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风情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民俗文化 > 沙地风情录

出版社:陆欣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02出版)
出版日期:2010-2
ISBN:9787503758805
作者:陆欣
页数:31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据说,这“芦扉花布”为一位名叫棉三娘的巧妇所发明。相传棉三娘为句容人,不知何氏之女。她自幼聪颖,心灵手巧。三娘15岁时,句容闹瘟疫,其父得病而亡。因无钱葬父,三娘卖身给当地一乡绅为妾,受尽凌辱。崇祯十七年甲申,李自成攻破京都,明灭。句容战乱,三娘乱世跳出火坑,投身义军红娘子麾下。大顺永昌5月,李兵败西逃,三娘偕数十义军避缉捕,遁迹于吕四白水荡。其时白水荡沙滩孤悬,芦蒿丛生。逃难义军栖息荒滩,屯田耕作,种粮植棉,捕鱼煮盐,维持生计。三娘见当地沙民将粗糙芦苇碾压展平,裂成均匀苇篾,编织成芦席,于是就屡经斟酌琢磨将其移植机杼,织出了“蓝白相间、纹似芦扉、质地厚重、紧密耐着”的土布,当地沙民称之为“芦扉花布”。三娘将织布机陈设场头,悉心口授手传织布技法。一时,白水荡“自纺自织,家户习为恒业”。  “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日日织妇勤”,纺纱经布,浆纱染色,穿棕嵌扣。织机之上,手脚呼应,梭梭横穿,左右开弓,昼夜唧唧。当地老叟童稚襟、裙、衫、裤都用芦扉花布做面料。清顺治十五年,海盗骚扰白水荡,狼烟四起,生灵涂炭。三娘遭罹横祸,死于非命。为崇彰三娘,当地沙民筹资于古大安镇东建“棉三娘祠”一座。三娘虽长辞人世,然“芦扉花布”于沿海世代延续。20世纪以来,  “芦扉花布”几度兴衰。随着我国民族工商业的振兴,它由家庭自给走向市场成为交易商品。  “芦扉花布”由布庄收购,成批销往大江南北、运河两岸,一度还曾占领东北市场,乃至远销南洋。过去,沙地种植的棉花主要为“紫秆鸡脚棉”和“青秆鸡脚棉”,因为开的是淡紫色花朵,所以人们称为“紫花”  “沙花”。  “沙花”产量不高但质量不错,这为“芦扉花布”的编织奠定了基础。1956年,南通市郊的明代嘉靖年间墓中出土了一批棉织品,可见沙地纺织的盛况。解放后,沙地农民分得了田地,又换上了“岱字15号”等高产棉,在全国创造了“金山银山一担挑”的神话,棉花连年创高产,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夸奖。

内容概要

陆欣,江苏启东人。中国华东修辞学会会员、江苏省语言学会会员,大学学历。从事教育、新闻宣传、地方党史、方志研究等工作。曾主编职业中学旅游专业《语文》教材(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学生礼仪读本》(上海百家出版社)《给家长的真诚建议》(江苏教育出版社)《拥有健康的心灵》(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等多部读物,著有散文集《教海探珠》(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沙地风情录》荟萃了作者多年来研究沙地民俗文化的成果。

书籍目录

序永远的乡音份沙地历史文化的记忆第辑百业棱镜沙上人有趣的沙地地名银花朵朵沙地服饰“瓤棉花做到头”芦扉花布蓝印花布芦花靴沙地饮食老白酒盐齑汤玉米粞饭沙炒寒豆菜瓜芦“仓口”与“四汀宅沟”“滚龙厅”同“泥涂灶”灶屋和房头“冷摊瓦房”和“哺鸡”独轮车推笆、做芦扉“踏肚皮”做砖瓦弹被絮车锭子老秤油灯缸甏筲箕、箪篮草窠、坐车和马笼烘缸牵磨铁搭家什罱泥罾蟹和听蟹刮“癞团”煎盐跑海、挑鲜上镇老街店铺第二辑沙地语言古吴汉语的“活化石”俗语谚语歇后语称谓禁忌语山歌渔号“夯屋基墩”号子车水号子哭丧歌牌歌契约唱书民间故事杨圣岩的传说第三辑岁时俗风诞生礼俗沙地婚俗做生日沙地丧葬俗搀高头过年正月半立夏称人乞巧摸秋灶花学艺行规“烧经”祭祖算命、做解法渔俗做会酒俗跳财神沙地游戏附:沙地启东文物要览后记

编辑推荐

《沙地风情录》:生活在沙地的人,俗称沙上一沙地音读“浪”人,那么,沙上人究竞从何而来?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有人说,沙上人都是外来的移民。这话不错。但是同属沙地的人,其方言和习俗却也有些不同。可见,沙地居民的由来也是有区别的。……沙地文化遗存极为丰富,江海交融的自然风物、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绚烂多彩的民间艺术、独具风韵的乡音俚语、古老而年轻的历史文化,所有这些都物化在沙地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传承于沙地的时令节俗、民俗文化风情……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首先应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民俗。

作者简介

《沙地风情录》是江海交融的产物,在文化上既保持着大吴文化的血缘传统,又沐浴着现代海派文化的气息,具有长江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特质,是江南大吴文化参天老树上绽发的新枝。

图书封面


 沙地风情录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很好的一本书,让我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读来倍感亲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