楼,大境台上筑大境阁。大境阁为三层高阁,甚为雄伟壮观,内奉关公,又称大境关帝庙。当时这四座楼阁成为沪上名胜。上海老城厢民居古朴,街巷幽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上百条街巷,路面都较狭窄,逶迤曲折,有时大街串联着小巷,小巷又连着小弄,走进这里的街巷,犹如离开了繁华的大上海,置身于一个古老僻静的世界。这里的老街巷、老地名也是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的组成部分。每一条老街巷,每一个老地名,都是历史的见证。文庙路因文庙而得名(旧时官学都设在文庙内,又称学宫),文庙周围的路被命名为学宫街、学前街、学西街。乔家路原是一条河浜,因明末名将乔一琦世代居住,河浜因乔家而得名,称乔家浜,两岸有许多官宦富贵人家的深宅大院。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就出生于乔家浜畔,现有徐光启故居。辛亥革命后填浜筑路,才改为乔家路。梦花街过去是科举文人祈求文运大开之处,过去街上开设许多小客栈,举子们在应考前先到此借住一宿,以求做个“妙笔生花”的好梦,然后再到文庙拜谒至圣先师孔子,并在心愿树上系上灵签。据说这么一来就能梦想成真,科举考试独占鳌头了。县左街因在旧县城的左侧而得名。上海县衙自1291年建县一直设在今光启路西侧,1915年才搬离这里,历时六百多年。过去县衙是老城厢的政治中心,是非常重要的中枢之地,四周的道路都因它而得名,有县前街、县后街、县左街、县东街、县南街、县西街。现仅存县左街,其余都已易名。

前言

如果从考古学上的马家浜文化算起,上海迄今有六千年的历史;如果从唐朝天宝十年(751)置华亭县算起,上海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从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县算起,上海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从1843年开埠算起,上海也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绵延的历史中,由于“僻处海奥”,繁衍于上海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在创造卧渐丰裕的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孕育了富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明正德《松江府志》称:“诸州外县多朴质,附郭多繁华,吾松则反是,盖东北五乡故为海商驰骛之地,而其南纯事耕织,故所习不同如此。大率府城之俗,谨绳墨,畏清议,而其流也失之隘;上海之俗喜事功,尚意气,而其流也失之夸。”“东北五乡”,即上海县辖境。这就是说,至迟到明代正德年间在时人的心目中上海民俗文化已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民俗文化由长久的历史积淀而成,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礼仪、信仰、风尚、娱乐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它蕴藏于普通老百姓中间,与千百万人的日常生活浑然一体,并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力量。所以,黄遵宪曾说:“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合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既成,虽其极陋其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常;上智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挽,严刑峻法所不能变。”又说:“礼也者,非从天降,非从地出,因人情而为之者也。人情者何?习惯也。川岳分区,风气间阻,此因其所习,彼因其所习,日增月益,各行其道。习惯既久,至于一成而不可易,而礼与俗皆出于其中。”这两段出自《日本国志•礼俗志》的话,非常鲜明地点出了民俗文化的两大基本特性,即公共性和稳定性。所谓公共性,是指任何一种民俗事象都不是个体的,而是特定区域人群的“共有的习惯”,因此,它具有超越个体的普遍性;所谓稳定性,则是指一种民俗事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因此,它又具有超越时间的恒久性。正因为民俗文化具有超越个体的公共性和超越时间的稳定性,所以,它常常在社会整合、族群凝聚和身份认同等方面都扮演着非同寻常的角色。然而,民俗文化的公共性和稳定性是建立在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剧烈的变迁,民俗文化也会随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可能“一成而不可易”。清嘉庆《上海县志》称:“上海故为镇时,风帆浪舶之上下,交广之途所自出,为征商计,吏鼎甲华腴之区。镇升为县,人皆知教子乡书,江海湖乡,则倚鱼盐为业。工不出乡,商不越燕齐荆楚。男女耕织,内外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工。嘉靖癸丑,岛夷内讧,闾阎凋瘵,习俗一变。市并轻佻,十五为群,家无担石,华衣鲜履,桀诘者舞智告讦,或故杀其亲,以人命相倾陷。听者不察,素封立破。士族以奢靡争雄长,燕穷水陆,宇尽雕楼,臧获多至千指,厮养舆服,至陵轹士类,弊也极矣。”这段话说的就是上海置镇以来随社会变迁而来的民情风俗的变化。

后记

《民俗上海》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出书了。我如释重负,把心放下了。下面我简单交待一下成书的过程。2004年7月底,我从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当时给自己提了两个问题:一是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继续存在的价值在哪里?二是今后的路怎么走下去?答案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余热,应当和还能做几件对社会有利有益的事。正巧许明研究员和我商量成立氏办研究机构(NGO,非官方非营利的机构),我欣然同意,又商量这一机构成立后;做什么事。我提出编一套上海民俗文化丛书。为什么有这一“理念”。我想,直接推动力是上海2010年要举办世博会;其次是考虑自己的条件和分析过去哪些事情没有做好,今天可以做得成的。大家知道,上海是人文荟萃之地。松泽已发现6000年前的“上海人”化石;元代建制后800年以来,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重要出海口,逐渐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近一百五十年来,上海成为中国移民最多的都市,凝聚着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然而相对于外地,上海的民俗学严重滞后。上海目前不仅没有一个民俗学刊物,而且已完成多年的上海市、区、县的民俗志至今未出版。问题在于上海文化界与学术界对丰富而有特色的上海民俗文化缺乏应有的重视。民俗文化的整理和挖掘并给予充分的展示,无疑将有利于提高上海人对上海的认同,也有利于在国际交往中展现上海文化总体形象和文化品格。我希望上海民俗文化丛书出版这一基础性建设工程的完成,成为世博会期间展示上海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今天,民俗文化在国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在2003年上海召开“亚洲银行会议”时,上海民间艺术家协会组织了五种上海本土的民俗表演项目,受到外宾的热烈欢迎。2003年,上海率团到加拿大申请世界园艺会,上海的民俗表演使当地的观众激动得站在椅子上欢呼。近二十年来,“文化寻根热”遍及全球,对本土民族原创性文化的珍视,是民族自尊与创造力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在国际重大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中,举办国会千方百计展示本土的原创性文化,如汉城奥运会的开幕式以鲜明的韩民族文化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悉尼则以有悠久历史的土著文化成为其展示的主题。大阪世博会也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以其鲜明的大和民族的文化展示给世人。意味深长的是,大阪世博会别的没留下,唯有建在万博公园的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不仅留下而且成为大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更重要的是成为展示日本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民俗展示地、世界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学术交流中心与博士生的培养基地。成功经验证明,世博会在显示国家总体形象时,不仅是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展示,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化品格的显示。而民俗是民族最普遍也最有特色的文化形态。于是,我们就下决心做这件大事情。而根据自身的条件,也许是可以做成的。在2004年10月,我们召开专家组会议。参加者都是上海研究民俗学的知名学者。同时,组成编委会,人员是各区县宣传部长。因为绝大部分宣传部长我都认识,他们说,老部长想做这件对上海、对文化建设和发展都有利的好事,我们支持。

书籍目录

总序/尹继佐/1前言/1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1[一]老城厢的历史沿革/2[二]城隍庙旧俗/7[三]豫园古韵/9外滩:见证西风东渐/17[一]外滩建筑/18[二]西俗东渐的桥头堡/22[三]洋泾浜:中西语言文化碰撞之地/29[四]外滩民俗文化的新风貌/32黄浦区的商业风情/35[一]南京路(大马路)商业街/36[二]老城隍庙商业圈/46[三]福州路文化街/51[四]文庙图书市场/55人民广场的旧影与新风/61[一]昔日跑马厅/62[二]人民广场文化新风/64[三]新兴海派文化圈/651.上海博物馆  2.上海大剧院  3.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4.上海美术馆同乡会馆与同业公所的民俗活动/73[一]同乡会馆及其民俗活动/741.三山会馆  2.四明公所  3.潮州会馆[二]同业公所的民俗活动/79[三]会馆、公所商业民俗活动的共同特点/81衣食住行与民间工艺/85[一]衣饰民俗/861.中山装  2.旗袍  3.其他服饰[二]饮食民俗/901.各式菜系  2.节令食品  3.沪上饮食习惯和特色小吃[三]民居建筑/1041.传统民居  2.石库门风情  3.花园洋劈、别墅、公寓和新式里弄  4.传统民俗建筑——牌坊[四]乘行民俗/114[五]民间工艺/1161.顾绣  2.剪纸  3.剪影  4.捏面人  5.草编艺术  6.内酝器皿  7.龙风书法  8.农民画9.睑谱  10.中国结宗教信仰/123[一]宗教/1241.道教  2.佛教  3.伊斯兰教  4.基督教  5.天主教[二]文庙祭孔/136[三]民间信仰/1391.烧头香 2.接财神 3.生肖信仰及拜本命星君 4.拜太岁 5.吃斋 6.看香头 7.许愿环愿 8.看相和笪命人生礼仪/145[一]生养/1461.祈子习俗 2.生育习俗 3.“做羔朝” 4.“满月礼” 5.“抓周” 6.取名习俗[二]婚嫁/1481.传统婚礼 2.现代婚礼 3.婚姻产业[三]寿诞/153[四]丧葬/155岁时民俗/159[一]春季节俗/1601.春节 2.元宵节 3.清明节 4.情人节[二]夏季节俗/1641.立夏日  2.端午节  3.天贶节[三]秋季节俗/1651.七夕  2.中元节  3.中秋节  4.重阳节[四]冬季节俗/1871.十月朝  2.冬至日  3.腊八日  4.“送灶”日  5.除夕  6.圣诞娱乐游戏与民间体育/171[一]各种娱乐游戏/1721.电影 2.评弹 3.沪剧 4.小热昏  5.灯谜 6.麻将7.扑克 8.下棋[二]弄堂体育活动/1751.踢毽子  2.打弹子  3.滚铁环  4.跳绳  5.跳橡皮筋  6.气功和太极拳[三]新型社区休闲活动/176总后记/尹继佐/179

编辑推荐

《民俗上海(黄浦卷)》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民俗上海(黄浦卷)》将上海黄浦区的民俗文化整理和挖掘出来,并给予充分的展示,有利于提高上海人对上海的认同,也有利于在国际交往中展现上海文化总体形象和文化品格。全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上海民俗文化的瑰丽画卷,并试图通过这一努力唤起全社会对上海民俗文化的关注。

图书封面


 民俗上海(黄浦卷)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