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藏族历史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3-1
ISBN:9787806594780
作者:苏发祥
页数:227页

章节摘录

  同其他民族的社会发展情况一致,藏族社会的早期发展也同样经历了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阶段。据;敦煌文献和古藏文史籍记载,藏族地区最初有小王24个,随后又是“十二小邦”,每个小邦都有自己的“王”与“大臣”。为了扩张势力,各小邦之间战争冲突不断,属民生活极端艰难。大约在公元前350年前后,藏族先民中出现了第一个具有“赞普”称呼的王——聂赤赞普。  据说有一天,牛羊在辽阔翠绿的草原上缓缓移动,牧民们悠闲地骑着马,吹着口哨。这时,聂赤赞普降落到若波神山之顶。他看到雅拉香波雪山耸立,雅隆地方土地肥沃,于是,下到赞唐贡马山上。牧民们看见后,问他从哪里来,他用手指指天空。人们见他膀大腰圆身材魁伟,又不言不语,便以为是从天而降的天神之子,便以肩膀为座,把他抬回住处,尊他为王,称为“聂赤赞普”——意为“肩舆王”。这种君权神授的色彩,即使后来吐蕃王朝建立之后,也仍然极其浓厚。吐蕃王朝第六代赞普曾引吭高歌到:  在七重天之苍穹,  从神境苍天之中,  降一天子为人之救主,  与一切人众之地方,  既不相同又不相似,  地方高耸,土地洁净,  吐蕃地方来降生,  为一切地方人众之主。  一些藏族佛教典籍记载,聂赤赞普系印度释迦王族之后裔。据说阿育王后若干代,释迦王室有孪生兄弟甲丁王和百军王2人。因为国事不和,兄弟之间发生冲突。百军王有子3人,其中最小的一个,虽有伟人之相,但未能继承王位。于是根据神的预言,男装女扮,逃至西藏,遂成为统治藏地之王。但根据史料推算,甲丁王等人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公元前560——前480)属同时代人,而聂赤赞布是释迦牟尼圆寂后一个多世纪才出现的。显而易见,这种观点与藏族起源于印度的说法一样,缺乏史实根据,不足为凭。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十六国之一的南凉有羌人头领利鹿孤,有子名樊尼。利鹿孤死后,樊尼率兵西渡黄河,翻越积石山,遂统一西羌诸部落,建国。国名秃发,后音讹为吐蕃。改姓悉补野。有些学者便以此为根据,认为聂赤赞布便是樊尼,樊尼便是聂赤赞布。但樊尼西迁发生在公元414年,与聂赤赞布出现的时间相差几近800年,单从时间上看,也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聂赤赞布既不是古印度王室后裔,也不是西羌首领樊尼,而是地地道道的藏人。他是活动在今雅隆穷结一带的悉补野部落之首领。因从今西藏波窝地方而来,故又被尊称为“赞普悉补野”或“悉补野”(波窝地方之王)。聂赤赞布被推举为悉补野部首领以后,他先后将努部等小邦收为属民,并修建了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本教寺院——雍仲拉孜寺。从零星史料中可推断出,此时的悉补野部落虽存在着母系社会残余,但父系的王位继承习规已经确立。  聂赤赞布加上以后的六位赞普,藏文史籍中称为“天赤七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当自己的儿子长到能骑马时,便攀着登天之绳而上,在空中像彩虹一样自动消失。因此,“天赤七王”在人间都没有陵墓。但这种情形到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时完全改变了。当时,悉补野部落首领的权力受到了以小邦王洛昂达孜为首的臣属势力的严重威胁。不得已,止贡赞普只好决定通过古老的方法——决斗来维护其地位和尊严。  据藏文名著《王统世袭明鉴》等记载,决斗前,止贡赞普派遣自己化身的母狗年几那桑玛去侦察。洛昂达孜知道情况后,故意扬言,如果止贡赞普想战胜他,就必须不带任何侍卫,额头上挂面镜子,右肩上挂只狐狸尸体,左肩上挂只狗的尸体,绕着头顶挥舞宝剑,并且用红牛驮着装灰的口袋前来。止贡赞普果然照此行事,但决斗开始后,呐喊声使红牛惊逸,装灰的口袋破裂,尘土满天,迷住了赞普的双眼。而狐狸的尸体魇退了战神,狗的尸体魇退了阳神,止贡赞普绕着头顶挥舞宝剑,砍断了登天绳。而赞普额头上闪光的镜子刚好成为洛昂达孜劲射的目标。最后,洛昂达孜射死止贡赞普,夺取了赞普的位置,止贡赞普的3个儿子夏赤、聂赤和甲赤被迫分别逃亡公布、娘布和波布地方。由于登天之绳被砍断,止贡赞普以后的历代赞普开始修建陵墓。    公元8世纪中叶,吐蕃社会内部的矛盾日趋激烈,吐蕃奴隶制社会从全盛走向衰落。由于连年不断的对外武力扩张,国库空虚,经济衰退,加之统治阶级内部为争权夺利而斗争不断,吐蕃本部及其周围属地此起彼伏的大规模奴隶和平民起义,吐蕃王朝似一盏耗干油的灯,摇曳在狂风暴雨之中。公元842年,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被佛教势力所杀,吐蕃王朝崩溃。据藏史记载,朗达玛被杀时,其侧妃蔡绷氏已怀孕,为争夺赞普位置,其大妃纳囊氏也声称有身孕。843年,蔡绷氏生一男婴,她害怕被纳囊氏抢去,采取了许多严密的防范措施。白昼皆派专人保护。尤其到了夜晚,在孩子的周围点燃许多蜡烛,只要有人走近,烛光稍一晃动,立即会引起守卫人员的警觉。因此,小王子取名叫“威松”(意为光护)。眼看赞普之位就要落人蔡绷氏之手,纳囊氏便出钱买了一个乞丐人家的男孩,佯称是她自己所生。众大臣看到这个所谓刚出生的小孩,竟然已满口是牙,都怀疑不是大妃所生。但当时吐蕃朝政已被支持大妃一派的人所把持,所以,无人敢当面提出异议。于是,人们给大妃买来的王子起名叫“永丹”(意为母坚,就是母亲坚持认定之意)。双方斗争的结果是永丹一派占据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卫地,而威松一系被排挤到了腰如,活动在今西藏山南一带。从此,两派各自称王,互相混战,卫藏地区荒野千里,民不聊生。  从公元869年始,吐蕃各地奴隶平民起义风起云涌,势不可挡。869年,吐蕃长期统治下的河陇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咀末暴动。咀末是屯守在今甘肃、青海地方的吐蕃奴隶,他们趁吐蕃奴隶主统治力量分崩离析之机,再也无法忍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聚集在一起首先发动了起义,当地各部的劳动人民纷纷加入。接着,康区、山南、达布、公布等吐蕃本部也爆发了奴隶起义。877年,起义军掘毁了位于吐蕃王室发源地山南穷结的藏王墓。895年,起义军在山南娘若香堡(今西藏江孜)杀死了统治该地的威松之子贝考赞,沉重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残暴统治。  贝考赞虽然被杀,但他的儿子吉德尼玛衮却死里逃生,一口气向西逃至象雄故地乍布朗(今西藏札达县),得到当地地方官的保护和支持,并娶地方官之女没卢氏为妻。吉德尼玛衮与没卢氏生有3个儿子,吉德尼玛衮把他们安置在不同的地方,各统治一方。其长子日巴衮占据磨域(亦作芒域),以今克什米尔的列城为中心,成为拉达克之首领;次子扎西德衮占据普兰,以今西藏普兰县为中心,成为当地首领;三子德祖衮占据乍布朗,继承其父的事业,以今西藏札达县为中心,后成为古格之首领。从此,吐蕃原来辖属的象雄故区遂改称为纳里速古鲁孙(即阿里三围),藏史称吉德尼玛衮一系为阿里王系。阿里王系中最为著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古格王朝。古格王朝喇嘛意希沃为佛教献身的传说迄今仍是藏传佛教教法史和藏传佛教佛教徒们津津乐道之话题,而灿烂辉煌的古格文明为何似乎一夜之间神秘消失,令当今的考古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帕木竹巴原是今西藏山南桑日县境内的一个小地方。公兀1158年,藏传佛教噶举派创始人塔布拉杰的弟子多吉杰波(1110—1170)来到该地修建了一座规模很小的寺院,即后来著名的丹萨替寺。此后,多吉杰波便在帕木竹巴地方传教收徒,直到去世。他被后人尊称为帕木竹巴,  而他所传播的佛教教义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支派,被称为帕木竹巴或帕竹噶举。与其他藏传佛教教派的情况类似,帕竹噶举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当地地方势力联合,元初,已成为西藏颇有影响的一支地方势力,是元朝在西藏分封的十三万户之一, 《元史》中称为伯木古鲁万户。1208年,帕木竹巴的两个弟子达垅塘巴和止贡巴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双方互不相让,僵持不下。这时出身于山南地区大贵族朗氏家族的僧人扎巴迥乃(1175—1255)出面调停,最终平息了这场斗争。而扎巴迥乃就此登上了丹萨替寺寺主之宝座。此后,丹萨替寺的寺主职位就由郎氏家族的成员来担任。因此,朗氏家族也被称为帕竹家族。所以,帕木竹巴是地名、人名、教派名、家族名和地方政权五位一体的名字,可以说是政教合一在西藏地方的早期形式。  元朝中期以后,随着蒙古皇室统治力量的衰落,萨迦派在西藏的地位也一落千长。萨迦款氏家族内部分裂为细脱、拉康、仁钦岗和都却四个喇让,亦即四支地方势力。而帕木竹巴地方势力乘机迅速发展。尤其是1324年绛曲坚赞(1302 1368)担任万户长后,卫藏各地方势力纷纷  归属帕竹。萨迦本钦虽纠集雅桑、蔡巴和止贡等万户欲消灭帕木竹巴,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1354年,元朝封绛曲坚赞为大司徒,赐印信,令其子孙世袭罔替。绛曲坚赞取代萨迦正式建立了帕木竹巴地方政权,成为西藏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在元朝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大司徒绛曲坚赞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和发展帕本竹巴地方政权。在十三万户的基础上,在西藏推行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将全藏划分为十三个“宗”,宗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宗本”,由大司徒直接任免,类似于内地的流官。宗的办事机构一般都设置在一所碉堡内,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既易守难攻,又便于监督。这是西藏地方政治结构上的一项创举,“宗”作为西藏地方的基层行政单位一直保持实行到1959年。此外,大司徒绛曲坚赞依据吐蕃时代的十善法,制定颁布了十五约法,结束了萨迦时代法令无常的状态。十五约法以教训为主,辅之以惩罚,简要易行,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宗教方面绛曲坚赞也有所革新,并身体力行。他在所居内邬栋孜设三重门,禁绝妇女人内,戒饮醇酒,过午不食,持戒甚严。1351年,建泽当寺,广泛延请其他教派的高僧大德前来讲经,这在当时宗派林立、门第分明的藏族社会非常难得。他还规定了一条非常严格的家法,即此后他的继承者,一律幼年先任泽当寺寺主,然后才能承袭万户长职位。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大司徒绛曲坚赞对宗教的作用有其深刻而独到的认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各兄弟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缔造的。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之一。据1990年7月统计,全国共有藏族人口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区。藏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虽不是最多的,但分布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少数民族中居住面积最大的民族。数千年来,藏族人民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上,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在社会发展的演变中,藏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一直为世界所注目,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从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开始,藏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从而也就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经过一千多年的积累,用藏文撰写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物古迹、历史文献、宗教典籍、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建筑艺术、雕刻绘画、民间节日、民族体育等方面的文献,浩如烟海,卷帙繁多。在中国除了汉文的书籍文献外,在55个少数民族文库中,藏文书籍文献居于首位。目前藏族地区各大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寺院保存的书籍文献,其品种和数量之多,令世人瞩目。如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现保存有四百多万件藏文文献;拉卜楞印书院藏有二十二万余部文献典籍;德格印书院共保存有三十余万块印版,文字量达2.5亿之巨。这些典籍内容丰富,雕工精细,样式考究,印刷精巧,包装华丽,有的用金银粉汁书写而成;有的用青缎、丝绸等刺绣而成;有的还用珊瑚、玛瑙、珍珠、宝石等镶嵌而成。这些典籍不仅具有极高的保存价值,而且也是研究藏族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正因为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加之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宗教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近、现代以来,对藏族和藏区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甚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藏学,为世界学术界所关注。目前,世界上不少学术团体和专家在研究藏族的历史和文化,有几十个国家还设立了藏学研究机构,专门研究藏学。藏学不仅巳成为国际性的一门显学,而且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今天加强藏学研究,不仅是一个发展藏学学术的问题,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和继承。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藏学研究工作。1951年,为了刚刚和平解放的西藏工作的需要,在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藏语文专业,并招收了第一届藏语班的学生;1981年,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藏学  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藏语文教研室与藏学研究所合并,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2000年,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扩建为藏学研究院。近几年来,全国不少民族院校都建立了藏学系、所。1986年,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两个办公厅发出《关于建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通知》,在北京成立了藏学研究中心,认真地进行藏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此后,全国各地一大批藏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更把国内藏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藏学的故乡在中国,中国具有较国外优越许多的人文地理条件以及汗牛充栋的藏文典籍。经过数十年的耕耘努力,一支门类齐全,集藏语言、文学、历史、宗教等学科为一体的藏学科研队伍已形成规模,且不断发展壮大。许多藏学科研工作者多次深入藏区进行社会调查和古籍整理工作,现已整理、翻译出版了五百多种,上百万册的藏学典籍、名著、资料和历史文献;开展了藏文《大藏经》以及对梵文贝叶经的研究整理工作;一些藏学机构还举行过多次高水平的国际藏学讨论会和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创办了《中国藏学》、《西藏研究》、《中国西藏》、  《安多研究》、《雪域文化》、《西藏佛教》、《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西藏艺术研究》等近30种藏、汉、英文藏学研究刊物;还培养和涌现出一批以藏族学者为主的藏学研究人才。  藏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藏族文化按照传统藏族文化的范围划分,有佛学、因明学、工艺学、医药学、声明学,即大五明;以及修辞学、戏剧学、韵律学、星象学、辞藻学,即小五明。这大、小五明即十个学科,按照现代学科来划分,有藏族语言、藏族文学、藏族宗教、藏族历史、敦煌学、藏族逻辑、藏族工艺、藏族天文、藏族医学、藏族教育、藏族文化、汉藏关系史、藏族科技、藏族民俗、藏族旅游以及藏族地区的现代化等。为了弘扬藏族文化,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藏族文化、研究藏族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批中、青年学者撰写了《雪域文化丛书》,由于时间紧、资料少等客观原因,难免会在丛书中挂一漏万,凡有错误之处,敬请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周润年

书籍目录

序言一、混沌初开(一)BOD、吐蕃和Tibet(二)传说与科学之偶合二、众说纷纭话族源三、“肩舆王”及其“天神之子”们四、吐蕃王朝时期(公元7--9世纪)(一)“祖孙三法王(二)吐蕃王朝的制度(三)唐蕃会盟(四)吐蕃文化五、分裂割据时期(公元9--11世纪)(一)神秘消失的古格文明(二)唃*啰政权的兴衰六、元朝治下的西藏(1244--1368)(一)凉州会盟(二)元朝在西藏的行政设施(三)帝师八思巴七、明朝治下的西藏(1368--1644)(一)藏区归顺明朝(二)帕木竹巴地方政权(三)法王、王八、清朝治下的西藏(1644—1911)(一)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活佛转世系统的确立(二)驻藏大臣(三)清代治藏法规1.《理藩院则例》中有关藏事之规定2.“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3.“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4.“酌拟裁禁商上积弊章程”二十八条(四)金瓶掣签(五)藏区喇嘛的朝贡(六)清末西藏地方的新政1.整顿藏务阶段(1900--1906)2.张荫棠查办藏事阶段(1906.10---1907.5)3.实施新政阶段(1907.5—1911)4.清末西藏地方新政之评价(七)藏族人民英勇抵抗帝国主义入侵九、中华民国时期的西藏(1911—1949)(一)中华民国时期对西藏地方的施政(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新政十、西藏和平解放(1951——)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藏族历史》介绍了吐蕃王时期、分裂割据时期、元朝治下、明朝治下、清朝治下、中华民国等各个时期的藏族民族历史。

图书封面


 藏族历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粗读一遍发现三处错字两处病句。题为《藏族历史》,却从中部开始变成《西藏政治历史》,后面插一段《西藏反帝斗争故事》。
  •     特别的枯燥+生硬的主旋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